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唯物主义哲学_荀子论文

荀子唯物主义哲学_荀子论文

荀子的唯物主义哲学思想,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荀子论文,哲学思想论文,唯物主义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荀子名况,字卿,亦称荀卿或孙卿,战国末期赵国人。荀子是战国后期新兴地主阶级杰出的思想家,是先秦时期唯物主义思想的集大成者,他把我国古代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

一、“明于天人之分”的唯物主义自然观

春秋战国时代的诸子百家,围绕天人关系问题展开了激烈的争论。荀子认为,诸子的根本错误在于没有划清天与人之间的界限,因此他致力于寻找这个界限,提出了“明于天人之分”的唯物主义自然观。

在荀子看来,“天”就是自然或自然界,它的特点是具有客观性,有自身发展的规律。人的特点与天不同,他是有作为的,靠自己的主观努力,经过有意识的奋斗才能取得成功。由于天和人是不同的,二者的职能也有区别,天的主要职能是生长万物,人的主要职能是顺天理物。由于天与人的职能是不同的,所以荀子提出了唯物主义的“明于天人之分”的命题,即明确划分天与人的根本区别。根据“明天人之分”的思想,他对当时流行的各种迷信思想,进行了有力的驳斥。比如,他指出,天上的星掉下来,树木发出怪声,引起了许多人的惊恐,以为天要降大祸了,其实没有任何神秘性,只不过是“天地之变,阴阳之化”,自然变化的现象而已。荀子还进一步批判了“天命”决定人事的唯心主义观点。他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天论》)

荀子在“明于天人之分”思想的基础上,还进一步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命题,表明了天与人之间的联系方式。在他看来,虽然自然界的存在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但人类可以通过主观努力去改变自然,为人类造福。因此,他强调人类应努力掌握规律,驾驭自然,发挥制服“天命”的主观能动性。荀子的“制天命而用之”的唯物主义思想,反映了新兴地主阶级生气勃勃、奋发有为的精神面貌,是他自然观中最重要的部分,从而把先秦唯物主义自然观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

二、唯物主义的认识论

荀子在他的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础上提出了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对于形神关系,他指出“形具而神生”,明确地肯定先有人的形体,然后才有人的精神活动,精神不能离开物质而独立存在。这是荀子认识论的唯物主义前提。他认为,人是具有认识能力的,客观事物是可以被认识的,这种物理可知的思想是一种唯物主义的世界可知论。

人如何才能认识客观事物呢?他认为,只有主观的认识能力还不能获得认识,只有与客观对象相接触,才能获得知识,“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劝学》)这里,他肯定了知识来自客观实践,是后天获得的。

荀子还进一步分析了人的认识过程,对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知”与“行”的关系问题提出了一些可的见解。他认为,认识的第一步是通过眼、耳、口、鼻、身这五个“天官”与外界客观事物相接触得到感觉,这是认识的初步。但认识不能停留在感觉经验上,还必须由“天君”(心)进行思维。他认为心有“征知”作用,“征知”就是对感官得来的认识进行分类、辨别、取舍。如果仅仅凭靠感觉,会把错觉、幻觉当作起初的东西,而经过思维就能避免错觉了。荀子在指出理性认识重要性的同时,特别强调思维要以感性经验为基础。

荀子认为,把认识的某一方面加以夸大都会产生片面的性(蔽)。解蔽的方法就是要充分发挥理性认识的作用,关键在于掌握“道”。他所说的“道”,在自然观上是指自然界的规律,在社会观上是指他的政治主张和道理。精通了“道”就能全面地认识客观事物。那么,怎样获得对“道”的认识?他认为要靠心的“虚一而静”。“虚”是指容纳知识的能力,“一”是集中注意力,“静”是指要清醒,不要让混乱不清的胡思乱想去淆乱正常的认识活动。“虚一而静”就是要人在认识过程中排除干扰,精力专一,充分发挥思维的能动性。这样,就可以达到头脑的“大清明”,不为主客观的片面性所蒙蔽,就可以“知道”,即认识事物发展的规律了。显然,荀子已初步接触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对于“知”与“行”的关系问题,荀子主张“行”高于“知”,“知”指导“行”的朴素的知行统一观,这在当时是难能可贵的思想。他提出:“知之而不行,虽敦必困。”(《儒效》)有了知识不去实行,知识虽高也没有用处。同时,知识应当经得起事实的检验,并且能够实行。他还提出了在人的认识过程中要“善假于物”的观点,意思是要善于考察事物,利用物质条件和工具来不断地提高自己的认识能力。这是他又一个可贵的见解。

三、“性恶论”的人性论

人性论也是先秦哲学争论的一个重要问题,孟子和荀子是这场论争中的主角。孟子主张天赋道德观念的“性善”论,荀子提出了与孟子根本对立的“性恶”论。他首先明确“善”、“恶”的涵义。所谓“善”,就是一切行为都符合道德规范,服从礼义制度;所谓“恶”,就是用心险恶,犯上作乱,破坏统治秩序。在他看来,就这种“善”的含义来讲,在人物本性中是没有的,人不可能一生下来就自然地符合封建的道德规范和政治制度。相反,人生来就好利、嫉妒、喜声色,如果任其发展就会产生争夺、犯上、淫乱。(《性恶》)所以,人生来的本性是“恶”的。正因为如此,才需要圣人、君主们对臣民的教化,需要用礼义法度和规范道德去引导人们。

荀子在自然观方面强调“天人之分”,在人性论方面,也强调“天人之分”。他批评孟子的“性善”论没有把本性和人为两者区别开来。他认为,不经过学习和人为加工,本来就为人所有的素质,就叫做性。经过学习和人为加工,为人所有,就叫做伪。这就是性伪之分。人的本性只是一种原始质朴的材料,而礼义道德是人为的。原始材料是人为加工的基础,否则礼义道德就没有加工的对象;但原始材料须经人为加工,没有礼义道德的加工,人的本性也不能自己变得美好完善。“圣人”的作用在于把“性”和“伪”很好地结合起来,这样,社会秩序就可以成功地建立起来了。

荀子的“性恶”论,反对孟子的天赋道德观念,也否定了有“生而知之”的圣人,提出学习和环境决定人性的好坏,这种思想有唯物主义的因素,有一定的历史进步意义,体现了新兴地主阶级建立新的社会制度和新的意识形态的要求。同时他认为,人性既然是“恶”的,如果顺着人性的要求不加限制,必然会引起社会秩序混乱。所以要制定法令来治理他们,否则会天下大乱而不可收拾。可见,荀子的“性恶”论为新兴地主阶级实行法治提供了理论根据。但他并不懂得善、恶作为道德规范,是社会关系的产物,是第二性的东西,不同阶级的具体的善、恶是根本不同的。因此,荀子的“性恶”论,仍然是一种抽象的人性论,实质上仍然是唯心主义的。

四、“明分使群”的社会历史观

在社会历史观方面,荀子提出了“明分使群”的观点。他认为,人和动物的基本区别,就是人类能“群”组成社会,而要使之能“群”,又以“分”作为前提,即区分为不同的社会地位和职业,所以说“明分使群”。(《王制》)他认为,礼义的产生是为了“明分使群”,是为了解决人群当中的由于追求物质财富而引起的矛盾。统治者为了防止争夺、混乱,所以制定“礼义”和“法度”等社会政治制度。在这里,荀子力图从物质生活来说明社会历史、政治发展的原因,这在当时是起着进步的作用。但他把合“群”的力量归结为“圣人”、“君主”,并把君主统治人民的社会等级制度看成是天经地义,这仍然是一种唯心史观。

为了维护封建等级制度,荀子提出以法治充实礼治的新的礼治观。他讲的“礼”已不是孔子所讲的“礼”了,而是经过改造,有了新的内容的封建等级制度。他认为,法应根据礼的准则来制定。因此,他提出“隆礼重法”,即既实施道德教化又加以刑赏之治,使社会成为有礼、有节、有序的系统。可见,他的“礼”不等于法,而是以礼治为主兼法治。荀子礼法并存的主张也表现在君民关系上。他强调治民要用两手,一方面要避免“庶人骇政”,要注重教化,施以恩惠。另一方面,“爱民”的同时也不放弃刑罚。他把君民关系看成是船和水的关系,“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王制》)对人民作用的这种认识是较为深刻的,它使统治者警惕不要激化和人民的矛盾,以免被人民推翻。荀子对历史的看法较注重现实。针对孟子等的“法先王”理论,他提出“法后王”思想。所谓“后王”,是指近代之王。他强调要“处于今而论久远”,(《不苟》)即从今天的社会现实出发,去考察过去的历史,以提供借鉴。这种注重现实的“法后王”思想,是一种历史发展观。

五、荀子哲学思想述评

荀子是我国先秦时期地主阶级集大成的思想家。他总结和继承了春秋战国以来各派学说中的精华,批判了各派学说中的唯心主义和迷信思想,把古代唯物主义学说发展到新的高度。

在自然观上,荀子吸取了老子、宋、尹等唯物主义学派主张天道自然无为的合理部分,克服了它们忽略人的作用的缺点;同时在批判孔孟的“畏天命”和庄子的“大于天、而不知人”唯心主义思想的同时,也吸收了孔墨思想中重视人事经验的成分。这样,荀子就把天道自然无为的唯物主义自然观和恰当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的思想结合起来,把先秦唯物主义自然观提到新的高度。但是,荀子的自然观还有不彻底的地方,如他反对宗教迷信,却又提倡“神道设教”,他还奉劝人们不要去“知天”,不要去深究天之所以然。这些都反映了他的唯物主义无神论的不彻底性。

在认识论上,荀子既反对墨子片面注重感性认识,也反对老子、宋、尹片面注重绝对静观的认识论。他适当地处理了感觉经验和理性思维的关系。在他看来,认识的源泉在客观事物,又强调发挥认识的能动作用,唯物主义地解决了主客观的关系。但他过分强调“心”对感官的统率作用,“心”的主观作用。

在人性问题上,荀子的“性恶”论反对孟子的天赋道德观念,认为人的道德属性是后天环境陶冶养成的。因此,他强调礼治兼法治的重要性。这种思想有唯物主义的因素,对后来进步的思想家有积极的影响。但他与孟子一样,想把人性说成是超阶级的,同时又把礼义、法治说成是少数圣人、君子的发明。因此,在人性问题,仍然不可避免地陷入唯心主义。

在社会历史观上,荀子反对孟子主张“法先王”的倒退的历史观,提出了“法后王”思想,主张历史是进化的,应注重现实。同时他力图从物质生活要求中找寻历史、政治发展的原因,但他把决定社会历史的作用归结为少数“圣人”、“君主”,这仍然是一种唯心史观。可见,一切剥削阶级思想家,不管其在历史上如何进步,在自然观上也可以是个唯物主义者,而在社会历史观上都超不出唯心主义的英雄史观。

总之,荀子的唯物主义思想体系,对后来封建社会两千多年的唯物主义思想发生了深刻的影响。

标签:;  ;  ;  ;  

荀子唯物主义哲学_荀子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