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洋周围的经济圈正在上升_国家经济论文

印度洋周围的经济圈正在上升_国家经济论文

环印度洋经济圈正在兴起,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印度洋论文,经济圈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冷战结束后,世界经济区域化、集团化浪潮方兴未艾。伴随着欧洲统一大市场的实现,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的深化, 又一个具有潜在竞争力的经济集团——环印度洋经济圈正在兴起。 1995年4月18日,南非、印度、澳大利亚、毛里求斯、肯尼亚、 新加坡、阿曼环印度洋7国在毛里求斯集会, 签署了一项推动环印度洋经济圈计划的联合声明,宣布环印度洋经济合作组织正在启动。这是印度洋地区国家有史以来第一次为发展经济而联合起来,将成为该地区历史的重要转折点。6月11─13日,印度洋地区23个国家〔1〕又在澳大利亚的佩思召开了以“促进印度洋地区合作”为题的大型国际会议,就建立内容广泛的“商业网络”达成了共识。为此,毛里求斯财政部长希达南指出,环印度洋经济圈将成为继欧洲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之后的第四大经贸集团。它对印度洋地区,乃至世界经济的发展以及世界政治经济基本格局的演变都将产生重大影响。

环印度洋经济圈出现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一)冷战结束后,国际政治的新格局为该地区的经济合作提供了前提。

冷战时期,印度洋地区资源丰富,战略地位十分重要,一直是美苏两霸角逐的场所。两霸的明争暗斗致使该地区各国政治动荡,战争频仍。虽然早在60年代初就有学者著书或撰文,倡议印度洋地区的国家建立共同体,80年代印度洋沿岸一些国家从防御入手成立了“印度洋和平区”,但是由于美苏的角逐与操纵,印度洋沿岸国家难以有所作为,经济合作事宜始终提不上议事日程。冷战结束后,印度洋地区受两个超级大国控制的格局随之终结,世界政治呈现多极化,原战略防御区中的各国由关心安全问题转而寻求经济发展。虽然彼此之间尚未完全捐弃前嫌,但经济合作与交流已成为该地区经济发展的主旋律。

(二)世界经济区域化、集团化潮流客观上推动了环印度洋经济圈的形成。

印度洋沿岸各国开放程度普遍较高,因而国际经济环境的外部因素对其经济发展有很大影响。冷战后,世界经济区域化、集团化趋势日益明显,特别是世界逐渐形成欧洲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合组织三大经济集团,不仅在其内部加强了政策协调和经济合作,增强其内部凝聚力,而且有效地防御外部力量对其集团的各种经济冲击,并且由于它们整体实力的提高,也大大增强了在国际经济活动中的竞争地位,并对非集团国家和地区形成了巨大的压力与排斥性。印度洋沿岸大多数国家均被排除在三大集团之外,饱受贸易保护主义之苦,难以从世界经济高速发展中获益。严酷的现实使印度洋沿岸国家逐渐认识到本地区经济合作的落后性与奋起直追加快经济合作进程的必要性。他们认为,面对世界经济区域化、集团化的发展和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只有用集团对付集团的方法,充分发挥印度洋地区各国优势,实行互补互补,才能在开放中加强自身保护,求得经济发展。

(三)更为重要的是,冷战结束后,该地区国家普遍出现了政治经济变革,加速了相互间的经济合作,为环印度洋经济圈的形成创造了条件。

首先,作为印度洋地区经济最发达国家的南非,在倡导环印度洋经济圈过程中充当了最重要的角色。

建立环印度洋经济合作组织的设想是前南非外长博塔1993年底访问印度时提出来的,这一主张在印度洋国家引起较大反响,但由于南非种族隔离制度尚未根除,各国对其仍持观望态度,合作事宜未能付诸行动。1994年4月,废除了种族主义制度的新南非, 伴随着国际社会对其经济制裁的全面取消,逐步摆脱了其在国际政治舞台上孤立处境,与印度洋沿岸国家的关系有了不同程度的改善,经济合作成为可能。

由于多年的国际经济制裁,南非市场处于封闭状态,因而政治变革后的新南非面临着经济重建的重任。曼德拉政府为振兴经济,在继续保持和发展同西方国家传统经贸关系、改善和发展南部非洲邻国关系的同时,渴望走出非洲,向东发展,进入经济高速增长的亚洲市场。但是,它远隔印度洋,发展与亚太国家经济关系受到限制,为此它将建立环印度洋经济圈作为其获得进入亚洲市场的一个重要步骤。在此思想指导下,新南非领导人开始为筹建环印度洋经济合作组织采取行动。1995年1 月,曼德拉总统对印度进行国事访问,将环印度洋国家间的合作问题列为重要议程,并与印度签署了外交和贸易协议,这标志着南非和印度的关系开始进入了一个新时代,也构筑了印度洋国家经济合作的最初框架。曼德拉访印时说:“更重要的是,从长远考虑,我们今后还应探讨扩大这种合作与贸易的可能性,把印度洋沿岸国家都包括进来”。1995年4 月,曼德拉又出访科威特、卡塔尔、阿联酋、巴林海湾4国。1995年2月,德克勒克副总统相继出访马来西亚、澳大利亚,为筹建环印度洋经济圈征求各国意见。可见,南非积极倡导环印度洋经济圈,主要是为南非国内经济发展开拓更大的地区市场空间。

其次,作为印度洋重要大国的印度,冷战结束后也发生了重要变化,尤其是1991年6月拉奥总理上台后,推行以自由化、市场化、 全球化、私有化为核心的经济改革,经济稳步发展使其潜在的市场需求逐渐明朗化,外资纷纷涌入,与世界联系日益密切。为加快其经济发展,印度采取了“联西向东、南北兼顾”的外交方针。而其“东方外交”这一新走向,主要是指欲跻身于亚太地区正在涌动的经济合作热潮,分享这一地区的经济繁荣。但是,印度希望加入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的要求,却遭到一些成员国的抵制。在这种情况下,印度不得不转而牵头构筑环印度洋经济圈,加强同圈内的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国的经济合作,为日后加入东盟,进入亚太地区做准备。印度积极倡导环印度洋经济圈,不仅在于它和南非都需要大量的海湾石油,还在于它开拓非洲市场的意愿。如果占领了南非这个新兴市场,无疑为进入南部非洲市场乃至整个非洲市场铺设了一条贸易通道。

第三,位于印度洋南端的澳大利亚,无论是在印度洋还是在太平洋都是一个重要的国家,它在冷战后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变化中十分活跃。1989年它倡导了亚太经济合作,试图一显大国地位,而事实上,正是由于它倡导了亚太经济合作,才使它有机会在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第一次坐在了最前排,为澳大利亚跻身国际舞台,进一步参与国际事务创造了条件。然而,随着亚太经合组织的深化,美国、日本、中国、东盟国家的影响日益增大。再者,近年来,澳产品因未能跟上亚洲制成品需求速度,在亚洲市场上的分额下降。这一切都表明澳大利亚在印度洋的作用要比在太平洋地位重要。因而,1994年8月, 澳政府发表了“向西看”的政策,将它西面的印度洋纳入其经济发展目标。为此,澳大利亚在积极加强与亚太国家经济合作的同时,贸易部长麦克马伦在1995年2月和3月先后出访印度和南非,欲与两国共同发起筹建环印度洋经济圈,争取在世界经济中发挥更大作用。

第四,作为印度洋地区重要组成部分的中东国家,近些年和平进程加快,已成为不可逆转之势。和平的实现为中东国家经济发展和与国外发展经贸关系创造了良机。海湾战争后,海湾各国进一步看到单纯依赖石油经济的弊端,于是许多国家都加快了战前即已开始的工业化和经济多样化步伐。随着改革的加快,海湾国家急需与许多国家建立密切的合作关系,他们渴望引进南非的采矿技术,印度的科学技术和人才等,因而当南非、印度、澳大利亚积极策划印度洋经济合作组织时,海湾国家积极响应并以其丰富的石油资源做后盾,成为印度洋新格局的4 个柱石之一。

综上所述,由南非、印度、澳大利亚3 个大国共同牵头构筑的环印度洋经济圈,是冷战后世界政治、经济变革的产物。以它们为支柱的环印度洋“金三角”将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群体。

环绕印度洋的37个国家,都将是环印度洋经济圈的潜在成员国。据笔者初步统计,其经济实力雄厚,无论是国民生产总值,还是对外贸易额,环印度洋经济圈均居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合组织之后,居第四位,完全有可能成为世界第四大经贸集团。

世界四大经贸集团实力比较(1992年)

人口 国土面积 国民生产总值对外贸易总额

(亿) (万平米公里)(万亿美元)

(万亿美元)

12国 3.46 236.5 6.752.96

贸易区3.602130.7 6.501.36

合作组织 18.454284.811.963.40

经济圈20.573022.3 1.660.79

资料来源:根据1994年《世界发展报告》和1993年《贸易统计指南》各国相关数字汇编。

印度洋地区地域辽阔,资源丰富,经济互补性较强,有着经济合作的良好条件,它同世界其他区域性组织相比,其优势和主要特点有:

(一)矿产资源得天独厚,是世界原料的重要供应基地。印度洋地区自然资源极为丰富,尤其是矿产资源有着世界其他经济集团不可匹敌的优势。它包括被国际社会誉为世界经济生存与发展的“两大肺叶”——海湾的石油和南非的矿产,以及作为世界矿产品五大资源和生产国之一的澳大利亚。据统计,该地区的石油储量占世界70%,铀占60%,黄金占40%,钻石占98%。这些为该地区国家相互合作,推动经济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此外,印度洋海洋面积达74917万平方公里, 水产品丰富,在世界上占有不可忽视的地位。

(二)经济互补性较强。该地区集中了世界上许多最不发达国家,也有世界上最富有的国家。总体上,采矿业发达,制造业落后。然而,印度重化工业基础雄厚,电子工业、生物工程、宇航科学、仪表和海洋研究等领域属世界一流水平。南非、澳大利亚的采矿、有色金属冶炼、机器制造、石油化工部门较为先进,可以弥补南亚、海湾国家和非洲国家这方面的不足。尤其印度是个人口大国,劳动力充足,虽是发展中国家,却是仅次于美国、日本、俄罗斯的第四科技大国,拥有大约 300万掌握现代高科技的技术人才〔2〕,这不仅使该国今后发展高技术的制造业具有很强的竞争力,而且可以向海湾国家、非洲国家提供技术人才,还可以向海湾国家、澳大利亚输送劳动力,填补劳动力不足的空缺。这说明,印度洋沿岸国家可以在自然资源、劳动力、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方面相互补充,相互合作。但是,这种合作与亚太地区“雁阵模式”不同,它是以南非、印度、澳大利亚“金三角”为中心,向周边国家扩散的“辐射模式”。

(三)资金充裕,金融业较发达。海湾国家以巨大的石油财富,跻身于世界最富有国家行列。虽然,近年来因世界市场石油价格持续下跌,以及海湾战争后各国经济的不景气而使收入减少,但总的来说资金仍较为充裕。新加坡、科威特、巴林是国际金融中心,那里金融机构密集、规模较大、经营活动十分活跃。集资、融资、贸易结算较为方便。科威特国际金融中心,银行业十分发达,各类投资公司林立,在国际融资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巴林的麦纳麦金融中心离岸银行业务以吸收中东地区多余资金,转向区外投资发挥外向型金融媒介的代收作用的特点,是印度洋地区大量石油美元的提供者。新加坡金融中心则是吸收世界各地多余资金、转向区内投资的内向型集资中心。南非拥有世界一流的金融机构,澳大利亚、印度的金融基础也较为规范、先进,这些均可为区域内经济合作提供金融支持,以克服资金短缺对经济发展的制约。

(四)交通、通讯发达,语言统一。印度洋地处世界各大洲的交通要道,拥有适于进行大量运输的海上运输线,可为区域间贸易的往来提供便利条件。南非的开普顿既是西方石油供应的咽喉要道,又位于全球通讯的中心位置,对外联络十分方便。印度洋沿岸国家有许多原属英联邦,官方语言多为英语,因此,它们之间的经济合作不存在语言障碍。

(五)印度侨民是推动地区合作的粘合剂。 印度拥有数百万 的海外侨民,其中许多是颇具实力的殷商,他们是推动印度洋经济合作的实力派。他们大多集中在印度洋的巴林、东亚的新加坡等地以及非洲的肯尼亚和南非诸国。由于印度侨民已在所在国落地生根,其经济利益同所在国经济利益密不可分。因此,印侨利用业已成形的天然的商业网络进行跨国经济合作,这既能从民间的角度顺应了世界全球化潮流,同时也可带动和推动印度洋各国间的区域经济合作。

然而,我们在看到印度洋经济合作优势的同时,也应看到该地区的经济合作中存在着不少的困难和不利条件:

1.经济发展不平衡。印度洋沿岸各国经济条件差异很大。 既有发达国家,也有发展中国家;既有经济迅速发展的国家,也有经济相对落后的国家;既有资源丰富的国家,也有资源十分贫乏的国家。一般而论,参加经济合作的国家的目的与该国经济发展水平有直接的联系,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越大,就越难以达成一致意见,产生的离心力越大,从而破坏经济合作的实施。

2.产业结构雷同,是该组织遇到的最大难题。 产业结构系指国民经济的部门构成以及相互之间的比例关系和发展水平。印度洋地区国家因历史的原因开放程度普遍较高,发达国家把这里作为它们石油和矿产品的原料供应基地和工业制成品的销售场所,使这里采矿业发达,制造业普遍落后。相似的产业结构,使该地区国家间的商品交流受到限制,其贸易主要是面向发达国家。据估计,西欧和日本购买海湾国家的40—90%的石油,美国从印度洋国家进口40种原料,而印度洋沿岸国家相互之间的贸易仅占该地区贸易总额的20%〔3〕。尤其是非洲国家内部、 非洲国家与海湾国家、亚洲国家和澳大利亚的经贸关系极其微弱。这虽表明环印度洋经济圈贸易往来的潜力巨大,但将这种潜力变为现实则是长期的任务。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的加盟可能为克服上述困难产生一定的积极作用,不过短期内难有根本性改观。

3.“主导权”的摩擦已开始显露。南非、印度、 澳大利亚作为本地区的大国,都希望在环印度洋的经济合作中起主导作用。尤其是印度和澳大利亚用心更加明显。澳大利亚要控制该组织,是希望该组织最终成为政治和安全组织,印度主要想发展经济,排斥巴基斯坦的加入。早在毛里求斯国际会议之前,两国就在成员国资格问题上发生冲突。澳大利亚希望所有感兴趣的国家都可与会,印度则主张小范围讨论。最后印度的意见占了上风,与会的只有7个国家。然而, 佩思国际会议却突破了7国界限,有23个国家参加。澳大利亚为使佩思会议如期召开, 作了一定的妥协,降低了安全合作的调子,强调“商业利益的驱动力量”。印澳双方虽然在这个问题上最终妥协解决,但是,随着环印度洋经济圈的发展,这种明争暗斗还会持续下去。因此,环印度洋的经济合作能否顺利开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3个地区大国能否取得一致意见。

另外,虽然目前印度洋地区总体说来较为平静,但沿岸国家之间的矛盾也时有发生。南亚次大陆存在许多不稳定因素,边界纠纷、宗教对立随时都有可能引发恶性事件,尤其是印度和巴基斯坦在克什米尔归属问题上,从政治对立、外交对抗发展到严重的军事对峙,印巴冲突将是该地区经济合作的主要隐患。

无论如何,环印度洋经济圈已经启动,印度洋沿岸各国正在为本地区的共同利益求同存异,为使其成为世界第四大经贸集团和新的增长群体而共同努力。

根据毛里求斯会议宣言,环印度洋经济圈的目的是谋求本地区经济持续发展和均衡开发,扩大贸易往来,交流科学技术,联合培养人才,充分发挥印度洋盆地的潜力。佩思国际会议进一步决定成立若干工作小组,审议关于取消关税壁垒,交流和发展电讯、信息技术等方面事项,以便在今后一二年内提出一项相当明确的合作议程。这说明该组织的进展较快,它将对世界产生重大影响。

随着环印度洋经济圈的筹划、启动,印度洋地区的交流活动空前活跃。世界第四大经贸集团正在形成之中。首先,印度洋各国政府间双边经贸活动紧锣密鼓。1994年底,以色列贸易和工业部长哈里什出访印度,并与印度签署了包括相互提供最惠国待遇的贸易投资合作协定;新加坡总理吴作栋为使本国资本向印度流动,继1994年访印之后,1995年初又率本国财团访问印度的加尔各答;1995年初,马来西亚总理马哈蒂尔访问印度;1995年4月, 伊朗总统拉夫桑贾尼为谋求加强两国经贸关系出访印度;同年8月,印度总理拉奥访问马来西亚,访问期间, 双方的国营公司和私人公司签署了一系列贸易投资协议。其次,印度、南非和其中一些国家越来越成为国际资本的投资热点。鉴于印度自由化政策已经到位,除密布在印度洋沿岸的印侨资本大量回流外,西方发达国家资本也逐渐流入印度,特别是亚洲新兴工业化地区和东盟国家对印度的投资急剧增加。仅1995年前4个月,印度批准的全部投资额高达560亿卢比,其中美国为172.78亿卢比,亚洲新兴工业化地区和东盟国家投资128.22亿卢比,占全部外来投资的22.9%,而1994年亚洲新兴工业化地区和东盟国家的全部投资额为58.66亿卢比,只占全部外来投资的4.4%〔4〕。与此同时,南非这颗新星也非常引人注目。种族隔离的结束将世界各国的资金重新送回这个国度,投资会议应接不暇。南非2400亿美元的股市则是该国成为投资热点的真实写照。随着南非开拓东方市场战略的实施,亚洲企业被它丰富的原材料和新兴市场所吸引,开始注重南非市场,马来西亚参与了金融业、房地产、高级宾馆的大规模投资,泰国一些公司正在探索与南非发展制造业的可能性。上述迹象表明,环印度洋经济圈发展前景广阔。据专家预测,在2020年左右,环印度洋经济圈将有可能成为世界新的增长群体,对世界经济有着深远的影响。

第一,使世界经济更趋多极化。冷战结束后,世界经济出现多极化格局,环印度洋经济圈的出现打破了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合组织(东盟)三分天下的局面,以世界第四大经贸集团的潜力跻身世界经济舞台,使世界经济更趋多极化和相互交织状态。同时,该集团与世界其他三大经济集团的矛盾和冲突将会不断增加,尤其对亚太经合组织的影响最大。环印度洋经济圈是鉴于亚太经合组织的成功并积极仿效其组织框架而构筑的。由于该组织与亚太经合组织地理上邻近,运行机制雷同,澳大利亚、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国又以双重身分出现,形成相互交织的局面,这一方面有利于双方的融合,但另一方面也导致双方在资源、资金、技术、商品市场的争夺。

第二,环印度洋经济圈既是世界经济区域化、集团化的产物,又在客观上推动了地区次区域一体化。

环印度洋经济圈是印度洋各国寻求经济发展的一种媒体,因而它的建立和发展肯定会进一步推动印度洋沿岸国家和世界经济的发展。对非洲经济而言,目前进行中的经济一体化方案因非洲大陆多数国家经济结构相似,互补性差而进展缓慢。南非、肯尼亚、毛里求斯等国率先跨出非洲与印度洋地区的其他国家进行跨洲际的经济合作,无疑为发展经济开辟了一条可行之路。由于南非经济实力的影响,它在带动南部非洲、东非国家参与印度洋合作的同时,推动非洲经济一体化迈出更快的步伐。

环印度洋经济圈的出现对中国来说,既有挑战,也有机遇。中国虽不是印度洋国家,但与印度洋相近,某些省处于印度洋和太平洋的交汇区和结合部,有进入印度洋市场的优势。为此,建议我国采取以下对策:

1.提高战略意识,高度重视环印度洋经济圈形成的意义。 目前,环印度洋国家经济合作组织还处于初创阶段,23国之间的组织联系也是松散的,未来该组织的宗旨和模式还要依世界和本地区的形势发展而定。我国可利用这个难得的历史机遇,调整对外经济发展战略,将一部分力量转向印度洋地区,使其成为我国走向世界、开拓国际市场,实行经贸多元化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2.重点开拓以南非为中心的南部非洲市场, 将其作为打入环印度洋经济圈的立足点。中国与印度的关系历史悠久,与澳大利亚的经济关系也较为密切,当然还需进一步加强。南非在环印度洋经济圈居重要地位,特别是在非洲的影响巨大,但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国在南非的投资几乎是空白。因此,当前的首要任务是要发展与南非的经济关系,扩大与南非的贸易,鼓励中国企业家到南非去投资,以其为中心逐渐向南部非洲国家扩散或辐射,形成中国在南非及南部非洲的“商业网络”,打入环印度洋经济圈。

3.重点投资轻纺、家电等部门,以此为据点, 逐渐占领当地市场。环印度洋经济圈属资源型经济集团,许多工业制成品,尤其是轻纺、家电产品需要从国外进口。根据这种情况,中国企业可以去兴建一些投资少、见效快、当地迫切需要的企业,将国内一些剩余的机器设备转移到南非作为资本投资,以此带动中国设备、原材料等的出口,在当地组装,就地销售。

4.以广州、海口、北海为基地,建设一批现代化港口城市, 形成我国进入环印度洋经济圈贸易通道。

5.加强对环印度洋经济圈的研究。 由北海市成立“环印度洋经济圈研究所”,分析研究环印度洋经济圈的进展,帮助中央有关部门制定开发印度洋市场的发展战略,为我国企业进入环印度洋经济圈提供咨询。

注释:

〔1〕澳大利亚、印度、孟加拉、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 新加坡、斯里兰卡、巴基斯坦、巴林、科威特、阿曼、沙特阿拉伯、 阿拉伯联合酋长国、也门、肯尼亚、马达加斯加、毛里求斯、莫桑比克、塞舌尔、南非等。

〔2〕[泰国]《新中原报》1995年4月10日。

〔3〕[南非]《星报》1995年6月13日。

〔4〕[日]《日本经济新闻》1995年7月17日。

标签:;  ;  ;  ;  ;  ;  ;  

印度洋周围的经济圈正在上升_国家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