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我国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是教育教学的目标。小学语文教学要培养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学生仅靠语文教材内容和传统教学方法已远远不够。因此,语文教学需要融通科技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思维方式、知识背景,达到提升学生创新能力的目标。
关键词:小学语文;科技创新思维;学科融通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出台与实施,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成为教育教学的重中之重。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与提高成为了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重要目标。小学语文作为最基础的人文学科所肩负的任务尤为重要。传统的教学方法和语文课本中的教学内容已远远不能满足新时代的教育目标。因此,语文教学需要融通以科技为主动的其他学科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思维方式、知识背景,以期达到提升学生创新能力的目标。
一、营造开放、包容的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创新能力提升的前提是创新意识的培养。创新意识是以独特性和新颖性为目的的思维活动,它的主要特点是思维的变通性和思维的新颖性,即能冲破思维定势,能提出与众不同的观点。
在传统的教学中,语文教学形成了一套固有的教学模式和方法。习惯性地把注意力主要集中在知识的传授上。学生被动地、机械地背诵课文、记忆生字,缺少自主的思考和反思,对教师所讲授的知识不敢有丝毫的质疑。新时代的教育方针要求小学语文课堂像科技课一样是一个开放、交流的课堂。学生作为一种活生生的力量,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兴致参与课堂活动,并成为课堂教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从而使课堂教学呈现出多样性、丰富性和随机性。课堂教学必须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教师为学生主体参与自主学习、全面、主动生动活泼地发展,创造宽松的学习环境,为学生全面自主发展创造更多的时间和空间。
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首先要要放下“架子”,以自己开放、包容的心态面对学生的问题和质疑,以饱满的热情影响学生,激发学生主动表达内心想法的冲动和愿望。在教学中,创设富有创新意味情景和氛围,鼓励学生敢想、敢说、敢做,激励学生打破常规、发展个性。如在学习《早发白帝城》时,需要引导学生体会诗人李白被赦免后喜悦、轻松的心情。这是,可以让学生以“相对论”为出发点,从平时生活中去体会心情对时间的影响。学生在玩耍、做游戏时总会觉得课间十分钟过得很快,但如果是在做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时又会觉得十分钟过得很慢。时间是没有改变的,影响学生感觉的正是学生们的心情。同理,诗人李白也是因为心情愉悦才觉得船开的特别快。这样创设生活情境的引导,可以使学生有更真实、准确的感受。
二、开展丰富活动,增强学生参与度
固定的教学模式与传统的学习内容使学生将自己的思维进行封锁,不再进行有效的思考与创新。因此,现代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像科学课一样多放手学生,要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进行结合,利用合适的主题,进行课外活动的设置与组织,丰富学生的眼界。一二年级的语文课内活动中就有许多丰富有趣的活动,如:开一场班级的玩具展、向同学推荐一本书、课本剧的表演等等。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已有的活动,适度放手让学生自己去组织、去准备,让他们在活动的准备中去发现问题,同学之间互相帮助。如在二年级上册的玩具这一单元的学习后,有一场班级的玩具展示,学生需要向同学们展示自己最心爱利玩具。
三、融通各个学科,开发创新课程资源
语文教学中,教师教学方法灵活多样,对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起着很大的作用。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传统的教学方法和语文课本中的教学内容已远远不能满足新时代的教育目标。新时代的教育目标要求开发更远更广的课程资源。语文教学可以融通各学科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思维方式、知识背景,以期达到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在科学、科技课中,教师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因此,我认为可以将科学课中的相关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引入到小学语文教学中去。“做中学”理论最初来自与美国教育家杜威的教育理论中,中国教育家陶行知在中国做了进一步的深化和利用,现多用于科学创造课中,甚至有专门的教育项目,即“基于动手探究的科学教育”(Hand-on Inquiry Based Learning)。它是在教师的指导、组织和支持下,以学生为中心,实现学生主动参与、动脑动手的探究式科学教育。
那么,如何将“做中学”理论融合到小学语文教学中呢?在识字教学中创设一些新奇有趣的识字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自主学习。例如:直观演示法、形近字比较法、字形讲解法、顺口溜法、游戏法……让孩子们采取玩的形式认识汉字、理解汉字、运用汉字,既增加了学习的积极性,又提高了识字效率。而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引导学生学的方法。例如“小组合作学习”是语文的课堂模式之一。这种模式走进课堂,是基础教育改革实验的一种新举措,也是新课改所要求的课堂模式。这种模式可以使学生人人参与学习过程,人人得到锻炼的机会,培养集体合作的精神,达到交流与提高的目的。
除科学课之外,还可以将美术、音乐、手工等课程引入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语文和美术联系天成,单说个中的诗与画,自古就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佳话,语文课借助美术手段,极易做到相互融通。诗配画是一种很好的手段。图画使课文分析生动形象,学生也可以画一画,在动手画的过程中去理解诗歌内容。如教学李白的《古朗月行》,可以画一幅曲意图,画出诗歌中的月亮,体会月朗的圆如玉盘和月中的人物和故事。音乐是人类的第二语言,对于净化孩子的心灵,陶冶性情,形成健康良好的性格具有不可低估的功能。爱因斯坦就是在音乐中发展了自己的理想和梦想,罗曼·罗兰也是在音乐的海洋中发展了他的思维,获取了创作的源泉。文章实则是作者充沛感情的自然流露。任何一篇作品都包含着作者的丰富感情。由于音乐长于表达感情,也最容易触发听者的情感,在音乐欣赏中很容易引起欣赏者感情上的共鸣。因此,把音乐引入语文教学,作为情境教学的一种重要手段也就为越来越多的语文教师所青睐。在教学朱自清的散文《春》时,选用了乐曲《江南春》来创设春天的意境,一首乐曲引发了学生无穷的遥想,遥想中感悟到春天的脚步,很好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长期以来,在作文教学中怎样让学生走出“假、大、空”现象,写出有个性、有童趣、有真情实感的作文是每个语文教师一直渴望解决的难题。
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作为一个重要的竞争因素,对于学生的个人素质的提高与现代教育水平的提高都有重要作用。本文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的方法策略进行了分析,希望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将核心素养中的创新能力作为关键的教育元素融入教学活动当中,从学生个人发展的角度出发,丰富教学方法,转变传统的教学思想,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与自主学习,培养其创新能力,使其在未来的工作生活中成为具有竞争实力的人才。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王静义.在语文学习中感受科学之美一高中新课标的新观点[J].语文建设,2004,(9)
[3]莫灵笑著.浅谈学科融合之科学+语文[J].园丁龙沙.2016.
作者简介:彭柱宜(1989.02-),女,四川达州人,硕士研究生,中小学二级教师,研究方向:小学语文教学,小学课程融合。
论文作者:彭柱宜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9年11月5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2/6
标签:学生论文; 教学方法论文; 语文论文; 创新能力论文; 教师论文; 教学内容论文; 教学中论文; 《知识-力量》2019年11月5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