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届赵树霞作品国际研讨会综述*_文学论文

第一届赵树霞作品国际研讨会综述*_文学论文

首届“赵淑侠作品国际研讨会”综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国际研讨会论文,作品论文,赵淑侠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为促进海内外华文文学的交流与发展,由华中师范大学、中国社科院海外华文文学研究中心、中国新文学学会、湖北省文艺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首届“赵淑侠作品国际研讨会”于1994年10月18日至21日在武汉华中师范大学举行。来自瑞士、丹麦、德国、美国及包括台湾在内的我国十多个省市的有关专家学者近50人聚集一堂。我国老一辈著名作家冰心、肖乾、光未然、冯牧等为大会题辞祝贺,一批海外知名华文作家、教授也发来贺信贺电。赵淑侠女士专程由瑞士赶来武汉赴会。大会收到学术论文50多篇,汇编为《赵淑侠作品国际研讨会论文集》。

10月18日,华中师范大学校长、研讨会组委会主任王庆生教授致开幕辞,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所长张炯、赵淑侠女士发表了讲话。华中师大文学院黄曼君教授和台湾东吴大学赵淑敏教授作了学术讲演,受到了与会代表和华中师大师生的热烈欢迎。

赵淑侠女士是瑞士籍著名华人女作家。她祖籍黑龙江省肇东县,1932年生于北京,青少年时代在重庆、沈阳、南京等地读书,后去台湾并转赴欧洲留学,学成后定居于瑞士。她身处异域,怀念祖国,选择了从小酷爱的文学作为维系与祖国母亲、与中华文化紧密相连的精神纽带。自70年代投入文学创作以来,先后在台湾、香港、大陆及欧洲等地出版各类作品30余种,近400万字。已出版《我们的歌》、《赛纳河畔》、《赛金花》等五部长篇小说,《西窗一夜雨》、《当我们年轻时》等短篇集及《故土与家园》、《文学女人的情关》等散文集。这些作品赢得了海峡两岸及海外炎黄子孙的普遍赞赏与欢迎,一度,海外华文文坛曾刮起了“赵淑侠旋风”。多年来,赵淑侠女士还热心地参与推进传播中华文化的活动,发起组织欧洲有史以来第一个华文作家团体--欧洲华文作家协会,被推选为首任会长,后连选连任,并担任世界华文作协副会长等职,成为近年来活跃于海外华文文学界、文化界的著名女作家。

与会代表在撰写论文的基础上,对赵淑侠的作品展开了广泛而深入的讨论,一致肯定了赵淑侠文学创作多方面的成就,对于她作品的思想意蕴、文化内涵、艺术个性、风格特征;对于她的创作道路以及与中国传统文化、“五四”新文化及与西方文化的关系;她的创作在海内外华文文学中的定位等,均作了富有建树的研讨与交流。

与会代表高度评价了赵淑侠小说创作方面的成就。一致认为:“追寻民族根,寄托游子魂”是她许多作品的共同主题。她的小说充满怀念故国的情思,燃烧着强烈的民族忧患意识。代表们指出:赵淑侠反映海外华人题材的作品,与大陆二、三十年代早期的留学生文学、台湾六十年代的第二代留学生文学相比较。不仅从地域上填补了留学生文学的空白,真实而形象地描写了欧洲华人的漂泊和乡愁,抒写了一代浪子无根的痛苦、寻根的悲歌,表现他们在中西文化冲突的夹缝中对精神失落、民族文化失落的思考。其可贵的突破和贡献还在于:赵淑侠的作品没有停留在写流浪的中国人的感伤、迷茫和苦楚层面上,而是以一种高昂、激越的音律,从更高的文化层次表现海外游子对中国心、民族魂的追寻,对祖国共同体的认同感,对祖国走向统一与富强的强烈愿望。作家的“根”意识已经超越了海峡两岸暂时的分裂现实,是站在中华民族的整体利益立场考虑问题。这种认同感既回溯历史,从中华传统文化和民族特质的探寻中去激发海外游子的爱国情操,又指向未来,坚定地寄希望于海峡两岸跨世纪的青年一代的契合与团结。

代表们对表现爱国主义题旨的长篇力作《我们的歌》高度赞赏,认为这部长达60万言的作品真实地描述了中国留学生在异国求学的艰辛和那种刻骨铭心的乡思乡愁,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和丰富的历史感。小说以生动的艺术形象启示海内外炎黄子孙:唤醒民族意识,振兴中华,是每一个中国人的神圣职责。许多代表在发言中特别指出:长篇《赛纳河畔》的整体艺术构思生动地体现出这种对祖国共同体的认同感。这部长篇运用象征手法,安排柳少征一家三方,即大陆去的侄儿、台湾去的女儿和主人公一起在巴黎汇合。而北京青年与台北少女相恋的情节设计更是意味深长。他们虽然暂时未能结合,却相约相守,坚信“浓雾后面是黎明”。

代表们认为:赵淑侠作品中崇高的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感情,首先来自于她对祖国悠久历史文化的挚爱,她的“根”深扎在祖国母体深厚的历史文化土壤之中;其次来自于她与海内外同胞血肉相连、荣辱与共的手足情,特别是她愿意充当海外游子的代言人;第三,来自于她作为作家自觉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与会代表指出:赵淑侠在小说中塑造了一系列负载着民族文化、具有典型意义的人物形象。她笔下的海外华人形象具有这样的特色:第一,人物形象具有高层次的文化内涵。与当代海外华文文学重镇的美国作家群所塑造的“浪子”、“边缘人”、“夹缝人”的形象不同,赵淑侠作品中的人物,大都为学有专长的中年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人物形象较高的文化修养使作家可以挖掘到人物深刻丰富的文化心理内涵,写出人物性格的丰富性、复杂性,表现人物高层次的精神追求,读者从人物身上可以感受到人类优秀文化的深厚积淀。像《我们的歌》中的江啸风、何绍祥,《赛纳河畔》中的柳少征,《赛纳河之王》中的王南强都是这样的艺术家、科学家和作家。第二,人物具有明亮的理想色彩。赵淑侠笔下的人物不再总是沉浸在漂流的孤寂、失根的苦楚和失落的迷茫中,而是在飘离中知所依返,于复归时寻求超越。她对海外留学生题材的拓展在于:她是在浪子悲歌的抒发、异化现实的思考和民族振兴的理想中浓笔重彩地塑造人物形象。赵淑侠塑造这类人物,既注重描写人物崇高的精神追求;又将人物形象理想化。这种理想的色彩,集中表现为人物强烈的民族精神和炽烈的爱国主义情怀。

代表们分析了赵淑侠作品中的江啸风、柳少征、夏慧兰、王南强、何绍祥、余织云等一系列人物形象,指出作家不但写出了人物的性格,而且写出了人物的灵魂,是别具深意的独创,为海外华文文学人物画廓增添了奇异的光彩。《我们的歌》中的血性男儿江啸风,具有坚强不屈的民族品格,表现出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事业心。他留学欧洲,目的在于学成回国创造中国的民族音乐,唤醒沉睡的民众之心。中篇《赛纳河之王》成功地塑造了一位具有国魂、民族魂的画家王南强的形象,他抱有宏大惊人的志愿,毕生追求中西合譬的画法,要通过自己的画让西方了解“中国艺术的精神”。而《赛纳河畔》中的夏慧兰,是一位近乎完善的理想人物,她是既具有中国古典淑女的风韵,又具有西方现代开放意识的新型才女典型。赵淑侠还在小说中塑造了一些转变型人物,如《我们的歌》中的余织云、何绍祥,《春江》中的刘慰祖等,这些人物思想和行为的转机也出于一种理想化的构思。

与会学者对长篇小说《赛金花》中的主人公进行了热烈探讨,认为作家将赛金花这个历史人物写成被侮辱与被损害的悲剧形象,比较接近这个人物社会地位的本质真实,在现实主义的真实性方面取得了较高成就。许多代表注重从女性主义角度分析《赛金花》的新意,或分析赛金花在西方近代文化薰陶下自我意识和个性意识的初步觉醒,或从超越性别偏见的两性关系中,分析赛金花作为一个女人的生存价值,或从妇女在男权社会受到残酷性奴役的角度评析赛金花的悲剧及反抗意识。同时,也指出了这部作品在情节、人物个性和语言方面存在的不足。

许多专家学者认为:赵淑侠的作品在艺术上是民族的、传统的、东方的。她继承了中国民族化的写实传统,在文学民族化的问题上取得了卓著的成就。赵淑侠自我概括的“浪漫写实”的艺术特征得到了与会代表的认同。大家认为:赵淑侠的小说忠实于现实生活,真实地、精细地反映了海外华人悲欢离合的生活图画,重现了当代海外游子的漂泊史、奋进史,同时又不是照搬生活原型,而是在现实生活的基础上,通过宏阔高远的构思,理想化人物形象的塑造,以浓墨重彩的手笔,真率地坦露情感,表现出对崇高理想、对人生真谛、对美好境界的执着追求和强烈憧憬。

代表们指出:赵淑侠“浪漫写实”的创作方法,从文学观看,她主张通过审美,通过塑造人的灵魂赋予文学的使命感和社会的责任感,起到干预生活、干预社会的作用。从文学思潮和创作方法看,“浪漫写实”的特征与中国传统的文学思潮和创作方法密切相联,融合着中国传统的现实主义和屈骚的浪漫主义精神。从美的类型和诗学品格来看,赵淑侠小说的主导美学风格类型是在民族化与现代化双向选择中将东西方文化交融,充满刚阳刚之气与民族精神。也有代表提出:赵淑侠的作品充溢着女作家的“闺秀气”和春春美,怨而不怒,温婉徐缓,典雅清新的风格与阳刚之气,浓情泼墨的大手笔交融在一起,赋予了她的作品以立体的美感。

大家认为:赵淑侠的小说在艺术上主要继承了中国民族的文化传统,同时也适当吸收了西方现代小说的艺术技巧,如象征、暗示、意识流等手法。赵淑侠独特的艺术风格来自于作家具有中西两种文化精湛的修养。

赵淑侠不仅以小说创作闻名于海内外,而且擅长于散文创作。与会代表一致肯定了赵淑侠女士在散文创作上的成就。认为她的十本散文集是用心血和真情描写的人类梦和民族魂,是真实坦露一位女作家的中国心、赤子心和文学心的美文。赵淑侠的散文抒发了对祖国、对民族、对故乡、对同胞真挚的爱。她散文情愫中的国家是海峡两岸统一的、完整的祖国、在她寻根祭祖的散文中,表现出忧国念民的心迹史。她的强烈的民族感情和忧患意识,在小说中主要是通过描写海外华人的生活遭遇与命运所表现出来的,而散文则更多地表达她对生于斯长于斯的故土、同胞的深情关注。不少学者指出:赵淑侠的散文洞彻人类生存无法摆脱的“新陈代谢、生生死死”,洋溢着对人类、对生命的思考,闪耀着哲理光辉。赵淑侠散文中的哲学思想是丰富的,深扎在以孔子、庄子为代表的儒、道思想的哲学大树的根基上。赵淑侠还在散文中发表了许多关于文学的精辟见解,得到了许多代表的赞同。

对赵淑侠散文的艺术特征,代表们认为:她的散文显示出她驾驭汉语言文字的深厚功底。她的散文既有清新典雅、流丽如锦的文笔,也有质朴平实、亲切自然的“大白话”。赵淑侠注意把诗意的审美与哲理的思辨结合起来,情感中渗融着理性,怡情审美中透露出刚健的“侠”气。她既写讲究结构谋篇、文字风格的纯散文,而更多的属于自由自在的随笔杂感。

会议代表还就“海外华文文学的生命力”、“乡愁的主题是否永恒”和“文学女人”等有兴味的问题交换了意见。大多数代表否定了“海外华文文学可能自行消亡”的看法,认为在当前对外改革开放的形势下,中国的政治、经济地位日益提高,中西经济、文化交流愈来愈频繁,将有更多的中国留学生走向世界各地,世界范围内的学习华语热不断高涨,海外华文文学不仅不会消亡,而且必将在世界范围内更加发展繁荣。

乡愁的主题是否永恒?代表们认为:乡愁有广义、狭义的理解。广义的乡愁包括对故国、故土、田园的思恋,狭义的乡愁指对亲情、友情、骨肉情的依恋。从审美心理的角度理解,回忆就是乡愁,乡愁可以看作是一种缺陷美。乡愁作为一种文学思潮是历史性的,作为一种文学现象是永恒的。

赵淑侠女士构拟的“文学女人”这一名词及围绕这一名词发表的系列散文,在海内外文坛引起热烈的反响。大多数代表对“文学女人”这一提法持认同、理解和宽容的态度,认为这种提法是作者真情的流露,是我们了解赵淑侠感情历程、创作心态的重要参照系。有的代表认为:“文学女人”最突出的两个特点是“才”与“情”,是才华与情愫的关系。文学女人追求自身的价值不会志得意满,她们永远在追求高远的目标。也有个别代表对这一提法表示异议。

通过研讨会,代表们认识到:在当前势态下研讨赵淑侠的作品,其意义已超越赵淑侠本身,实际上已接触到当代世界一个重要的文化和文学现象,即在长期的被隔膜后,东方文化重又崛起,世界华文文学已引起世人的注目,探讨赵淑侠女士的文学创作,肯定她的创作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实际上是向世人展示我们民族的艺术,弘扬中华的民族文化。对赵淑侠作品的研讨,对促进世界华文文学的交流、融合与发展,必将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

*收稿日期:1994-10-26

标签:;  ;  ;  ;  ;  ;  ;  ;  

第一届赵树霞作品国际研讨会综述*_文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