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心脏移植多应用于充血性心力衰竭、严重冠脉疾病患者治疗中,心脏移植患者平均生存期在13年左右。近年我国饮食、生活结构不断发生变化,心血管疾病发生率逐渐升高,现阶段临床对病情较重患者多实施心脏移植手术,以达到延长生存时间的目的,但基于心脏结构、功能的特殊,该手术操作难度较大,故康复期对护理工作的要求显著提升。现选择76例心脏移植康复期患者,实施综合护理,评价其护理后生存质量,现汇总课题研究资料: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纳入本院(2016年12月-2018年12月)接收的心脏移植康复期患者(n=76)进行研究,分为2组(随机数字表),即每组38例样本。实验组:男(n=21)、女:(n=17);年龄:18-70(平均:44.0±26.0)岁;扩张性心肌病患者12例,肥厚型心肌病患者14例,冠心病患者12例;对照组:男(n=22)、女:(n=16);年龄:20-69(平均:44.5±24.5)岁;扩张性心肌病患者15例,肥厚型心肌病患者12例,冠心病患者11例。对比2组(n=76)基础资料,P>0.05,可比性。排除:(1)肝、肾脏器功能不全患者;(2)精神疾病患者;(3)意识障碍患者;(4)自愿退出本研究患者。纳入:(1)无血液系统疾病患者;(2)无感染性疾病患者。1.2方法实验组:综合护理,(1)护理小组:医院对临床护理人员进行护理技能培训、考核,挑选专业素质、技能过硬护理人员、护士长组成本次护理小组,根据本院实际医疗情况,查阅临床护理学术性文献,制定针对护理措施。(2)环境护理:护理人员需为患者安置单人病房,定时使用紫外线对病室消毒,并加强对病室空气质量的管理,对前来探视人员量、时间进行限制,待患者部分心功能恢复,散步、检查过程中,需指导其佩戴无菌口罩,避免感染。(3)感染:护理人员需定时为患者吸痰,吸痰时注意操作平稳、插管适宜、压力适中,同时辅助拍背,促进痰液顺利吸出,根据患者痰液情况明确下次排痰时间。(4)排异护理:临床术后排异反应以乏力、低热、胸闷等为临床症状,护理人员需加强对患者生命体征、临床症状的观察,一旦出现排异反应,需及时进行激素冲击治疗,但需严格控制各药物的剂量、次数[1]。(5)副反应:术后机体代谢紊乱,极易出现高血糖、高血压、多毛症等现象,故护理人员需加强对血糖、血压水平的监测,一旦出现异常情况,即刻实施针对治疗。(6)心理护理:护理人员需定时于患者进行沟通,疏导其内心压力肌不良情绪,提高其对治疗配合程度,叮嘱家属多安抚患者,还可适度延长探视时间,以满足患者内心对亲情需求。对照组:常规护理,患者入院后指导其进行相关检查,在手术实施前进行手术指导,术中、术后均需加强对生命体征的观察、记录,遵医嘱进行相关护理工作,出院后叮嘱患者定期复查。1.3分析指标1.3.1生存质量评估:参考SF-36量表评价,分值:100分,得分、生存质量成正比。1.4统计学方法SPSS22.0,计量资料(生存质量)用t进行检验、平方差[(

论文作者:张琦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保健营养》2019年第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8/16
标签:患者论文; 心脏论文; 实验组论文; 质量论文; 对照组论文; 加强对论文; 护理人员论文; 《中国保健营养》2019年第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