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经济学分析_自学考试论文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经济学分析_自学考试论文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经济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论文,经济分析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本文以提高自学考试经济效益为研究目标,通过对自学考试运行机制、投资结构、经济效益、评估因素、资源配置等的分析和研究,提出提高自学考试经济效益和改革完善自学考试制度的思路。

一、自学考试的投资分析

(一)投资结构

自学考试投资结构是由政府投资、各社会团体和企事业单位投资助学以及个人投资组成。有:①政府部门的财政拨款及其他财政性支出;②企业、社会团体的投资及捐赠;③学生交纳的报名费、学杂费等;④考试机构的各种收入;⑤其他收入等。从自学考试的实施过程看,投资的主体有:受教育者个体、企业单位、社会力量、主考院校和政府。这种投资格局对改善我国高等教育投资结构起到了推动作用。

(二)自学考试投资主体分析

1.自学考试受教育个体的投资分析

自学考试个体投资动机。一是通过接受高等教育,提高自身素质,以获得心理上或精神上的享受和满足;二是为了提高知识和业务水平,取得较高的经济报酬。笔者曾对杭州范围的社会自考生包括在职职工、待业青年以及下岗工人共234人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受教育个体教育投资的主要目的首先是提高自身文化素质,占67.9%;其次是本职工作需要,占21.64%;三是求职和转岗需要,占17.9%。

自学考试个体投资,包括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直接成本是因参加自学考试而发生的货币支出,如教材及资料费、考务费、交通费等,这是最基本的费用,直接成本还包括重复参加考试和参加助学班学费等。间接成本即机会成本。由于自学考试大多是在职学习,没有失业的风险,所以机会成本很低,同时有部分自考生完全是自学成才,没有辅导费的支出,其直接成本很低。自学考试的个体投资成本远低于其他教育形式。

2.自学考试企业投资分析

企业投资的动机和投资条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投资的内在动机是追求利润最大化,它必须满足四个条件:一是投资支出所能取得的预期收益不低于投资成本;二是教育投资收益率在一定时期内应不低于其他投资的收益率。

在职培训是企业教育投资首选形式。企业通常对职工进行特殊培训教育,因为特殊培训是行业或企业内部的,一方面能产生直接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由于行业性强,受训的职工不易外流。

企业对自学考试的投资行为。企业对适应行业发展需要、专业性较强的培训具有较高热情。因而,主动提出培训方案,制定鼓励自学成才政策;主动商讨专业计划和辅导方案;与普通高校进行联合办学等。笔者曾对我省118家社会助学单位进行分析,主管厅局或企业办学机构有27家,占22.9%,说明自学考试形式已被企业广泛采用。

在调研中发现,职工参加自学考试进修或培训,企业普遍采取政策支持、统一组织、经费自理这一办法。大部分学员学费自理。企业教育投资一方面是对预期经济收益的追求;另一方面是为了完成上级主管部门下达的行政性职工教育任务。

3.自学考试助学主体的投资分析

助学主体的助学动机。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挖掘各类教育资源并提高使用效率,筹措社会各方面资金,开展社会助学活动,实现其社会价值和经济效益;同时通过收取学费,获得投资收益,是助学主体办学的主要动因。

助学主体的投资效益。①普通高校。普通高校以其师资、设备、教学环境、管理力量等方面的优势,积极参与助学活动,成为助学活动的主要力量,其效益体现在:教育资源的利用率大大提高;自学考试的质量得到提高;经济收益弥补了政府对学校投入的不足。天津商学院等学校就是通过以学养学走出了一条成功之路。②社会力量。社会力量主要靠筹措社会资金,通过聘请高校教有余力或退休的教师,组织教学活动。其办学经费除筹措外,主要通过收取学费来解决,办学结余即为经济效益。目前社会力量助学活动得到大力发展,仅浙江省就有69家,占59%。③自学考试辅导机构。根据当地考生需求,举办一些助学辅导班,一方面拓宽了服务项目,强化了自学考试教育功能;一方面以收取的学费促进自考事业的发展。

4.自学考试政府投资分析

自学考试的政府投资动机。一是满足社会对高等教育的普遍需要,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二是实现高等教育的平等化和大众化。

自学考试政府投资规模。政府对自学考试的投资占的份额很小,远比其他形式低。如浙江省1998年毕业各类自学考试大专生和本科生超万人,省政府投入只有事业费一项,约70万元,加上省以下各级政府有限的投入,从总体上而言,政府投资规模很小,而普通高校的政府投入生均约8000元/年。

自学考试政府投资效益分析。首先,自学考试作为考试制度,政府投资只负担有限的行政事业费,其投资规模基点低;其次,通过建立自学考试运行机制,挖掘各方面教育资源,提高了教育资源利用率;再次,政府行使其宏观调控的职能,调动社会力量投资助学,保证了自学考试教育功能的发挥;最后,通过考生缴费来分摊教育成本,使考试环节得到充分实施。可以说,政府在自学考试形式上成功地运用了宏观控制和投资支持相结合的手段,使自学考试取得了较高的社会效益。

5.主考院校投资分析

主考院校投资的动机。一是把自学考试当作学校的基本任务,为社会做贡献;二是充分发挥现有的教育资源优势,提高资源利用率;三是促进学校教育与社会化大教育的沟通与融合,促进与世界教育趋势的接轨和高等教育大众化;四是通过举办自考助学班,获得经济收益,补充自学考试经费的严重不足。

主考院校的投资内容。以自身的教育资源和品牌效应为主,货币投入只占很小的部分。包括:学校的品牌效益(即无形资产)、高水平的师资、学科力量、管理经验、教学设施、管理人员和部分资金。

主考院校的投资收益。学校声誉的扩大,与社会、行业更贴近,科技合作、成果应用更广泛;通过举办助学班获得直接的经济效益;提高了资源利用率。

(三)自学考试投资结构的评价与完善

1.自学考试投资结构评价

①政府直接投资少,符合中国国情,促进了教育平等化,使各层次劳动者均得到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②多元化的投资结构,解决了目前教育经费缺乏的困难,调动了企业、助学主体和主考院校的积极性,促进了自学考试持续发展。③投资与效益挂钩。

2.改革的思路

①政府的投资应适当调整。现有自学考试政府投资部分基本上用于考试机构,而对主考院校以及助学试点(示范)经费投入很少或者没有。主考院校作为自学考试的两大支柱之一,必须得到政策上和经费投入上的支持,否则,不利于发挥主考院校积极性;各社会助学主体由于受办学经费的限制,也难以形成较大规模、高质量、高效益的助学体系。②加大改革力度,构建政府和民间并举的自学考试投资格局。对社会力量和私人办学加以政策鼓励和经费扶持,以吸引更多社会资金和资源投入自学考试。③调动企业的积极性,增加企业投资。政府制定政策鼓励企业参与办学,增加企业对自学考试的投入。④增加教育成本的分摊数目。在调研中,有68.66%的自考生认为自考的费用比较经济,尤其是助学学费远低于实际教育成本,可逐步提高考务费和助学学费来接近或达到教育成本,逐步形成谁投资谁受益的教育投资格局。

二、影响自学考试经济效益评估的因素分析

自学考试经济效益评估,本质上是对自学考试投资经济效益的评估。教育经济效益有两种表现形式,即内部经济效益和外部经济效益。

(一)自学考试经济效益评估的几个前提条件

教育作为一种特殊产业其经济效益的评估必须在明确各种边界条件的基础上进行。

1.自学考试经济效益的明显特征

自学考试的经济效益除了具有间接性或潜在性、滞后性、长期性等普通高等教育的特点外,还具有:①复杂性。自学考试是大众化的社会教育,考生以在职为主,如浙江省1997年考生分布中,有固定职业的考生占66%,并有80.6%的考生选择与现所从事的职业相关的专业。在职学习的考生其教育过程直接与生产过程相结合,教育成果直接渗透到生产领域,经济效益在教育过程中陆续体现,因而无法按普通高等教育那样分段评估。②自学考试经济效益的滞后性得到改善。③自学考试使教育经济效益不断提高成为可能。因为劳动力的培养不是一次性的,教育投资必须是连续的;教育经济效益也随着教育投资不断增加而得到提高。

2.自学考试经济效益评估的三项原则

①自学考试教育资源配置优化原则。衡量的标准应围绕自学考试规模是否逐年增大、整体质量是否不断提高和自学考试能否持续发展等方面进行。②自学考试的专业层次结构和规模与经济发展相适应原则。③自学考试的教育管理水平与教育高质量要求相适应原则。

3.自学考试经济效益评估的假设条件

①同一学历层次、不同高等教育形式的毕业生质量相同。②自学考试的规模是毕业生的规模。③从投资总量上分析,不区分专业门类与科类。

(二)自学考试内部经济效益评估

自学考试内部经济效益主要是指各教育主体对自学考试的投资所产生的效益,表现形式是其培养人才的数量、品种、规格和质量。探其实质,自学考试内部经济效益是教育主体的投资在教育形式内部所表现出来的办学科类结构、层次结构、规模大小等所需的各类资源配置与运作效率。

1.自学考试内部经济效益的传统计量

①人力资源使用效率。自学考试作为考试制度,没有固定的师资队伍,师资来源渠道主要是各普通高校,宏观上提高了普通高校教师资源(人力资源)的使用效率,并因其微观上对教师几乎没有投资(如工资、房子、医疗保险等),只是象征性地支付了教师特定工作任务的报酬,就取得了教育过程实施的效果,因而其内部经济效益非常高。

②物力资源使用效率。物力资源是教育资金的物化,是教育产生经济效益的物质基础,主要包括:教育设施、教学设备、图书资料、文体器材等,是普通高校办学实力的衡量标准之一。自学考试依托主考院校的教育资源,通过主考院校充分利用其物力资源,提高了学校物力资源的使用效率,使自身经济效益达到“无本万利”的程度。

③财力资源使用效率。财力资源使用效率是前两项资源的货币形式,其衡量指标是对每个学生每年培养费用或每一毕业生周期培养费用。普通高校对学生培养的投入非常高,如1996年国家投入的生均费用为7372元。相比之下,自学考试确实是投资较少、效益较高的教育形式。

2.自学考试内部经济效益的综合计量

教育内部经济效益传统计量着重于量的概念,然而教育的效益决不是单纯量的扩大,而首先是质的概念。自学考试内部经济效益评估的一个重要方面是要考察自学考试的规模、结构与发展速度是否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

①自学考试的规模效益。自学考试由于资源配置上的特殊性,其运作有政府各项政策保障,充分调动了各教育主体的资源要素,随着报考人数的增加其规模效益也越来越大。首先,从管理经济学的角度看,随着规模的扩大,管理工作将从幅度小、行政效率低、生均成本高向扩大幅度、提高质量和效率、提高生均管理资源的使用效率方向发展。其次,从技术经济角度看,随着规模的扩大,自学考试的各个环节与主考院校、用人单位和助学单位的联系与合作越来越密切,资源使用和配置更优,提高了各参与主体的教学设备与设施的使用效率。最后,从劳动经济角度看,扩大规模提高了各参与主体的教学、管理人员等的使用效率,如将自学考试毕业生规模按专业列入各主考院校,则大大提高了某些专业或门类的师生比,其规模效益是明显的。

②自学考试的结构效益。教育的经济效益必须通过与生产部门的结合才能实现,评估自学考试的结构效益和速度效益的本质是建立一个能使教育经济效益最大化的内部环境,使自学考试在发展过程中始终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

第一、自学考试的层次结构效益。自学考试的层次结构,即本科生与专科生的比例。现全国自学考试开考的224个专业中,本科层次为83个,专科层次为141个,比例为100:170;至1998年,18年来培养的毕业生中本科7.8万人、专科174万人,本专科比例为:100:2230,本科规模过小,出现层次结构效益与规模效益相矛盾情况。当然,层次结构效益还必须放到整个高等教育体系中评估。

研究生层次的自学考试目前在全国均无开展,因而作为一种高等教育形式,在层次结构上尚有欠缺,自学考试的层次结构效益远没有得到发挥。

第二、自学考试的科类结构效益。即科类结构的合理程度。自学考试的科类结构可从全国专业目录中得出:目前已开设23个学科门类,包括哲学类(2)、经济管理类(28)、法学类(7)、政治学类(8)、公安学类(4)、教育学类(12)、中国语言文学类(15)、外国语言文学类(8)、新闻学类(6)、艺术类(11)、历史学类(4)、理学类(15)、矿业类(4)、机械类(15)、电工电子与信息类(16)、土建类(11)、化工类(4)、轻工纺织食品类(6)、交通运输类(2)、农科类(28)、医学类(19)和军事类(8)。自学考试的学科门类已较齐全,在结构比例上,也已充分考虑了我国产业结构的特点和就业需求结构。

然而,自学考试种类结构效益主要表现在其培养各科类的人才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适应性方面。目前自学考试培养人才因考生专业选择上的完全市场性,其科类结构效益大大降低。首先,我国农业作为基础性产业,其现代化发展迫切需要各类适应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人才,但报考农科类专业的考生很少;工业发展需要机械类、化工类、纺织类、矿业类等专业的人才,但生源同样不尽人意。其次,由于工科类专业自学的难度和实践环节的限制,工科类专业开设率不高,全国只有25%,浙江省为24.5%,与工科类人才的需求不相适应。浙江省根据经济发展急需人才的数量,确定的发展目标是:加大工科类和财经类的比例。第三产业的兴起,急需经济管理类、法学类、中国语言文学类和电子信息类等人才,刺激了受教育个体的需求,使自学考试的科类结构在这些科类中取得了很大的效益。

③自学考试的速度效益。我国目前人才的缺口非常大,自学考试投入少,发展迅速,培养人才的质量和数量均已得到社会的认同,目前全国自学考试本专科毕业生规模每年已达到30万人,相当于浙江省2000年全省普通高校在校生的2倍(浙江省2000年全省在校生规模约14万人),其发展的速度效益显著。

3.自学考试内部效益不经济性分析

①层次结构效益不高导致规模效益低下。从上面分析可知,自学考试目前的层次结构不尽合理,专科过高,本科过低。

②科类结构齐全但科类结构效益不高。自学考试所涉学科门类已较齐全但生源分布很不均匀。随着经济的稳定协调发展,人才结构的严重不合理将会造成有限教育资源的严重浪费,导致经济发展不均衡。

(三)自学考试的外部经济效益

自学考试的外部经济效益就是培养的人才在社会经济领域所做出的贡献。

1.受教育个体的投资收益。①满足了受教育个体的求学愿望,满足了一大批失去进入大学深造的人们“圆了大学梦”;②增长知识,适应竞争;③增加个人收入,提高生活水平。

2.企业投资自学考试的收益。①提高了企业的生产投资效益。企业的投资环境中劳动者素质是最重要的因素。投资的物质条件只有与高素质的劳动者结合,才能产生最大效益。企业通过组织职工参加自学考试,提高和改善企业职工知识水平和知识结构,提高生产效率,其效益是明显的。②提高了企业的整体管理水平。③是投资少、见效快的职工培训途径。

3.对我国高等教育的贡献。①提高了现有教育资源的使用效率。充分利用了普通高校的资源,发动了各种社会力量办学,并使资源配置得到了优化。从经济学角度,这是自学考试对我国高等教育的最大贡献。②对我国高等教育形式结构的完善。世界高等教育发展已趋多样化和大众化,而我国长期以来实行的是精英教育,已不能适应当前社会经济大发展对高等教育多形式、多层次的需求。自学考试就是一种适应教育大众化、教育形式灵活的高等教育形式。③对我国高等教育规模发展的贡献。据统计,到1999年上半年止,全国参加自学考试人数累计达2000多万,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④对我国高等教育投资体制改革的贡献。自学考试是一种政府投资少、多种渠道筹措资金、多方主体参与和社会力量办学的投资体制,其成功实践证明了高等教育两条腿走路的正确思想,推动了高等教育投资改革的进程。

(四)进一步提高自学考试的经济效益

1.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总目标,调整自学考试的专业层次结构和学科门类结构。根据我国或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目标,制定和调整相应专业层次结构和学科门类结构,实现所培养人才学以致用、充分就业。

2.明确自学考试各参与主体的责与利,保证自学考试各环节的优质高效。制定政策,明确职责,检查评估,利益共享,使自学考试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得到更好地发挥。

3.创造实现自学考试经济效益的企业环境和社会环境。实现自学考试经济效益的最根本条件是人才与生产的紧密结合,建立良好的人尽其才、高职高薪的企业环境;为人才使用建立物质技术条件和企业激励机制。为鼓励考生自学成才并发挥作用,政府要制定政策,在工作安排、户籍管理、收入分配和福利待遇方面给予鼓励和优惠政策,提高其学习和工作积极性,这是提高经济效益的又一个重要方面。

三、自学考试资源配置方式

(一)自学考试体制特点

1.坚持由政府宏观控制的管理体制

全国考委、省考委、地市考委分级管理,各司其职。全国考委负责政策制定、专业的规划审批、考试计划的审定及制度研究;省考委其职责除开展自学考试的所有程序外,还必须指导助学活动,与主考学校共同开展工作。政府的各项政策是自学考试运行的保障。

2.市场经济成为自学考试运行的杠杆

首先表现在主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求上。根据社会经济的发展对各类人才需求的变化、知识的进步和人们对教育需求的程度,设置某些热门专业或改革专业考试计划;实行政府统一管理下的办学主体多元化体制,多渠道和快速培养人才。其次表现在引入竞争机制。

(二)自学考试的资源配置方式

1.政府宏观调控

中央和地方政府通过计划等手段调控自学考试的方向和进程,改善自学考试的社会环境,保证教育经费的筹措和配置,干预人才的培养和流向,监督人才的分配和使用。调控的种类有:方向调控、进程调控、活动调控、结果调控。

政府调控的手段主要有计划调控、行政调控、法律调控、经济调控和监督调控。其目的是协调各项教育活动,规范和完善各项制度、保障机制的运行、调控发展的规模结构、速度、保证教育质量。

2.考试机构的自主运作

自学考试考试机构作为独立于各级政府的中介机构是自学考试活动的主体,并具有高等学校的职能。即根据中央政府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通过其教育过程,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人才。各级考试机构自主活动,与用人单位、与普通高校进行合作,实现价值规律基础上的交换关系,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主动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为社会经济建设服务。

但各级自学考试机构,其自主权的范围与高等学校相比有很大的不同。自学考试机构有权在当地行使部分政府的调控内容,根据区域性经济发展的需求,制订适合本地区发展的教育规划。

3.市场机制积极引导

市场机制引入自学考试包含两方面的含义,一是协调控制功能,如从整个国家人才需求状况,分析学校高等教育的供给情况,规划自学考试的发展规模,成为刺激或抑制高等教育需求的一个组织机构;二是服务功能,利用自学考试地方政府的自主运作机制,可快速及时地调整本地区各级各类专门人才的结构,对结构性失业或知识老化的人员,可实施知识再生产的教育过程和人才导向的服务功能。

(三)自学考试资源配置方式完善的思路

1.进一步扩大省考委的自主权

目前,全国考委在专业计划、课程考试、教材大纲等方面存在统得过死现象,不利于自学考试的发展。首先,自学考试必须充分发挥现有资源配置方式的优势,扩大市场调节部分;其次,高等教育必须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才能发挥其经济效益。我国幅员辽阔,各省、市、自治区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很大,统一不利于自学考试为区域经济服务。考试计划、考试内容以及考试标准在不同地区的差异性是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特点所要求的。另外,统一不利于各省考委发挥各自的特长,按各自的条件规划发展。

2.增强市场的作用,加强管理

参与自学考试工作的主体要根据自己制定的经济目标,以及市场的需求情况,确定参与的程度与范围。对自学考试中服务性的工作内容,应放在市场经济的环境里开展。如具备办学条件的单位或个体均可参与社会助学活动,教材计划供应方式应进行改革。考试机构要把工作重点放在加强考试管理、完善考试组织过程和规划自学考试发展上。这将大大改善自学考试的保障功能。

3.开展多种形式的联合办学

适应市场经济,优化教育资源,是自学考试重要内容之一。必须充分利用发展的大好时机,开展多种形式的联合办学,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首先,通过与企业的联合,提高所培养的人才的就业率;其次,与高校的联合,开发教育技术和手段,扩大教育层面,实现自学考试的持续发展;第三,与各类成人教育学校的联合,通过助学活动,提高规模与质量;第四,普通高校与企业、与各种社会力量联合举办自考助学班、师资培训班和各类助学辅导班,充分发挥普通高校的教育优势,强化自学考试的教育功能,提高自学考试的质量和效益。

提高自学考试的经济效益,是一个全方位、多途径、内容极其广泛的系统工程,要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从宏观上,必须进一步加强自学考试制度及运行机制的优化,投资结构的优化,资源配置的优化,社会环境和企业用人体制的优化;从微观上,努力实现自学考试结构、规模、质量的协调发展和自学考试各环节的高效运作。

标签:;  ;  ;  ;  ;  ;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经济学分析_自学考试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