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管理方法在内部业务系统开发中的探索

项目管理方法在内部业务系统开发中的探索

李杰[1]2001年在《项目管理方法在内部业务系统开发中的探索》文中认为内部开发信息系统的管理与软件包开发的管理方法不同,不可能按照标准的软件项目管理方法进行。本文结合中国平安保险公司投资连结电脑系统开发的过程,探讨内部开发项目管理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和解决方法。全文共八章。 第一章 项目简介。首先介绍了中国寿险业电脑系统的发展历程和现状,然后介绍了投资连结产品的基本特点,支持投资连结产品电脑系统必须具备的功能。 第二章 选择内部开发与外包的原则。针对寿险业务软件,根据投入产出、项目难度、重要性、人员技术储备、开发周期、公司战略等因素,分析外包与内部开发的优劣。 第叁章 内部开发项目的需求管理。强调需求管理的核心是人员管理,用户和项目人员必须相互理解,密切配合才能高效准确的完成需求分析的工作。 第四章 内部开发项目的变动管理与进度控制。阐述变动对项目的影响及变动管理的作用。变动管理是进度计划的重要保证。 第五章 内部开发项目的系统实施。系统的实施过程包括试点机构选择和人员培训两个主要环节。系统实施的过程中必须密切跟踪,及时解决用户的问题。 第六章 内部开发项目的团队建设。团队的成功是软件成功的前提,项目经理和项目成员都是项目平等的一份子,尊重技术,重视成员的发展空间是团队建设的关键。 第七章 内部开发信息系统与业务流程再造。电脑系统不仅可以支持业务的运作,更是业务流程再造的动力,运用高科技手段改造现有流程可以极大的提高生产力。 第八章 结论。本文的归纳和总结。

金玛黎[2]2016年在《建通电力管线工程项目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认为论文论述建通公司工程电力管线工程项目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和实现,开发目标是针对建通公司以往在项目管理方面较为粗放、难以满足更大规模和更高质量的项目管理要求的实际情况,在管理层对业务管理模式进行优化和改进的基础上,通过构建该系统为项目部层次的业务执行提供信息化的支持工具。该软件围绕上述目标的总体需求确定为项目基础业务管理功能、项目的施工资源需求管理功能、项目施工作业层次上的质量控制和评定功能以及针对项目经理的综合信息统计与分析功能。论文较为详细地分析了具体的业务处理功能,建立了用例模型,在此基础上阐述了该软件的系统设计。建通工程公司项目管理系统采用浏览器/Web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模式的架构配置,论文较为详细地讨论了相应的软件架构组成、业务数据库设计,采用面向对象方法完成了主要模块的详细设计以及程序的实现与测试概况。建通公司项目部事务管理系统的程序实现采用C++编程,数据库服务器采用SQL Server,运行及部署环境基于Windows平台的.NET环境。该软件目前已完成测试,实际部署到总部和项目部平台进行实际业务测试,表现出较好的用户友好性及稳定性,较好地满足了项目部层次的管理需求。

王乾坤[3]2006年在《建设项目集成管理研究》文中提出现代项目管理技术不但已发展成为一门独特的学科,而且在一些发达国家还成为了一种职业。集成管理是现代建设项目的需求和发展的产物,是建设项目管理的一种新的理论,并将建设项目管理实践提高到一个新的阶段。传统建设项目管理模式的主要弊端是,项目管理活动在不同阶段非连续性和多个实施主体在项目管理系统上“组织分隔”、“流程分离”、“技术屏蔽”与“信息孤岛”等现象,增加了项目成本,造成了建设浪费,降低了管理效率。因此,近年来在建设项目中,人们日益强调建设项目集成管理,它的核心在于以建设项目全生命期为对象对建设项目进行系统再造,建立一体化的建设项目管理系统,保证建设项目全生命期中组织、过程、目标、信息、责任体系的连续性和整体性。这种新型的建设项目管理模式要求项目组织者对项目全生命期进行综合系统集成和整体优化控制,向业主和其他受益者提供“项目价值最大化”的管理服务。 理论研究与系统创新是建设项目集成管理的基础。本文充分运用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等管理理论和方法,从分析集成的内涵及其与系统、管理、分工的关系入手,阐述了集成管理整体寻优、系统创新与功效倍增的一般原理,提出了集成管理的运行机理,包括:战略与超前策划的理念集成、组织与界面管理的组织集成、技术与流程重组的过程集成、信息与系统控制的方法集成。以此为基础,并运用系统工程原理,提出建设项目集成管理组织——逻辑维、过程——时间维、要素——知识维,以及空间——信息平台的叁维结构空间体系的命题,阐明了建设项目叁维结构下的集成理念与系统构架,创新性地提出建设项目集成管理组织系统集成、业务过程集成、目标要素集成与信息系统集成的新系统观,建立了建设项目全寿命集成管理模型。 建设项目组织系统集成是集成管理的主体。本文基于建设项目管理组织与组织系统集成的内涵分析,通过动态联盟、虚拟组织与虚拟建设等建设项目组织系统集成的基本形态分析,阐述了建设项目集成组织系统的基本功能,包括:建设项目的项目策划与决策支持、组织管理与综合计划、业务实施与目标控制、绩效分析与运营统筹等项目生命周期全过程。要建立起真正有效集成组织系统,一个建设项目必须具有“专业化的团队、矩阵化的组织、标准化的管理与程序化的沟通”等关键条件,论文提出了建设项目集成组织管理系统的开发思路。 建设项目业务过程系统集成是集成管理的对象。建设过程的集成一方面要致力于寻找建设期与运营期的平衡,同时在项目建设期,要充分运用并行工程与供应链原理,进行建设项目业务流程的重组,提高建设效益。论文通过深入研究建设项目业务过程集成管理的对象——工作流,提出建设项目业务过程系统集成的原则,包括:有效的组织沟通、统一的项目分解结构、全过程业务流程重组、标准化数据库建立与工作的有效链接并行等,在此基础上,初步建立了基于“工作流”的业务过程系统集成方法。 建设项目目标要素系统集成是集成管理的核心。一般而言,费用、进度与质量是建设项目基本的叁大目标,形成为集成管理基本的目标要素系统。然而,传统的建设项目管理方法强调一个目标要素的实现,实施“一维”要素的控制方法或“二维”要素的关系分析,

姜晓林[4]2008年在《科技项目管理中知识管理系统研究》文中提出科技项目管理是对以项目形式进行的科学研究活动的全过程管理,是一种典型的高层次知识管理实践活动。将知识管理理论方法系统而全面的引入到科技项目管理工作中,在系统分析其知识系统和知识管理特点的基础上构建有效的知识管理系统,推动知识管理在科技项目管理中的实施,对于解决当前科技项目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高科技项目管理水平、促进科技创新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本文对科技项目管理中知识管理系统进行了探索性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系统分析了科技项目管理中知识系统。在对知识的本质进行再认识的基础上,理清了科技项目管理中的知识,并从系统的角度分析了这些知识的系统性,明确了科技项目管理中知识管理的对象——知识系统。进而对该知识系统的要素、结构、功能进行了深入分析,并讨论了科技项目管理中知识管理的主要内容及实施途径。2、提出了科技项目管理中知识管理系统的一种四层体系结构。针对科技项目管理中知识系统特点及知识管理的实际需要,在综合了当前知识管理系统体系结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融数据管理、信息管理和知识管理为一体的科技项目管理中知识管理系统的四层体系结构,并给出了该体系结构的形式化描述。3、提出了基于知识元的科学技术知识表示方法。针对科技项目管理中科学技术知识是由大量的知识单元相互联系构成的特点,在分析了当前科学技术知识表示方法的基础上,引入了知识元的概念来表示科技项目管理工作中科学技术知识单元。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用知识元网来表示科学技术知识体系结构,并讨论了基于知识元在知识元网中的位置关系确定知识元间的关联度计算方法。而对于科技项目管理中科技项目和科研专家这两大类科学技术知识载体,提出了其知识结构的知识元向量空间形式的描述方法,该方法对于分析知识载体的知识结构相似性具有很大帮助。4、提出了基于业务过程的管理知识组织方法及模型。针对科技项目管理中的管理知识主要是工作人员在实践中积累起来的经验,其存在形式多样,杂乱无章,很难单纯从内容上进行有效组织的特点,提出用业务过程来组织这些知识的思想。进而对多因素流程图MFFC(Multi-Factor Flow Chart)进行扩展,构建了可以直观反映业务过程元素与知识元素关系的扩展多因素流程图eMFFC(extended Multi-Factor Flow Chart),以便于收集整理业务过程中涉及的知识。在此基础上,针对管理知识计算机化管理的需要,提出了基于业务过程的管理知识描述模型,该模型采用主体模型、活动模型、知识资源模型以及控制模型分别描述eMFFC模型中的主体、活动、知识资源以及其间的关系。5、开发了实际的科技项目管理中的知识管理系统。将上述理论和方法应用到为辽宁省科技厅和辽宁省科技基金服务中心开发了《辽宁省年度科技计划编制支持系统》和《辽宁省科技基金项目管理系统》两个系统。

余梅[5]2015年在《基于失败风险视角的政府信息系统质量控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政府信息系统在政府公共服务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随着信息化程度的提高,公众对政府信息系统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而失败,仍然是摆在信息系统开发面前最大的风险。如何降低政府信息系统项目的失败风险,是政府和信息系统研究者共同关注的问题。论文在研究中发现,政府信息系统的失败风险可以预先发现并采取措施进行控制。通过建立针对失败风险的质量控制模型,对质量控制因素采取相应的措施,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从政府信息系统项目的开发过程降低失败的风险。论文采用了问卷调查、访谈、文献分析等研究方法,研究重点在于归纳提炼出降低失败风险的政府信息系统质量控制因素,构建质量控制模型;在此基础上,选取案例进行质量控制模型的应用试验,验证其实用及适用性,并提出政府信息系统项目的质量控制策略。第0章为绪论。由于政府信息系统失败的现象广泛存在,而公众又希望政府信息系统能够提供更高的信息服务质量,因此本文提出,在政府信息系统项目的开发过程中,对其进行质量控制来防止系统的最终失败。在信息系统项目开发过程中发现和处理失败风险,是防止系统失败的有效途径。以构建质量控制模型的方式来进行政府信息系统的质量控制活动,能够将政府信息系统的质量控制活动流程化、结构化和规范化,是提升政府信息系统项目质量,降低失败风险的关键。第1章为文献综述。论文从叁个方面综述了国内外学者的研究。第一方面是国内外学者对政府信息系统失败现象的研究,研究表明:信息系统失败的现象是普遍存在的,而政府信息系统的失败与一般私营部门失败的情况存在着差异。第二方面是对政府信息系统失败类型的研究,论文认为,目前国内外学者对政府信息系统失败风险的分析可以归纳为五个方面,分别是:项目宏观管理中的失败风险,项目组织环境中的失败风险,项目实施流程中的失败风险,项目研发技术中的失败风险,以及项目参与者的失败风险。第叁个方面综述了国内外学者对于政府信息系统质量的研究。当前的研究关注于政府信息系统质量的评价和判断,政府信息系统的质量控制也有很多人进行了方法、案例和模型研究,各国政府在政府信息系统的质量管理方面做了很多工作。第2章阐述政府信息系统质量控制模型的理论基础。论文讨论了全面软件质量管理理论、关键成功因素法和软件生命周期理论在信息系统质量控制中贡献的理论、方法、策略和流程,并将此叁个理论作为论文构建政府信息系统质量控制模型的理论基础。通过结合叁种理论和方法,构建科学的、结构化的、规范的,能有效降低失败风险的政府信息系统质量控制模型。第3章分析和提炼针对政府信息系统失败风险的质量控制因素。通过对文献中政府信息系统失败原因的总结,比较政府信息系统失败因素与一般私营部门信息系统失败原因的差异和共同点,结合政府信息系统开发专家参与实践的经验,按照解决政府信息系统失败的五个方面,论文提炼、整理了政府信息系统质量控制的5个大因素,25个子因素。论文从降低政府信息系统失败风险的角度,对这些因素进行了描述,并分别给出了在政府信息系统中的质量控制方法。第4章构建了基于失败风险的政府信息系统质量控制模型。论文分析了目前常用的七种信息系统质量控制相关的模型,认为这些模型提供了信息系统质量控制的方法、流程、理论,为政府信息系统的质量控制活动提供了借鉴,但将这些理论直接应用于政府信息系统质量控制活动,仍然存在着不足。论文通过对质量控制因素的分析,认为应当构建基于失败视角的政府信息系统质量控制模型,将分析得出的政府信息系统中进行质量控制的各个关键因素,映射到政府信息系统项目开发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发挥所有参与者的作用,实现政府信息系统项目的全面管理。第5章为政府信息系统质量控制模型的应用试验。选取某市电子政务内网建设项目、某市劳动保障监察局年审业务系统、某航道局网站建设项目,作为案例,通过调查叁个政府信息系统项目开发过程中的质量控制活动,试验了模型在政府信息系统质量控制活动中的执行流程和控制方法,并分别考察了叁个政府信息系统的质量控制结果,对叁种类型的政府信息系统各自提出了质量控制策略的建议。第6章为总结与展望,梳理全文的研究,得出结论:质量控制模型是降低政府信息系统失败的有效方式。质量控制模型要围绕着降低失败风险的质量控制因素来开展各项活动,论文所构建模型中的质量控制因素是针对政府信息系统中的失败风险而设计的,通过叁个政府信息系统实例的验证,模型能够有效降低政府信息系统的失败风险。最后分析了研究的不足之处,并对未来研究提出展望。

王梅源[6]2006年在《软件外包项目全过程风险管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软件外包具有很多优势,如可以降低或保持软件开发成本和管理成本,使企业专注于核心能力和核心竞争力,集中优势夺取关键战略目标,提供响应市场条件变化的柔性,减少在高技术方面的投资等等。因此,外包越来越受到软件企业的青睐。但由于发包方和承包方之间存在不可避免的地域、文化、法律、价值观及管理方法等方面的差异,使得软件开发项目在其外包的生命周期全过程中存在各种风险,如额外的交易和管理费用使得从外包中降低成本的打算无法实现,套牢在被动的合同关系当中,丧失企业竞争力,对核心技术和能力失去控制,使原有长期雇员的士气降低等等。软件外包的目的是追求潜在的收益能力,但并不能保证任何项目都能够在外包中获得成功。在外包项目所面临的诸多挑战和风险当中,有些风险与软件企业自己开发面临的风险相似,但更多会面临不一样的、比自己开发多得多的风险。除非这些风险能够得到更好的控制和管理,否则可能会遭遇比企业自己开发更多的失败可能性。然而,传统的风险管理并没有将风险管理应用于软件外包全过程的活动之中,而只在有限的过程中进行孤立的风险管理,如时间管理、成本管理、质量管理等。越来越多的风险管理实践告诉我们,软件外包风险管理要从全过程和整体的角度考虑,视具体情况,采用个体风险应对或整体风险应对组合的观念对软件外包项目全过程的风险进行综合管理。针对国内外软件业的发展现状和对软件外包项目风险管理研究所存在的问题,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文献研究、实证分析、管理决策等方法对软件外包项目全过程风险管理进行研究。首先,提出了软件外包项目全过程规范化管理的思想,将软件外包项目全过程管理的生命周期划分为外包准备、承包方选择、软件策划、需求分析及资源验证、概要设计及详细设计、编码及测试、软件试运行及验收、项目评价及总结8个阶段。提出了软件外包项目全过程的3个监控模式:里程碑监控模式、基于IDEF0的活动模块化控制模式和软件外包项目第叁方监理模式。构建了软件外包项目全过程管理模型,并详细描述了模型中各阶段的主要管理内容。第二,提出了由目标维、要素维和主体维构成的软件外包项目全过程风险管理的叁维结构体系,并建立了软件外包项目全过程风险管理的集成框架,该框架共包括9个要素,其中理论基础、内部环境、信息与沟通和软件外包项目管理信息系统4个要素构成主框架的基础和保障体系,风险识别、风险估计、风险评价、风险应对和风险监控5个要素构成主框架得以实施的主要过程。通过对软件外包项目全过程实施里程碑管理,对活动实施基于IDEF0的模块化管理,将风险管理融入管理过程之中,使之成为直接影响外包主体执行战略和实现使命的组成部分。第叁,运用Delphi方法对软件外包项目全过程中的风险因素进行识别,采用小组提名方法按照其重要程度进行排序,并运用系统工程的解释结构模型(ISM)方法,建立了软件外包项目全过程风险的递阶层次结构,从而为分析因素众多、关系复杂,以及结构不清晰的软件外包项目全过程风险之间的关系提供有力的支持。第四,软件外包项目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承包方的选择,大部分的风险也来自承包方,因而,对承包方的评价与选择是软件外包项目实施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运用层次分析法(AHP)和群决策聚类分析的综合评价方法,建立了软件外包承包方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较好地解决了由于各个专家来自不同的技术领域,具有不同的知识背景,或对某一指标有不同的理解角度,或受专家自身偏好等因素的影响,对于同一个决策问题的评判很可能产生较大的不一致的问题,从而为选择合格承包方提供了一个科学的评价机制和模型。

丁虹[7]2013年在《项目管理在省级人口资源应用系统建设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关于人口资源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各类深层次矛盾问题日益凸显。在改革和发展这对矛盾不断交错的形势下,提升人口资源应用规划的科学性、有效性、包容性、前瞻性,使得人口资源应用规划项目管理更能够适应理论与实践过程中各种更高更快的要求,给了我们以更深层次的启发与创新的动力源泉。本论文主要以省级人口资源应用系统建设为依托,借鉴其项目建设过程中的实践成果和鲜活经验,运用美国项目管理协会(PMI)的项目管理方法进行归纳、整理、总结,提炼出了人口资源应用规划项目管理的研究方法。在项目组织与人力资源管理、团队建设与沟通、范围管理的计划性、进度控制的有效性、项目收尾的科学性等方面,做了一些应用性研究,给出了人口资源应用规划项目管理总体设计框架,解决了人口资源应用规划项目管理研究中科学化和规范化的问题。

霍晶[8]2009年在《项目管理在IT业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IT行业是目前项目管理应用最为广泛的领域之一。中国1T产业的发展和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推进,激发了IT项目管理在中国1T行业的推广和应用。本文通过对国内外项目管理发展脉络,当今项目管理发展状况的整理分析,进一步延伸到对IT项目管理的应用现状和在IT项目中存在主要问题的分析和研究,对比和归纳国内外在此方面的共性和差异,从中分析归纳IT项目管理中发生问题或导致不良结果的深层原因。研究大致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方面为IT项目所处的外部因素如“人”的因素、社会环境和企业文化等外部因素;另一方面是进入IT项目内部,涉及到现代项目管理九个知识体系和五个管理过程的协调组织管理、专业管理技术方法等内部管理因素的探索。论文中选用的实际IT项目应用案例为作者作为项目经理与合作团队共同完成的某大型连锁餐饮企业的进销存系统项目。通过结合本案例来分析IT项目应用项目管理方法和改善措施后的实际收效,同时也对一些尚存的问题进行分析和总结。项目管理是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完善的一门学科,期望本文的研究内容能够得到一些对IT项目管理有益的实用性成果。

黄德新[9]2014年在《长春安审科技公司IT项目管理体系建设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发展迅猛,IT行业大规模崛起。项目管理理论和技术在航空、航天、国防和建筑等领域的成功应用,逐渐引发了越来越多IT业内人士的高度重视和关注,并开始逐渐将先进且成熟的项目管理理论和技术引入IT行业,以期助力整个行业获得更大的成功。然而,IT项目的实践状况却一直不容乐观。针对IT项目失败频频的原因,经过多年的探索,业内人士的观点越来越趋于一致:IT项目失败的主要原因是项目管理方法的缺乏和不恰当,而非开发技术方面的问题。因此,如何根据IT项目的特点,更有效地应用项目管理理论与技术,对IT项目的开发或实施过程管理与控制,从而提高IT项目的成功率,成为国内外当前研究的热点。我国IT行业中中小企业居多,这些企业大多以“项目”方式进行运作和管理,由于技术、资金、人才等资源的匮乏,特别是项目管理理念、知识和技能的落后,导致中小IT企业项目失败率居高不下,每年因此而破产的IT企业也不在少数。因此,根据中小型IT企业及其所承包IT项目的特点,对成熟的项目管理理论进行科学、合理地裁剪和集成,为企业量身定制一套个性化的、高效的IT项目管理体系,无论对于提升中小IT企业整体的项目管理水平,从而提高IT项目的成功率,还是进一步完善项目管理相关理论,为国内中小型IT企业的项目管理提供借鉴和参考,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此背景下,本文以长春安审科技公司及其IT项目管理实践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公司进行实地观察和专家访谈,得到了公司现行IT项目管理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在大量的文献调查、分析工作的基础上,参考和借鉴国内外先进的项目管理理论与技术,以及优秀的实践经验,在结合公司当前的规模和资源占有情况的前提下,构建了一套针对该公司优化的IT项目管理体系建设方案,包括项目组织与团队的变革与构建、项目管理制度与流程的制定和项目管理工具与方法的应用等;通过对公司建设IT项目管理体系前、后的项目管理成熟度进行评估和比较,分析和检验了该IT项目管理体系的有效性。本文的研究,首先有效解决了长春安审科技公司当前IT项目管理面临的主要困难和问题,为提高公司IT项目管理水平、提升其核心竞争力提供了途径和保证;其次,为我国中小型IT企业IT项目管理体系构建的理论研究和指导实践提供了一份参考,因此具有较好的现实意义和一定的理论意义。

王和平[10]2013年在《基于战略对应理论的新能源电力项目适时决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能源是关系国家经济命脉的重要战略物资,如何有效的开发利用我国潜在的各种能源,直接关乎到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中国经济的增长。在进行多项目集投资决策时需实现项目目标、项目集管理目标与企业战略目标梯级协同,这就要求叁个管理目标达到梯级战略对应的目的。以项目为导向的新能源电力项目要求项目目标、项目集管理目标与企业战略目标实现协同。多项目的管理要比单项目的管理更为复杂,多项目的组合不仅仅是项目间的组合,更要实现多项目组合管理目标的实现,以达到项目集管理目标与企业的战略目标间协同的目的。由于新能源电力项目所涉及的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是动态的,参与项目投资的投资人竞争性强,投资主体的投资行为影响面大、项目建设涉及地域广,这些特征给新能源电力项目的投资决策带来了困难。项目所处环境的内外部因素有些是可以量化,有些则不能,而这些因素的实时动态特性对项目决策以及信息对战略的对应性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只有当这些要素之间形成一种相互协调、和谐一致的状态时,才能满足在企业战略对应的前提下,实现项目的最优决策。实际上新能源电力企业面临的是对不同类型的发电项目的组合管理问题。PMI在《项目组合管理标准》中提到项目组合管理必须考虑投资和战略的一致性。在此,我们定义新能源电力项目组合管理的概念为“在可利用的资源和企业战略计划的指导下,进行多个新能源电力项目或项目群投资的选择和支持”。战略对应考虑组织某个具体工作领域的战略方向、应用目标与组织战略的方向、目标一致、协同的行为。由于新能源电力项目所涉及的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是动态的,参与项目投资的投资人竞争性强,投资主体的投资行为影响面大、项目建设涉及地域广,这些特征给新能源电力项目的投资决策带来了困难。所以本文致力于研究新能源电力项目决策的适时战略对应问题。此问题的概念可以阐述为:“在既定战略下,面对复杂多变的能源发展环境,新能源电力企业如何适时地做出战略对应的组合管理决策”。本文第2章将着重从理论上分析适时战略对应的可行性与具体方法。第3章将分析适时战略对应的组织基础及管理模式基础。第4章着重分析如何通过对KSF的适时生成,来建立新能源电力项目组合适时战略对应决策的基础。第5章根据前述分析和信息系统原理,建立了实现相应信息系统的框架设计。第6章根据已实现的信息系统,阐述了实际应用的案例。第7章提出了结论和展望。综上,本文进行的主要工作如下:(1)针对新能源电力项目决策时出现的问题,从全寿命周期项目组合管理的角度出发,引入实时战略对应理论,建立基于KSF (Key Success Factor,关键成功因素)的新能源电力企业项目评价体系,并将数据挖掘技术应用于KSF的实时生成中,以对新能源电力项目决策起到指导作用。(2)将实时战略对应理论引入新能源电力项目的决策中,在各投资人利用有限的资源配置的前提下,实现了项目目标、项目集管理目标与企业战略目标的协同以及KSF之间的协调,这对新能源电力项目的决策起到了决定性作用,从而实现以创新的管理手段解决以能源项目为导向的集团发展执行力问题。根据其集团决策、分公司统筹、项目公司运营的特征,建立以决策层、管理层和执行层为架构的叁层项目组合管理架构。组合管理以目标为中心,而目标的依据应该是集团战略。根据管理层的组织特征,探究分公司职能部门与项目部可能的项目目标管理交叉点,以探求有效项目组合管理模式,形成新能源发电企业组合管理模式。(3)对新能源电力企业在企业产业结构、竞争策略、环境因素和暂时因素等方面的特点进行实际调研,得出企业成功影响因素的及其相关业务表征的原始数据。然后在其基础上,运用系统分析的方法,梳理因素间的因果链关系;并用粗糙集等方法进行因素的约简工作,进而得出一系列静态的KSF。拟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KSF与企业基础业务数据间的联系,为进行企业KSF实时生成研究打下基础。建立动态的KSF项目评价体系,借助管理信息系统收集各时点KSF的相关数据,根据此数据生成不同时点的KSF,进而对不同项目组合在全寿命周期中的KSF进行评价,以此评价结果作为新能源电力项目决策的依据。(4)通过数据挖掘技术,分析企业的实时内外部条件,从而得出企业的实时KSF状态,而企业的战略目标可以通过管理信息系统前台写入,这就实现了企业战略目标与企业KSF的关联。该管理手段对由于内外部条件的变化而对决策产生巨大影响的新能源电力项目起到了指导作用,并实现了企业战略目标与项目目标的战略对应。建立了一种KSF自动生成机制,这种机制从新能源电力企业所有业务,包括项目建设、项目运营和企业总部运作等中收集实时数据,通过数据挖掘的方法,找到企业新的KSF,从而实现企业KSF变化的自动提醒。这样可以实时地根据企业战略和企业内外条件的改变更新项目决选标准,并且对决策者起到提醒变化的作用。(5)在需求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实时决策信息平台设计的方案,分析了系统关键成功因素,提出了系统架构,为文中建立的理论与方法提供了实现路径。针对系统需求,提出新能源电力企业的项目化业务流程重组方式。企业业务流程的重组应结合决策系统对数据入口的需求,将KSF挖掘的基础数据与项目化业务数据进行最大程度的融合。根据企业特点,考虑到系统性能需求、可维护性需求和可修改性需求,设计合理的系统架构。包括设计系统的分层模式,系统持久性存储方式和系统对象等。

参考文献:

[1]. 项目管理方法在内部业务系统开发中的探索[D]. 李杰. 厦门大学. 2001

[2]. 建通电力管线工程项目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D]. 金玛黎. 大连理工大学. 2016

[3]. 建设项目集成管理研究[D]. 王乾坤. 武汉理工大学. 2006

[4]. 科技项目管理中知识管理系统研究[D]. 姜晓林. 大连理工大学. 2008

[5]. 基于失败风险视角的政府信息系统质量控制研究[D]. 余梅. 武汉大学. 2015

[6]. 软件外包项目全过程风险管理研究[D]. 王梅源. 华中科技大学. 2006

[7]. 项目管理在省级人口资源应用系统建设中的应用研究[D]. 丁虹. 南京邮电大学. 2013

[8]. 项目管理在IT业中的应用研究[D]. 霍晶. 北京交通大学. 2009

[9]. 长春安审科技公司IT项目管理体系建设研究[D]. 黄德新. 吉林大学. 2014

[10]. 基于战略对应理论的新能源电力项目适时决策研究[D]. 王和平. 华北电力大学. 2013

标签:;  ;  ;  ;  ;  ;  ;  ;  ;  ;  ;  ;  ;  ;  ;  ;  ;  

项目管理方法在内部业务系统开发中的探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