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石城文化及其开发利用_石头城论文

论石城文化及其开发利用_石头城论文

试论石城文化及其开发和利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石城论文,试论论文,文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

南京最早形成的文化乃是石城文化,它最先是以“边塞文化”出现,后来逐渐变化为“名士文化”。然而,这一文化由于历史的原因现在还未引起人们重视,以至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发和利用。

所谓“石城文化”,无疑的,它是以石头城作为标志的。

石头城,因筑在南京城西的石头山而得名。早在公元前333年,楚威王攻灭越国,就在石头山置金陵邑。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巡游到金陵,说此地有“王者气”,改金陵为秣陵。东汉建安年间,相传诸葛亮出使东吴、在今石头城不远的驻马坡(今乌龙潭蛇山北麓)驻马论形势,他对孙权说,此地“钟阜龙蟠,石头虎踞,真帝王之宅也”,因此孙权于公元211年,把统治中心从京口(今镇江)迁来秣陵,次年,在石头山楚金陵邑旧址上,修建了石头城,作为水军根据地(据说周瑜曾在此治水军),并把秣陵改称建业,意思是他要在这里“建帝王之大业”。《三国志》记载,汉献帝建安十六年“权徙治秣陵,明年城石头,改秣陵为建业”。

孙吴石头城以石头山为范围,“因山以为城,因江以为池”。周边七里零十步,南面开有两门,东面有一门,西北面因紧临大江,所以不设城门。由于此城主要是利用石头山岩壁的自然山势筑城,只在低凹处填上土石,尤以西面临江的城基最为险峻,其中有一段由江边长达里许的红色砾岩构成的峭壁,因历尽江水冲刷,岩壁凹凸不平,形似面具,因此俗称“鬼脸城”。

孙吴石头城是建业都城外围的军事重镇,有着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一旦石头城有失,建业也就失去屏障而不保。西晋统一全国时,大将王浚从四川率舟师东下,直扑石头城,吴主孙皓只得举幡投降。唐代诗人刘禹锡《西塞山(西塞山为清凉山绝顶》怀古》:“王浚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就是指的这个故事。《三国演义》曾引此诗而终卷。刘禹锡还有一首脍炙人口的《石头城》:“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刘诗之后,吟咏石头城的诗词脱匡而出,其中最著名的是元人萨都刺的《念奴骄·登石头城,次东坡韵》:“石头城上,望天低吴楚,眼空无物。指点六朝形胜地,唯有青山如壁,蔽日旌旗,连云墙橹,白骨纷如雪。一江南北,消磨多少豪杰。寂寞避暑离宫(指清凉山,南唐时为后主避暑离官),东风辇路,芳草年年发。落日无人松径冷,鬼火高低明灭。歌舞尊前,繁华镜里,暗换青青发。伤心千古,秦淮一片明月。”由于石头城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这里曾有过许多金戈铁马的壮丽场面,所以形成了一种“边塞文化”。

明代朱元璋建都南京营造应天府城时,古石头城被包融其中,气势更加雄伟。清初董俞《忆江南》中有句赞曰:“江南好,最忆石头城。孙楚楼边春系马,莫愁湖畔夜弹筝,佳丽胜西京。”稍后,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则以石头城为开篇:“那日进了石头城,从他老宅门前经过,街东是宁国府,街西是荣国府,二宅相连,竟将大半条街占了。”而甲戌本《石头记》卷一在“这石头记”四字侧批有“本名”二字,道出了《红楼梦》的本名为《石头记》。

正是因为石头城在我国历史上有着突出的地位,所以它被国家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毛泽东于1949年2月15日在一文中曾引用“天低吴楚,眼空无物”之句;1975年,邓小平曾陪金日成游石头城,赞不绝口;近几年,在石头城下建国防园,江泽民为之题“国防园”三大字。由此可见,党中央三代领导核心都十分关注石头城这一古迹。

清凉山是整个石头山的一部分,因此,也是古石头城的一部分。唐代诗人刘禹锡在《西塞山怀古》中的“西塞山”实际上即指清凉山北高峰。据孟蜀何光远《鉴诫录》记载,有一次,元微之、刘梦得(即刘禹锡)、韦楚客在白乐天(即白居易)家中聚会,谈论南朝兴废之事,由各人赋“金陵怀古”一篇。刘请为先赋,饮酒后不假思索,一笔呵成,即《西塞山怀古》。白乐天阅诗后说:“我们几个探龙,你先获珠,余下的都是鳞爪了,还有什么用呢?”于是白、元、韦三人也就不赋了。从这一故事得知,当时《西塞山怀古》是作为《金陵怀古》而赋的。这从诗的内容中也可看出,以往注家都指称“故垒”为大冶西塞山,即孙策击黄祖处。其实,“故垒”即指金陵石头山,包括今清凉山在内。至于金陵之有西塞山,历史上早有记载。梁人何逊的《入西塞示南府同僚》诗,金人郝天挺注云:“西塞山在金陵西。”又据《梁书》记载,天监年间,安西安成王萧秀戍石头城时,何逊在萧秀手下为参军事兼尚书水部郎。由此推知,何逊诗题所说的“入西塞”即是入石头山之石头城。明人顾璘的《登清凉山后西塞亭》诗云:“晚上高亭时落晖,万山塞翠湿秋衣。江流一道杯中泻,云权千门鸟外微。古寺频来僧尽老,重阳欲近蟹争肥。霜枫恶作萧条色,故弄残红绕客飞。”诗中嵌有“翠微”二字,这样我们就可以将西塞山具体落实到清凉山北高峰——翠微山。

唐代以前,因长江故道逼近石头山山麓,而作为石头山的一部分的清凉山乃为石头城的重要制高点。后长江逐渐西移,至南唐时,石头山(包括清凉山)已失去其要塞地位,并逐渐演化为名士之渊薮。当时,南唐中主、后主将清凉山的兴教寺扩建为石城清凉大道场,并在寺内建德庆堂作为避暑离宫,在山上广植翠竹,以此清凉。在山巅建“翠微亭”,在山下掘保大井(俗称还阳井)。南宋时,清凉山更是今非昔比,乾道六年,诗人陆游在《游清凉广慧寺记》中记叙了当时清凉山的景况:“遂出西门,游清凉广慧寺。寺距城里许,据石头城,下临大江。南直牛头山,气象甚伟。然坏于兵火。旧有德庆堂,在法堂前,堂榜乃南唐后主撮襟书,石刻尚存,而堂徙于西偏矣。”“(与宝余)同登石头,西望宣化渡及历阳诸山,真形胜之地;若异时定都建康,则石头当仍为关要。或以为今都城徙而南,石头虽守无益,盖未之思也。惟城既南徙,秦淮乃横贯城中,六朝立栅断航之类,缓急不可复施。然大江天险,都城于之。金汤之势,比六朝为胜,岂必明谁为固邪”?八年之后,陆游奉召由四川东归重游石头城,又留下了壮烈诗篇:“蜀栈秦头岁月遒,今年乘兴却东游。全家稳下黄牛峡,半醉来寻白日洲。黯黯江云瓜步雨,萧萧木叶石城秋。孤臣老抱忧时意,欲请迁都泪已流。”此外王安石和苏东坡也曾来“问佛”,安石有《清凉白云庵》诗,东坡有《清凉寺阿弥陀佛赞》、《赠清凉和长老》和《次旧韵赠清凉长老》。

宋代以降,清凉山及其周围更是文士响往所在。明世宗嘉靖年间,督学御史耿定向在山之东峰建崇正书院,讲学课徒。1980年重建,现为中华奇石陈列馆。

清初,被誉为金陵八大家之首的画家龚贤在清凉山之西麓置地半亩,建屋数楹隐居,取名半亩园,相传今扫叶楼即龚故居。龚贤谢世时,《桃花扇》作者孔尚任来此为其料理后事。扫叶楼毁于太平天国年间,清光绪十五年(公元1889年)重建,现经维修,保存完好。

清乾隆时,大小说家吴敬梓常来清凉山游,并将其写入《儒林外史》,杜少卿(吴敬梓是其原型)和娘子一道游清凉山姚园,“上到山顶,便是一个八角亭子,席摆在亭子上。娘子和姚奶奶一班人上了亭子,观看景致。一边是清凉山,高高下下的竹树,一边是灵隐(应)观,绿树丛中,露出红墙来,十分好看。”吴敬梓于1754年客死扬州后,据顾云《盋山志·吴敬梓传》中云:“殁葬清凉山麓,或曰在凤台门。”而近代南京名流王冬饮(字伯沆)在1929年出版的日记中有“吴敬梓墓道在清凉山北坡丛林中”的记载。又近代著名画家高希舜于1937年在《湘报》上撰写的“金陵琐忆”中也透露了他亲眼见到吴敬梓墓道的情景:墓约四尺余高,荒草萋迷,墓碑高二尺余,已断裂,字迹尚依稀可辩,上书“皇清布衣吴敬梓墓道”等字。墓右侧横一青条石,六尺余长,石上书刻“卧听清凉古寺钟”七大字。

与清凉山隔道(清凉古道)相望有一小山,名叫盋山(钵山),以形得名。清道光年间两江总督陶澍曾改作“博山”。这一改,却失去了“以形得名”的本来面目。不过,陶澍将“盋(钵)”改为“博”,也是有匠心的。盋山虽小,却是人文荟萃之地,怎得不“博”。陶澍曾在这里构筑“博山园”,其中有六朝松四株,因又筑“四松庵”。值得一提的是,博山园内曾“植梅百株”,据说龚自珍于道光十九年作《病梅馆记》,文中提及的“江宁之龙蟠,苏州之邓尉,杭州之西溪,皆产梅”的“江宁之龙蟠”即指龙蟠里博山园。道光十八年(1838年),陶澍创办“惜阴书舍”,以奖掖后进,培养人才。后来柳诒徵将斯楼改为“陶风楼”。清末,陶风楼是收藏善本书极为丰富的江南图书馆的一部分。该馆创办于1908年,由两江总督瑞方奏请朝廷筹办的,它是我国最早的公共图书馆之一。这里收集了“八千卷楼”全部藏书。公元1913年3月22日,近代民主革命家宋教仁被刺于上海车站,临终遗言将他的全部书籍捐献给该馆。陶风楼曾吸引许多社会名流和学者,鲁迅于1912年3月在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任部员时,暇时常来这里阅读各种善本图书,借抄了《沈下贤集》中的《湘中怨》、《异梦录》、《秦梦记》,后来编入他的《唐宋传奇集》。4月,他又在该处借抄了《谢氏后汉书补逸》,并在抄本上写了题记。现在陶风楼是南京图书馆特藏部所在。

由清凉山向东延伸是小仓山和五台山。五台山,现在是江苏省举办国际国内体育比赛的中心,1995年第三届城市运动会即在此举行,因此,有很高的知名度。但这里有作为“金陵四十八景”之一的“谢公古墩”却鲜为人知。谢公墩乃东晋名相谢安与大书法家王羲之登临遐思之处。唐代大诗人李白《登金陵冶城西北谢安墩》云:“冶城访古迹,犹有谢安墩,”诗题明确指出:“谢安墩”在“冶城(今朝天宫)西北。”可是到了北宋,名相王安石却把“谢公墩”说成在他的居处半山里(今中山门海军指挥学院内)。他在《争墩》中云:“今日此墩应属我,不应墩姓尚从公。”吴敬梓在《金陵景物图诗·谢公墩》小序中云:“金陵有两谢公墩,其一在冶城北与永庆寺南者,乃谢太傅所眺。李白登谢公墩诗云:‘此墩即太傅与王右军同登,超然有高世之志也’,其一在旧内东长安内铜井庵旁,所谓半山里者,半山寺旧名康乐坊,因康乐孙灵运,今以坊及墩观之,或康乐子孙之所居也。王介甫诗‘今日此墩应属我,不应墩姓尚从公’。东坡讥之。考介甫所居即康乐坊,然则我公名字,我屋公墩之句,乃误以康乐为太傅也。”现在,史家均倾向于“谢公墩”在五台山永庆巷东口之说。

另外,在五台山西麓百步坡,原有著名文学家袁枚墓道,可惜已毁于一旦。

与五台山隔街(广州路)相望是小仓山,这里原是袁枚的随园的一部分。随园是乾隆年间金陵的一座规模宏大的私家园林。清顾云于同治八年(1869年)所著《盋山志》云,江宁随园是“天下所称名园也”。

关于随园的前身,与袁枚有过交往的裕瑞在《枣窗闲笔·后红楼梦书后》中云:“闻袁简斋(枚)家随园,前属隋(隋赫德)家者,隋家前即曹(雪芹)家故址,约在康熙年间。”这使我们得知,乾隆年间袁枚的随园的前身是隋赫德的隋织造园,而在康熙至雍正五年间是曹雪芹家的曹织造园。至于随园与《红楼梦》的关系,曹雪芹家的姻亲富察明义在《题红楼梦》诗题下有注云:“曹子雪芹,出所撰《红楼梦》一部,备记风月繁华之盛,盖其先人为江宁织府,其所谓大观园者,即今随园故址。”明义还在《和随园自寿诗韵十首》之一中有句云:“随园旧址即红楼。”袁枚在《随园诗话》中也说:“雪芹撰《红楼梦》一部,备记风月繁华之盛,中有所谓大观园者,即余之随园也。”这个问题目前学术界虽然尚有争论,但对研究曹雪芹江南家世还是有重要参考价值的。

随园历经沧桑,除徒有其名外,早已荡然无存。

在清凉山、盋山、蛇山、龟山、五台山、小仓山诸山怀抱之中,有一颗明珠,这就是闻名遐迩的乌龙潭。它以其自然景观与历史文化相互交融,风姿绰约,令人悠然神往,明清时即有“乌龙美景,秀色可餐”,“有此妙处,何必西湖”和“乌龙胜境甲一方”之说,被誉为“西城之冠”。

乌龙潭在孙吴时乃是南京水系入江的一段通道。相传晋时某年农历六月十九日,潭中出现四条乌龙,乌龙潭因此得名。唐乾元初,颜真卿于此奏置放生池后,乌龙潭即以放生名世。同时因潭内广植“出水芙蓉”而赢得“乌龙佳卉白芙蓉”的赞誉。唐名臣李德裕曾来此览胜并作《金陵芙蓉池赋序》:“金陵城西,池有白芙蓉,素萼盈尺,皎如霜雪……漾舟绿潭,不觉隆暑,与嘉客泛玩,终夕忘疲”。到了宋代,每当荷花盛开的季节,人们对其“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洁雅姿,十分爱慕,被称为“花之君子”者也。尤其是农历六月二十四日荷花生日之时,来此观赏的人群如潮。明时,乌龙潭地域仍很广阔,中书舍人潘之恒尝言:“潭深莫测,广百余寻,长竟三里。”游人徜徉于此,注目环顾,沿潭达官显贵的私家园林鳞次栉比。诸园一面是曲岸临水,可倚柱远眺;一面是砖墙漏窗,步移景异,颇有“山光照槛水绕廊”之感。清时,乌龙潭西侧山坡,已是楼阁或高或下,参差错落,层层镶嵌于青翠的树丛中,宛若屏垣绕之。清初著名诗人王士祯在《游乌龙潭诸胜记》中云:“潭影山光,蒙蒙一碧,芰荷杨柳,上下俱绿。”将这里的景色描绘得翠碧沁人,无尽的诗情画意,不禁令人油然而生。在当时众多的私家名园中,贵池吴应箕的园林是值得一提的。据陈诒绂《金陵园墅志》中云:“吴氏园,贵池吴次尾应箕寓金陵,尝言乌龙潭为山水都居,不必造作,而自然风景,遂园于乌龙潭畔居焉。”又袁枚的《续同人集》中张坚赠袁枚的诗序中云:“白门有随园,创自吴氏。”这表明,当时的乌龙潭东首即为吴氏园,后易为曹雪芹家园、隋赫德织造园一角,到乾隆十三年为袁枚购得,才易“隋”为“随”营为随国一角的。

此外,桐城派鼻祖方苞,近代著名思想家魏源等人,先后于潭畔或建祠、或筑屋、或结庐,寄情于西城山水之中,其乐陶陶。清道光年间的一个金秋之夜,时任两江总督的陶澍和魏源,泛舟于潭上观月赏景,以夜游为乐。霎时,潭面凉风习习,他们的灵感与诗兴大发。陶澍云:“乌龙美景,秀色可餐。”魏源对曰:“有此妙处,何必西湖。”故乌龙潭又有“小西湖”或“西湖之目”的赞誉。

然自清末民初以来,乌龙潭“日就淤填,水至而无所归,则浸淫四出”,绝大部分古建筑残剩无几,自然景致蚕食殆尽,一片颓废荒凉景象,令人不堪入目,以至被人们称为南京的“龙须沟”,严重地影响了南京的声誉。

为了改变这一现象,1982年开始,南京市及鼓楼区政府决心整治乌龙潭。经过十多年的努力,把乌龙潭建成了初具规模、具有明清风格的人民公园,园内新辟有锁龙桥群、鹦鹉螺化石、妙香阁、清桂、镇潭神石、盆景艺苑、放生庵、何必西湖与肥月亭、潺潺闸亭、乌龙壁与碑亭、诸葛驻马处、庇鳞水榭、曹雪芹塑像等景点。同时建成了我国第一所龟鳖自然博物馆,修复了颜鲁公祠,在东部兴建了红楼山庄。但由于经费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原有的诸葛武候祠、灵应观、魏源故居——小卷阿、方苞祠等尚未修复,在建的曹雪芹纪念馆和红楼梦博物馆步履维艰。所有这些,都影响了石城文化全方位的发展。

(二)

1995年10月30日,《南京日报》发表了王宏民市长在南京市政府召开的旅游事业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王市长强调:我市要形成发展大旅游格局。他并且指出:旅游业的发展要有利于改善南京城市环境,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它是南京经济发展、城市发展的必然要求。旅游业发展滞后,经济建设的总体水平就上不去。王市长还强调指出:南京发展旅游业很有潜力,基础条件很好,发展回旋余地很大。但从总体上看,南京目前旅游业状况和第三产业发展及城市经济建设还不适应,还要“爬坡”,要上台阶。我们认为王市长的这一评估是完全符合南京市的实际情况的。

现在,我们就石城文化的开发和利用,提出如下意见,供领导决策时之参考。

一、南京为建设现代化大都市,正在向西部地区开发。我们相信,南京的建设重心必然从新街口至鼓楼一线,逐渐向汉中门至草场门一线西移,抑或会形成“两线”即两个中心并存的局面。这样一来,开发石城文化势在必行。为此,我们建议改变目前园林、文物、旅游各自为政的局面,实行园林、文物、旅游一体化。同时,实现两个转变,即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从传统的计划经济向现代化市场经济转变。在鼓楼区率先成立石城文化开发总公司,将石头城、清凉山、盋山、乌龙潭、五台山等融成一体开发,形成与中山陵园、秦淮河风光带相似的一个石城文化风光带。

二、石城文化风光带的景点除保持和保护已有的外,建议新建:1.在五台山永庆巷东口建谢公墩亭,亭内立李白《登金陵谢安墩》诗碑。2.在百步坡修复“清故袁随园先生墓道。”3.在乌龙潭龟蛇二山北麓修建“红学大观园”(内含曹雪芹纪念馆、红楼梦博物馆)。4.在红楼山庄设立随园诗社、在开发红楼食品的同时,开发随园食品。5.在广州路西段设置乌龙潭污水处理工程,以利在乌龙潭开展放生活动。6.扩建龟鳖自然博物馆成为世界龟鳖(中国龟鳖文化)研究中心。7.修复方苞祠。8.修复魏源故居。9.重修诸葛武候祠。10.重修灵应观。11.在盋山建立梅园。12.将清凉寺正式恢复与鸡鸣寺、灵谷寺相同的宗教活动场所地位。13.在清凉山绝顶修复吴敬梓墓。14.建西塞亭或翠微亭于翠微山。15.在整修南京城墙的同时,开辟石头城东吴文化风景区。

三、石城文化风光带的开发和利用,同时向南北两翼接轨。向南与莫愁湖、朝天宫、凤凰台(因与李白有关,建议修复)、杏花村(与杜牧有关,建议开辟)、瓦棺寺(因与李白、杜甫有关,建议修复)、愚园(近代名园,建议修复)、赏心亭(因与辛弃疾有关,建议修复)相连。向北与古林公园(含电视塔)、三汊河龙江船厂遗址(郑和下西洋始发处)、挹江门(解放南京入城处)、绣球公园、三宿崖、狮子山阅江楼、天妃宫碑亭、静海寺(第一个不平等条约议订处)、长江大桥相接。开辟城西石城文化一线游,让游人通过这一线游,增进忧患意识,提高爱国主义觉悟。

标签:;  ;  ;  ;  ;  ;  ;  ;  

论石城文化及其开发利用_石头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