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社会矛盾的特殊性与列宁革命的特殊性_社会矛盾论文

东方社会矛盾的特殊性与列宁革命的特殊性_社会矛盾论文

东方社会矛盾的特殊性与列宁关于革命特殊性的学说,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特殊性论文,列宁论文,学说论文,社会矛盾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A82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359(1999)03—0018—05

1917年,列宁领导俄国无产阶级进行十月革命,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并且领导这个国家迈开了走向社会主义的步伐。当时,西方社会民主党的一些理论家就对十月革命的必然性和必要性持怀疑态度,甚至公开著书立说,攻击十月革命是“早产儿”。80年代末90年代初苏东剧变以后,在西方学术界,否定十月革命必然性和必要性的观点更是甚嚣尘上。所以,有必要深入研究东方的社会矛盾和列宁关于落后国家革命特殊性的学说,从东方社会矛盾的特殊性出发,看列宁关于落后国家革命特殊性学说的正确性和科学性。

一、列宁关于落后国家革命特殊性的学说

列宁关于落后国家革命特殊性的学说,大致包括以下基本内容:

(一)落后国家比较容易发生革命。十月革命以后,列宁在有关文章中提出了落后的俄国容易发生革命的观点。他指出:俄国开始革命比较容易,有下列原因。第一,沙皇俄国政治上的落后性(就20世纪的欧洲来说)使得群众的革命“冲击力量异常强大”;第二,俄国的落后使得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革命与农民反对地主的革命“独特地结合了起来”;第三,1905年革命使工农群众受到了非常多的政治教育,即使他们的先锋队了解了西欧社会主义运动的“最新成就”,又使他们懂得了革命行动的意义。(注:参见《列宁全集》中文第2版第36卷,第294页。)显然,列宁强调的一是沙皇俄国政治上的落后性所造成的许多社会矛盾,认为正是由于这些矛盾,多种阶级都要求革命,所以革命“冲击力量异常强大”。二是强调在俄国革命过程中工人革命同农民革命独特地结合了起来,认为这也是因为“俄国的落后”带来的结果,即认为俄国由于落后,存在着多重的、复杂的社会矛盾,特别是存在着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以及专制制度之间的矛盾、农民同封建地主阶级之间的矛盾,所以才有工人革命和农民革命的发生,以及这两种革命的“结合”。三是强调俄国的社会矛盾易于激化,20世纪以来爆发了数次革命运动和革命斗争,特别是经历了1905年革命,无产阶级革命政党和广大人民群众积累了革命的经验。

(二)帝国主义战争的环境有利于革命的发生和胜利。十月革命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过程中发生并取得胜利的。帝国主义战争给各国人民带来了无穷的灾难。在俄国,战争夺去了几百万人的生命,破坏了整个国民经济。许多工厂停产,农田荒芜,国内物质资源消耗殆尽,广大劳动人民挣扎在死亡线上。人民群众认识到,推翻沙皇制度是唯一的出路。1915年春,俄国工人的罢工运动开始广泛发展,罢工者提出了“打倒战争”、“打倒沙皇”的口号。在工人运动影响下,农民也开展了斗争。他们夺取地主的粮食、牲畜和农具,焚烧地主庄园。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俄国于1917年发生了二月革命,随即发生了布尔什维党领导的十月革命。列宁在有关文章中论及俄国革命的特征时指出:“这是和第一次帝国主义世界大战相联系的革命。这样的革命势必表现出一些新的特征,或者说正是由于战争而有所改变的一些特征,因为世界上还从来没有过在这种情况下发生的这样的战争。”(注:《列宁全集》中文第2版第43卷,第370页。)他所说的新特征指的是什么呢? 就是指战争激化了俄国国内的社会矛盾和阶级矛盾,在俄国既形成了工人革命的形势,又形成了农民战争的形势,形成了工人革命和农民战争相结合的局面。

(三)世界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不排斥个别发展阶段上的特殊性。所谓世界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指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必须同生产力相适应的规律。根据这一规律,只有资本主义得到了充分的发展,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严重束缚了生产力时,才会产生无产阶级革命,才会产生社会主义制度。

然而,“一般规律”是相对于“个别情况”或“特殊情况”而言的。有一般规律,就会有个别情况或特殊情况。俄国十月革命,就是一种特殊情况,或者说它表现出革命的特殊性。在俄国,生产力水平不高,尚没有发展到足以使生产关系发生变更的地步,或者说还没有发展到非实现社会主义制度不可的地步。但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激化了俄国的阶级矛盾,形成了农民战争和工人运动相结合的局面,在这种情况下俄国无产阶级可以先夺取政权,利用手中的政权发展生产力,创造实现社会主义制度的条件,进而建成社会主义制度。这就是俄国十月革命的特殊性。根据这一点,列宁指出:“世界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不仅丝毫不排斥个别发展阶段在发展的形式或顺序上表现出特殊性,反而是以此为前提的。”(注:《列宁全集》中文第2版第43卷,第370页。)又说:“俄国是个介于文明国家和初次被这场战争最终卷入文明之列的整个东方各国既欧洲以外各国之间的国家,所以俄国能够表现出而且势必表现出某些特殊性,这些特殊性当然符合世界发展的总路线。”(注:《列宁全集》中文第2版第43卷,第370页。)即认为俄国虽然在生产力水平不十分高的情况下发生了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革命,但是夺取了政权的无产阶级会利用手中的政权发展生产力,在生产力水平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再变更生产关系,这符合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和生产关系必须同生产力相适应的“一般规律”。

二、东方国家社会矛盾的特殊性

同西方国家相比较,俄国的资本主义发展起步晚,是一个经济相对落后的国家。中国和东方其他国家,资本主义发展起步更晚,经济更为落后。19世纪以后,这些国家相继沦为殖民地或半殖民地国家。俄国、中国等东方国家,由于发展后进和经济政治落后,社会矛盾有其特殊性。

(一)矛盾的多重性和复杂性。19世纪以来,俄国存在着多重的、复杂的社会矛盾。从经济上看,一个矛盾是资本主义发展与农奴制残余的矛盾。在19世纪上半期,俄国是一个以农奴制为基础的国家。资本主义的发展受到农奴制的阻碍。1861年农奴制改革以后,其残余势力严重存在,如大量土地仍集中在大地主手里,农民不得不在非常苛刻的条件下租种地主的土地。这种状况不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另一个矛盾是俄国资本主义同西方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20世纪初,俄国由于经济落后,日益成为西方帝国主义掠夺的对象,俄国资本主义同帝国主义之间不可避免的矛盾日益尖锐起来。从经济上看,还有一个矛盾是发展着的生产力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19世纪末20世纪初由西欧开始的经济危机,很快蔓延到俄国。在危机期间,俄国停闭了3000多个大中型企业,失业的工人达到10万多人,在业工人的工资也大大降低。俄国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之间,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

从政治上看,俄国存在着农民同地主的矛盾、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国内各被压迫民族同大俄罗斯沙文主义之间的矛盾。20世纪初,俄国已经成为帝国主义一切矛盾的集合点,即帝国主义时代世界上的各种矛盾在俄国都有表现,而且这些矛盾交织在一起,相互影响,程度不断加深。

中国进入近代社会以来,社会矛盾也呈现多重性和复杂性的特点。一个矛盾是民族资本主义同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矛盾。从1869年至1894年25年间,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企业达136家,雇佣工人达3万多人,大部分集中在轻纺工业。但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受到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的压抑和摧残。它企业规模小,资金少,设备简陋,技术落后,在原料收购、产品销售上很难同外国商品竞争。并且它受到封建国家苛捐杂税的盘剥,受到洋务派官僚垄断政策的限制。20世纪以后,新的官僚资本主义企业发展起来。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发展受到它的排挤,在外国资本主义企业和官僚资本主义企业的夹缝中生存。所以,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同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之间有着深刻的矛盾。另一个矛盾是农民同地主以及封建专制制度之间的矛盾。在20世纪初的中国,农民没有土地,或者拥有的土地很少,不得不用自己的工具去耕种从地主那里租来的土地,把收成的50%—80%交给地主。封建专制国家为了维持它的统治,向农民收缴各种税款。在地主以及封建专制制度的剥削和压迫下,广大农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他们同地主以及封建专制制度之间存在着尖锐的矛盾。第三个矛盾是无产阶级同封建统治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20世纪初,中国有200 万产业工人。他们受到的政治压迫和经济剥削,其严重性和残酷性举世罕见。他们同封建统治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存在着尖锐的矛盾。

朝鲜、越南等东方国家,同中国的情况大体一样,原来是封建主义国家,后来由于帝国主义势力的侵入,逐渐变成帝国主义的殖民地。在这些国家,存在着广大人民同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矛盾、农民同地主的矛盾、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等等。

(二)矛盾深刻且易于激化。如前所述,俄国、中国等东方国家的社会矛盾,具有多重性和复杂性的特点,即许多矛盾交织在一起的特点。所以,这些国家的社会矛盾十分深刻,并且容易激化。

在俄国,无产阶级身受资产阶级和封建制度残余的双重剥削,生产极其困苦,他们同资产阶级和沙皇制度的矛盾及其深刻。从1900年春到1903年夏,当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使工人的最基本生活条件得不到保障时,俄国形成了全国性的工人运动高潮。而且工人的罢工逐渐由经济罢工转变为政治罢工和示威游行。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以后,战争和经济危机再次触发了俄国的工人运动。1915年5月, 在伊凡诺沃—沃兹涅夫斯克,工人举行总罢工,要求降低物价,提高工资。参加罢工的人数达3 万以上。1916年,工人运动进一步高涨。以上事实足以说明,俄国的阶级矛盾深刻,特别是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以及沙皇专制制度之间的矛盾深刻。往往由于经济危机,或者由于帝国主义战争造成人民生活的困难,矛盾就激化起来,形成了强大的工人运动和革命高潮。

在旧中国,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同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矛盾也极为深刻。如前所述,中国农民受到沉重的地租和苛捐杂税的盘剥,世世代代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中国工人的生产条件恶劣,工资低,终日辛劳且不得温饱。他们没有任何政治权利,不能合法地向当局表达自己的利益要求。在三座大山的压迫下,中国的工人和农民处于社会的最底层,同统治者的矛盾极为深刻,而且矛盾易于激化。一旦遇到某种导火索,中国的工人运动和农民运动便会蓬蓬勃勃地开展起来。

朝鲜、越南等国的社会矛盾和阶级矛盾也极为深刻,极易激化。1919年,朝鲜爆发了“三一”人民起义。1930年至1931年,越南也产生了“义静苏维埃运动”。这些事实足以说明,这些国家的社会矛盾和阶级矛盾深刻,而且易于激化。

三、从东方的社会矛盾看列宁关于革命特殊性学说的正确性

(一)从东方的社会矛盾看列宁关于落后国家容易发生革命观点的正确性。

20世纪以来,西方国家国内的经济政治状况和阶级斗争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这些国家的统治阶级通过对殖民地的剥削和掠夺,在国内实行“糖饼”政策,缓和了社会矛盾和阶级矛盾。随着社会矛盾和阶级矛盾的缓和,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方式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他们斗争方式的特点是:参加议会选举,争取形成议会中的多数,进行议会斗争,向统治阶级施加压力,争取实施有利于人民利益的政策和措施。此后,这些国家难以发生革命了,即难以发生原来意义上的以武力夺取政权的革命了。相比之下,经济相对落后的东方国家则比较容易发生革命。20世纪以来,俄国连续发生了1905年革命、1917年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终于使无产阶级掌握了国家政权。在中国,孙中山及其一批资产阶级革命家,领导人民举行过数次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武装起义,并且领导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反动统治。中国无产阶级成长起来以后,于1919年掀起了伟大的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领导人民进行了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推翻了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在朝鲜、越南等国家,人民在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下,举行了无数次反抗侵略者和反抗封建统治的武装斗争,取得了革命斗争的胜利,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制度。这些事实说明,20世纪以来,东方经济相对落后国家比西方国家容易发生革命。针对此,列宁在十月革命以后指出:“现在我们看到的是国际社会主义力量的另一种组合。我们说,比较容易开始革命运动的,并不是那些能够比较容易地进行掠夺和有力量收买本国工人上层分子的剥削国家。”(注:《列宁全集》中文第2版第33卷,第279页。)“我屡次说过:与各先进国家相比,俄国人开始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是比较容易的”(注:《列宁全集》中文第2版第36卷,第293—294页。)。 列宁的这一看法,是十分正确的。

(二)看列宁关于帝国主义战争的环境有利于革命发生和胜利观点的正确性。

东方国家的无产阶级革命,都同世界大战相联系。在第一次世界大战过程中,产生了苏维埃俄国。这说明,东方的特殊的社会矛盾加上世界大战的特殊环境,才能够充分地显示它的作用。列宁1920年在《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派”幼稚病》一书中指出:“一切革命,尤其是20世纪俄国三次革命所证实了的一条革命基本规律就是:要举行革命,单是被剥削被压迫群众认识到不能照旧生活下去而要求变革,还是不够的;要举行革命,还必须要剥削者也不能照旧生活和统治下去。只有‘下层’不愿照旧生活而‘上层’也不能照旧维持下去的时候,革命才能胜利。这个真理的另一个说法是:没有全国性的(既触动被剥削者又触动剥削者的)危机,进行革命是不可能的。 ”(注:《列宁全集》中文第2版第39卷,第64页。)可是,要形成全国性的危机,使被剥削者不能照旧生活下去,使剥削者不能照旧统治下去,依赖一种特殊的环境,即国与国之间的战争或者世界大战。正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使俄国形成了全国性的危机,俄国才爆发了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十月革命才取得了胜利。所以列宁说,俄国革命是同帝国主义世界大战相联系的革命,是世界大战的环境造成了俄国工人革命与农民革命相结合的态势,使革命取得了胜利。无疑,他的这一看法是正确的。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法西斯的侵略战争,使中国、朝鲜、越南以及东欧的许多国家出现了全国性的危机,广大工农群众已不能照旧生活下去,这些国家的统治阶级也不能照旧维持自己的统治。在这种局势下,共产党领导人民群众进行了反对法西斯的战争,战争胜利以后建立了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政权,并且使这些国家走向了社会主义道路。这些事实也说明,列宁关于世界大战的环境有利于形成全国性危机的看法是正确的和科学的。

(三)看列宁关于世界历史的一般规律不排斥个别发展阶段上的特殊性观点的正确性。

东方国家的生产力水平比较低,经济比较落后,实现社会主义的条件不足,但是无产阶级可以先夺取政权,利用手中的政权发展生产力,创造实现社会主义的条件。列宁的这一理论观点也是正确的和科学的。苏维埃俄国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的工作是从1921年3月开始的。 在此以前,因为必须粉碎敌人的破坏活动和巩固苏维埃政权,必须进行国内战争和平息白卫分子的叛乱,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在政治斗争和军事斗争方面。1921年3月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 意味着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工作的开始。这项工作进展迅速,到1925年底,恢复国民经济的工作基本结束。农业总产值已达到战前水平的87%,大工业产量约占战前产量的75%,国内商品流转总额达到战前的87%。以后,苏联开始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时期,即创造条件实现社会主义的时期。

中国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掌握政权以后,利用手中的政权实现了发展生产力和发展经济的任务。1952年至1957年,中国完成了第一个五年计划。五年间,国家对经济和文教卫生的基本建设投资达493亿元, 加上企业和地方自筹的资金, 全国实际完成基本建设投资总额588亿元。到1957年,全国工业总产值达783.9亿元,比1952年增长128.3%,平均每年增长18%(注:参见胡绳主编:《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年版,第337—338页。)。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事业得到飞速发展,社会主义制度日益完善。中国的事实也说明,在经济落后国家,无产阶级掌握政权以后,可以利用手中的政权发展生产力,创造条件,完成实现社会主义的任务。

总之,历史事实证明,列宁关于经济落后国家的无产阶级可以先夺取政权,然后利用这个政权创造实现社会主义的条件的理论观点,是十分正确的和科学的。

收稿日期:1998—12—16

标签:;  ;  ;  ;  ;  ;  ;  ;  ;  ;  ;  ;  ;  ;  ;  

东方社会矛盾的特殊性与列宁革命的特殊性_社会矛盾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