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均粮食变化的地理研究_农业论文

我国人均粮食变化的地理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粮食论文,地理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摘要 人均粮食占有量是反映粮食供给水平的重要指标。本文分析了我国人均粮食占有量变化的阶段和地理特征,并探讨了其与粮食增产的关系,对因地制宜调控人粮关系有一定参考价值。

关键词 人均粮食 变化 分布

1 我国人均粮食变化的阶段

1.1 阶段

建国后,我国人均粮食占有量在波动中不断增加,大致可分为四个时期:(1)1950~1958年增加期。从1949年底的209kg增至303kg,人均粮食占有水平虽较低,但增长较快,9年内增加94kg,平均每年增加10.5kg,年均增长率5.9%。(2)1959~1960年减少期。人均粮食占有量大幅度下降,到1960年降至217kg,平均每年减少43kg,年均增长率为-14.19%。(3)1961~1984年增加期。人均粮食占有量在波动中逐渐增加,1974年恢复到1958年水平,1982年超过305kg,1984年达392kg,接近400kg大关。24年内增加175kg,平均每年增加7.3kg,年均增长率为3.36%。这一时期人均粮食波动明显,每达到一个峰值(如1967,1971,1975,1979年),就下降1~2年,然后回升,超过原峰值,再增长1~2年,达到新峰值。(4)1985~1992年徘徊期。从1985年起,我国人均粮食占有量一直在375kg左右徘徊,1990年曾略有回升,达394kg,1992年又降至378kg,人均减少16kg(图1)。

图1 我国人均粮食变化曲线

Fig.1 The varied curve of grain per capita.in China

1.2 成因

人均粮食的增减取决于粮食与人口增长率的对比。(1)1950~1958年,虽是建国后我国第一次人口生育高峰,9年净增11827万人,平均每年增加1314万人,年均增长率为2.43%,但同期我国粮食从1.13亿t,增至2.0亿t,增加0.87亿t,年均增加965万t,年均增长率8.52%,远远超过人口年均增长率,因此,人均粮食迅速增加。(2)1959~1960年,因自然灾害和政策失误,我国粮食连续二年减产,从2.0亿t降至1.44亿t,年均增长率为-14.3%,从而导致人均粮食急剧下降。(3)从1961年起,由于增加复种、提高单产,我国粮食产量不断增加,1963年超过1958年水平,1984年达到4亿多t,24年内平均每年增产1099.2万t,年均增长率为7.66%,虽然1963~1974年曾一度出现我国第二次人口生育高峰,每年出生2700万人,但人口年均增长率(2.37%)仍低于粮食年均增长率,以致人均粮食占有量不断增加。由于受季风气候的影响,这一时期我国粮食产量波动十分明显,往往连续2~3年后,出现1~2年减产(如1968~1969,1972,1977,1980~1981年),造成人均粮食占有量相应波动。(4)从1985年起,我国连续几年减产,到1990年以后才略超过1984年水平,但此时我国已进入第三次人口生育高峰,平均每年增加1662万人,年均人口增长率为1.6%,大于粮食年均增长率(1.08%),以致人均粮食占有量低于1984年,处于徘徊状态。

2 我国人均粮食变化的地理特征

2.1 普遍增加,但地区差异大

建国四十多年来,我国各省区人均粮食占有量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就绝对增加量而言,超过200kg的有吉、苏、鲁、新、鄂、湘等5个省区,其中以吉林省最多,达272kg;100~200kg的有冀、豫、辽、皖、浙、京、津、宁、藏、川、内蒙、赣、桂等13个省区;20~100kg的有黑、沪、晋、甘、海、青、陕、闽、云、贵、粤等11个省区,其中以贵、粤增加最少,只有26kg,增加最多的省与最少的省相比,约相差10倍。相对增加量超过100%的有津、京、鲁、冀、新、苏、藏、豫等8个省区,其中最多的天津市达266%;50~100%的为鄂、湘、沪、浙、皖、辽、吉、宁等8个省区;其余的省在50%以下,最少的贵州省仅12%,只有最多的天津市1/22。

据1950~1992年各省区人均粮食绝对增加量与相对增加量的相关分析可知,两者成正相关,人均粮食相对增加量多的地区,绝对增加量也多,大致相对增加量每相差10%,则绝对增加量要相差16kg。黄淮海、长江中下游地区是我国人均粮食增加最多的地区,西南、西北是最少的地区。相比之下,吉、津、京三省市离相关曲线较远。吉林省人均粮食相对增加量较低,只有59%,但由于人均粮食基数高(1949年为455kg),故绝对增加量较多,达272kg;津、京两市人均粮食相对增加量虽居各省区首位,分别为266%,156%,但由于人均粮食占有量基数较低(1949年分别只有59,100kg),故绝对增加量仅156,157kg。所以,我国人均粮食绝对增加量与相对增加量的相关性,还要受人均粮食基数的制约,它往往使某些人均粮食基数较高和较低的省区偏离相关曲线(图2)。

图2 我国人均粮食相对增加量与绝对增加量的相关性

Fig.2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relative and absolute incrementof grain per capita.in China

1950~1992年我国人均粮食相对增加量的地区差异与各省区P值(粮食增长率与人口增长率之比)的大小成正相关。P值高的省区,人均粮食相对增加量较高;反之,P值低的省区,人均粮食相对增加量较低。大致各省区P值每相差1,则人均粮食相对增加量相差51.67%。至于我国人均粮食绝对增加量地区差异的大小还与各地人均粮食的基数有关。据1950~1992年各省区人均粮食绝对增加量与Q值(P值与人均粮食基数之积)的相关分析可知,两者成正相关。大致各省区Q值每相差100kg/人,则人均粮食绝对增加量相差37.61kg/人,这也是吉、津、京三省市偏离人均粮食相对与绝对增加量相关曲线的原因。因此,提高P值,是增加我国人均粮食增加量的重要途径(图3)。

图3 我国人均粮食增加量与P、Q值的相关性

Fig.3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increment of grain per capita.and P,Q values in China

2.2 分布格局发生变化

人均粮食地区间增长不平衡,使我国人均粮食分布格局发生很大变化。建国初期,我国人均粮食占有量很低,全国30个省区(除台湾省外,下同),只有黑、吉、内蒙3个省区超过300kg;黄淮海和新、青、藏、沪是人均粮食最少地区,均在200kg以下;其余省区在200~300kg之间。到1992年演变为从北向南递减的分布格局,吉、黑两省仍是我国人均粮食最多的地区,大于600kg;蒙新宁、黄淮海、长江流域在350~500kg之间;西南、东南沿海和直辖市在300kg以下。人均粮食占有量分布格局的上述变化,明显影响到粮食余缺、购销、调运的地理分布,它是我国南粮北调变为北粮南调的根本原因(图4)。

图4 我国人均粮食分布

Fig.4 The distribution of grain per capita.in China

2.3 地区差异由缩小转为扩大

按标准差,我国各省区人均粮食占有水平地区差异的变化,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1950~1960年差距缩小,人均粮食地区间标准差由100kg/人降为60kg/人;1961~1977年稳定在60kg/人左右;1978~1992年差距拉大,由60kg/人增至130kg/人,1998年达132.7kg/人。人均粮食占有量地区差异大→小→大的变化特征,也反映在极差和变异系数。这说明80年代以来我国各地占有粮食不均的状况有所加重。在人均粮食占有水平不高的情况下,它必然会加剧地区间粮食余缺矛盾,增加区间粮食调运的难度(图5)。

图5 我国人均粮食地区差异的变化曲线

Fig.5 The varied curve of regional difference of grain per capita.in China

造成我国人均粮食地区差异上述变化的原因,与各时期人均粮食增减的区域分布变化有关。1950~1960年人均粮食较多的地区(如苏、吉、黑、川)人均粮食负增长;而人均粮食较少的地区(如津、沪、苏)人均粮食增长快,从而,导致人均粮食占有水平的地区差异缩小。而1977~1992年恰恰相反,除了人均粮食较少的地区(如沪、贵)出现负增长外,主要是人均粮食较多的地区(如黑、吉、内蒙、新、苏)人均粮食迅速增加,以致人均粮食占有水平的地区差异扩大。

3 人均粮食增量占粮食增量的份额

3.1 计算方法

建国后,我国所增产的粮食一部分用于人口增加,另一部分提高了人均粮食占有水平,粮食增产对提高人均粮食的贡献率,可用W来表示,它是指人均粮食增量占粮食增量的份额。W值越大,表示粮食增产对提高人均粮食的贡献越大,人均粮食增量越多。W值的计算公式为

式中 A[,0]——原有人口(万人);△A——人口增量(万人);△B——粮食增量(万t);C[,0]——原有人口粮食(kg/人);△C——人均粮食增量(kg/人)。

3.2 空间分布

建国后,我国粮食产量增加291%,所增产的粮食58.99%用于人口增加,41.01%提高了人均粮食占有水平。在地区分布上,人均粮食增量占粮食增量的份额的W值,大致呈从中部自北向南两侧递减的格局。北方沿海地区(冀、津、鲁、苏、沪)是我国W值最高地区,在50%以上;以此向西,经浙、皖、豫、鄂、湘、川,抵新、藏,在35%~50%之间,居次;在上述区域以北的青、甘、宁、陕、晋、内蒙、吉、黑和以南的云、贵、粤、桂、海、赣、闽等省区,不到35%,换言之,这些地区增产的65%以上粮食用于人口增加(图6)。

3.3 形成机制

一个地区人均粮食增量占粮食增量的份额W值的高低与该地区P值(粮食增长率与人口增长率之比)的大小有关。据1950~1992年各省区W值与P值的相关分析可知:两者成正相关,P值越大,增产的粮食于提高人均粮食的份额W值也越大。因此,提高各地P值是增加我国人均粮食增量占粮食增量的份额W值的潜力所在(图7)。

图6 我国人均粮食增量占粮食增量份额的分布

Fig.6 The distribuion of the protion for increment of grain per capita in increment of grain in China

图7 我国各省区人均粮食增量占粮食增量份额W值与P值的相关性

Fig.7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ortion for increment of grainper capita in increment of grain W and P values in China

4 提高我国人均粮食占有水平的对策

4.1 总体发展战略

提高我国人均粮食占有水平必须开源节流,处理好人口再生产与粮食再生产的关系,务必使粮食增长率超过人口增长率。

4.1.1 努力控制人口增长

1995年2月15日我国人口达12亿,今后几年内每年净增人口1000多万的势头仍将持续下去,由于人类自身再生产的惯性作用,实现我国人口零增长,至少还要50年。人口持续增加必将进一步制约我国人均粮食的提高,加剧人粮矛盾。因此,严格控制生育指标,大力降低生育率,把人口增长率降低到最低程度,是缓解我国人粮矛盾,提高人均粮食占有水平的积极措施。

4.1.2 增加粮食产量

预计到2000年,我国人口将达12.5~13亿,比目前增加0.5~1亿,欲使人均粮食稳定达到400kg的预期目标,则要比目前平均水平增加25kg,这要求至少平均每年增加粮食1000~4000万t。(1)稳定粮食播种面积。近14年(1979~1992年)我国粮食播种面积减少1000万hm[2],累计少生产3.78亿t粮食,平均每年2700万t,其中1985年达4080万t,人均39kg。播种面积减少是造成我国近年人均粮食徘徊的重要原因。因此,稳定粮食播种面积对于提高人均粮食占有水平至关重要。而要做到这点必须从经济、行政、法律等方面采取有力措施,制止一切乱占滥用耕地的行为,严格控制非农业占有地规模,遏止耕地锐减的势头;增加投入,根据宜农荒地的质量、开垦的难易程度、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和经济效益,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垦宜农荒地,提高废弃地复垦率;进一步改革耕作制度,充分利用作物生长季节的光热资源,努力使我国复种指数从目前的156%,提高到161%,以弥补耕地占用而产生的缺口。(2)提高单产。60年代至今,我国粮食总产的增加,主要依赖于单产的提高,尤其是1979年以来,除黑龙江省外,我国各省区粮食播种面积约有不同程度的减少,但因同期粮食单产从168kg,提高到267kg,这不仅弥补了粮食播种面积减少而产生的缺口,而且增加了总产,使人均粮食有所提高。由于目前我国粮食单产水平要比国外发达国家低30%~40%,因此,通过提高单产,增加我国人均粮食占有量潜力还很大。提高我国粮食单产,除了因地制宜治水改土,改善农田生态环境外,还要采用先进、适用、配套的农业技术,提高粮食生产的科技含量,使各生产要素和谐地配合:积极推广现有良种,扩大杂种优势利用,采用现代技术培育新的高产、稳产良种,加速品种更新换代,以发挥优良品种内在的增产潜力;发展多种形式的间作套种,合理施肥,加强病虫害防治,推广各类地区粮食高产栽培综合技术;增加化肥、农药、薄膜、农机、农电投入,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努力使我国粮食单产每年稳定增加6~9kg,为本世纪末人均粮食达到400kg创造条件。

4.2 区域调控策略

提高我国人均粮食占有水平,要根据各地人口发展趋势、粮食生产的限制性因素和增产潜力,确定不同的主攻方向。

4.2.1 大力提高三北地区人均粮食占有水平

三北(东北、华北、西北)是我国近年唯一人均粮食持续增长地区。这里后备耕地资源比较丰富,粮食单产较低,增产潜力大。今后一方面要增加投入,积极稳妥开发三江平原、内蒙东部、新疆西部的宜农荒地,尽可能做到每年新增耕地面积与非农业占地规模相平衡;并减少休闲地,采用地膜覆盖、间作套种等适用技术,因地制宜提高复种指数,扩大粮食种植面积。另一方面要加强农田基本建设,治理盐碱地,合理利用水资源,改善生产条件,推广早熟高产优质良种,增产粮食,进一步提高人均粮食占有水平。

4.2.2 扭转西部地区人均粮食占有量的徘徊局面

甘、青、云、贵等省一直是我国人均粮食徘徊不前的缺粮区,这与当地生产条件差、投入少、粮食单产低、人口增长快有关。因此,今后要在稳定粮食播种面积的基础上,增加投入,搞好水利工程建设,发展水浇地,扩大高产稳产旱涝保收农田面积;采取行之有效的水土保持措施,防止水土流失,合理利用坡耕地;在大力发展养畜积肥、种植绿肥,推广秸杆还田的同时,增施化肥,以保证地力不衰退的基础上,粮食单产稳步提高。此外,还要调整民族生育政策,加强计划生育管理,严格控制人口增长,努力使人口增长率低于粮食增长率,提高人均粮食增量占粮食增量的份额,缓解人粮矛盾,最大限度降低粮食调入量。

4.2.3 遏制东南地区人均粮食减少势头

近年来,我国东南地区粮食种植面积剧减,总产增长缓慢,人均粮食逐年减少,明显影响全国人均粮食占有水平的持续增长。要扭转这一局面,关键在于稳定粮食种植面积。该地区经济发达,后备耕地资源不多,耕地继续减少难以避免,但水、热、土资源条件相对较好,生产基础和经济实力雄厚,是全国复种潜力最大地区。因此,今后一方面要有计划、有步骤开垦红壤丘陵荒地,控制非农业占地规模;另一方面要进一步改革耕作制度,充分利用冬季热量资源,增加冬种面积,努力使提高复种指数而增加的复种面积与因耕地占有而减少的种植面积相平衡,以稳定粮食播种面积,保证粮食生产的发展。与此同时,要增加投入,治水改土,进一步提高单产,使粮食增长率大于人口增长率,以遏制人均粮食减少的势头。

(收稿日期:1995-08,改回日期:1995-12-23)

GEOGRAPHICAL RESEARCH ON CHANGE OF GRAIN PER CAPITA IN CHINA

Guo Bailin

(Department of Geography,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Shanghai 200062)

ABSTRACT

The possessive ratio of grain per capita.is the important index that reflects supply standand of grain.The article analyses the stages and geographic characteristies of the change of possessive ratio of grain per capita.in China and probes into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t andincrement of output of grain.It is worthy of reference that regulat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eople and grain in line with local conditions.

Key Words:Grain per capita;Change;Distribution

标签:;  ;  ;  

中国人均粮食变化的地理研究_农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