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国际形势的新变化与21世纪社会主义的伟大复兴_国际局势论文

当代国际形势的新变化与21世纪社会主义的伟大复兴_国际局势论文

当代国际局势的新变化与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伟大复兴,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变化论文,伟大复兴论文,当代论文,世纪论文,国际局势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0—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 —854X (2000)02—0053—06

面对20世纪人类社会沧海桑田般的变幻,有的同志对社会主义经过长期发展最终必然战胜资本主义产生了这样那样的困惑、疑虑甚至动摇,对共产主义的远大目标感到渺茫。坚定正确的理想信念,这是共产党人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也是中央对“三讲”教育的一条带根本性的要求。为此,本文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紧密结合世纪之交的国际国内形势,办求从政治与经济的结合上比较系统地探讨三个问题。

一、当代世界局势的新变化与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在本世纪后期,当代世界局势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一方面,一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出现了相对稳定的发展,特别是美国经济出现了连续9年的高增长;另一方面,苏联、 东欧解体,社会主义在世界上处于低潮,甚至出现了局部的倒退。

不仅如此,在世纪之交,美国加紧推行其称霸全球战略,国际局势中又出现了一些值得严重注意的新动向,使社会主义面临着新的挑战。主要表现在:一是在政治上,美国大力推行所谓“全球民主化”,向社会主义国家和第三世界发动新的冷战。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后,美国坚持对华制裁,从政治、经济等方面向中国施压,企图一举压垮中国。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竭力把自己的社会制度、价值观念强加给发展中国家,到处推行其议会民主、多党制和经济模式,使广大发展中国家吃尽了苦头。美国打着他们所谓的“自由”、“民主”、“人权”等旗号,肆意干涉发展中国家的内政,肢解别的主权国家。1989年底,邓小平同志就曾指出:“我希望冷战结束,但现在我感到失望。可能是一个冷战结束了,另外两个冷战又已经开始。一个是针对整个南方、第三世界的,另一个是针对社会主义的。西方国家正在打一场没有硝烟的第三次世界大战。所谓没有硝烟,就是要社会主义国家和平演变。”(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44页。)二是在经济上,美国企图主导国际经济秩序,建立在经济、贸易、科技、金融等领域中的全球霸主地位。美国利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在世界各地加紧进行经济渗透和掠夺,力图凭借其经济、科技、金融等优势,控制别国的经济命脉,损害别国的经济主权。它违背平等互利这一国际经济交往中的基本原则,千方百计地诱压别国无限度地开放市场,自己却大搞贸易保护主义,动辄运用“超级条款”对别国进行经济制裁。三是在军事上,加紧实施“欧亚大陆战略”,对世界和平与安全构成了严重的威胁。美国国防部在1997年5 月的《四年防务评估报告》和近两年的《国防报告》中分析认为,到2015年之后,中国和俄罗斯可能成为与美国势均力敌的全球性对手。据此,报告认为,美国应抓紧2015年之前的“战略机遇期”,竭力遏制中国变成强国和防止俄罗斯东山再起。美国操纵炮制的北约“新战略概念”以及“日美防卫合作的新指针”这两个文件,旨在“东扩”与“西进”,在地缘战略上形成对整个欧亚大陆向中心“包抄”和“挤压”之势。与此同时,美国还合作研发“战区导弹防御系统新计划(TMD)”,甚至妄图使之覆盖台湾,其矛头所向,昭然若揭。此外,美国加大军事投入,大肆扩充军事实力。1999年,美国防务预算开支高达2762亿美元,相当于俄罗斯、英国、法国、德国、日本和中国6个国家军费总和的1.67倍。美国还决定在今后6年内增加防务预算1120亿美元(注:观察家:《论美国霸权主义的新发展》,《人民日报》1999年5月27日。)。所有这些表明,帝国主义亡我之心不死,不排除总有一天把攻击的矛头集中对准中国。对此,我们务必有清醒的认识和充分的思想准备,切不可过于天真,掉以轻心!

然而,国际局势中的这些“新变化”、“新动向”、“新挑战”,绝不是“社会主义的终结”,绝不能动摇我们的理想信念。这是因为,决定事物性质、前途和命运的是事物的内因,而不是外因。我们不妨对资本主义、社会主义等方面的情况作些客观的、辩证的分析。

(一)从资本主义方面分析来看,帝国主义所固有的三大矛盾,尽管由于种种原因,在一定时期内表现得比较缓和,但它们走向尖锐化的总趋势并未改变。首先,发达国家内部资本主义固有的基本矛盾没有也不可能改变。现代生产力水平已经达到社会化生产力的较高程度,社会化生产力具有排斥私有、要求公有的革命性质。尽管资产阶段采取一些诸如国家干预等措施,给资本主义经济打了一支“强心针”,但是没有也不可能使这个矛盾得到根本解决。由于社会化生产力的革命性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这就从根本上决定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历史必然。同时,在发达国家内部,无产阶级的存在不会因现代资产阶级的政策调整和先进科技的应用以及生活水平的相对提高而消失,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剥削和被剥削的关系从来没有改变。目前,欧元区的失业率较高;美国的失业率虽然不高,但是工人的职业不稳定。欧美社会中的这些不稳定因素,已在政治上有所反映。只要无产阶段存在,它就是资产阶级的掘墓人。第二,当代世界资本主义体系中的南北矛盾加剧。其具体表现是多方面的:(1 )从商品输出来看,垄断资本凭借对世界市场的垄断,极力压低主要由发展中国家生产和出口的初级产品价格,提高主要由发达国家生产和出口的工业制成品价格,通过这种价格“剪刀差”来剥削广大发展中国家的人民。仅从1985年到1996年,发展中国家由于贸易上的“高进低出”所形成的剪刀差,就损失了1300多亿美元(注:《世界经济统计年鉴》(1997年),第184、192、295页。)。(2)从资本输出来看,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输出的借贷资本,绝大部分是私人商业银行提供的需要支付高额利息的贷款,这就给发展中国家带来了沉重的债务负担。1995年,发展中国家的外债总额已达13200亿美元,相当于这些国家国民生产总值的1/2以上(注:《世界经济统计年鉴》(1997年),第184、192、295页。),许多发展中国家不得不勒紧裤带向帝国主义国家偿还债务。(3)向发展中国家“转嫁”经济危机。1994年爆发的墨西哥金融危机和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病根虽然都是当前世界传统产业生产能力过剩,然而触发这两次危机的却是国际资本兴风作浪。亚洲金融危机虽然最终殃及全球,然而世界经济的中心地区所受到的冲击毕竟有限而且是间接的。经济危机的爆发点,已从世界经济的中心转移到“边缘”。有资料表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人均GDP差距,已从1983年的43倍扩大到1996年的72倍。世界上还有近50个最贫穷的国家,境况多年无明显改善(注:陈永成:《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意味着什么?》,《人民日报》1999年1月27日。)。帝国主义对发展中国家剥削的加深,以及两类国家之间贫富差距的扩大,必然加剧它们之间的矛盾和斗争。只要资本主义存在一天,南北之间的矛盾和斗争就会继续下去,而且不排除双方在某种条件下出现严重对抗。第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三足鼎立”的格局已经形成并将维持相当时期。在战后50年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极为突出,尤其是日本、联邦德国的经济增长大大超过美国。这就使各国经济实力对比发生巨大变化。现在,资本主义世界已经形成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据世界银行公布,1997年美国、日本、西欧国民生产总值占世界比重分别为27.5%、14.9%、21.1%(其中,德国7.5%、法国5%、英国4.5%、意大利4.1%)(注:国家统计局编:《新中国50年》,中国统计出版社1999年版,第42页。)。经济实力对比的变化,再加上由于经济危机和停滞,使帝国主义各国争夺商品销售市场和投资场所以及科技领先地位的斗争趋向激化。

(二)从社会主义方面分析来看,社会主义已经稳住阵脚,呈现出向纵深发展的态势,必将大大增强吸引力,推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新高涨。毋庸讳言,80年代末期东欧剧变、苏联解体,这是社会主义的最大不幸。但是,我们必须辩证地、历史地、全面地看待这一问题。第一,苏东剧变和挫折为我们提供了探究现代社会主义运动历史教训的窗口。导致曲折、解体的原因固然很多,但最直接的内在原因是两条:一条是旧体制的积弊,加之决策上的失误和错误,使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没有得到应有的发挥,致使经济停滞、恶化;另一条是一些执政的无产阶级政党放松自身建设,内部存在着消极腐败现象,使党严重地脱离群众,威信急剧下降,失去了战斗力。但归根到底是,党内高层领导放弃了马克思列宁主义,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这是问题的症结所在。由此可见,苏东剧变不仅不是缘于社会主义制度,恰恰相反,正是背离社会主义制度的结果。它从另一个侧面深刻说明了社会主义内在的必然性:这就是,工人阶级要实现自己的历史使命,就必须遵循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坚持社会主义改革,否则,就必然要受到严厉的惩罚。第二,社会主义国家虽然外延缩小了,数量减少了,但呈现出内涵深化与质的提高的态势,其示范、吸引作用日益增强。随着科学社会主义实现了从马恩经典理论到当代理论的历史性发展,传统社会主义模式也逐步变革成为当代社会主义发展模式。这种变革的关键是确立了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从而根本改变了建设社会主义的方式和方法,引起了社会主义发展模式的全面转换,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尤其是中国改革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综合国力显著增强,1998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7939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1952年增长近29倍,经济总量已居世界第七位,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居世界第一位,外汇储备居世界第二位(注:国家统计局编:《新中国50年》,中国统计出版社1999年版,第42页。)。世界上许多人从中国得到了希望和力量、鼓舞和启示,坚信社会主义一定有光辉美好的未来。中国是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21世纪中国的崛起将是社会主义复兴的标志。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的:“只要中国社会主义不倒,社会主义在世界将始终站得住。”第三,社会主义在曲折前进的历史轨迹中实现了“三次飞跃”,这本身就表明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不可逆转的总趋势。这个历史事实也向我们展示了这样一个过程:共产主义运动每前进一步,都是在艰难曲折中实现的,而每一次大的曲折之后,都伴随着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一次大的飞跃;曲折性是必然性的一种伴随现象。正如毛泽东同志指出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我们应当从社会主义运动曲折前进的历史中吸取教训,增强社会主义必胜的信心。

(三)从当今天国际环境分析来看,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没有也不可能改变,必将为社会主义建设赢得良好的环境和条件。尽管当今世界并不太平,世界还存在着企图破坏和平与发展的逆流,和平与发展这两大问题至今一个也没有解决,但是,冷战结束后,世界向多极化方向发展的大趋势是谁也改变不了的,和平与发展这一历史潮流是谁也阻挡不住的。莫斯科卡内基研究中心副主任、长期研究大国关系的专家特列宁认为:21世纪上半叶,中国的国际地位将继续提高,成为亚洲的主导国家;美国的力量将相对削弱,不可能再像现在那样介入亚洲事务(中美日将在亚洲形成很微妙的三角关系);欧洲的独立性将继续增强,但由于先进军事技术无法与美国相比,不可能与美国决裂;俄罗斯GDP 目前仅占世界的1%(占美国的2.5%),难以成为世界的主导力量。因此,21世纪将是以美、中、欧三极为主的多极格局,中国同欧洲将突显其作用。所以,世界大战在今后一个时期内打不起来,和平的大局还能维持。

综上所述,尽管当代资本主义呈现出某些“新发展”、“新现象”、“新变化”,尽管社会主义在成长中出现了曲折,但是,由于帝国主义所固有的三大矛盾走向尖锐化的总趋势没有也不可能改变,没有任何灵丹妙药能使它摆脱固有的矛盾和危机,同时由于社会主义已稳住阵脚、呈现向纵深发展的态势,因此,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历史的必然,社会主义正是在经历一个长期的、曲折的历史过程中实现代替资本主义必然性的。当然,在严峻的时代挑战面前,要把这种必然性变成现实性,关键取决于各国工人阶级政党的主观努力。只要我们既坚定相信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又充分认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过渡的长期性、复杂性、曲折性,那么无论发生什么样的困难、挫折和反复,我们都不应动摇自己的信念,必须坚持不懈地把社会主义事业进行到底。

二、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复兴关键取决于发展

20世纪以来,人类社会经历了“战争与革命”、“和平与发展”这两大时代主题的转换。第一大时代主题的要旨是,无产阶级通过暴力革命夺取政权,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第二大时代主题的要旨是,社会主义者通过发展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巩固社会主义制度。我们认为,由于种种原因,解决后一个主题(发展)比前一个主题(革命)的情况要复杂得多,难度要大得多,时间要长得多。现在,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之间较量的焦点、重点都在综合国力上;同时,历史经验证明,时代主题的解决与社会主义的高潮呈“正相关”关系。因此,发展这个时代主题的解决,对实现21世纪社会主义的复兴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一)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体现。生产力是社会变革的终极因素。马克思有句名言:“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为首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为首的社会。”(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08页。)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明确阐述了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主要任务,这就是:“无产阶级将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一步一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即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里,并且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72页。)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以后,必须努力发展生产,这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创始人在《共产党宣言》中提出的重要原理,对取得了胜利的无产阶级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列宁从俄国的实际出发,即使在残酷的战争年代也非常重视经济建设,他强调指出:“劳动生产率,归根到底是保证新社会制度胜利的最重要最主要的东西。”“共产主义就是利用先进技术的、自愿自觉的、联合起来的工人所创造出来的较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后来他更明确地提出了“共产主义就是苏维埃政权加全国电气化”的著名论断(注:《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6、399页。),并将全俄电气化总规划称之为“第二个党纲”(注:《列宁全集》第31卷,第 467页。)。

我国是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废墟上进入社会主义的。据统计,1949年全国社会总产值仅有557亿元,其中主要工业品产量,钢材仅有15.8万吨,生铁仅有25万吨,水泥仅有66万吨(注:马宇平编:《国情手册》,解放军出版社1985年版,第82页。)。生产关系可以逾越,但生产力不能逾越,我们更要补发展生产力的课。邓小平同志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最大实际出发,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深刻地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他指出:“社会主义阶段的最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归根到底要体现在它的生产力比资本主义发展得更快一些、更高一些……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更不是共产主义。”(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63—64页。)到1992年,邓小平同志在视察南方的著名谈话中,进一步作了精辟的概括:“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73页。)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邓小平之所以把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与“生产力”、“电气化”对等起来,要求创造出比资本主义更快的、更高的劳动生产率,这是因为,较发达的生产力是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战胜资本主义的物质基础。只有创造出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才能真正实现按劳分配、消灭剥削、实现共同富裕,才能为战胜资本主义、最终实现共产主义奠定物质基础,才能坚定人们的理想和信念。可以说,没有创造出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就不可能实现社会主义的伟大复兴。

(二)加快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两大主题之一,也是解决“和平”问题的关键所在。早在1985年,邓小平同志就深刻地指出,“现在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经济问题或者说发展问题。和平问题是东西问题,发展问题是南北问题。概括起来,就是东西南北四个字。南北问题是核心问题。”(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05页。)邓小平同志不仅明确指出了世界的核心问题是发展问题,而且深刻地分析了其原因:一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独立的广大第三世界国家强烈要求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发展民族经济,摆脱贫困落后状态,而维护世界和平是为了谋求发展;二是世界上少数发达国家也要在激烈的竞争中继续发展,以便在新的世界格局中占有重要位置,而发达国家要发展也必须为自己的资本、贸易、市场寻找出路,必须让广大第三世界国家也有相应的发展,否则发达国家的发展也会受到限制。由此可见,世界以发展为核心,正是大势所趋,潮流所向。

和平与发展这两大主题,是互为条件、互相依存的。一方面,和平是发展的手段和条件,没有安定的环境,发展则无从谈起,维护世界和平就是为了谋求发展;另一方面,发展是实现和平的“保障”,维护世界和平也要依靠自身经济实力的增强。冷战结束后,美国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何以敢继续横行?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自恃其经济、科技和军事实力的强大。发展是硬道理,关键是发展经济,这是千真万确的真理。中国是一个拥有12亿人口的发展中国家,是一个负责任的大国。我们有过一百多年遭受列强侵略的切身遭遇,一贯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维护和平、反对侵略的正义立场,是世界多极化中的关键一极,是维护世界和平的中坚力量。中国的发展,是世界和平、进步和正义力量的壮大;有中国的快速发展,实力强大,世界和平就多了一份保障。正是从这种意义上讲,中国的发展壮大,关系到世界未来的走向,关系到和平主题的解决。

(三)加快发展是我们面临的跨世纪的重大课题。当前,全球一体化的趋势在加强,科技革命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初见端倪,世界经济在一个更高的平台上开始了新一轮的竞争。这对社会主义建设者来说,既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更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挑战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一是国际竞争更加复杂和激烈。在高科技的推波助澜下,越来越多的人们已经认识到,决定当今国际竞争成败的关键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土地、资本和劳动力等有形资本,而是取决于以知识、人才和由此派生的高科技为核心的综合国力。依靠传统的增长方式难以奏效,发展难度加大。二是现存的发展总量与人均水平的差距。目前我国GDP 总量虽然居世界第7位,但要看到,由于我们起步较晚、基数较低, 据世界银行公布的数据,1997年依序排在我国前6位的美国、日本、德国、法国、英国、意大利的国内生产总值,分别相当于我国的9.39倍、5.09倍、2.55倍、1.69倍、1.54倍、1.39倍(注:国家统计局编:《新中国50年》,中国统计出版社1999年版,第42页。)。1979—1997年美国年均增长率为2.5%,按总量折算相当于我国23.5%的发展速度, 而同期中国实际年均增长9.8%(注:国家统计局编:《新中国50年》, 中国统计出版社1999年版,第42页。)。所以,同发达国家经济总量的差距仍然较大。三是国民素质状况堪忧。据统计,在我国现有人口中,接受过9年及9年以上教育的只占40%,青年适龄组中上大学的人数比例仅为3%,这是我国经济增长和可持续发展中必须正视的重大问题(注:李学勇:《高科技与综合国力》,《人民日报》1999年6月7日。)。四是全球经济的稳定与安全日益面临挑战。被誉为“因特网之父”的美国微波通讯公司总裁文顿·瑟夫预测:因特网将是21世纪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但也增加了防范金融风险的难度。经纪人只需要按一下按钮,就可以通过全球网络进行价值数十亿美元的交易。五是严峻的国际形势警示我们,留给我们的发展空隙不会如大多数人所预想的那样长久。

因此,如何更好地抓住机遇,发展自己,特别是发展经济,同时应对好严峻的挑战,在快速变化的国际局势和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仍然是我们必须解决好的重大课题。如果机遇抓得不紧不好,势必会中断我国经济20年来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使我们痛失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大好契机,正在逐步缩小的同发达国家之间差距就会越拉越大。

(四)加快发展是抵御外敌入侵、在世界上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保证。中国人民永远不会忘记这段历史: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到1949年新中国建立之前,世界上大大小小的帝国主义国家几乎都侵略过我们。在这一百多年时间里,中华民族国土沦丧,饱受帝国主义列强的蹂躏,泱泱大国任人宰割,备受欺辱,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近代以来,帝国主义列强逼迫中国政府签订了一个又一个不平等条约和规定,仅南京条约、北京条约、马关条约、 辛丑条约等近代对外赔款总计达到19.53亿银元,相当于清政府1901年收入的16倍、全国工矿总资额的82 倍(注:马宇平编:《国情手册》,解放军出版社1985年版,第22页。)。这一幕幕悲剧,书写了中华民族历史上最屈辱的一页。正是这样的切肤之痛,使中国人民深深懂得“财大才能气粗,落后就要挨打”,发展才是硬道理,强大才能免遭外侮。

总之,在战争与革命的时代主题下,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社会主义制度靠暴力“革命”;而在当今和平发展的时代主题下,巩固社会主义制度要靠“发展”。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发展是我们必须解决好的重大课题,发展也是一道难题,发展是21世纪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复兴的关键。从某种意义上讲,发展这个时代主题的解决之日,就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复兴之时。

三、切实做好以发展为中心的这篇大文章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时代主题就开始了从“战争与革命”向“和平与发展”转换,大体的轨迹是,从热战到冷战,再从冷战到缓和。尽管世界局部的战争热点一直没有间断过,但是它们并不影响世界发展的里程。从20世纪的经验教训出发,解决好发展这个时代的主题,实现21世纪世界社会主义的伟大复兴,必须把握时代的变化和特征,切实做好以发展为中心的这篇大文章。

(一)必须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各国具体实践相结合,走出一条具有本国特色的发展道路。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是带根本性的问题。实践证明,能否以科学的态度来对待马克思主义,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一是从马恩本人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来看。马恩在《共产党宣言》1872年德文版序言中写道:“不管最近25年来的情况发生了多大的变化,这个《宣言》中所发挥的一般基本原理整个说来直到现在还是完全正确的”。但是,“这些基本原理的实际运用,正如《宣言》中所说的,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28页。)。特别是对未来社会的设想,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更是以科学的态度拒绝作具体的、细致的描述,强调要由未来的实践来解决。列宁认真总结了社会主义的实践经验,进一步指出:“我们并不苛求马克思或马克思主义者知道走向社会主义道路的一切具体情况。这是痴想。我们只知道这条道路的方向,我们只知道引导走这条道路是什么样的阶段力量;至于在实践中具体如何走,那只能是千万人开始行动以后,由千万人的经验来证明。”二是从实证来看。如果列宁拘泥于恩格斯1847年关于无产阶级革命只有在一切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同时发生才能胜利的论述,就不可能发动十月革命和取得成功;如果毛泽东不从半殖民地半封建旧中国的实际出发,而拘泥于十月革命城市起义的经验,就不可能走出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武装革命斗争道路,就不可能有新中国的诞生;同样,如果邓小平不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出发,而拘泥于“两个凡是”的观点,也就不可能开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因此,必须认真研究国情,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本国的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寻找一条符合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中国共产党改革开放20年来的历史经验归结到一点,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是极为宝贵的财富。实践证明,哪个国家像这样做了,社会主义在那里就生机勃勃,充满活力。

(二)必须使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相结合,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所谓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结合,其实质就是在坚持社会主义根本制度的前提下发展市场经济,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着基础性的作用。市场经济本身就是一种效率经济。它通过多种经济主体之间的竞争,促进经济效率的提高;通过市场机制这只“看不见的手”,调节和引导社会资源的流向,从而为生产力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我国告别了“短缺经济”时代,在仅占世界7 %的耕地上解决了占世界23.5%的人口的吃饭问题,实现了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重大转变,从体制上讲,就得益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可以说,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结合,是我们党总结国内外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经过艰苦探索而取得的一项重大成果,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的重大发展。

把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有机结合起来,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创举。它的难点在于解决好国有制经济与市场经济是否兼容的主要矛盾,关键在于把公有制与公有制实现形式分开,努力探索能够同市场经济相结合的多种实现形式。混合所有制经济是在坚持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把多种经济成分结合起来的新的所有制实现形式。现在看来,推进投资(产权)主体多元化、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有利于明晰产权,解决企业发展动力问题;有利于“嫁接”改造,转换经济体制;有利于通过参(控)股,增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有利于突破地域、行业、所有制界限,组建“四跨”大集团。它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前提条件。全球500强、国内500强以及省内办得红火的企业, 无一不是采取混合所有制的实现形式(含由多家国有企业共同持股的国有独资公司)。实践证明,混合所有制是一种能够极大的促进生产力发展的所有制实现形式,它具有很强的适应性、兼容性和生命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已是世界潮流所向,大势所趋。因此,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结合,其基本途径就是要在坚持“一主多元”的基本经济制度的前提下,通过所有制实现形式的改革,特别是发展以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为主要组织形式的混合所有制经济,以放大国有资本的功能,增强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影响力和带动力。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结合,解决了长期困扰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的经济体制问题,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三)必须使社会主义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实现“跨越式”发展。马克思说过:“科学是历史的有力杠杆,是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当前,现代科技正在经历着一场伟大的革命,人类正在进入信息化时代,与古典的共产主义产生时的蒸汽机时代有很大的不同。有人估计,近30年人类取得的科技成果比过去2000年的总和还要多。科技领域的革命性变革,不仅通过推动生产力的发展有力地作用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而且必将深刻地影响下个世纪世界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格局,科技进步对一个国家、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越来越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在这种情况下,社会主义同高科技结合,就成为生死攸关的一个重大问题。社会主义与科学技术有着天然的联系。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就是在吸收当时包括自然科学重大发现和最高成就在内的最优秀的思想文化科技成果基础上创立的。社会主义比历史上任何一种社会制度,都更加需要科学技术。但是,二次世界大战特别是60年代以来,苏东传统的社会主义没有能够同科技革命的浪潮很好地结合。前苏联和东欧剧变,使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由于没有把社会主义同现代科技紧密结合起来,努力提高生产力水平和人民生活质量而付出的沉重代价。当今世界的总体格局中,无论是科技水平,还是综合国力,当代资本主义都居于领先地位。社会主义只有同科学技术这个“越来越重要的生产力”紧密结合,才有可能后来居上,使社会主义更适合生产力发展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

鉴于此,我们必须大胆舍弃发达国家先工业化、其次现代化、再发展知识经济的常规型发展道路,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治优势,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选准一些对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维护国家安全、提高生产力和综合国力有重大带动作用的领域作为切入点,集中力量,大力协同,重点攻关,力求突破,大力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化,加快高科技向传统产业的渗透,形成后发优势,以技术创新的跨越实现经济发展的跨越,以便在当今国际竞争的前沿领域占有一席之地。

(四)必须使社会主义与扩大对外开放相结合,积极审慎地参与经济全球化。唯物史观认为,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和任何社会形态的变革,都是在一定的基础上(纵向)和一定的环境下(横向)进行的。斯大林过分地夸大了苏联经济的独立性,最终使苏联社会主义发展在某些方面实际上脱离了人类文明的大道,其教训也是深刻的。现在,经济全球化已成为不争的事实,谁阻止它无异于阻止地球自转。在这种情况下,社会主义者必须把握好以下几个重大原则问题。

第一,坚持批判与吸收、借鉴的有机统一,正确处理好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的关系。认清两种社会制度的根本对立,划清两种制度的界限,自然是十分必要的。但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里,人们把这种“对立”绝对化了,甚至陷入“凡是资本主义有的,社会主义就不能有”的形而上学的认识误区。唯物史观认为,历史发展本身具有继承性。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作为紧密相连的两种社会形态,都是以社会化大生产为基础的,这就决定了它们有许多共同点。邓小平同志在南方谈话中强调指出:“总之,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73页。)由此而论,为了最终战胜和取代资本主义,必须批判地学习、借鉴资本主义某些长处,在“扬弃”、创新上下功夫。这是辩证唯物主义者应有的科学态度,也是共产党人的重要使命。

第二,坚持“趋利避害”的方针,迎接经济全球化的机遇与挑战。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具有“双刃剑”的效应。我们要积极审慎地参与经济全球化合作,采取积极的防范措施,使自己在任何情况下都立于不败之地。一是要坚持从国情出发,制定独立的发展战略。条件不成熟的事不能做,切不可因追求全球化进程而人为地改变与国情相适应的经济制度。二是要重视经济周期的全球传递效应。国家宏观经济调控政策应力求调开本国经济周期与主要伙伴国经济周期波峰波谷的重叠,使之能充分利用各国经济周期互动的积极效应,避开其消极效应,达到使本国经济持续、稳定、高速增长的目的。三是要稳步开放金融市场,严密防范金融风险。要加强金融法制建设,强化金融监管,严格限制短期国际投机基金的流入,防止泡沫经济。四是要调整利用外资结构,提高利用外资质量。五是要增强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的活力,强化国际竞争力。对各种性质的企业要一视同仁,外资企业的“超国民待遇”要有序取消。六是要注重在全社会范围内更新知识结构,以适应我们所面临的时代节奏。

第三,正确处理好对外开放与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关系,维护国家经济安全。要把两者作为统一性来要求来坚持,并不断赋予新的时代内容。

(五)必须坚持、加强和改善执政党的领导,切实加强执政党的建设。在中国,历史确立了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那种认为随着多种所有制形式和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上出现了经济、利益多元化的倾向,相应地要求在政治上有不同的政治派别和政党,并认为这是多党制或两党制在我国现阶段的经济基础,这是极端错误的。因为,这种经济形式的多样化,并没有也不可能改变我国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并没有也不可能改变我国现行经济制度的社会主义性质。在苏联和东欧,他们都在经济发展遇到困难、经济改革无法深入时,求助于政治上的多元化、多党制,盲目引入西方政治制度,以缓解面临的严峻局面。其结果,不仅没有摆脱经济上的危机和困难,反而导致共产党执政地位的丧失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失败,这个教训是十分沉痛、十分深刻的。我们绝不能把经济多元化与政治多元化简单地“对等”起来,绝不能误认为经济多元化就需要政治上的多元化,绝不能搞西方的“多党制”、“三权分立”那一套。必须牢牢坚持政治一元化,坚持中国共产党的一元化领导。

为了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必须努力必善党的领导。首要的是,党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集中精力领导经济建设,组织、协调各方面的力量,同心协力围绕经济建设开展工作,保证中央经济工作指导思想和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同时,要切实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方法,切实改变党政不分、以党代政的现象。这几年,湖北省委探索建立的“党委统一领导,党政一个中心(经济建设),分工各有侧重,全局性工作联合行动,坚持党管干部的原则与管人管事结合”的领导机制,较好地克服了以党代政和党委游离于经济工作之外的“两张皮”的现象,值得借鉴。此外,要把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作为改善党的领导的重要一环来抓,努力探索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路子,用新的方法解决新形势下出现的各种人民内部矛盾,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经济建设的全过程。

实现社会主义的伟大复兴,关键取决于各国工人阶级政党。要坚持党要管党和从严治党,用改革的精神从思想上、组织上、作风上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把党建设成为更加坚强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根据国际共运史的经验教训,尤其要切实抓好反腐败斗争。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新生的苏维埃政权没有被法西斯的炮火轰垮,唯有腐败才令苏联亡党亡国。这个事实警醒我们,堡垒最容易从内部攻破,反对腐败是关系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严重政治斗争。如果腐败得不到有效惩治,执政党就会失去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支持,就会失去凝聚力和战斗力。也正因为这样,一些有识之士认为,21世纪社会主义的复兴取决于“一上一下”,即经济发展搞上去,腐败惩治下来,这是不无道理的。在整个改革开放过程中都要从严治党,反对腐败,警钟长鸣,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唯其如此,社会主义事业的航船才能不断乘风破浪地驶向前方。

标签:;  ;  ;  ;  ;  ;  ;  ;  ;  ;  ;  ;  ;  ;  ;  ;  

当代国际形势的新变化与21世纪社会主义的伟大复兴_国际局势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