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学认同与高考命题_命题的否定论文

历史教学认同与高考命题_命题的否定论文

历史教学与高考命题的同一性,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命题论文,历史教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考试研究

历史教学与高考命题的关系经常困扰着教师与学生,由于应试教育的推波助澜,每年的备考猜题活动及随之而来的题海大战,耗费了师生大量的精力,“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较劲”态势可谓年年如此。

有幸1994年历史高考试题发生了标志性的进步,在能力要求上出现了根本性的提高,素质教育得到应有的回报。这种情形的出现是十几年来历史教学与高考命题互砥互砺的结果,是教学目标要求与命题思路发展必然之路。它说明历史教学与高考命题不是双重对立的壁垒,其间存在着同一性。如果教学者与命题人在这里求得共识,无疑对于人才的选拔和教学的提高将会带来积极的影响。

一、教学中紧扣重点,突破难点同命题方式的“小切口、深分析”

具有高度的一致性。

命题人的心路贵在有利于选拔人才,同时有利于教学。试题的水平与能否最佳地反映考生知识与能力的水准是相一致的,通过考试让那些掌握历史知识信息量大,并能运用正确观点对重大历史事件作出全面解释的考生脱颖而出,高考的目的也就达到了。这就说明命题不可能脱离教学实际,两者有着必然的联系。从某种意义上说,高考命题应该是教学中的一个环节,既然如此,命题也应该遵循教学原则,适应教学规律,一套试题不可能是空中楼阁。

首先,在历史教学中应该紧扣重点进行教学。所谓重点,就是那些对历史进程有影响的人物和事件,它的特点一般来说是发生在历史的转折或飞跃时期,都具有启迪与借鉴意义。作为升入高等学校文科专业的学生,必须掌握这些历史知识和应该具备认识并解释这些历史事件的能力。所以说教学重点,应该是命题人落笔着题的地方。如1994年材料解析与问答题,从“贞观之治”、“1938年1月至1938年12月日本对国民政府的方针”、“1972年到1982年美国对华政策”、“墨子思想”、“中国19世纪末维新思想与法国资产阶级启蒙思想比较”、“19世纪50、60年代欧洲重大事件的原因与性质”等处切入,这六道试题无一不是教学中的重点,试题所反映的事件曾经影响甚至仍在影响着历史进程,命题人不仅考虑到历史作用而且考虑到事件的现实影响,这不正是我们在教学中应着力运用的指导思想么。

关于如何紧扣重点的问题。什么是教学重点,往往是比较明确的,但怎样“重”起来却存在不少误解。一般说来,在教学中对于时间及知识量的投入愈多愈大,往往被视为突出了重点,其实这是肤浅、片面的,以量大补质之不足的做法,妨碍了教学的深入。要突出重点必须从全方位、多层次、多视角去剖析某个重点,不只是介绍重点事件的“面”,而且要认识重点事件的“体”,不只是触摸到事件的外表,而且要透视事件的内核,也就是说必须对重点进行总体、全面、辩证的深入理解,方能完成突出教学重点的任务。在一定意义上,高考命题的导向作用值得重视。譬如,“贞观之治”是唐太宗统治的代名词,因为李世民开明而有业绩,史家表彰这位君王,便冠以此名。由是,在教学中我们自然也将这段史事作为教学重点,列举近十条太宗的重大措施,教师和学生皆能熟记并流畅地表述出来,以为这就算保证了重点教学的落实。其实不然,“贞观之治”既含有“罢修乾元殿”类的内容,也含有马周上疏:“而供官徭役,道路相继,兄去弟还,首尾不绝,远者往来五六千里,春秋冬夏,略无休时”的内容,如何认识唐太宗的统治,只有综观二者,进行辩证唯物的分析才能得出准确的结论,才算完成了突出重点。这在命题中叫做“深分析”,而达到这一点,在教学中,就必须突破包围重点的难点,这也是历史学科特点本身所决定的。

二、教学中从基础知识到基本理论,命题中运用观点解析材料,

这种输入信息与信息反馈的双向程序,在历史情境中是协调一致的。

学习历史与研究历史的基本方法,是从大量的历史材料中引出符合历史本质的结论。由于历史教科书替我们准备了不少材料,这些材料通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并且还作了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工作,也引出了许多正确的结论和精辟的观点,又以科学精炼的文字加以表述,在教学中我们要通过多种多样的教学手段让学生牢牢掌握,学生要记住材料,更要理解对这些材料是怎样进行抽象升华的,在反复学习,通过一定的积累之后,再进行举一反三的训练,培养学生运用材料得出正确观点或运用正确观点解析材料的能力,这一切都是在教学中向学生输入信息(即历史材料)、教师引出的结论、经典作家的观点三大部分的有机结合。

同样,历史高考命题自始至终,不管是什么题型,都是要求从考生那里得到历史材料、结论、经典作家观点的信息反馈。所不同的只是命题中选用的材料以及观点并非出自课本,而是从浩翰的史料中选择出来的,这就要看考生的能力了,如果对材料进行抽象的思维方式并未掌握,只知生搬硬套,显然难以作答。如果能理解材料并灵活应用,回答问题自然会得心应手。由于汗牛充栋的历史要籍,不少教师对此感到无法应付。似乎只有捉住或近乎捉住某个题目才算得成功,也不能放心。这种专求个别,忽视一般,只看特殊,不顾普遍的态度是十分有害的。因为教学中贯彻从材料引出观点的思想方法和命题中执行以观点解析材料的思维模式,前者是信息的输入,后者是信息的反馈,是相互关联的两个相向程序,同时统一在某一历史情境之中。例如1994年高考试题38,张玄素上书和马周上书的内容是教科书上所没有的,唐太宗采取的措施教材上有,并在教学中作为信息输入给学生,现在命题要求对张玄素和马周上书中的材料作出反馈,考生当然第一反应便是在贞观之治这个历史情境中去求得答案,可见命题材料无论从什么地方选择,都会与教材中一定的历史情境相联系,只要我们在教学中对信息输入做得全面深刻,就不必担心没有信息的反馈。因为从材料到观点和以观点指导材料,是同时统一在同一个历史情境中的,史与论的辩证统一是一个普遍原则,教学与命题都必须遵守。

三、教学中注重知识及能力教学,加强思想教育,命题时应环

绕国情、国势,强调精神修养二者和谐如一。

众所周知,历史学的功能,具有独有的历史与现实性、理论与应用性,历史学的价值也是任何一门学科所不能替代的。一个国家与民族的资政和教化任务,主要靠历史学来完成。我们在教学中,一方面抓紧传授给学生以丰富的历史知识,就在传授知识的时候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通过对传统文化的了解,认识历史发展规律;帮助学生立志站在人类文明发展的前沿,继承和发展祖先的业绩;培养学生崇高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以及纯厚的爱国热情;树立高尚的伦理观念、道德情操;养成民族与文化的共融心理;培养改革开放的进步意识;加强舍己为人、敢负责任、勇于献身的人格修养……。历史知识的丰富同思想品德的提高,在教学中是相辅相成的,任何时候都不可偏执一方。

同样,高考命题要对历史学的功能要求得到极大的发挥,特别应该注重环绕国情这一主体,从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外交等方面设计试题,试题精神应同改革开放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国策保持高度一致,体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原则。也应注意到冷战结束后的国防形势及民族、国家之间关系的变化,认清世界历史潮流的本质和方向。试题对社会上的错误思潮及讹传的历史现象以及由错误导向造成的历史偏见均有拨乱反正、以端视听的作用,为社会文化的高雅纯洁起到特殊影响。

据观察,高考试题的出台,都具有两种前提,其一是历史知识要求,其二是命题都有相应的目的与动机。1994年试题38,可以说是针对教学中和社会上所出现的夸大唐太宗业绩的思潮而命出的。第39、40题更为加强对日本、美国的深刻认识,在现实中处理国际关系问题上保持正确、清醒的头脑,保证改革开放政策的执行。第41题,要求人们相亲相爱、和睦安定、共同富裕、发展生产的本意,通过对墨子思想的分析表达出来,命题者的心机神韵高雅,用心良苦。第42题,是为对近代中国国情更透彻的了解。第43题,突出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特别通过恩格斯着眼于生产力的发展来观察分析形势的方法论,教育人们以正确方法认清国内外形势,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这种隐在试题背后的动机,正是我们在教学中应该完成的教育任务,如果高考试题不具备这种潜性目标与动机,试题便死气沉沉,毫无生机,也无法考查出学生理解历史、运用历史知识的能力。足见历史知识的丰富与思想教育的加强,对国情、国势的了解与精神修养的提高二者和谐统一,同为教学与命题的灵魂。

四、教学中应引入新的科研成果,命题时要注入新思想、新概

念,二者亦步亦趋。

历史学科的时序是从远及近,由古至今,以中学历史教材而论,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一门由难到易的学科,如文字障碍及观点表述的抽象,上古史为难,近现代史则较易。还有一个特点是历史知识的信息量与日俱增,量的变化往往影响到质的变化,随着新材料的不断发现和研究的渐渐深入,一方面历史内容天天在增加,另一方面也可能对以往历史结论产生动摇乃至否定。所以,新的历史科研成果,必然要随时在教学中予以适度的补充应用,对那些正在争辩着的热点或焦点应有足够的关注,如经济史,文化史的“热”,和政治史相对的“冷”要有所了解,对新文物发掘,新材料发现应结合教材内容,简洁而有机地加以应用,不了解科研动态,等于不了解“行情”,教学也是无法“经营”下去的。为了更有利于学生升入高等学校后的继续学习,对于大学历史专业或历史共修课的教学也要有所了解,命题决策者主要是大专院校的教师,他们对大学历史教材与教学要求,远比对中学历史教材与教学要熟悉得多,对于选拔人才的要求也要迫切得多,尊重命题人的意向取舍,对提高教学质量,适应高考要求是有补益的。

作为高考命题人,绝对不会让一份破碎的材料或一个陈腐的观点走上自己的笔端,注意力应该依整个历史学科研发展的大方向而转移,不能因所谓“反猜题”,而故意与热点唱反腔。一套试题能体现出历史学的科研“热点”与方向,那将是非常出色的。试题应该有时代特色,要讲究意境新颖,1994年历史高考试题在这方面十分突出,第40题,在选择材料与观点上已经达到时代、教学、科研三者同步进行的水平,历史学的活力得到充分展示,对此,我们在教学中应予以足够的重视。

五、教学训练与命题操作其过程神而合一。

教学训练,最主要的是教学生如何动脑、动口、动手。在程序上是点——线——面——体的走势,首先让学生掌握、记忆基本知识点,即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结论等具体的史事,然后将知识点以一根红线贯穿起来,串成若干历史线索,进一步再将相关线索组合为历史的横断面或纵断面,几个历史平面即可拼构为历史的实体——某一时期或某一方面的历史总体情境。通过练习,学生既能掌握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国际关系等系列的知识点,又能理解每一历史线索间的相互关系,把握历史全貌的主体构架,宏观与微观,网而不漏。在教学和训练中对有关名词的概念,务求明了准确,对相关学科的有关常识或概念应留意引鉴,列出各级各类示范题进行练习,一定要求学生口述与书写,切忌会意而止,对学生练习应评讲,借用语文课内字、词、句的教学方法,以养成审题慎密,思维层次清楚,表达精练准确的严谨、科学、全面、规范的作业习惯,并逐步开始举一反三的训练,教学生使用钥匙,便能启开各式各样的锁。

高考命题实际上也避不开历史知识点、线、面、体的思路,一套试题犹同一篇文章,事先有布局谋篇的先期工作,对教学实际,难易程度作一番研讨,确定试题的标高,结合量力性原则,引文命题。从题型来看,填空、选择、解析材料、问答等,实际也是以历史的知识点、线、面、体的框架拟定的。在拟题过程中,古今中外的比例关系,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国际关系各方面的轻重协调都要有周到安排,命题人胸存全史,剔出应予考试的知识内容,排列确定分数比例,组合、布局题目,经过反复推敲韵色后,通读试题,应如读一篇通顺的文章,在立意、引文、气热、照应各方面具有高雅、流畅、宏融,如一之感。1994年试题在选择题与填空题的命作中,克服了往年那种用几个偏怪小题来调节整套题难易的作法,使得小分数的价值有了提高,考试能力的要求增加,全套试题一气呵成,无疏漏,无挖补,十分均匀得体,以根本上解决了靠偏题、怪题拉开分数档次的作法,这对教学将起良好的导向作用。

六、高考试题参考答案是教学与命题的共同焦点。

随着教学的深入发展,高考要求的提高,参考答案这个老问题,出现了新的困惑,在这个焦点上,教学与命题之间的共识是最为迫切的。

据教学中所反映出来的问题而言,往往教师对某一问题的答案同高考试题参考答案难以吻合,同一问题有时差距很大,高考指挥捧的魅力在这里表现出极大的权威性,足令教师苦苦求索,怨气也不免由此而生。当然,站在命题角度来看,拟定参考答案,特别是问答题的答案要点是一项科学性强、危险性大的工作,稍有差错其后果将难以设想,可见参考答案不应视为某一方的问题,它仍然是教学与命题双方共同的焦点。

为了提高学生答题质量,在教学中应该加强审题教学的内容,对问题的时间、空间、主题、材料、结构、逻辑、表述等应有对策训练,并在教学中积累相应的练习程式,有必要选择历史小论文示范教学,对引经据典、综合分析、比较归纳、提炼引伸等各类答题方式要结合教材进行训练,在历史教学中经常进行讨论或习作历史小论文是提高应试质量的较好方法。

对参考答案,以往可以在课本上取材,而1994年试题解析材料和回答问答题几乎很少能照引课文,确实改变了把学生看作是可以移动的知识仓库的错误。然而,范范史海,选什么材料,用什么观点,怎样引文表述,其内涵太丰富,其外延太广阔,不能不有所规范。首先,某一题的参考答案主题间要明确,中心要突出,选材准确,文字概括力度要大,对相同、相近的内容必须有涵盖面,力戒修饰性空洞语句。我们认为1994年试题第41题,按层次评分是非常好的一种方法,必要时一题多解的试题与答题也是可以采用的。由于有些题分数较多,布分应该更加细致,得分点选准,以1、2分布点为宜,0.5分和3分应尽可能不用,要考虑模糊中得到精确的原理,对阅卷要有指导说明,特别是在今后的阅卷工作中一定要保证阅卷人的专业知识质量,事实上不少答案(主要是问答题)阅卷人若不懂此专业内容,几乎无法公正地评出考生的成绩。

综前所述,教学与命题在许多问题上具有同一性原则,如果在对立统一观点的指导下,能取得共识,历史教学将更稳定踏实地向前发展,教学效果会大幅度提高,给高考命题打下更深厚的基础,试题水平也将不断提高。反过来,试题的进步对教学的导向作用也就更大。这种良性循环的形成,定能保证国家对人才的培养与选拔。

标签:;  ;  ;  

历史教学认同与高考命题_命题的否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