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演读活动中品味《桃花源记》笔法的特点论文_侯明红

在演读活动中品味《桃花源记》笔法的特点论文_侯明红

河北省唐山市第六十中学 063021

统编版八年级下册《桃花源记》课后练习三的要求是:

本文笔法简洁而内涵丰富,试依据课文内容回答问题:

1.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渔人“具言”的是什么?桃花源中人为什么“叹惋”?)

2.诣太守,说如此。

(这句话中“如此”包括哪些内容?如果把这些内容一一写出来,表达效果会有什么不同?)

课本之所以安排这样的课后问题,教参(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年12月第一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教师用书语文八年级下册》122页“练习说明,思考探究”第三题)的设计意图谈到“帮助学生体会作者造语极简,看似平淡却意蕴丰厚的特点”。我以前的教学中,只是结合课后练习的问题,让学生结合文本简单解答,并未达到教参中的要求“深入品味,仔细把玩”的要求。对本文“造语极简,看似平淡却意蕴丰厚”的特点,学生的体会只是过眼云烟,所以教学目标并未达成,更别说教学重点的突出、难点的突破了,因此教学效果不佳。

细思,课后问题的题目要求中谈到“本文笔法简洁而内涵丰富”,何为“笔法”?字典中“笔法”的意思为“写字、画画、作文的技巧或特色”,本文笔法为“简洁而内涵丰富”。对于这一点,教参(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年12月第一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教师用书语文八年级下册》120页“素养提升”部分)的示例分析如下:“写渔人与桃花源人谈话的情景,作者只以浅淡的笔触说:“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但这个看似简单的句子,意蕴却十分丰厚。渔人在现实世界里的见闻遭遇不是作者要重点描述的,故而只说“一一为具言所闻”。后半句“皆叹惋”指三个字,但从中可以充分感受到,渔人所说的世上的情形与桃源内的生活相比,差异多么巨大;一边是混乱不堪,一边是安静自然;一边是苛捐杂税,一边是怡然自乐;一边是战乱频仍,一边是安泰谐和;……种种对比,蕴含其间。愈读而感慨愈多,意味愈深。”

这一段解读只是告诉老师这一语句的效果,但并未告诉教师如何达成这一结果,也就是并未告知老师应该怎样 “在教学中,只有切实抓住这些关键的语言点,深入品味,仔细把玩,才能有效提升学生的语言素养,帮助学生深入领悟文本独特的韵致。”(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年12月第一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教师用书语文八年级下册》120页“素养提升”部分)的过程与方法。于是,我想到借助写演读脚本的活动来达到对《桃花源记》笔法的品读。

例如“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要求学生分别扮演渔人和桃源中的人,结合上下文的内容,写出演读的脚本,并陈述这样处理的原因。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学生的示例如下:

桃源中人(好奇):现在是什么朝代?

渔人(惊叹):现在是东晋了,你难道不知道吗?

桃源中人(语速慢):我的先人来到这里的时候是先秦。秦朝之后就是晋朝了吗?

渔人:不是(摆手)。秦之后是西汉和东汉,随后是三国时期,最后才是现在的晋朝。

桃源中人(慨叹): 经历这么多朝代了,时间过去太久了。我的先人因为避秦时乱,来到了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对于桃源外的事一点都不了解,更不用说改朝换代的事了。你能告诉我们现在外面的情况吗?

渔人(痛恨的表情):现在的东晋领导者腐败,每天都有战争,农民百姓都没办法生活。政权一直改变,有学问的人都没办法施展自己的才华。北方的国家开始侵略我们了,现在想要吃饱穿暖都难了。

桃源中人(惊叹):人民的生活那该多么的困苦呀。还是我们生活在桃源中好。丰衣足食,安居乐业。

学生借助写演读脚本的形式,再现了当时的情景,而这一对话的写出,不是来源于学生的杜撰,而是结合上下文和写作背景进行的补充。学生展演更加深了文本的理解,这样做便真正让学生理解了本文“看似简单的句子,意蕴却十分丰厚”的特点。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对比阅读、思考,作者为什么未做这样的处理,而是原文的呈现。

这一示例笔法简洁是中心的需要,而课后还有一个示例“诣太守,说如此”。这一示例要求学生思考这句话中“‘如此’包括哪些内容?如果把这些内容一一写出来,表达效果会有什么不同?”学生会发现,“如此”包含渔人自“缘溪行”到“处处志之”,由入而出的所经历和见到的种种。这样的示例文章还有:

示例1:“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

示例2:“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示例3:“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以上示例,告诉我们若一一写出,就会导致文章前后内容重复,拖沓冗长,也就是此处笔法简洁是避免赘述。

教学处理的形式便是“用角色扮演的形式,学生声情并茂地讲出来”,这样安排,既是对于文本内容的回顾,是对文中人物形象的理解,也真正做到了对“本文笔法简洁而内涵丰富”这一特点的深入理解。

教参中的建议是“像这样的语言点,本课还有很多。

“意蕴”一词在字典中的解释为“名词,内在的意义;含义”。“意蕴丰富”的意思便是“内在的意义含义丰富”。如何让学生真正能体味到本文语言的这个特点,此为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论文作者:侯明红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20年第38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0/17

标签:;  ;  ;  ;  ;  ;  ;  ;  

在演读活动中品味《桃花源记》笔法的特点论文_侯明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