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式道德教育的困境与出路论文

对话式道德教育的困境与出路论文

对话式道德教育的困境与出路

王雯雯

(南京师范大学 道德教育研究所,江苏南京 210097)

摘 要: 社会环境的变化对道德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道德教育的实效性备受关注,另一方面,道德灌输的弊端日益凸显。在这种情况下,一种开放式的道德教育方式,即对话式的道德教育呼声渐起,这种道德教育方式的优势在于:道德对话强调生成、尊重人的价值、联系生活世界。但不可忽视的是,在进行道德对话的过程中,依然面临着困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师生平等关系处理失当,要么压制学生的主体地位,要么淡化教师的主导地位;对话过程流于形式,忽视效果;对话简单化倾向。面对困境,要寻求出路,构建可行的对话式道德教育模式,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营造平等交流环境、培养学习者问题意识、鼓励学习者自主表达。走向对话的道德教育,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

关键词 :对话式道德教育;困境;出路

亚里士多德在其著作《尼各马可伦理学》中指出,“德性分两种,理智德性和道德德性”〔1〕。知识方面的道德是可以教的,灌输式道德教育也正是基于此提出来的,将道德教育变成了知识性的灌输。然而,随着德育研究的进一步深入,传统道德灌输的方式已经越来越不合时宜,甚至阻碍道德教育成效的提高,采取什么样的方式来更好地进行道德教育是社会各界关注的话题。具有主体性的个人在教育中的主动地位得到强调,随之而来的是对话式道德教育的益处日渐被重视。应时而生的对话式道德教育其优势存在于哪里?呼声渐起的道德对话模式,在实际运用的过程中又会存在哪些误区而使其陷入困境?这是一个对话的时代,开放、多元的社会需要人与人之间的对话,那么困境下对话式道德教育的出路又在哪里?为了更好发挥对话式道德教育的作用,必须探究道德对话的困境与出路。

一、对话式道德教育呼声渐起

道德对话是对应于道德灌输的一个概念,是教育者与学习者之间在平等的基础上进行的一种互动、生成性的交流过程,不同于道德灌输的封闭性,对话式的道德教育是开放的,“这种关系更多的是指相互接纳和共同分享,指双方的精神的互相承领”〔2〕。通过交互式的对话,理解双方要表达的意思,在理解、认可的基础上接受,对话式道德教育的优势存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道德对话强调生成

人是生成性的存在,不是全然被规定的,“对话性道德教育模式拒绝强迫灌输,而指向个体德性的自主生成”〔3〕,不预先设定不变的道德教育内容,而是在对话中,生成新的问题就及时解决问题。一成不变的道德教育模式,难以适应不同教育对象的不同需求,也会让教育对象失去探索的兴趣,因为所要掌握的内容已全然展现在纸上,自己只需要记忆就可以过关。反观灌输式道德教育,把教育对象视作一个可盛装美德的接收容器,教育者试图将“关于道德的观念”〔4〕倾囊泻入;而生成性的对话式道德教育则蕴含新意,以一种开放的姿态来与教育者产生联系。在对话中,将自己感兴趣的,或者与自己紧密相关的道德问题拿出来探讨,通过对话交流达成健康社会所需要的道德共识,形成个体的德性。全盘被动接受,在道德对话中是被摒弃的,而有活力的、生成式的对话探讨,则在这里进行,个体的道德判断和道德选择在对话中厘清,从而慢慢内化成为个体的道德。

心动为啥难以转化为行动?自然条件差、经济基础薄弱等是常见理由。比如在发展农业产业中,看到典型地区龙头企业数量多,带动能力强,因自身经济底子薄,就声称“有心发展,无力实施”。在农村改厕中,反复强调群众参与积极性不高,改厕工作难度大。

(二)道德对话尊重人的价值

对话要在相互承认对方的独立、平等的基础上才能进行,不把对方当作工具,当作被动接受道德知识的容器,而是尊重其作为有思想、有创造力的人的价值,通过对话自我发现、自我提升,建构个体更大的价值。对话是人性的需要,成年人纳闷儿童为何可以与自己的玩具念念有词,在想象中进行欢快玩耍;其实成人也有对话的需要,只是这种需要慢慢被有意识地压制,以至于没有意识到其存在。“真正意义上的对话,以关注个体价值与尊严为基本出发点,以倡导共同体成员的价值平等性为基本原则。”〔5〕人都有对话的渴求,应该得到释放,在对话式道德教育中,学习者会意识到自己的主体性价值,从而不断攀越、不断丰富自己;而教育者也在对话的过程中,因尊重对方作为人的价值而实现了自身作为人的价值,把他者当人看,也就是对自己作为人的肯定,双方互相成就。

(三)道德对话联系生活世界

在对话式道德教育中,师生关系是平等的,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是师生双方互动、共同参与的过程。巴西著名教育家保罗·弗莱雷认为,“对话是一种创造行为,对话不应成为一个人控制另一个人的狡猾手段”〔10〕。而在实际的道德对话中却时有发现,一方面,学生的主体地位受到压制。当教师要组织对话时,不管学生是否愿意或者准备好,都要跟着教师的安排走;学生在潜意识里也会认为,教师知道的较多,因而参与的主动性较差,更习惯于听,而不参与批判。另一方面,教师的主导作用淡化。灌输与对话之间的度要拿捏得当着实不易,为了避免灌输而选择了在对话中不作为,任由学生发挥而不加以适时引导,这也是当前道德对话的一个误区。相对于学生之间可能发展而成的漫无目的的交流来说,在积极引导下,师生更能有效地生成有意义的对话。

二 、对话式道德教育的困境

道德对话具有开放性和人性化的特点,“德育对话首先是一种平等意义上的对话,没有平等的地位和自由的表达,就不可能有真正的道德教育对话,只有在平等中自由地交流和碰撞,才能发挥对话在道德教育中的作用”〔16〕。创设平等的对话环境,既要营造良好的物质环境,又要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物质环境是指对话环境的安排,包括场所的布置、道具的选择等等,比起常见的一排一桌式,圆桌更适合对话交流,拉近对话者的物理距离,更有利于敞开心扉的交流;人文环境包括对话的氛围和对话者的心态,教育者没必要抱着高高在上的姿态来看待学习者,要转变观念,允许不一样的声音得到表达,倾听各方不同的主张,用双向交流代替一方演讲。同时,教师也不能淡化自己的主导地位,不能为了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就不加以适时的引导。平等的交流环境,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可以让对话者畅所欲言,勇于表达自己的见解。

(一)师生平等关系处理失当

道德教育“从根本旨归上说是成人(使人成为人)的教育,就其具体目标来说是成就人的德性的教育”〔6〕。也就是说,道德教育的使命在于培养真正有德性的人,能够表现出道德行为的人,而不是只有伦理知识却知善不行善、知行不一的人。对话式道德教育中,对话的内容不仅仅局限于书本世界的道德知识,还有对话双方实际生活的世界,这是道德教育与生活联系的纽带,也是个体德性生成的源泉。“个体德性的生成来自个体的生活实践,来自生活实践中人与人的活生生的交往。”〔7〕道德教育本就要与鲜活的世界相联系,而不是禁锢在死气沉沉的知识世界,伦理知识的理论储备无论如何丰富,都抵不上在生活中实践并强化的实际效果好。生活世界是道德教育的基础,脱离生活,道德教育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道德对话无疑可以加强与生活世界的联系。对话者是来自生活世界的主体,对话内容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对话场所也因此可以灵活应时而变,而不是局限在教室里。

(二)对话过程流于形式

施工前,应先对施工现场地形进行测量,划分出基坑支护高度分段;在分段高度范围内,最深点对应剖面设计参数,深度变浅时,土钉需按照先减上、后减下的方式逐步减少。

道德对话包含了“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道德对话、受教育者之间的道德对话、教育者与文本之间的道德对话、受教育者与文本之间的道德对话、教育者与自我的道德对话、受教育者与自我的道德对话”〔15〕六种形式。寻求对话式道德教育的可行出路,可以从教育者与学习者两个主体方面入手,创设对话的氛围,激发学习者的问题意识,引导学习者主动对话,表达自己的道德诉求。

(三)对话简单化倾向

“对话指两个或更多的人之间的谈话;两方或几方之间接触或谈判。”〔13〕两个人说话交流不等于对话,这就涉及到时间的问题。现在提倡教育要大众化,再加上学生人数众多,组织开展道德对话,耗时耗力,在大班授课的实际教学环境中,要进行起来是十分困难的。不管是孔子的教学方法还是苏格拉底的教学方法,这种对话式的教育,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与现今的实际情况不太适切。再者,进行道德对话,是需要学习者有一定的理解力。“道德教育中的‘对话’表面上是简单随意的聊天,但实际上是对话双方在对某一价值观念、道德现象进行交流探讨,这种交流需要经过深入思考才能进行。”〔14〕一味讲求对话式道德教育而忽视对方的接受能力,显然也是不符合科学的。因而,面对这些现实的无奈,索性就将对话简单化进行,或是在教师的控制下进行,出于时间的考虑,又浅尝辄止,造成道德对话的环环相扣的困境,导致道德教育的低效。

三、对话式道德教育的出路

3.疏导心理,指导健康。发挥油田心理学会和心理咨询师的作用,利用讲座或个别交谈等方式,加大对个别协解人员心理问题的调试和引导。要注重从心理学角度、婚姻家庭角度、油田共建共享角度、人文关怀角度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通过及时地心理调适和正面引导,解除他们心理上的落差和纠结,让他们融入组织、回归组织。

对于道德对话的认识存在误区,就会认为“对话只是教学形式”〔11〕。这种认识的偏见再运用到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就会导致流于形式,而忽视了对话的实际的教育效果。提倡师生对话,就不断提问学生,而不管这些问题与学生实际生活的关系;提倡学生与学生对话,就成立学习小组,而不管组内在探讨的问题是否是有意义的话题;重视文本对话,就成立阅览室,对教师和学生开放,而实际有用的藏书量少之又少;重视自我反思,就要求教师写教学反思,学生写课后反思,而实际反思了多少没人在意。这些看似在组织道德对话的工作,只是虚有其表,徒增负担,真正给教师和学生带来的改变甚微。这就带来另一方面的问题,学生学到了道德知识,但没有带来行为上的改变。“唯有理性‘对话’才能宽容接纳对方的观念和行为”〔12〕。流于形式的对话,不是道德观念内化的途径,也不是人们所期望中的对话式道德教育。

(一)营造平等交流环境

在苏格拉底那里,“反讽”〔8〕是其道德对话的显著特征。当下提倡的对话式道德教育模式,本应是平等对话、开放对话的,但是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却走入“假对话”的困境。“所谓‘假对话’是指有名无实的对话,在对话中并未体现出其平等性、开放性、创造性的实质精神,只追求外在的形式,甚至简单地混同为‘问—答’的形式。”〔9〕具体表现在:师生平等关系处理失当;对话过程流于形式;对话简单化倾向。这些误区的存在,会让人对道德对话产生误解并且会导致其实效性大打折扣。

(二)培养学习者问题意识

问题来自生活的实际体验,才能获得最真切的第一手资料。要把道德教育的实效最大地发挥出来,就要结合实际道德问题来进行对话,“双方在此过程中能体验知识的乐趣,把知识当成是有生命的个体,体验着对话教学所带来的快乐”〔17〕。教育者要培养学习者的问题意识,这些问题可以是来自当下的德育热点,也可以是学生感兴趣的道德问题。把这些道德问题与学习者的生活联系起来,是进行道德教育的有效方式。在对话的过程中,和不同人的不同关注点,进行不同的对话,教育者同时加以适时的引导,让学生外在的道德行为规范转化为内在的道德理念。学生意识到这些伦理问题和自己的联系,就不会以他者的姿态来面对枯燥无味的道德知识。道德知识在对话的过程中,被主体主动理解并加以吸收,才能影响主体的行为,成就主体的德性。科尔伯格所言,“儿童道德是否成熟,取决于他能否独立做出道德判断”〔18〕。道德知识本就应该用于实践,来解决实际的道德问题,而不是单单停留在理论层面。

(三)鼓励学习者自主表达

当发现与道德教育有关的问题后,接下就要在对话中表达出来,否则问题就会被积压,或石沉大海。这种对话交流可以是在不影响正常教学进度情况下在课堂内进行,也可以是在课后。以往的道德教育方式,学习者往往扮演着“听话者”的角色,教师讲,学生听,学生没有表达自己感受的机会。在对话式道德教育中,“教师不再是教育过程中唯一的主体,学生由任由教师裁制的客体变成了与教师享有同等权利的主体”〔19〕。因而,学习者有表达自己关注的道德问题的渴求,教育者也应该站在平等的角度,本着教学相长的原则来引导学习者表达自己的关注点。在对话交流中,也是一个展现自己内心的机会,可以互相理解,发现彼此的道德理念和表达的立足点。教育者在鼓励、引导学习者自主表达的过程中,也要善于发现其潜意识里存在的不足之处,“作为教育者,应该意识到学生在特定场景中的行为表现,是其内在的关系意义的表达”〔20〕。教育者要引导学习者道德意识的提升,形成道德的观念,实现学习者行为的改善。

对话式道德教育克服了灌输式道德教育的诸多不足之处,在探索有效的道德教育模式的道路上,道德对话不失为一个好的选择。对话式道德教育是生成的,不是一成不变的;是开放的,不是封闭的;是尊重人的价值的,不是压抑人性的;是与生活紧密联系的,不是脱离实际的。真正的对话式道德教育可以提高道德教育的实效,给人的思想和行为带来改变。我们面对道德对话因走入误区而显露出的困境,应该要提高警惕,寻找出路,避免道德对话走向“假对话”,流于形式。走向对话的道德教育之路,道阻且长,但仍是可以并且值得期待的。

(2)对萃取精馏塔和萃取剂回收塔进行优化分析,确定最佳工艺参数,在此条件下,异丙醇纯度达99.96%,环己烷的纯度达99.98%;萃取剂乙二醇的补充量为 0.4741kg·h-1;

参考文献 :

〔1〕(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M〕.廖申白,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36.

〔2〕金生鈜.理解与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130.

〔3〕刘铁芳.试论对话性道德教育模式的建构〔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3(5):25-30.

〔4〕(美)杜威.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M〕.赵祥麟,任钟印,吴志宏,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135.

〔5〕冯建军.价值多元共生时代道德教育的新使命〔J〕.教育科学研究,2009(5):5-9.

〔6〕鲁洁.关系中的人:当代道德教育的一种人学探讨〔J〕.教育研究,2002(1):3-9.

〔7〕邱勤,袁云.道德教育:从灌输走向对话〔J〕.高教发展与评估,2005(4):61-64.

〔8〕(古希腊)柏拉图.理想国〔M〕.王扬,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17:17.

〔9〕 邱李伟.道德教育中对话的误区与对策〔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1.

〔10〕(巴西)保罗·弗莱雷.被压迫者教育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49.

〔11〕卢增娟,易连云.走向对话的学校道德教育〔J〕.江西教育科研,2007(1):21-24.

〔12〕辛治洋.道德内容的绝对性与相对性——兼论道德教育中“对话”的基本内涵〔J〕.教育研究,2012(6):44-48.

〔13〕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S〕.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329.

〔14〕陈元龙.德育视域下道德对话的实践困境与路向探索〔J〕.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4):58-61.

〔15〕刘志山,李卫英.道德教育语境中的道德对话〔J〕.中国德育,2008(3):19-23.

〔16〕牛晓琴.对话:提升道德教育实效的有效途径〔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7):52-55.

〔17〕车许燕.从灌输到对话:道德教育发展的时代趋势〔J〕.德育研究,2016(2):141.

〔18〕瞿葆奎.教育学文集·教育与人的发展〔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721.

〔19〕吴先伍.独白·对话·回应——历史视野中的道德教育走向〔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5(3):49-53.

〔20〕周兴国.理解学生行为的关系意义〔J〕.教育科学研究,2014(9):41-46.

中图分类号 :G41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3476(2019)02-0016-04

作者简介 :王雯雯(1994-),女,湖北丹江口人,南京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研究方向为德育学。

(责任编辑 :洪淑媛 )

标签:;  ;  ;  ;  

对话式道德教育的困境与出路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