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经济发展的不足与优势分析_意大利经济论文

意大利经济发展的不足与优势分析_意大利经济论文

试析意大利经济的不足与优势,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意大利论文,优势论文,经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意大利为当今世界七个经济大国之一。国内生产总值在七国中原列第六。80年代中期起,超过英国而升至第五,但与英相差无几。如按人均产值计算,还落在居末位的加拿大之后。同其它大国的差距更大,国内生产总值合美国的1/5、日本的1/3、德国的2/3。存在问题不少:货币不断贬值,五年前退出欧洲货币体系汇率机制,去年才得回归;国债与财政赤字庞大,按马约参加经济货币联盟三项标准,只有通膨率于1994年一度达标,低于5%,但1995年又突破,到1996年才又达标;国内资源短缺,能源及工业原料大部靠进口;经济集中的程度在七国中最低,强有力的大企业很少,存在大量中小企业。然而正是这些中小企业为意大利创造了80年代中的“经济奇迹”,支持意渡过90年代初的经济危机,支撑着意世界七强之一的地位。

一、意大利经济规模及格局

意大利大规模企业集团不多,中小企业却如汪洋大海,情况如下:

1.大企业情况

按美国《幸福》杂志公布的1995年世界大公司按年收入排列前一百家的名单中,日本占37家、美国24家、德国13家、法国11家,而意大利与英国均仅3家,而意3家还都在英3家之后。[1]

意这三家公司及其他大企业的情况是:

(1)菲亚特集团 意大利最大的私营企业,在世界百家大公司中排列第41,已有97年历史。它主要制造汽车,还兼营航空、化学、建筑、国防工业、保险、铁道、车辆等业,资产643亿美元(1995年),雇员24万人。该集团由阿涅利家族掌握,在政治上支持右翼政党,也直接参政,前任董事长乔瓦尼·阿涅利为终身议员,其妹苏姗那曾任外长、副外长。[2]

(2)工业复兴公司(简称“伊利”集团)为国家控股公司,在世界百家大公司中排列第50,成立于1933年,由国家收购30年代危机中大批倒闭的银行、企业而成立。经半个世纪的经营,成为意大利涉及行业最多,分布最广的国家控股银行工业集团,经营钢铁、机械、造船、电讯、海运、建筑、食品加工、航空运输、电视广播、银行信贷等业。资产1150亿美元,雇员26.3万(1995年)。

(3)国家碳化氢公司(简称“埃尼”集团)也由国家控股,成立于1953年。下属320家公司,主要经营能源、石油化工,为世界第七家大石油集团。兼营工程设计、重型机械及纺织机制造、冶金、纺织品、服装等业,资产560亿美元,雇员8万余(1995年)。

(4)金融投资公司 为继菲亚特后意第二大私营企业。下设影视、广告、足球、出版、商业、金融、保险等300家公司。80年代中该企业发迹,1987年利润高达营业额的1/5,次年扩大规模过火,结果营业额、债务上升,利润率降为5%。后又遇90年代初经济危机,利润更减,1992年亏损。从1987至1993年,该集团营业额扩大5倍,负债增加12倍,利润降至1%。

业主贝卢斯科尼,1993年从政,组成右派“自由联盟”,一度赢得选举而出掌政府。

(5)米兰中期信贷银行 主要从大公司、大银行集资,以发放信贷,认购股票支援北方企业,并通过此种支援来控制这些企业。因而被称为“北方的金融企业帝国”。

(6)罗马银行 由前中央银行兑换局长、金融专家萨雷·杰龙齐在1989年从伊利集团收购圣斯皮利托银行,后又收购该集团下属罗马银行而成立。1993年又购进全国农业银行,还打算兼并西西里银行。主要在意中南部活动,被称为“未来的中南部金融帝国”。

此外,还有几家大型制造业,如奥利维蒂公司,生产打字机、电传机、计算机。已能制造具有人工智能的电子计算机,继美、日后占世界第三位。又如卡基瓦摩托车公司,产品70%外销,仅次于日本。还有勃奈东家族的巨型服装工业公司,以及已成为经营农产品加工的世界第三大跨国企业的弗罗兹公司等。

作为一个经济大国,意大利这些大企业同美、日、德、法等相比,规模与力量都显得不足。仅凭它们,不用说赶超英国,恐怕连七大国之一的地位也难维持。排名世界百家大公司中的意大利三家,总的趋势是名次后移。韩国的“大宇”,1994年还列在菲亚特之后,1995年便排到意三家企业之前。

2.中小企业及地下企业

中小企业占全国企业总数95%以上,以中小企业为主的地区占全国90%,在中部地带,几乎是清一色的中小企业。在116个工业部门中,以中小企业为主的部门占82%。中小企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50%以上。地下企业则无法统计,一般估计其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10—20%,同中小企业加在一起占到60—70%。

这些企业主要从事食品、烟草、纺织、皮革、制鞋、木材、家具、服装等轻工业品生产,而这些产品在意大利的外销最具竞争力。

这些企业违背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规律:①它们始终分散,不见集中。②它们不求扩大规模,最大的雇工不超过300人,而且在企业数目上升同时,平均规模却逐渐缩小。80年代,加工工业平均规模由9.3人降到7.1人。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初,制造业平均规模由14人降至13.7人。③它们以自有资金为主,不从股市筹资。这种情况长期存在,这在一个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内,不能不说是一种罕见现象。

二、意大利经济存在的问题与弱点

意大利企业处境总的说来,大企业遇到困难比中小企业多,但还是有可能解决的。意大利当前最大的困难,在于其经济、财政中存在的其他众多问题。意政府更迭频繁,却始终贯彻一个方针,即把保持、加强本国企业国际竞争力放在首位,其它难题留待以后解决,于是不敢轻易增加税收来减轻财政赤字与公共债务;听任企业为提高工效、降低成本而解雇工人,同时又容许不纳税的地下企业存在,来减少失业;不急于返回欧洲货币体系汇率机制,听任货币贬值以增加外销商品的价格竞争力。因此意大利得到“国穷民富”之名。问题在所谓“民富”能保持多久?

1.大企业存在的问题

两家名列世界百家大企业的国家控股公司,即伊利集团和埃尼集团,问题不少。这两家原是国有企业,由于过去政府干预过多,加之某些政治集团从中牟利,中饱私囊,70与80年代效益下降,连年亏损,债务剧增。政府不堪重负,从1983年起着手非国有化。首先不再收购濒临破产的私人企业,接着实现股份化,将部份股份出售给私人,到1992年改成国家控股的股份公司集团。

在这方面,伊利集团的“减肥疗法”很突出,从成立之日起直到80年代初,该公司将无力经营的私人企业都尽量收购,形成一个几乎囊括所有行业的庞大集团,职工多达55万。1982年,该集团产值53万亿里拉,亏损3万亿,负债32万亿,终于被迫出售一批企业,最突出的是将阿尔法—罗密欧汽车厂转让给菲亚特。在90年代初的经济危机中又严重亏损。1992年产值83万亿里拉,亏损4.25万亿,负债72.5万亿,国家无力补贴,于是实行股份化,并决定退出银行界,先后转让所属圣心银行、罗马银行、信贷银行的股份,同时出售一些食品公司,以收入还债。职工由1982年的54万减至34.5万。到1995年又减至26.2万。随着经济危机过去,转亏为盈,1995年利润3.91亿美元。但与其资产额及营业额相比,远低于一般银行利率的利润率,实际上仍是亏损。

埃尼集团情况好些,过去也入不敷出,因此进行结构改革,同时也“减肥”,减少领导人员及部门经理并先后出售所属阿吉普石油公司、埃尼化学公司、农业化工公司、埃尼资源公司、纺织公司等。到1993年实现了预算平衡。共计划出售86家公司。从1993至1996年再行出售公司预计可收入5.4万亿里拉。今后打算集中经营石油、天然气及石油化工业。它经营的是人人都需要的商品,因而利润率较高。1995年利润26亿美元。

私营的菲亚特集团比较顺利,本次经济衰退中,1991、1992两年利润大减,1993年亏损,工资无着,被迫首次出让部分有决策权的股份。次年便转亏为盈。1995年利润13亿美元,预计今后每年可保持十余亿美元盈余。所产汽车已占欧洲市场13%。生产主要在国内,国外仅在南美投资设厂,近年为占有东欧市场,在波兰建厂。同外国同行只是进行某些项目的合作,如同法国雷诺合作生产新型发动机。新任董事长罗密蒂表示,不会同外国公司合并或彼此控股,说明它有独立竞争的信心。总之,在非经济危机期间,菲亚特是能应付局面的。

继菲亚特之后意第二大私营企业集团——金融投资公司的经验教训便十分惨痛。如上文提及,在1987年一度高额获利后,便不自量力,不看市场需求,盲目举债扩建。几年后负债增加远超营业额的上升,而利润却减到近于零。

从以上大企业情况看,两家国家腔股公司的问题是:①经济企业,不管是国有、国家控股或私营都得工作有重心,业务有专长,经营又得法,才能进行竞争,像伊利集团那样兼收并蓄,包罗万象,徒然分散力量,状况可想而知。②经营企业应按经济及市场规律办事。政府在国有或国家控股公司中,只能以董事身份掌握方针,不能充当经理,发号施令,用行政手段进行管理,设置层层领导,影响工作效率。从上述两公司采取“减股疗法”着手改革,说明它们已看到问题症结所在,能作纠正。总之,凡属方针出偏、经营失误所产生的问题,都可以解决,而意大利大企业的致命弱点,不在这里,而在它们总的力量单薄,国际竞争力不足。这是意大利长期历史和整个国力所决定,非短期所能解决的。

2.国民经济中其它问题与弱点

意大利财经难题不少,长期难获解决,一方面固然如上文所述,是来自政府施政中顾此失彼,但主要还是在于这些问题确实棘手,难以解决。

(1)通膨与货币贬值

西方国家经历滞胀后,都致力于抑制通膨。意大利通膨率也于1993、1994年下降,但1995年又回升,超过马约规定的5%。到1996年才恢复到马约标准,但在七大国中仍属最高。1994、1995年,七国平均通膨率为2.2%与2.5%,而意大利为4.0%与5.2%,预计1996年七国平均2.7%,而意大利为4.5%,为德、法2%的两倍,也高于英国的2.8%[3]。这种情况必然导致里拉对其他货币的汇价下降。里拉在1992年退出欧洲货币体系,不受汇率机制约束后便不断贬值。到1995年4月达1275里拉兑1马克的历史最低水平,汇价比退出货币体系前下降35%。到1996年中有所回升,进入1000里拉兑1马克的大关(1510里拉兑1美元)[4]。造成这种情况部份原因是由于新上台的战后第55届政府总理普罗迪表明了抑制通膨的决心,宣称为确保意大利如期于1999年加入欧洲货币联盟,要达到马约标准,将约束公共开支,增加税收,抑制通膨以争取尽早归入欧洲货币体系。新政府并提出1997—1999的“三年财政计划”,于1997年将通膨率降至2.5%,1999年再降为2%。当然此项诺言能否兑现尚得观察,但新政府终究与几届前任有所不同。前任政府对里拉贬值都听之任之,因为这会促进商品外销,受到出口企业界的欢迎。此种让本国货币贬值来增加出口货价格竞争力的做法已引起其它国家的不满。如法总统希拉克曾指责意利用疲软货币损害了法国工农业。1996年10月法总统访意,意总理便对记者说不同法谈货币汇价问题,而意工业部长则承认里拉疲软对法纺织业不利,对意大利则有好处,并表示理解法国此种忧虑。

不管怎样说,一个国家的货币不断贬值总不是好事。货币稳定仍是大多数人,包括不少商人的要求。当前意政府的考虑是不要让通膨成为加入欧洲经济、货币联盟的障碍,而一旦加入此盟,实行单一货币,就无需再单独为通膨及货币贬值操心了。但问题在于,在这段时间内,通膨年率固然由1996年初的5.5%降至8月份的3.4%,然而随之又出现生产停滞,消费下降。意上半年的工业生产比1995年同期已下降0.7%。因此菲亚特董事长罗米蒂便对政府态度提出异议,称当前振兴经济、解决就业最为紧急,能否符合马约标准如期入盟,可放到以后再说。

(2)财政赤字与公共债务

在财政赤字与公共债务上做到符合马约规定要比在通膨率上达标困难得多。按马约规定,财政赤字不得超过国内生产总值的3%,公共债务不得超过国内生产总值的60%。按意政府公布,1996年财政赤字为6.1%,国债为123.2%,均成倍超越马约标准。本届政府一上台便宣称以“意大利成为经济货币联盟先头部队”为目标,即要成为1999年首批入盟国家之一;于是制定计划,经议会通过:财政赤字到1997年降至国内生产总值的4.5%,1999年再降为2.8%,国债到1997年降至国内生产总值的121.3%,1999年再降为114.5%。从此计划看,在财政赤字上,是能否做到的问题,按经合组织公布,意财政赤字1996年为国内生产总值的6.7%,预计1997年仅能降至6.4%。至于计划中公共债务仍远超马约规定,与政府所定“先头部队”的目标抵触,于是意副总理维尔特罗尼提出应要求重新讨论入盟标准及时间表。对此欧盟委员会及欧洲议会明确表示:1999年1月欧洲经济货币联盟正式启动的时间及入盟条件,都不能变动。

在财政赤字和国债问题上,政府面临不可调和的矛盾,以压缩开支来减少赤字及国债,已无多大余地,而为此增税,会加重企业负担,削弱它们的国际竞争力,有悖于历届政府坚持的把支持出口企业放在首位的方针。

(3)失业问题

庞大失业已成意经济沉重包袱。更严重的是,不再像以往那样,由周期性经济危机所增加的失业会随经济复苏而减少,而是有增无减。结构性失业所占成份日益加重。

在意大利从1992年开始的最近这次周期性危机中,1993年失业率10.7%,1994年虽复苏,但失业却增至11.1%。1995年经济继续好转,而失业率又增为12.2%,人数高达273.9万。1996年更增至300万,失业率为13.6%,远超欧盟诸国平均率。此种在非衰退期失业频增的原因有下:

①大企业为提高竞争力,更新设备、技术,同时裁减人员以降成本。

②一般企业嫌对职工的福利负担太重,轻易不增雇人员。

③近年来,为抑制通膨而收缩银根,有碍劳动力市场的扩大。

近几届政府都把提高企业竞争力与抑制通膨看得比减少失业更重要,因而听任失业增加,能做的只是容许不交税的地下企业存在来吸收一些失业工人,但解决不了根本问题。

(4)落后的南方

贫瘠落后的南方是意长期难题。所说南方,包括小半个意大利,即罗马所在的拉齐奥大区以南的整个地区。人口和土地面积都占全国2/5。那里文化、教育、科技都落后,投资者望而却步,因而资金短缺,经济无从发展。企业密集度仅北方1/4。人均收入为北方的3/5,职工工资平均比北方低20%。失业率高达26.2%,25岁以下青年失业更达59.4%[5]。上述意13.6%的失业率,是平均数。北方失业几年来稍有下降,由前两年的7%、6.9%降至目前的6.5%。东北地区更仅5%,有些企业还雇用外国技工。按理说可将南方劳工北调,但却做不到。南方失业者多数情愿凭失业保险金度日,不肯离开家乡故居。

南方落后问题又引发另一问题。北方不少人对意整个经济受南方拖累很不满。有的党派便利用此种情绪鼓吹南北分裂。如意大利北方联盟原主张改行联邦制,但到1996年9月更进一步提出彻底分裂。该盟领袖博西提出,北方八个区独立,成立“帕达尼亚国”。这八个区位于北方帕达尼亚平原及其周围,人口在2500万至3100万之间,是全国最富饶之地。联盟其他一些领导人还主张把中部一些地区也划入其内。二号人物马罗尼便提出:“将成立的帕达尼亚国不按民族或语言,而按社会经济标准划分。”这样将把菲亚特的都灵汽车厂所在的皮德蒙特地区,以米兰为首府的伦巴第以及威尼斯都划入其内。

当然此种主张即便在联盟内部也仅为一些极端分子派别追逐。然而博西竟于1996年9月15日在威尼斯约5000人的会上宣布“帕达尼亚独立”,宣读“独立及主权宣言”,还发动1.2万人作“远征”游行,把南方人叫作“黑手党乡下佬”。此种行动引起坚决反对。在米兰便有数万人在主张统一的全国联盟的号召下,进行反示威游行。

当然南方分裂不会实现。但这种现象反映了南北贫富悬殊,在发达国家是少见的。

上述这些问题迄今能说已解决的仅一个,即通膨,但难保不复发。其它问题本身就更难,加之又彼此牵扯,着手解决其中一个,难免不加重另一个。如要减少财政赤字及国债,必须增加税收,这就提高企业成本,影响其销路;又如要减少失业,得放松银根、刺激经济,但这将使通膨复发;再如要消除南方的落后,可以用减免捐税、政府资助等办法鼓励人们去那里投资创业,或更由政府直接拨款或国家控股公司前往投资,但这将大大加重财政赤字与公共债务。因此结论是这些问题在今后相当长时期内无法解决。

三、意大利经济的优势

无可否认,中小企业在意经济中占重大地位。上文提到它们的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50%以上,加上地下企业,更占60—70%。尤其重要的是,在意出口工业品中,它们的产品也占到52.7%。73%的中小企业从事出口,它们的营业额平均40%是由出口实现的。

更值得注意的是,作为一个发达国家,意大利的大企业在当前周期性与结构性双重危机中出现停滞,甚至衰落,在国际竞争中乏力,而它的中小企业却仍在发展,充满活力,它们以轻工业品为主的产品能占得市场,畅销世界。西方世界已处于垄断资本主义时代,而意这部分经济却呈现资本主义初起阶段的发展劲头。意大利是发达国家,而它的这部分经济却同当前正处在工业化中的发展中国家十分相似。这是西方经济中一种特殊现象,要作解释,得寻找中小企业此种活力的来源,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1.规模小,应变能力,即按市场要求、顾客心理改变经营方式和产品规格品种的适应力比大企业强。此外,小本经营,建业、转业、停业都容易,倒闭牵涉面也小。于是自生自灭,适者生存,凡能存在的,都是有能力,有前途的。

2.中小企业产品竞争力主要来自低成本所导致的低售价。低成本来自:

(1)劳动成本较低。中小企业中职工工资比大企业低,加之不像大企业那样需负担劳工福利、养老、退休等社会保险开支。它们雇用、辞退工人较自由,不像大企业那样不能轻易裁员,辞退工人必须支付解雇费。至于地下企业更除了付低工资外,不对工人承担任何责任。

(2)从70年代石油危机以来,耗能高的重工业受限制,而中小企业大多从事耗能低的轻工业,如食品、烟草、纺织、皮革、制鞋、家具、成衣等业,受石油涨价的影响较小。

(3)政府对从事出口加工的中小企业给予支持,包括减税、发放贷款等。

(4)里拉贬值,更降低了产品的外销价格。尽管大企业也享此好处,但大部分却为由此上升的进口能源及原料价格所抵消。

3.这些企业的活力还在于它们正在发展与提高中。它们一般机械化程度不高,还特别重视手工技巧,但也逐渐掌握一些高技术。另一方面,它们渐从自发、分散状态转向有组织。它们坚持小批量生产,但相互间渐成网络[6]。如佛罗伦萨郊区的毛纺厂同波洛尼亚郊区的毛衣厂就实行分工,有机结合。此外同行间进行特定项目的结合,如普拉托一万多家平均50个工人的纺织厂,共同建立一个专家与配件供应的网络。80年代以来,中小企业还同大企业建立联营经销网。意经济学家乔治·富阿就指出:不仅仅是“小的好”,关键还在于众多小的所组成的放射形网最终产生了“巨大活力”[7]。

就是靠这种活力,中小企业曾在80年代为意大利创造“经济奇迹”,支撑意摆脱90年代初的衰退,接着又连年为意带来巨额贸易顺差,因此颇享国际声誉。美总统克林顿在七国首脑不久前在底特律一次讨论就业的会议中就称赞意中小企业所形成的“工业区”是发达国家的一个榜样。

另一方面,也不能因此认为意大利中小企业的竞争能力就无敌于天下。它们的竞争力既主要来自低成本所带来的低售价,在发达国家中可不遇对手;但却可能遇到成本更低的发展中国家的竞争。如其王牌出口商品鞋子就曾遇到韩国、台湾平均售价比它低30%的产品的竞争而销售下降。尽管此项威胁后随韩国、台湾地区工资成本上升而逐渐减小,但免不了遇到正在工业化而工资仍低的发展中国家的竞争。因此意大利中小企业的活力能存在多久,藉之保持的世界七大国之一地位又能持续多久,仍是个问题。

注释:

[1] 《经济日报》1996年8月7日转载美《幸福》杂志。

[2] 英《金融时报》1996年2月29日。

[3]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1995年4月23日“世界经济前途报告”。

[4] 法《世界报》1996年6月27日。

[5] 法新社1996年9月13日。

[6] 日本《经济学人》1994年2月7日。

[7] 德《经济周刊》1994年4月29日。

标签:;  ;  ;  ;  ;  ;  ;  ;  

意大利经济发展的不足与优势分析_意大利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