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网络传播的特点及存在问题分析_人际关系论文

青少年网络传播的特点及存在问题分析_人际关系论文

青少年网上交往特点及所存在问题的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存在问题论文,青少年论文,网上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互联网的产生为人际交往增加了新渠道。作为全新的社会交往方式,网上交往正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越来越多的网民。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的调查统计,至去年年底, 我国互联网用户总数已达890万人,其中88.2%的是35岁以下的青少年。 青少年既是网络使用的主力军,也是网络交往的主体,对其交往行为及特点进行研究对网络条件下加强青少年工作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青少年网上交往的主要方式

网上交往,顾名思义,是指发生在网上的人际交往行为。网上最常见的人际交往方式主要有如下几种:

1、聊天。从类型来看,网上聊天有BBS聊天和WWW聊天两种; 从聊天环境来看,有仅供两人使用的“小包厢”和供多人共用的“大房间”;从对应数量关系来看,有一对一、一对多和多对多三种。聊天交往主要依靠文字进行,可以选择和设置背景色、状态、图案,也可使用网上特有的聊天“语言”(脸谱)来传情达意,加强聊天效果。例如,用“;-)”表示抛眉眼,用“I—P”表示捧腹大笑等。

2、E—mail交友。无论在BBS还是WWW上,都可利用E—mail 来交友。WWW 上交友者一般要留下自己的个人资料及交友要求,有意者可通过E—mail进行联络。BBS交友要通过查阅使用者功能来寻找、设置并呼叫朋友,若对方答理,双方形成互动,交友便有望成功。

3、BBS版面活动。主要通过版面讨论,发表文章等来达成交往。版面讨论中观点的相同可能使交往者产生一种心理认同感,久而久之可能会建立起某种联系,甚至形成小小的交往群体。读者若喜欢版面文章,并进而想与作者交流,可方便地采用版面回信或E—mail 方式达到联系或沟通的目的。

4、网上传呼装置及游戏、娱乐。它们也是有益的交往工具。 例如,MUD角色扮演以及网络麻将、 围棋等活动就能促成网上人际交往关系的建立。

二、青少年网上交往的特点

从网上看,青少年人际交往的特点表现为:

1、网上交往扩展了青少年人际交往的范围。

《虚拟社群:在电子化前线占有一席之地》作者莱茵戈德曾说:“这不是一种零和的游戏。人们的社交网络并非只限于面对面交往的人;事实上,自报纸和电话问世以来的人造媒体,已使人类的社交网络扩大。”(注:《网络成为人际交往的陷阱》,科学时报2000年2月26 日第4版。)网络既是交往工具,也是交往环境。 网络为人际交往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环境,从而扩大了青少年人际交往的环境范围。网络化的迅猛发展也使网络本身的交往环境不断扩大,从而为网上人际交往活动的进一步开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从交往主体来看,网络的开放性、大众化、虚拟性、直接性等多种特点容易使网上交往打破身份、地位、财产等社会等级的限制,为人际交往提供便利。网络连接不同国家和地区,连接不同行业或职业,覆盖面极大,通过网络,天涯海角的人都可以直接而便捷地交往,这是其它交往方式难与之相比的。网络交往所具有的间接性和虚拟性特点也为性格内向、差于言谈、社会交往能力较弱的青少年进行人际交往打开了方便之门。这些都扩大了青少年人际交往的范围。

当然,尽管网络使用人数正在以每年翻一两番的速度增长,能够使用互联网并进行网络交往者毕竟是少数人,因此,网上交往仍然具有极大的潜力空间。

2、交往动机多样化, 异性间的情感交往是青少年网上交往的“主旋律”。

青少年网上交往动机多种多样,不一而足。从“首都在线”及其它WWW的征友网页来看,青少年网上交往的直接目的在于寻找“朋友”,主要是对偶、恋人、笔友、网友等。大多数征友者根据自己年龄、身高、学历、地域等条件列出了自己对于交往对象的期待和要求,应征者通过点击来浏览各人信息,经过比较和选择后作出自己的抉择。征友者当中也不乏一些具有特殊要求者,他们会以种种不同的方式表明自己的要求,例如“首都在线”有名男性青年利用自我简介的一句话表明了自己是找性爱朋友。一般“征友”也会包含异性朋友,此外,WWW 上往往还辟有专门的“择偶热线”,专门为青年男女牵线搭桥,参加人数很多,这类网页的点击次数与访问量都很大。

觅友现象在聊天室中也存在,聊天室似乎更多地被用作休闲娱乐、心理寄托与情感宣泄的工具。从大学生上网情况看,频繁使用聊天室者有四种类型:一是时间充裕而百无聊赖者,无聊而有聊,于是进聊天室打发时光,寻找乐趣;二是在现实生活中受到挫折或因其它原因而心情不佳者,他们进聊天室的目的在于试图逃避、忘却、宣泄和解脱;三是性格内向拙于参加现实交往活动者;四是聊天上瘾者。他们着眼点更多的是休闲娱乐和心理享受,当然也不排除相机觅友及调情目的。

异性效应在网上交往中不仅存在,而且表现得更加明显。若聊天在异性之间进行,效果普遍会好一点。不少人上网聊天、浏览的潜在动机在于寻找异性。校园网聊天“小包厢”内经常发生这样的事:以女性身份进入聊天室者容易受到男性网民的殷勤欢迎,否则对方很难理你。从WWW征友情况看,点击记录次数最多的是女性网页, 男性被点击次数很少,相差往往有十几甚至几十倍之多。

3、网上交往行为具有极大的虚拟性。

青少年网上交往的最大特点在于虚拟性。网上交往是一种以网络为媒介、以文字符号(偶尔也有视听)为载体的间接交往,交往虽然缺乏直接感性,但能给人较大的想象空间,交往者可尽最大可能对自己进行包装,同时也可凭借想象来营造对方形象。虚拟性使得交往空间极具有弹性,咫尺可变作天涯,天涯可成为咫尺,虚无缥缈感很强。虚拟环境使别人不知道你是男是女,是老是少。有道是:“有无相生,难易相成。”与虚拟性“相生”的则是真实性。虚拟状态为人际交往提供了安全屏障,在网上,你可以向别人直抒苦闷之事,流露真情实感,甚至可以自暴“家丑”而不必担心对自己形成危害和感到难为情。当然,虚拟性也给非正当交往行为披上了漂亮的伪装,从而造成交往中虚假信息的泛滥和非道德现象的滋生。

人际交往中交往者要扮演不同的社会角色,交往环境和交往关系不同,交往角色也会发生变化,于是,交往者所扮演的往往是复合角色——角色丛。角色扮演在网上交往中也存在,不过,网上角色与现实生活中的角色大不相同:它是虚拟的。专家们认为,虚拟角色“与社会身份、角色不同,它不是由某些外在的人口学属性或社会学属性赋予人们的‘人口身份’或‘社会身份’,是以价值观、生活品味、生活方式和个性构成的身份期望系统,即‘心理身份’”,网上虚拟角色具有如下特点:“获得性、间接性、匿名性、体验性、丰富性或多样性、创造性或想象性、个人性、自主性、变换性、单一情景性、缺乏责任性及缺乏内在统一性。”(注:杨宜音、陈午晴、徐冰《互联网络个性化信息服务的社会心理学研究》,《网络世界》第46期第48页。)情感交往是青少年网上交往的“主旋律”,网上交往首当其冲要面临性别设置和选择问题,于是网上经常出现性别角色的虚拟。一般情况下,网上性别角色和交往者本人的实际性别是一致的,但许多时候也会出现不相符合情况。据一次随机调查,46%的男性网民承认自己曾在网上冒充过“淑女”,其中86%的人承认曾利用女性角色“勾引”过男性网民。(注:刘文章《网上之恋:冬天的童话?》,《新安晚报》2000年3月21日第1版。)不仅性别,角色的虚拟在其它方面也存在。角色虚拟虽然有利于青少年网上人际交往活动的开展,但另一方面却难以建立稳定牢靠的交往关系,结果是影响人际关系朝纵深方向发展。

4、平等性与直接性在交往中表现得非常明显。

按结构,交往可分为两种:横式交往和纵式交往,前者如夫妻、同事、同学、朋友之间的交往,后者如上下级、长晚辈之间的交往。虚拟条件下青少年网民的交往角色是虚拟的,不存在上下级、老板雇员或长晚辈那样的垂直型交往关系,交往似乎更加平面化,属于典型的横式交往。不仅如此,网上交往的虚拟性还谈化了现实生活中的同学、同乡等种种“横式”交往界限,从而使交往变得更加自由、平等。事实上,网络是民主政治和开放社会的产物,网络交往只能采用平等的方式,不平等的纵式交往在网上往往会遭受排斥。当然,长晚辈、师生及上下级之间的交往也在网上存在,但这种交往只是现实纵式交往的延续,因为交往双方的角色地位固定,角色意识清楚,不具有虚拟性特征,网络相当于日常交往中的电话书信,只起工具作用,够不成虚拟交往关系。

虚拟性和平等性决定了网上交往的直接性。在网上,交往者来去自由,若碰到不喜欢的交往对象或遭遇尴尬局面时可及时终止、退出交往,或以新的角色身份重新进入交往,不象日常交往中那样存在难为情及得罪人的局面。在信息表达方面,由于受电子屏幕保护,交往者(尤其是性格内向的人)可以大胆直抒胸臆,不象日常交往中那样吞吞吐吐或胆怯害羞。这样,从交往发展来看,网上交往似乎更加简单化,较少存在现实交往中那样由浅入深、从感性到理性的复杂而曲折漫长的过程,也缺少了那种虚伪的应酬和累赘的斟酌,交往进展往往很快,容易达到揭露自我的深度。但是,网上交往来得快,去得也快,交往生命周期往往很短,不利于持久人际关系的建立。

5、交往行为具有强烈的自主性和选择性。

当代青年价值观的演变具有两大特点:多样性和个人本位化,在网上交往中表现为交往行为具有强烈的自主性和选择性。

自主性是指不依赖于他人权威,基于自我意识和观念进行的活动。当代青年在人际交往中表现出了以自我为中心、具有鲜明个性的自主交往特征。由自主性决定,青少年人际交往也具有很强的选择性。自主性与选择性在网上交往中得到了加强和发扬。在网上,受虚拟性保护,青少年可以更加随心所欲地选择交往对象,确定交往方式。

从网上交往行为看,青少年喜欢选择异性作为交往对象,这符合现实交往中“异性效应”。网上交往只是一种间接性的虚拟交往,交往中不存在“容貌效应”。WWW征友交往及版面活动中, 交往对象的选择主要基于对个人信息资料的总体分析与判断;聊天交往中交往对象的选择主要依赖于对方聊天时所表现出来的“素质”,以及他们用名。聊天者的个人“素质”会通过“谈话”充分展现出来,而个性化的用名会使人产生联想和好感。不过许多时候,聊天者的行为选择往往具有很大的随意性。

三、青少年网上交往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

网上环境极为复杂。虚假信息的存在、文化垃圾的堆积、腐朽思想的侵蚀严重损坏了网上交往环境。在网上,有些人在虚拟掩护下从事着种种不正当活动。网上规范体系尚未健全,网络特点又决定了难以对这些活动进行严格的管理。青少年身心发育尚未完全成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还未定型,在网上很容易遭受侵害。种种原因导致了青少年网上交往过程中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1、交往中的伦理道德问题。

青少年网上交往中的伦理道德问题主要表现为责任心缺乏、冒名顶替、虚假欺骗和粗言恶语。网上交往属于一种虚拟交往,这在客观上淡化了交往主体的责任心,尽管如此,交往者还需对自己的交往行为负责,但这在网上似乎难以做到。冒名顶替是指利用包括窃取他人帐号密码在内的各种手段来冒充他人在网上进行交往,既侵犯别人隐私,也往往会危害他人的网上形象,有时还给受害者带来经济损失和感情伤害。虚假欺骗现象在网上普遍存在。据美国的一份调查,大约50%的网民曾在网上撤过谎,内容涉及年龄、体重、相貌、婚姻状况等。网上容许虚拟,善意或无意的说谎是可以理解的,但恶意欺骗则应受到谴责。网上最常见的不道德现象是聊天中粗言恶语伤人,交流或传播黄色、下流、颓废内容,往大众聊天室恶意“灌水”干扰别人聊天活动。一般情况下,行为者会遭到别人的群起围攻,但这往往又使得他们恼羞成怒,采取更加过激的行为。

2、感情问题。

情感交往是青少年网上交往的一个主要方面。青少年处于情感发育的黄金时期,向往异性、渴求情感是正常的。从网上看,青少年的情感需求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寻求异性朋友或对象;二是仅着眼于情感满足和心理愉悦,并不想真正建立恋爱关系。网上交往角色的虚拟性导致了年龄、相貌、学历、身份等“焦点”上出现与实际的偏差或不符,甚至会出现同性之间的“性别角色恋爱”,虽然见光就死,但却容易造成较大的感情或心理伤害。另一方面,正因为有见光死的担心和难以置信的顾虑,青少年在交往时往往缺乏真诚、责任,他们在网上大肆调情,结果有可能对真情或深情的一方造成伤害,会导致游戏爱情等畸形恋爱心理的滋长。

在情感对象上,青少年居于较大的选择余地,但与此同时容易导致网上多角“恋”和婚外恋。某婚外恋专家曾说,“互联网正在变成婚外恋的好场所,即使是待在家中没有机会接触工作伙伴的家庭主妇,也有可能通过网络被人引诱。”专家Peggy Vaughan 则预言:“互联网在将来会成为风流韵事的重要发源地。”(注:《网络世界的另类精神病》,《科学时报》2000年3月第1版。)

Mehrabein的研究结果表明,表情、音调、 语言与整体喜欢存在这样的关系:整体喜欢=55%面部+38%音调+7%语言。 (注:魏曼伊《大学生上网与人际沟通的关系》,《两岸大学生文化交流——校园论坛论文集》,台湾中华发展基金会主办,台湾屏东师范学院出版,1999年5月8日。)就正常发展的网恋而言,由于网恋是借助于网络媒体、依靠文字进行的,缺乏重要的基础性环节——感性,因此成功率极低,大部分是见光死、下网散,这往往会使痴情者大失所望,有时会导致严重感情创伤。

3、心理健康问题。

网上交往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影响较大,主要表现在恋网成瘾与塑造多重人格等方面。

据悉,全球2亿网民中有1140万不同程度地患有上网成瘾症。 网上交往是青少年上网的主要内容之一,它对青少年恋网成瘾也“负有”责任。实际上,许多青少年恋网成瘾就表现在迷恋网上交往方面。中国科大校园网Love版上一篇题为《虚无的恋情》文章中写道:“那时我整天泡在茶室里,象吃了鸦片一样,极上瘾,午饭都省了,有时候我都觉得自己精神衰弱了。”恋网成瘾会导致情绪低落、生物钟紊乱、思维迟缓,甚至会出现自残意念和行为。据报载,复旦大学一学生因上网过度而致病(注:见中国青年报2000年4月10日第1版报道。)。可见,过度迷恋网上交往不利于青少年身心健康。从交往主体来看,不少网上活跃分子其实性格都很内向。网络为性格内向者提供了人际交往的大舞台,但另一方面也使得他们在“下台”后变得更加内向,“台上台下”判若两人,结果有可能导致二重性人格。另外,交往角色的频繁变换既有可能导致青少年出现多重性人格,同时也有可能导致他们丧失自己的独立人格。

4、个人安全问题。

网上交往是在电脑背后进行,不象现实交往那样缺乏安全感,于是一些人警惕性便大大放松。事实上,虚拟的背后也往往隐藏着杀机,警惕性放松的青少年很容易遭受侵犯。

网上对青少年实施的侵犯行为主要有三种:人身侵犯、隐私权侵犯和感情侵犯。人身侵犯出现情况虽然较少,但仍然应引起我们注意。美国宾州一名40岁男子通过聊天诱骗了一名15岁少女,历经4 天恐怖惊险后少女才获救;另一名20岁的姑娘艾米因上网被人跟踪,后被枪杀。鉴于网上对青少年的侵害行为日益严重,美国已准备制定网络安全法以保护青少年。(注:见《参考消息》2000年4月16日第6版报道。)

在我国,对青少年的网上侵害行为以隐私权侵犯、情感和性骚扰较为多见。盗窃别人帐号密码、偷看他人信件以及利用互联网宣扬别人隐私事件在网上时有发生,对女性进行情感纠缠和性骚扰行为则随处可见。例如,有人在网上炮制、传播《聊天室泡妞不完全手册》,大肆宣扬其所谓“一个加强连”的“泡妞”经验。这说明青少年(尤其女性)的网上安全形势并不乐观。

5、人际关系问题。

网络在拓展人际交往空间的同时也对现实人际交往产生了冲击。迷恋上网使得一些青少年参加社交的机会大大减少,热衷于虚拟交往使得部分人疏远了现实中的人际交往。斯坦福社会定量研究协会的一份探究报告显示,在每周超过5小时的被调查者当中,有1/4 的人表示他们与家人和朋友在一起的机会减少了。斯坦福大学政治学者诺曼尼说:“人们花在网际网络的时间越长,他们与人们的交往时间就越少”,因此他问:国际网络会不会制造一个充满孤单的世界?(注:《网络成为人际交往的陷阱》,科学时报2000年2月26日第4版。)不少大学生网民表示,迷恋上网使得给家里打电话、与朋友聚会的次数少了。事实上,许多内向的网虫下网后变得更加失落,更不愿意与别人交往。可见,网络与网上交往的确给现实交往造成了较大影响,至于影响多大,尚须进一步的定量研究。

总之,网上交往是一种新的人际交往方式,它对青少年人际关系的发展具有双面影响作用。网上交往并不是青少年人际关系的全部,也不可能代替他们现实中的其它交往方式。如何教育和引导青少年,使其对网上交往的特点、作用及其与现实人际交往关系形成正确认识已成为当代青少年工作者所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

标签:;  ;  ;  ;  ;  

青少年网络传播的特点及存在问题分析_人际关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