债务融资模式的重构_债务融资论文

债务融资模式的重构_债务融资论文

重构债务融资模式,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债务论文,融资论文,重构论文,模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国际经验表明,管理好“杠杆”重要,管理好“去杠杆”其实更重要。“去杠杆化”、修复资产负债表是化解经济危机、金融危机和债务危机等的必经过程。2012年启动的“去杠杆”化进程正在深入影响我国的宏观经济运行,特别是影响金融和流动性格局。今年1月,中国金融数据变得“扑朔迷离”起来,一些数据彼此分歧甚至走势相左,“社会融资扩张,货币失速”成为最突出的特征。据央行最新金融月报,1月我国社会融资规模为2.58万亿元,比去年12月猛增1.33万亿元,甚至超过2013年一季度的“天量”社会融资水平,但与此同时货币供应量增速继续下行,资产、负债两端显著背离:当月人民币贷款同比多增2469亿元,但存款减少9402亿元,同比少增2.05万亿元;广义货币(M2)余额112.35万亿元,同比增长13.2%,但狭义货币(M1)同比仅增长1.2%,比去年同期下降了14.1个百分点,M1与M2之间的剪刀差急剧放大。深层剖析,金融数据的矛盾恰恰反映了当下我国“去杠杆化”进程中的复杂形势。自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的五年中,我国杠杆率的增势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是较为突出的。而不同于美国,我国增加的杠杆来源于实体的融资需求,特别是地方政府通过融资平台,利用贷款、城投债、信托、BT等多种方式增加杠杆。此外,银行机构虽然表内杠杆不高,但是通过资金腾挪信用扩张形成的“银行的影子”,客观上推升了表外杠杆。看这些部门的资产负债表,资产端主要是期限较长、流动性较差的投资,而负债端却是期限短但流动性强的债务工具,因此,资产端与负债端、供给端与需求端之间的期限和流动性错配导致融资成本大幅上升,特别是存量债务上升导致利息支出消耗了更多新增融资资源,放大了信贷需求,并助推了融资利率的飙升。然而,另一方面,“去杠杆化”又并未使杠杆率下降反而还进一步推动了杠杆的上升。央行金融月报显示,表内贷款和表外的委托贷款增长最显著,分别增长了23.12%和92.38%。也许我们应反思当前以“杠杆率”下降为目标的加速“去杠杆”化模式是否合适?我国当下应不存在整体的偿债风险,但存在流动性风险,也就是政府收入流与债务还本付息之间的结构以及期限的不匹配,债务投向过多向低效率投资倾斜,且过多挤占有限的资源、资金,导致挤出效应迅速扩大,也并没有产生真正的商业回报。考虑到今、明两年偿债压力特大,以目前的存量余额计,两年到期需偿还金额分别达到6.6万亿、5.2万亿,尽管去年土地出让金已超4万亿,也只占到地方政府可支配收入的五分之一。由此可见,当前要化解地方债务的溢出风险,保持货币流动性的合理稳健,创新债务融资模式已变得多么迫切。“去杠杆”的最好方式,自然是债务与资产之间的置换,具体而言,大致有三种思路。第一种,考虑将部分城投债转为市政收益债,将公用事业类的城投债定位为市政收益债,并在地方政府预算中设立特别账户,从根本上降低政府融资对社会融资,特别是实体部门融资需求的挤出。第二种,建立基础设施产权交易市场,完善地方政府投资项目的退出机制,以便于地方政府退出部分国有股权,盘活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资产,通过资产证券化等金融运作手段为新项目筹资。第三种,以股权融资替代债务融资。比如降低政府部门的杠杆率,将政府的经营性资产通过市场转让,转让收入用于偿还到期债务,将债权转换为资本收益,进而降低全社会的杠杆率。

标签:;  ;  ;  ;  ;  

债务融资模式的重构_债务融资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