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配合推拿治疗普通型偏头痛临床研究论文_王联学

针灸配合推拿治疗普通型偏头痛临床研究论文_王联学

云南省玉溪市峨山县中医医院针灸推拿科 云南峨山 653200

摘 要:目的:研究针灸配合推拿治疗普通型偏头痛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3月到2015年12月收治的普通型偏头痛患者150例随机分成A、B、C三组,每组各50例患者,其中A组采用针灸法,B组采用推拿,C组采用针灸配合推拿法,一周为一疗程,治疗两个疗程后对比三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血浆CGRP水平及证候积分。结果:三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比较,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A组和B组(P<0.05)。对比三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浆CGRP含量,结果C组降低值明显优于A组和B组(P<0.05),三组患者的证候积分差值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灸配合推拿治疗普通型偏头痛能有效提高临床治疗效果,且和降低血浆CGRP有一定的联系。

关键词:针灸;推拿;普通型偏头痛

普通型偏头痛属于慢性多功能紊乱类的疾病。普通型偏头痛的发病率相对较高,发作时会存在呕吐、视力减退等现象。WHO2001年在卫生报告中指出偏头痛是所有慢性疾病中最有可能导致出现残疾的疾病,和痴呆及严重精神病类似。目前该疾病发作时通常都是选用西医治疗,主要是非甾体类抗炎药或者曲坦类止痛药,此类药物治疗效果显著,但因此也造成了消化道溃疡、肾功能损伤等不良情况,但是用中医治疗不仅能减少发作次数,还能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本文主要研究了针灸配合推拿治疗普通型偏头痛临床效果,具体研究内容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普通型偏头痛患者150例随机分成A、B、C三组,每组各50例患者,A组采用针灸法,B组采用推拿,C组采用针灸配合推拿法,所有患者经检查都和普通型偏头痛诊断标准一致,年龄在19-72岁之间,近两个月都出现连续发作情况,且一个月最少发作两次以上。其中A组中男性18例,女性32例,平均年龄是(36.3±3.2)岁,平均病程是(4.16±1.82)周;B组男性20例,女性30例,平均年龄是(36.6±3.1)岁,平均病程是(4.09±1.87)周;C组男性19例,女性31例,平均年龄是(36.7±2.9)岁,平均病程是(4.14±1.84)周。上述三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A组使用针灸治疗,具体的方法是让患者处于仰卧位,针灸部位的皮肤进行无菌操作,使用不锈钢针。选好穴位实施针刺,在穴申脉、后溪、足临泣等部位直刺0.3-0.5寸,在照海部位刺0.5寸,公孙以及内外关刺0.5-1.0寸。手法采用平补平泻的方式,针刺得气以后再进行辨证取穴针刺。辨证取穴的原则是:实证用泻法,虚证用补法。太阳穴处直刺0.5寸,头维向后和率谷采用的是平刺法,同样是0.5寸,风池斜刺0.8-1.2寸,其他穴位的针刺按《针灸学》中的操作进行。上述穴位都使用提插与捻转法进行,十分钟刺一次,得气后停留半个小时,一周为一疗程,两疗程间隔一天。A组使用推拿治疗。方法是患者处于俯卧位,采用松解类手法,先用一指禅推法治疗三到五分钟。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接着让患者换成仰卧位,用一指禅偏峰推法操作三五次;然后用用拇指沿着睛明穴、印堂穴、鱼腰穴以及太阳穴等部位顺次按一两分钟;接着采用拇指抹法沿着前额和眉弓再操作三五次,用拇指按揉内关和太冲穴各一分钟。换为坐位后用五指拿头法从百会穴到风池穴拿头部两三分钟;从上到下,用拇指推法左右交换按揉,每侧做20次左右;最后沿着颞部胆经循行路线采用扫散法操作,同样左右交替,每次操作三十秒左右。每日进行一次,一周为一疗程,两疗程相隔一天。C组同时采取上述两种治疗方法。

1.3观察指标

治疗的结果主要是四种:治愈、显效、有效及无效。其中治愈患者的临床症状基本消失,且证候积分变化率大于95%,显效的临床症状有显著的改善,证候积分变化率在70%到95%之间。有效的临床症状只是有所改善,证候积分变化率在30%到70%之间,无效的临床症状没有变化,甚至还有加重,证候积分变化率低于30%。血浆CGRP的检测,患者在治疗前后的三天内在早上8:00—9:30进行空腹抽血,抽血5ml,同时在试管中10%EDTA和抑肽酶,放在-80℃的冰箱中用放射免疫法测定。

1.4统计分析

使用SPSS17.0软件统计,连续型变量使用“均数±标准差”描述。发现数据在多数单元都呈正态分布。同组治疗前后用t检验;三组的均数对比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用LSD检验;多组疗效分布对比用Kruskal-Wallis检验,两组对比用Mann-WhitneyU检验。P<0.05说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临床疗效对比 

A组的无效是15例,治疗有效率是70%,B组无效是17例,治疗有效率是66%,C组的无效是5例,治疗有效率是9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结合平均秩次可知A组疗效优于B组。

2.2证候积分对比

A组治疗前后的证候积分差值是10.63±3.72,B组治疗前后的证候积分差值是10.61±3.76,C组治疗前后的证候积分差值是11.98±3.69,治疗前后三组证候积分差值对比,差异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P>0.05)。

2.3血浆CGRP含量变化 

A组治疗前后的血浆CGRP含量差值是7.63±1.72,B组治疗前后的血浆CGRP含量差值是6.91±1.48,C组治疗前后的血浆CGRP含量差值是12.08±1.67,C组含量变化值显著高于A组和B组(P<0.05)。

3讨论

普通型偏头痛是中医头痛的范畴,中医一般使用辨证论治法进行治疗,同时结合推拿及针刺。推拿主要是使用松解类或者整复类手法,本研究使用的松解类手法常用的就是推、拿、捏等,整复类则是扳法以及拔伸法等。中医上认为此种疾病的病位多属少阳经,相关研究采用针刺少阳经特定穴进行治疗,发现此种疗法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针刺非经非穴法。CGRP是一种神经递质,能引发偏头痛。研究发现偏头痛发作时,血浆CGRP水平变高,且头痛强度以及持续时间都和CGRP水平有很大的关系,同样的在本研究中也发现类似的结果,研究结果再一次证实了针灸配合推拿治疗普通型偏头痛临床效果,且同样说明其机制和血浆CGRP含量的关系。

参考文献

[1]徐国强.针剌配合穴位推拿治疗偏头痛的临床疗效观察[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5.

[2]李勇华.针灸配合按摩手法结合治疗偏头痛80例临床效果观察[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13,02:161-162.

[3]都庆中.针灸配合按摩手法治疗偏头痛疗效观察[J].河南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5,03:339-340.

论文作者:王联学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医学人文》2016年第1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9/12

标签:;  ;  ;  ;  ;  ;  ;  ;  

针灸配合推拿治疗普通型偏头痛临床研究论文_王联学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