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沙滩年画看中国民间艺术的前景_艺术论文

从沙滩年画看中国民间艺术的前景_艺术论文

从滩头年画看中国濒绝民间艺术前景,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滩头论文,民间艺术论文,年画论文,前景论文,国濒绝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年画,古称“门神画”,是中国特有的民间美术,也是一种古老的编辑出版形式。年画的起源可上溯到古时在门上刻绘人物以表现出抵御外敌入侵和鬼魅骚扰,祈求吉祥平安的风俗。晋代宗懔《荆楚岁时记》道:“正月一日,给二神贴户左右,左神荼右郁垒,俗谓之门神。”年画是从什么年代开始印制的?推测应在隋唐雕版印刷术发明之后。上世纪50年代初在甘肃发现一幅木刻年画,刻的是班姬、赵飞燕、王昭君、绿珠四位古代美人立像,线条绵密、细致,已是相当成熟。随着造纸术和印刷术发展,木版水印年画逐渐兴起。木版水印是我国印刷术中颇具民族特色的一个分支,“顾名思义是指这种雕版印刷,所用的各种颜色以水调兑,而不同于机器印刷时所用各种色彩的油墨”。[1]

滩头是湖南惟一年画产地,因刀功细腻、色彩明艳、线条流畅、雕版耐用,滩头年画与天津杨柳青年画、江苏桃花坞年画、河南朱仙镇年画并称“中国四大年画”。滩头年画有“中国民间美术一绝”美誉,集热烈、奔放、神秘、夸张等楚文化特征于一身,具有渊源悠长的发展历史。早在宋代,滩头一带就有门神画的存在,清康乾年间更是名声大振。滩头年画在雕版印刷术的基础上融合版画艺术,形成彩色版画套印术,即餖 “版”。餖版是“将彩色画稿按不同颜色分别勾摹下来,每色刻成一块小木版,然后逐色依次套印或叠印,最后形成一幅完整的彩色画图”。[2]作为少有的传统手工木版水印年画,滩头年画色彩艳丽润泽,造型古拙,材质纯正,工艺独到,作品整体具有浮雕一般的艺术效果,因而在中国民间艺术中独树一帜,被英、美、德、荷、日等多国大型博物馆珍藏。鲁迅先生曾在《狗·猫·鼠》一文中专门描述了滩头年画《老鼠娶亲》,并视为珍品加以收藏。[3]近年来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等媒体相继予以报道,台湾电视台也曾播放“滩头年画”专题片,使这古老的艺术重放光彩。目前,滩头年画的传统作品已成为收藏界的热门藏品,清版《老鼠娶亲》更是一路攀升,每幅市场价格已高达6000元。

滩头古称“楚南滩”,地属湖南省隆回县,距邵阳市43公里。“清代,宝庆(今邵阳市)是书肆、书坊相当集中的地方,古时被称为全国三个半刻书中心的半个”,[4]明代,宝庆坊刻发展迅速,年画作为坊刻的一种扩展到滩头。滩头也迅速成为全国著名的年画产地。到清乾隆年间,印制规模已十分可观。民国初年,滩头有年画作坊108家,工人2000余人,产品销往云、贵、川、陕、鄂、豫、赣、两广等省及东南亚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年产销量两千万份,著名的作坊有大生昌、生成昌、大光明等家。

滩头年画能名扬神州,也确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滩头素称纸业之里,是全国著名的土纸之乡,据《宝庆府志》记载,元代滩头已是土纸色纸和粉纸的著名产地,粉纸清代嘉庆年间成为贡品,以土纸为原料的滩头色纸、香粉纸和年画,合称“滩头三绝”,在国内外久享盛名;隆回及附近地区盛产枣、梨、梓木,这些质地较硬的木材特别适宜雕版;邻近的永州市则是出刻工的地方,不少永州刻工长期汇集在滩头;印制年画的颜料大多为匠工自己采集的矿物和植物秘制而成,即使在南方梅雨季节也不易褪色,这是其他年画所不具有的。

滩头年画最大的特色还算粉纸印刷。滩头玉版纸质地洁白清纯,柔韧细腻,再在上面刷一层细腻的白胶泥制成的粉末,印制年画“渗迹圆润,透痕古拙”,“渗而不滞,透而不糊”,几乎永远不会改变年画的“厚重明快”的立体感、清晰度。纸上那层粉叫“白膏泥”,除了滩头峡山口,什么地方都没有。调泥需要水,说来也奇怪,不是滩头的水,再怎么调也不能成功。正如紫砂壶只能出产在江苏宜兴,而瓷都只能是江西景德镇一样。滩头年画这种特有的粉纸印刷术,也引起了国外版画家的极大关注。1997年,日本京都大学教授、世界版画评审委员会黑崎彰专程到滩头考察年画工艺过程,并将“软石头”带回化验其成分,想以此技术为自己的版画技术增色。

滩头年画内容非常广泛,大致分为神像、寓意吉祥、戏文故事三大类,题材主要来自民间传说和故事。这些年画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生活、风俗习惯和审美情趣,充分体现了我国民间文化的历史性、群众性,在这方面,我国其他传统画种是难以与其相比的。滩头年画在漫长的历史中形成了完善的形式,滩头年画尽力贴近民间,适应民间的需要,形式应有尽有,规格也一应俱全,现存的二十几个品种成为见证历史、传承文明的重要载体。

广泛而完善的发行体系是滩头年画生存与发展的重要保障。除了少量零售外,滩头年画主要销售方式是批发给年画商贩,运送到全国各地销售,有些还在邵阳、长沙、汉口等地设置代办处,这使得年画产品畅销远离产地的异国他乡。此外,稳定的社会环境也是滩头年画发展的重要外因。近代战事纷纭,水患火灾频繁,许多年画老店积存的画版损毁,而从宋末至清代,邵阳所受兵祸较少,滩头更是偏安一隅,年画绝少破坏。

近几年,滩头年画正渐渐从人们的视线中远去。目前滩头仅剩下75岁的钟海仙和70岁的老伴高腊梅还在执著地守护这一民间绝技。无独有偶,四大年画的其他三家也日渐衰落,刻版、套印年画的传人都因市场萎缩而渐废技艺。与年画一样,中国传统民间艺术也遇到挑战,多数处境艰难,濒临灭绝。

滩头年画日渐衰落,原因是多方面的:“文革”期间“破四旧”,当地政府以滩头年画宣传封建迷信为由,将几乎所有的画版收去当柴烧掉,据称是“几个食堂整整烧了一个月”,“致使现在很多年画版,如《西湖借伞》、《珍珠塔》等都已失传”。[5]

美国出版家德索尔在其《出版学概说》一书中指出:“图书出版既是一项文化活动,又是一种经济活动。”[6]像任何事物一样,雕版印刷术也有它发生、成长和衰落的过程。19世纪西方近代印刷术传入中国,中国本土的编辑出版业遭遇剧烈的“五大变革”。石印术迅速代替传统的棕刷木版拂印的古老方法,打破并取代了雕版印刷术的垄断局面。英国出版家斯坦利·昂温一认为,一种书一般总有一个合适的价格,而任何其他的定价都会招致失败。木版年画因费工费料,生产成本高于采用近代印刷术生产出来的新年画。目前,滩头附近的邵东县已有数家年画工厂制作胶印年画,这给传统手工年画带来几乎是致命的打击。现代的房屋已由古老的双扇门改为单掩门,年画不便粘贴。随着社会经济形态的转型,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失去实用性的年画更面临濒危。

从唯物辩证法的角度来说,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滩头年画的衰落,不能怨天尤人,还得从自身找原因。印制年画用的木版一经雕成,可以用上几百年,导致滩头年画内容单一,形式老化。近几年虽增加了《赵公元帅》、《南海观音》几个新产品,但从总体来讲,年画内容已经不能适应大众需要,消费者大多转向山水、建筑、风景、明星等流行题材,年轻人对传统年画更不感兴趣。

任何民族的文化传统,实际上都包含着两个方面:精英文化和民间文化。民间文化是广大群众自己创造的文化,它是一个民族情感和理想的载体。在现代化进程中,传统的民族民间文化受到巨大挑战,这是许多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面对的问题。中华民族五千年来创造了灿烂的东方文明,但近代以来,民族民间文化开始衰落甚至凋零,可以说滩头年画的命运正是中国民间艺术的缩影。同样,湖南是楚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具有深厚的湖湘文化根基和极富内涵的湖湘文化体系,然而,今天的湖湘民族民间文化正在一点点地失去它昔日的辉煌,像滩头年画、湘绣的鬅毛针法和被称为“戏剧活化石”的目连戏等“闻名于世的一些独特传统项目,也是全线告急,前景堪忧”。[7]从全国来讲,民间绘画、雕塑、戏曲、剪纸、皮影、烧造、服饰、装潢工艺等民族民间文化整体生存状态令人担忧,亟待抢救。以民间戏曲为例,从张庚主编的《中国戏曲志》可大致看出民国以来戏曲衰败的轨迹,如四川,民国初年有剧种32个,已消失6个。陕西,民国初年有29个剧种,到今天消亡2个。新中国建立初期,广西地方剧种18个,如桂剧、壮剧、彩调剧、邕剧、粤剧、丝竹戏、采茶戏、牛歌戏、牛娘戏、鹿儿戏、客家戏、文场戏、师公戏、壮师剧、侗戏、苗戏、毛南戏等,到上世纪末,除桂剧、壮剧、彩调剧、粤剧以外,其它剧种多已难得一见。

滩头年画等民间艺术何去何从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大难题。中国民协主席冯骥才说,近代中国经历了两次文化碰撞,在外来文化的强烈冲击下,容易对传统文化失去信心和自尊,盲目抄袭强势经济国家的文化。一旦丢掉了自己的文化,那这个民族就会面临很大的精神危机,这比物质贫困还要可怕。

筹建民间艺术博物馆不失为一种好办法。当前,滩头年画正面临失传的危机,而让它复兴发展,在短时间内不太可能。在深入调查的基础上,摸清家底,再通过文字、电子方式分门别类记录下来,与实物一起收藏展示在博物馆里,这是抢救年画和其他濒绝民间艺术的当务之急。同时要着手建立多样性的民间文化载体,如建立手工作坊,举办一些民间传统的节令活动等,使优秀的民族民间文化得以有效地保护和传承,还可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从制度层面上考虑,将保护民间文化纳入到法制轨道上来,使保护工作做到有法可依;人才是关键,要重视、保护、培养民间文化人才,让一代新人继承和开拓这门艺术。

著名出版家邹韬奋说:“因为我们所共同努力的是文化产业,必须顾及到事业性,同时我们是自食其力,是靠我们自己的收入来支持事业,来发展事业,所以必须同时顾到商业性。”[8]在申请建立一项民间文化保护基金或者是一笔专项资金,专门投入到民间文化的保护工作的同时,民间资金可以而且应当运用,国外有很多成功经验,如法国就有“法国风景和审美观保护会”、“文化遗产基金会”等。我们更要注意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可以配合当地旅游事业的发展,进行市场开发,开发其经济潜力。“文化搭台,经济唱戏”是一种常用而有效的方法,关键是唱完戏后要继续保留和营建文化之台。

最重要的一条途径,是要让滩头年画这些传统文化“活”起来,融入新时代、新生活中,找到自己新的位置,参与新的创造。它可以原形原貌、原汁原味地出场,也可以顺应已变化了的形式、习俗、审美情趣,“适应性”地进入。“日本的连环画不仅没有被电视取代,反而兴旺发达。日本连环画在形式和内容上个性极强,能紧密配合社会地需要,表现手法多样,涉及的范围无所不包。”[9]日本的连环画,给滩头年画这些民间艺术提供了很好的借鉴。邹韬奋曾说:“编辑最重要的是要有创造的精神。”[10]创新是事物发展的动因。或许,滩头年画的多媒体立体开发也是拯救与发展的一条好路。滩头年画这些传统艺术要从内容和形式上寻求新的突破点,与时俱进。

标签:;  ;  ;  ;  ;  ;  ;  ;  

从沙滩年画看中国民间艺术的前景_艺术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