高考作文命题生命意义的解读--基于2009年高考作文命题的分析_高考语文作文论文

高考作文命题生命意义的解读--基于2009年高考作文命题的分析_高考语文作文论文

高考作文命题生活化的意义解读——基于2009年高考作文命题的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命题论文,高考作文论文,生活化论文,意义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高考作文命题一向是众人瞩目的焦点,作文题目中的每一个信息都是学生激活思维和情感、激活文本阅读与生活体验的重要线索,越来越成为一种文化教育现象而非单纯的语文教学内容。从2009年的高考作文命题来看,作文命题的生活化表现非常明显,在写作内容、题材确定、主题范围等多个方面,都要求结合生活实际、时事来阐述观点,抒发真情实感。因而考生拥有高度自主的立意权和自主选择写作话题和内容的权利。

1 生活化的作文内容:关注社会热点,思考现实生活

生活是语文教学的本源和归宿,作文教学尤其如此。生活化的作文命题思路要求文题视角源于生活,亦要求考生写作走向生活,作文必须敏锐地体察时代特征和社会热点。2009年高考作文无论哪一种命题方式,都明确了“要注意现实”的要求,把视点集中在与学生思想、学习和生活实际非常贴近的内容上,如思想品质培养问题、心理承受能力问题、社会历史和常识问题等。那些平时注重在生活实践中积累素材、积淀感悟和经验的考生,可以自如地阐明事理、抒发情感,写出感动自己、感动读者的好文章。

2009年全国卷Ⅰ的作文命题,形式上是寓言故事,但其主旨仍是关注社会,紧密切合现实生活。这则寓言的现实指向性主要集中在我们如何对待人才培养的问题,怎样认识人的特长,取长补短。现实生活中,在家庭、学校、社会的压力之下,学生不顾自己的实际,盲目地学这学那,这就是典型的小兔子学游泳。另外,教育问题是社会、学校和家庭的共同责任,也是当今全社会人们高度关注的问题。江西卷高考作文《兽首拍卖》,这是很热门的新闻事件,需要学生平时关心、关注时事,同时要有相关历史和文化背景知识,才能做到议论独到,分析深刻。另外,山东的《见证》、江苏的《品味时尚》、四川的《熟悉》等题目很一致,都非常明确地要求学生去关注现实生活。这些题目如果想做到深刻立意,那就应针对社会热点、人文关怀或历史新潮等方面进行理性思考。对生活的关注是2009年高考作文命题的主要基调,这种理念同样体现在命题表述方面。在阅读题目的过程中,常常会发现一些提示,提醒考生不要脱离现实去认识问题和构思谋篇。

如浙江卷高考作文题《绿叶对根的情意》,“根据歌词表达的主旨,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与阅读积累,写一篇文章,可以写自己的经历感受和见解,可以讲述自己身边的故事,也可以发表评论。”广东卷《常识》,“我们生活在常识中,常识与我们同行。有时,常识虽易知而难行,有时常识须推陈而出新……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生活中与‘常识’有关的经历或你对‘常识’的看法。”这些话直接提醒考生要思考现实生活。

2 生活化的价值指向:注重个人体验,凸显文化心理

“文化心理”一般指“民族文化心理结构”,即“民族历史形成的生存条件的内化和民族的观念形态的文化在社会中人的心理中的凝结沉淀,是由共同的文化背景所塑造、陶冶而成的共同的基本人生态度、情感方式、思维模式、致思途径和价值观念诸方面所组成的有机的总体结构”。毫无疑问,文化心理是一种客观的存在,总是要通过具体的个体表现出来。因此,在语文教育过程中,必须关注学生的个体文化心理,引导他们具备鲜明个性特征的人生态度、情感方式、价值取向等文化心理要素。

2009年高考作文在命题思想上关注了学生个体文化心理的建构,凸显了注重学生自我体验、自我认识、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的价值导向。语文课程标准也强调,学生应力求有个性、有创意的表达,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自主写作。客观上讲,高考作文命题具有某种统一的、限定性的特征,有时难以顾及每个考生的“特长和兴趣”。但是,2009年的高考作文命题却尽可能地与课标要求达成默契,在充分尊重学生“特长和兴趣”的基础上,加大命题的无限性,尽量减弱对学生思维的限制。如天津卷作文题目《我说九零后》,这个题目旨在引导学生关注自己的成长、关注自己的认识与生活体验。本次高考生多数是九零后,如此命题是引导他们反思自己这个群体,只有自己最了解自己。叛逆、个性、张扬是否可以概括出这个群体的特点,确实需要充分地回味和思考。从关注自己开始,学会关注他人、环境和社会,这无疑是写作本质的回归,更是新课程改革对写作主体认识的进步。

2009年高考作文命题更关注“情感体验”的个体化和真实性,削弱了一些人为的、外在的标准因素。从高考作文立意的价值取向来看,既十分关注个人体验,关注学生的成长,又能使学生对社会或生活现象以及为人处世的某种认知内化,从而表达出真情实感。如重庆卷《我与故事》,“生活有很多故事,你可能是故事的参与者,也可能是故事的聆听者,也可能是故事的评论者……”。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他们的“生活故事”大同小异,而“情感体验”却不尽相同,因此,命题者是在引导学生说出“自己”、引导学生真实地宣泄“自己”的情感。安徽卷《弯道超越》,命题立意同样要引导考生对生活中那些“充满困难却又蕴涵机遇和挑战的时刻”进行体会、反思,从而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这类题目因直接同考生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其最大的亮色就是给学生的情感松绑,让学生有话可说。

3 生活化的命题要求:重视形式开放,鼓励多元思维

作文命题的生活化,鼓励作文主体在思维形式上趋向多元。倡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视点、不同层面去思考问题,因而获得不同的感受和体验。2009年高考作文命题从内容取向和价值判断来看,文题设计形式具有开放性和包容性,给学生的自主写作预留了较大的思维空间。

首先表现在内容上自主立意,基本摆脱大主题、大哲理的框架,注重学生个性化的生活、思考空间。“自主立意是指命题者所提供的作文试题,对考生(作答者)的写作立意不加任何规定、限制、暗示,由考生依据个人的认知基础,结合试题内容自主选择并确定写作中心或写作主旨的构思过程。”2009年的高考作文命题,基本上不给考生某种倾向性的暗示,要求考生自主确定主题、自主选择角度,提供了广阔的立意领域。全国卷Ⅰ的作文题目《小兔子学游泳》,明确要求学生“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学生自由度很大;北京卷的作文题目《我有一双隐形的翅膀》是一个比喻性的命题,翅膀帮助人飞翔,也就是说帮助人成功、实现自己的理想,那么自信、坚强、乐观等积极向上的意志品质都可以作为写作的对象,题目内涵非常丰富,开放性很强。另外如福建卷的《这也是一种__》、湖南卷《踮起脚尖……》、湖北卷的《站在__门口》、四川卷《熟悉》等,均属于无主题作文,提供给考生自主思考,自主立意的空间。

其次是形式上淡化了对文体的要求,使考生能摆脱文体的桎梏自由抒写。具体表现在以自主选择文体为主,并且在命题模式上有所突破。2009年的高考作文命题,除江西卷要求必须写议论文,对文体进行限制外,其余均为自选文体。但仍有北京、天津、上海、山东、江苏、浙江等一些省市强调“除诗歌外,文体不限”这样的要求,把诗歌写作排除在高考作文形式之外。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全国卷Ⅱ的作文命题,虽然从命题主旨上沿袭了2008年,但不同的是今年的命题提供了三个不同的故事材料,供学生自由选择,直接体现命题的开放性,而且材料蕴涵的主旨意思也比去年要显豁得多。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既然是以各自不同的方式建构对事物的理解,那么就允许学生的理解存在差异,不强求统一的唯一的标准,开放的命题形式为学生多元思维的培养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关注学生的思维能力,尤其是辩证分析的能力,一直是高考作文命题不变的主线。2009年高考命题绝大多数都能关注多元思维,不过分固定学生的思维指向,有利于学生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如四川卷《熟悉》,发挥发散思维,熟悉的可以是人、物、思想;发挥逆向思维,最陌生的也可能是最熟悉的。江苏卷的《品味时尚》,时尚是个包罗万象的概念,无论是精神的或是物质的,细细品味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时尚。另外,如上海卷《“板桥体”》,辽宁卷《明星代言》,安徽卷的《弯道超越》等,都鼓励学生的多元表达,引导学生对生活、对人生展开较有个性的理解和较有深度的反思,使学生闪现出人生的智慧和对生活的把握能力。

4 作文生活化的现实追求:优化作文体验过程,关注学生心灵成长

作文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2009年高考作文命题,从命题内容来看,关注社会热点和现实生活,注重个人体验和多元思维,凸显了学生的个体文化心理。从命题思路看,整体考虑写作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的综合。因此,作为语文教师,在思考命题、总结经验的同时,要努力改进作文教学,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拓宽学生的写作空间,将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和审美情趣有机地渗透到作文教学的过程和内容中。

4.1 通过生活体验和社会现实的整合,体现作文价值取向

生活是作文的前提,离开生活的作文教学像无源之水,注定是会枯竭的。应试教育下沉重的课业负担使学生广泛接触社会生活成了一种“奢侈”,但写作教学又不断地呼唤向生活回归。叶圣陶说:“源头很密迩,很广大,不用外就,操持由己,这就是我们的充实的生活。”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语文课标也清晰地阐释了作文的价值取向问题。义务教育语文课标指出:要“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高中语文课标指出:“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生活,体验人生。”它们都确认了:生活是写作的本源,先有生活及其体验,然后才有文字创作。

因此,为了丰富学生作文的内容,教师应该经常引导他们学会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写作的触发点,培养学生关心现实、热爱生活的感情,使作文过程成为丰富多彩的生命活动。一方面教师要有意识地多组织文学社、黑板报、朗诵比赛、书法比赛、主题班会、课前演讲、社区采访等活动,这些生动、形象、鲜明的情境,既为学生提供了作文描写的典型材料,又使学生深深地感受到美的韵律与和谐,从而激起他们强烈的表达欲望;另一方面可组织他们参观当地的名胜古迹,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收集民间故事及传说,以培养其对祖国河山之美的鉴赏能力和对地域文化的热爱之情;并适时让其深入社会调查研究,使之了解社会生活、民众疾苦,关心时代和社会发展,在关注、调查、分析、思考各种复杂现象和各种社会热点中增强社会责任感。由于生活自身的辩证关系,往往使得一些看似平常、平淡的事物或事情却具有超乎其本身的意义。抓住这些升华点,引导学生感知,善于透视,从平淡中洞悉深邃的意义,从细小中悟出人生哲理,就很有可能使文章具有更丰富、更多元的内涵,甚至可能获得超乎作者预期的效果。

“将语文教育理解为一个文化过程,将学生视为这一过程中的文化主体,将有助于学生明确自己的文化主体地位,使其能够意识到自己是文化的主人,对文化有自主选择、自主判断的权利”。因此,在作文教学过程中,要关心学生在文化活动中的兴趣、情感,要采取各种有效的手段帮助学生通过生活实践积累学识、锻炼才能、提升品行、养成良好的思维品质,从而形成优化的文化心理和高尚的人品。

4.2 通过学生自我心灵的开放,历练人生概念

作文与做人是统一的,作文是心灵历程的记录,是灵魂洗礼的过程,是健康人格形成的历练手段。中学生的写作过程不同于一般的学科知识学习,它是学生心智的反映,是人格内涵的体现,是学生内部深藏着的情感的冲动;这当中的情感不是抽象的,而是有血有肉的,是生命的张力。可是,长期以来,我们的写作教学只偏重于“技术”操作,偏重于抽象、概括、提炼等逻辑思维的训练。有不少老师把写作看作是一种技巧和方法论的产物,轻视写作主体在整个写作过程中的情感、精神、意志、个性的介入。“冷静地反思我们的写作教学,不难发现,应试的写作模式丢失了‘我’,压抑了‘我’,扼杀了‘我’。于是,鲜明的人文性枯萎了,鲜活的个性凋零了。写作教学的当务之急是呼唤‘我’的回归,弘扬人的主体性。”因此,在写作指导中要引导学生实现自我心灵的开放,要激励学生表现自我。这样,“自我”在写作中成了学生写作的一个基点,现实的社会生活都通过学生的心灵折射,通过学生的情感过滤,再写到作文中来。这样的写作,才是有真情实感和个性的写作。

首先,倡导作文题材的实有化。作文题材实有,是以真实生活为逻辑起点的崭新的写作尝试,题材要求来源于学生的生活实际。写作动机应当来自生活,写作不是作为学生学习的需要,而是作为一个人源于生活中的对话需要。但学生的作文不是生活的简单实录,它可以加工处理,也可以写想象的事物,所以题材的实有化,强调既讲忠实,合乎情理;也讲技巧,形神合一。

其次,引导学生追求做人的真谛,把写作过程视为涵养道德情操、升华思想境界、提高文化品位这种洗礼心灵的过程。对于学生来说,写作应是他们精神的一部分。学生把对生活和社会的认识、理解形诸于文,而这些文字是否源自内心的感受,说的是否真话,诉的是否真情,对于正处在人生观形成过程中的中小学生是十分关键的。

说真话,抒真情,亮出心灵的鲜活与坦荡,这是作文教学回归生活的价值指向。语文教师要多鼓励学生思考人情世态、关注时事热点、呼唤学生自我天地的心情写真。只有这样,才能唤醒学生对于自我、对于生命、对于世界的感觉,让他们在作文的世界中自由驰骋,尽情挥洒。

标签:;  ;  ;  ;  

高考作文命题生命意义的解读--基于2009年高考作文命题的分析_高考语文作文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