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产业集聚与集聚的对策*_小城镇论文

乡镇产业集聚与集聚的对策*_小城镇论文

乡镇工业集中和集聚的对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乡镇论文,对策论文,工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980年以来,我国乡镇工业以平均每年大约30%的速度增长。进入90年代,全国工业增加值中的半数以上来自乡镇工业,就连我国最重要的老工业基地上海,其工业新增产值的53%(1993年)也来自乡镇工业。1994年,全国乡镇工业总产值达32336亿, 超过全国工业总产值的一半,全国外贸出口产品收购额的半壁江山也属于乡镇企业。可以说,乡镇工业已经成为支撑中国工业增长的重要力量。然而,从个体看,乡镇工业的平均规模仍然十分狭小。1994年,全国有乡镇工业企业699 万个,职工总数6962万人,平均每个企业有职工10 人, 其中集体工业企业140万个,职工4300万人,平均每个企业有职工31人,联户、 个体工业企业560万个,职工2660万人,平均每个企业有职工5人。乡镇工业企业不仅规模狭小,而且布局异常分散,全国80%的村有工业企业,平均每个村有4个工业企业。

1994年,全国乡镇集体企业亏损户数7.68万个,比上年的5.82万个增加1.86万个,增长31.96%;亏损面由上年的3.84%提高到4.68%, 有的省市自治区亏损面已高达16.61%;亏损总额达91.19亿元,比上年的46.16亿元增长了97.55%,平均每户亏损118697 元, 比上年净增加39454元,增长49.79%。而乡村集体企业(164 万个)只占全部乡镇企业(2495万个)的6.6%,据调查和估算, 非集体企业的亏损面要远远高于集体企业,全部乡镇企业的亏损个数要超过200万个, 亏损企业占全部企业的近10%。1994年,乡村企业营业收入、利润总额、税金总额三大指标的增长幅度分别比上年回落了21.7、44.38、11.75个百分点。从经济效益情况看,一些重要指标比上年下降:营业收入利润率下降0.72%(6.11:5.39),资金收益率下降5.55%(33.68:28.13), 资金利税率下降2.29%(21.03:18.74),增加值率下降4.05%(24.32:20.27)。如此大规模的亏损、破产和较大幅度的效益下滑, 其原因是错综复杂的。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竞争的加剧,乡镇工业企业如此低下的集中和集聚水平越来越不能适应激烈的竞争和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这是最重要的原因之一。

工业发展的规律总是从小生产到大生产再到社会化大生产,从分散到集聚再到大规模集聚,乡镇工业也不例外。推动这些变化的动力除了技术进步之外,还有经济活动对效率、效益的追求和竞争的压力。随着企业不断采用大型、高效的设备,必须促使企业规模不断扩大。规模的扩大(当然不是无限的)能不断提高规模经济效益;共建和共用基础设施及公用设施的要求,以及近距离协作的要求,使得布局分散的企业不断集聚;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使为数从多的、弱小的乡镇企业面临亏损和破产的巨大的威胁,要获得生存和发展,扩大规模是一条基本的途径。

总的来说,市场竞争是推动乡镇工业集中和集聚的主导力量。一方面,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将无情地、不断地淘汰那些落后的、弱小的、分散的乡镇企业;另一方面,这只看不见的手将有力地推动乡镇企业不断扩大规模和不断集聚,这一趋势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然而,我们讲市场竞争是推动乡镇企业集中和集聚的主导力量,并非总味着政府的作用可有可无。单纯依靠市场竞争的力量达到集中和集聚的目标,不仅时间漫长,而且伴随巨大的资源浪费和失败的痛苦,因此,需要政府发挥主观能动性,挥动其看得见的手,引导乡镇企业走向集中和集聚。

首先就乡镇工业集中的途径及对策加以探讨。

实现企业规模的扩大,就企业本身来说有两条途径,一是集约的道路,二是粗放的道路。前者指企业主要依靠自身的积累,象滚雪球一样,不断追加投入,实现各种生产要素质的提高和量的扩大;后者是指企业主要依靠外部的力量,例如通过联合,来实现规模的扩大,大多数企业都会采取两者结合的办法,只不过不同的时期有所侧重而已。

从长远看,依靠企业自身的力量扩大企业规模是一条根本的途径。随着经济的增长,乡镇企业应该保持适当的积累率,以保持企业规模的扩大同经济增长的速度相一致。

乡镇企业发展初期的积累率水平还是较高的,然而80年代末期以来,积累率下降到很低的水平:

乡村企业积累水平

年度 企业利税(亿) 用于扩大再生产的利润(亿) 后者占前者比重(%)

1980 144.0 47.0 32.6

1985 279.9 79.4 28.4

1989 546.2 127.1 23.3

1990 540.5 128.1 23.7

1994 2225.7295.7 13.4

这个积累水平远低于整个国民经济积累水平,尽管剔除不可比因素,差距要小一些,但是不到30%的积累水平对于因技术装备水平低下规模狭小而急需大力发展的乡镇企业来说,显然是过低了。这是乡镇企业扩大规模和提高技术装备水平的根本障碍。

原因是多方面的:第一,小农经济的现得利思想,搞分光吃净,缺乏扩大再生产、放水养鱼的长远观念;第二,承包中企业管理者对企业发展缺乏长远打算,不愿多提留并大代价改造旧设备和购买新技术;第三,乡(镇)村提留过多和无端摊派,例如1994年乡村企业上交乡(镇)政府和村委员会的利润占可供分配利润的32.21%,比上年增加近7个百分点;第四,用于农村各项建设的资金比重过大,几乎与同期用于扩大再生产资金相当(见下表):

乡村企业利润使用情况

年度 企业利润(亿) 用于企业扩大再生产

用于支援农村各项建设

金额(亿)

比重(%)

金额(亿) 比重(%)

1980118.4

47.0

39.7 48.7 41.1

1985171.3

79.4

46.4 83.1 48.5

1989240.1

127.1 52.9 91.4 30.1

1990232.7

128.1 55.0 105.4 45.3

做为对策,各级政府应鼓励乡镇企业合理地提留生产性积累,使积累率控制在30%以上,并教育和培养企业干部、职工发扬艰苦创业精神,反对分光吃净和铺张浪费。同时,要采取切实措施,保证乡镇企业生产开发资金的提留和正确使用:采用经济的、行政的手段监督企业积累的提留和使用;乡镇政府应严格地按规定的限额向企业提取利润,政府应不断调整限额,尽量让利给企业;政府要严格杜绝各种摊派;乡镇政府作为集体企业的承包主体,应从长计议,避免承包者的短期行为,例如,在承包指标中,强调固定资产增长率等长远发展指标的地位。

扩大企业规模的另一条途径是依靠外部力量,即通过各种联合、合作的方式实现规模的扩大。与集约的方式相比,外延的方式扩大规模的速度更加迅速,但只有条件优越的企业才能做到。

目前,乡镇企业联合的对象主要是城市企业,乡镇企业之间的联合以及与外资企业之间的联合比重很小。在城乡工业联合中,大多数是围绕产品生产过程进行的,其联合形式主要有:(1 )相对稳定的定点加工协作。(2)在城市企业派出的技术和管理人员的指导下, 直接生产城市企业因产品升级换代而“脱壳”下来的产品。(3 )城乡联合办厂。(4)补偿贸易。这些联合大都收到了很好的效益, 需要进一步巩固和发展。

阻碍城乡联合发展的主要因素,一是乡镇企业的技术装备水平和规模水平难以与城市企业匹配;二是城市企业管理体制的束缚及“大而全”、“小而全”的思想体系和组织体系;三是政府有关管理机构残存的“二元经济”思想和缺乏有力的政策导向。

促进城乡企业联合的基本对策应该包括:第一,运用经济杠杆推动联合。在税收方面,城乡联合双方的所得税应酌量减免;技术转让、人员培训等智力形式的联合,应给予税收、贷款方面的支持。第二,加强各级政府对城乡企业联合的组织规划和引导。最好是由各级政府的经委负责组织规划,各工业主管部门参与牵线搭桥。城乡企业的联合应该有目标、有重点、有措施。市(县)级政府每年应举办一次城乡联合洽谈会。第三,进一步提高城市企业的辐射力和乡镇企业的接受能力。通过深化改革,增加城市企业活力,激发其在资金、设备、技术、人才、信息、原料、供销、资源、开发、产品扩散、人才培训共10个方面的联合和协作的积极性,以增强城市企业的辐射力。提高乡镇企业的接受能力,其主要办法是:从指导思想上破除小生产观念,树立社会化大生产和开放型市场经济观念;发挥小企业的特长走“小而专”的道路,勇于当配角;大力提高企业素质,使企业素质迅速接近合作对象的水平。第四,正确处理联合中出现的新问题是联合能否巩固和发展的关键。“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是利益分配总的要求。保证联合生产的产品质量十分重要,主要要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提高乡镇企业的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使之在较短的时期内达到联合生产的要求;二是联合各方要严明章法,统一产品图纸、统一技术标准、统一考核办法;三是严格检验,一丝不苟,并为此制定奖惩制度。

尽管我们强调通过扩大企业规模以提高规模经营水平和增强企业竞争力,尽管乡镇企业的平均规模在不断扩大,甚至有些乡镇企业已经发展成为大中型企业,然而由于各种因素和条件的制约,乡镇企业的平均规模永远低于城市企业,乡镇企业中的大多数是中小企业甚至是微型企业。这种现状并非是悲哀的和完全被动的,小企业要在竞争越来越激烈的市场上获得生存和发展,除了发挥经营灵活、适应性强的特长之外,必须改变目前的“小而全”、“小而杂”、“小而庸”的生产组织方式,朝“小而专”、“小而精”、“小而特”的方向发展。“小而专”,即固定地为一家乃至若干家大中型企业生产零部件以及为大企业完成生产过程的某一阶段,这样,便于小企业采用高效率的专门化设备,极大地提高劳动生产率;“小而精”,是指企业在某种技术或工艺上有特长,其他企业难以效仿,形成某种程度的垄断,从而获得超额利润;“小而特”,是指企业产品在加工工艺、利用资源等方面有鲜明特色,例如生产具有传统技艺特色、民族特色、地区特色、资源特色的产品,这些产品具有特殊的或长久的价值,往往因其具有民族性而拥有世界性。

其次研究乡镇工业集聚的对策。

“消灭空白村”曾是一些地区发展乡镇企业的目标之一,这一目标在乡镇企业发展初期阶段有一定积极意义。然而进入90年代,这种过于分散的布局已显现出诸多弊端,所以大多数地区不应再追求村村开花的目标,该是追求布局的相对集中的时候了。

江苏省于1994年提出了发展乡镇企业的新思路,其中的内容有:按照“合理布局、适当集中”的要求,引导乡镇企业向小城镇集中,建设乡镇企业小区,逐步形成和发展乡镇企业的群体优势,带动农村第三产业发展。

我十分赞赏江苏省的新思路。我主张把发展乡镇工业的基点放在镇上(也包括一部分县城和非镇集市),通过大规模、高标准的集镇建设,吸引分散在各地的乡镇企业,实现一定程度的集中,形成以集镇为基地的农村工业的新格局。

农村工业由分散布局向小城镇集聚,这是历史的、必然的选择。小城镇成为乡镇工业发展的基地和依托,这是由于小城镇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决定的。小城镇的地理位置、交通及通讯条件、人口素质、技术经济水平、资源分布以及城乡之间的纽带作用都决定了小城镇必然成为农村工业发展的基地。农村工业发展道路的合理选择,就是不断向小城镇集聚,并通过共建小城镇,逐步建立和完善工业生产所必须的基础设施、公共设施以及近距离交换、协作的外部条件,以使企业获得外部规模经济效应。乡镇工业向小城镇集聚,这既是乡镇工业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它的客观需要。与此同时,由于各类乡镇企业向小城镇的集聚,又有力地推动了小城镇的发展。

目前,小城镇还远不能满足做为乡镇工业基地的要求。许多小城镇建设缺乏长远规划,现在的规划和设施有许多错误或者目光短浅,这些必然带来短期内难以更改的建设错误。另外一个带有共性的问题是,小城镇的水、电、路、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教育和文化等公共设施建设严重滞后,这不仅妨碍小城镇本身的发展,更为重要的是无法对分散的企业形成巨大的吸引力。

为了推动乡镇工业向小城镇集中的历史进程,建议政府做好两件事:第一,做好县域城镇布局规划和有重点地进行城镇建设。区域城镇布局规划的中心任务,是通过分析和预测区域内全部城镇的技术经济水平、资源条件、区位条件、社会基础等,来评价每一个小城镇在区域经济中的地位和发展潜力,从中确定县域经济中的中心城镇和次中心城镇。中心城镇的地位确定之后,即对其进行科学的城镇内布局规划和进行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公共设施建设,争取在较短时期内把旧式消费型集镇建设成为具备基本现代化功能的新型社区,成为我国城市体系中的基本单元。中央和地方政府应制定政策,在人力、物力、财力上给予重点城镇建设以有力的支持。第二,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分散的企业向中心城镇集聚,吸引国内外的投资者到中心城镇经商办厂。中心城镇应该成为农村一定区域内发展非农经济的“特区”,企业从登记注册、征地、招工到税收,都应制定详尽的服务措施和优惠政策,尤其是对于向中心城镇迁移的职工,应该在户口、住房、子女入学及就业等方面制定优惠政策,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

在中心城镇内,对乡镇工业企业的布局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分散的、混杂的布局方式,即将乡镇工业企业分散地布局在城镇内,与商业企业、文化教育设施、住宅等混杂在一起;另一种是集中的布局方式,即将工业相对集中在城镇内的一定区域,我们可称为工业小区。工业小区的建设不仅局限于中心城镇内,也可选择居于主要交通干道的乡、村构筑工业小区。

乡镇工业的集聚,并非单纯的向小城镇集聚,更为重要的是向工业小区集聚。同大城市工业区的形成的发展一样,乡镇工业小区的建设是工业生产社会化的必然要求:工业小区建设有利于节省投资,这种节省主要体现在共建、共用各种基础设施和公用设施上;工业小区建设有利于企业之间和社会分工的近距离协作,围绕产、供、销,新产品开发等,相互之间扬长避短,优劣互补,逐步建立起相互配套的协作关系,充分发挥企业群体效应;建设工业小区有利于提高职工素质和提高企业管理水平,这是由于企业的相对集中,可以设立专门教育机构对职工进行大规模培训,管理者之间相互交流管理经验,共同开发利用信息资源、管理资源,从而提高管理水平;建设工业小区还可以收到节约土地、保护耕地、控制污染、保护生态平衡的效果。

工业小区的构筑,最好是由当地政府采取统一规划、统一征地、统一集资、统一施工的办法,尤其对于小区内的基础设施如道路、供排水、输变电等,应该在规划的指导下统一建设,分散的建设很难达到工业小区长远发展的要求。对于厂房和住宅,有条件的也可以统一建设,采用房产租售的方式转移到乡镇企业手中。

中国乡镇工业的集中和集聚要达到现代水平,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我们应该从历史的、战略的眼光去推动这一进程。当集中和集聚的目标基本实现之后,我国工业化和工业现代化、工业布局、城市化和城市布局等都会达到一个更合理、更先进的水平。

标签:;  ;  ;  ;  ;  ;  

乡镇产业集聚与集聚的对策*_小城镇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