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开大学附属医院(天津市第四医院) 消化科 300222
摘要:伴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提升,护理工作成为了医疗管理体系中较为关键的项目,如何有效建立系统化护理管理机制,需要相关部门积极践行统筹性监督机制,并且针对其中存在的风险管理项目予以重视。本文对护理管理中的风险识别进行了简要分析,并集中阐释了护理管理中的风险处理机制,以供参考。
关键词:护理管理;风险管理;识别;处理
1护理管理中的风险识别
在护理管理工作中,所谓风险识别就是对潜在的因素或者是客观存在的护理风险有明确的认知,并且能将其进行系统化连续识别和归类,整理为统一的内容。与此同时,相关人员也要对护理风险事故产生的原因以及产生过程有明确的认知和分析,因此,对于护理管理工作而言,风险识别是最关键的项目,也是需要相关人员着重关注的项目[1]。
在护理人员常规化工作中,会遭遇很多问题,其中,患者投诉较为常见。管理部门要集中强化护理风险管理流程,并且积极对护理风险项目展开系统化分类和归纳,结合产生护理风险事故原因对其进行分析。只有建立有效的风险识别机制,才能践行“防患于未然”的原则,有效提升护理管理工作水平。医院管理部门要对护理风险有明确的预见,并且能借助培训工作提高护士对于风险问题的认知能力,确保其能对自己身处的工作环境有所了解,一定程度上约束自身的行为,有效减少护理工作中的风险问题。除此之外,医院管理部门要制定更加详细且有效的风险管理机制,在日常工作中有效落实更加系统且全面的管理控制机制。
除此之外,在医院护理工作中,要制定或者是结合实际情况建构更加有效的风险管理制度,确保全院护理风险问题都能得到监督和管控,有效整合医院系统内管理工作的基本流程,完善护理管理水平的同时,也要借助计算机管理系统和相关质量监控项目对风险评估信息进行统筹管控,有效促进管理制度制定的有效性和完整性[2]。
2护理管理中的风险处理
为了一定程度上减少护理管理工作的风险问题,就要积极践行统筹性监督机制,有效整合风险问题的同时,提升处理水平。
2.1护理管理的风险预防机制
要想从根本上提高护理管理的风险处理效果,有效的预防机制十分关键,相关部门要在风险识别和评价的基础上,对可能出现的事件予以提前防范,有效提升管理水平,避免护理管理遭遇严重的风险问题,提升管理水平。
第一,要定期开展风险教育。在医院内部要想形成良好的风险管理氛围,就要定期组织护理人员参与到风险教育培训中,积极落实相关理论,真正发挥继续教育的作用和价值,保证护理人员能在提升自身综合专业素质的基础上,优化护理技能水平,全面认知可能存在的风险问题,借助提升自身水平的方式减少风险问题造成的严重影响。目前,《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中对相关问题进行了描述,并且也要求对相关配套的法律法规以及医疗纠纷项目进行统筹分析。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在开展相应讲座的过程中,则要结合护理风险报告对临床护理人员进行具体情况的调研,从而制定更加有效且直观的计划,提升护理管理水平。部门医院还会将护理经验直接汇总并且将其链接到网页中,以保证医院护理工作人员能共享相关经验。
第二,要强化护理风险监控效果。在实际管理工作体系建立后,要强化风险监控和管理效果,管理部门要时刻警示护理人员对风险问题给予重视和充分认知,有效减少医疗差错以及医疗事故问题,保证医院常规化人员管理工作有序开展。另外,要在制定临床督导机制的同时,提升审核机制的完整性,一定程度上践行以病人为中心的管理机制和控制制度,有效落实具体制度,从医院管理工作和护理工作出发,强化各个环节的监督维护水平,并且集中提升管理水平,减少医疗纠纷造成的经济赔偿问题[3]。
2.2护理管理的风险处置
在护理工作中,相关部门要对风险处置给予一定的重视,有效落实更加贴合医院常规化管理工作室水平的方式。目前,较为常见的方法是风险滞留和风险转移。
第一,风险滞留。主要是对风险损失的责任保留在机构内部,这种方式是医院较为常规化的医疗风险处理方式,随着医疗赔偿金额数量的增加,这种单一化的管理方式明显已经不能顺应时代发展趋势,会造成医院出现严重的经济损失,甚至会影响医院的发展[4]。
第二,风险转移,这种方式是近几年应用范围较广的方式,主要是将风险责任直接转移到其他机构,最常见的方式就是购买医疗保险。也就是说,在风险问题出现后,要借助相关部门进行经济赔偿判决,然后由保险公司出面对相关问题予以综合处理。
2.3法律事项准备
为了从根本上提高护理管理工作中风险管控项目的实际水平,要积极践行统筹性较好的监督维护措施,并且针对护理风险事件,要整合法律手段,减少医院紧急赔偿。一方面,相关管理人员要对国家医疗法律法规变化有明确认知,且能有效对具体环节进行监控。也就是说,要对一线护理人员进行法律常识教育,确保其能在工作中提高警惕,避免风险问题造成严重的影响,且相关护理人员也能利用法律武器维护其合法权益。另一方面,要强化护理记录的管控工作,要积极对数据信息进行收集和整理,保证能在纠纷问题出现后有效对护理档案予以封存,避免修改,提升整体管理水平,促进护理风险管理不断完善[5]。
结束语:
总而言之,对护理管理工作要提高认知,积极践行统筹性较好的风险监督管控工作,有效整合管理流程和管控标准的基础上,提升护理水平,一定程度上落实风险评估和风险预警,相关护理人员也要提高自身认知水平,在实际工作中减少风险隐患,积极提升医院护理管理工作效果,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
参考文献:
[1]李衍菊.风险防范式护理在儿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3,28(21):88-89.
[2]张银平,何启强.基于NRS2002的营养风险筛查在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信息与管理工程版),2016,38(4):512-515.
[3]郑新玲,王玉华.风险管理理论在手术室护理管理中的运用与效果[J].护士进修杂志,2014,22(15):1406-1407.
[4]李倩,陈光财.加强细节护理管理在妇产科中对风险事件及护患纠纷的影响[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7,14(z2):196-197.
[5]王芳.风险防范式护理在儿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5,12(9):92-93.
论文作者:于迪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误诊学杂志》2018年第1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8/16
标签:风险论文; 医院论文; 管理工作论文; 水平论文; 认知论文; 风险管理论文; 护理人员论文;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8年第13期论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