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人文教育若干参考文献与实践的质疑_人文精神论文

对人文教育若干参考文献与实践的质疑_人文精神论文

quot;人文教育quot;若干提法及做法质疑,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提法论文,人文论文,做法论文,quot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笔者认为,高等教育领域内从理论研究到实践探索,对人文教育的某些提法和做法有过头之嫌,如果任其发展,有可能对高等教育事业带来损失。因而,笔者仅就所接触到的关于人文教育的某些提法和做法,提出质疑,并在此基础上对高等教育中如何开展人文教育略作探讨。

质疑之一:"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并重的双重教育目标"(注:肖海涛:《科学教育与人文精神--第六届大学教育思想研讨会综述》,《高等教育研究》,1997年第1期。)

"双重教育目标",首先是从理工科教育中提出来的,其直接的缘由是理工科学生在人文素质方面表现出种种缺陷,而社会所需要的工程技术人才应当是既有较高的科学技术水平,又有较高的人文素养。"双重教育目标"的提法注意到了社会需求,却忽略了不同层次教育的分工,抹煞了高等教育的"专业性"特征。

毫无疑问,作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在具备科学技术知识的同时,应具备人文社科知识。这是我国乃至全人类教育的整体目标。教育整体目标的实现依赖于不同层次学校教育的分工。普通教育是基础教育,教育内容既包括人文社科知识,又包括科学知识,从水平上来说是全民性和基础性的。教育目标除向上一级教育输送人才外,主要是培养普通劳动者。人文科学方面的哲学、语言、文学、艺术、历史等,和自然科学方面的数学、物理、化学等基础性课程在普通教育中自成体系,合格的高中毕业生应当在这些方面具有较丰富的知识。在普通教育这个层次上,我们可以说教育应当实现双重目标,即人文教育目标和科学教育目标。高等教育是专业教育,"学有专攻",学生只能选择一个学科作为主攻方向。从水平上来说是提高性和选择性的教育,教育目标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对理工科学生来说,进入大学之前,他们就应当具有工程技术人员必备的基本的人文素质;对人文社会科学的学生来说,他们在进校之前同样应具备基本的自然科学素质。至于到大学后文理交叉,理工科学生修人文社会科学课程,人文社科学生修自然科学课程,这是拓宽基础的需要,是现代社会对高级专门人才的要求,这些课程是为高等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服务的。基础课教育目标决不可能与专业课教育目标平起平坐。目前大学生在基础性人文知识和科学知识方面所表现出的某种欠缺,应该归咎于普通教育(如高中文理分科),归咎于高考对学生的甄别缺乏全面性和科学性。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只能靠普通教育的改革。如果因为普通教育所存留的问题,要求"高等学校在学科、专业、课程设置及其教学上将科学与人文、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置于同等重要的地位"(注:贾永堂:《高等教育中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整合研究》,《高等教育研究》,1997年第1期。),理工科开设大量人文社科课程,人文社会科学专业开设大量自然科学课程,实现双重教育目标,那么,高等教育就不成其为专业教育,大学也就成了"大中学"。

总之,高等教育不能混同于普通教育,必须突出自己的专业性特点,紧扣专业教育目标,一切工作围绕专业教育目标展开。如果把普通教育尚未实现的目标拿到高等教育中来,堂而皇之地作为高等教育的目标之一,结果必然是分散注意力,顾此失彼,影响高等教育最本质目标的实现。

质疑之二:《华中理工大学机械学院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和教育计划设置方案》规定,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由"核心课程(必修)和选修课程两大系列组成,教学学时为464,计29学分,占总学时(按2600计)的17.46%,其中核心课14学分,选修课15分。"(注:刘献君:《提高认识研究难点推进文化素质教育》,《高等教育研究》,1997年第1期。)

我国高等教育课程现行设置体系一般分为4大块,即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毕业设计(论文)。教育理论研究中基础课又称为通识教育(西方国家通常的称呼),其中包括人文教育(含德育),跨学科科学教育、外语、计算机等课程。人文教育课程设置的比重首先取决于通识教育课程的比重,通识教育课程的比重又取决于教育思想。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思想之争几乎与高等教育的历史一样悠久。从教育实践来看,完全的通才教育或专才教育是不存在的,其差别体现在通识教育课程和专业教育课程的相对比重上。哪种教育思想占主导地位是由其国情决定的。为了突出人文科学的重要性,相应增加人文课程的比重,有人提出要参照美国高校的做法。诚然,美国的重点高校(如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通识教育确已占总学时的1/3,有的甚至更高。然而,美国国情与我国国情迥然不同。第一,美国常青藤大学本科毕业生大部分进入研究生教育,真正的专业教育可以放在更高的层次进行,所以本科教育一二年级可以不分专业,以通识教育为主;第二,美国企业有较为发达的职业教育体系,本科毕业生如果直接就业,可以通过职业教育强化专业技能。相比之下,我国本科生大部分是直接进入社会,且用人单位少有职业培训机构。所以我国本科阶段的教育只能是专才教育。当然,这里的专才是不同于过去那种极端狭窄的专才,是基础面较为宽广的专才。事实上,同是发达国家也并非全是通才教育,德国高等教育一贯奉行专才教育,其高校十分强调专业技能的培养,这被认为是德国经济高速发展的秘密武器。我国的高等教育从本国国情出发,专业教育是绝对不可削弱的。因此,我国高等教育中基础课所占比重不可能很高,这是讨论人文课程设置的前提条件。

我国高校目前在下列方面开设共同的基础课,其课程名称和学时如下:

德育课程包括中国革命史、马克思主义原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大学生品德修养和法律知识5门课程共216学时,外语、计算机、体育共540学时,跨学科的文、理基础选修课程一般100学时。三者相加是856学时,已经占到总学时(2600)的32.9%。本文所质疑的《方案》是在德育教育课程以外增加的人文课程,总共是464学时。新开设的人文课程加上原有的基础课,那么总数将达到1320学时,占总学时的50%。如此高比重的基础课程不仅在我国行不通,就是在美国的通才教育中,也未必能贯彻下去。

按照目前的课程体系,增加人文教育课程有三条路可供选择:一是压缩其他基础课程。现有基础课程中,德育课程很难减少,何况它们又是人文教育的主干课程;外语和计算机只会加强不会削弱;跨学科科学课程在拓宽学生知识面上更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可见,这些基础课程都是经过历史考验所保留下来的,不可能轻易取代。二是增加教学时数。但这与增加自学时间、培养学生能力的教学改革方向背道而驰,显然是不可取的。三是压缩科学教育课程。如果对科学教育的现状盲目乐观,那么,这里将是最易遭受攻击的"软腹部"。

1995年9月,国家教委专门召开了"加强高校文化素质教育试点工作研讨会",并确定了部分理工科高校作为试点学校,文化素质教育已经在部分学校展开。这里的文化包括人文文化和科学文化,由于试验是在理工科学校进行,所以侧重在人文文化素质方面。鉴于大学生在文化素质方面存在的问题,通过试验摸索经验再逐步推开是慎重的做法。但是高校各类课程之间的比例有自身的规律性,弹性不会太大,陡然增加几门人文课程实在有较大的难度。因此,新开设人文课程必须十分慎重地处理好它们与原有德育课的关系、与通识教育中其他课程的关系、以及与科学教育课程的关系。否则,不仅无助于问题的解决,还会使问题复杂化。从增加人文课程可能采取的三条路径来看,最容易受到挤兑的是科学教育课程。尽管在增设人文课程时研究者反复强调,是在加强科学教育的同时增加人文教育课程,但"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可能的结果是令人担忧的。由于人文教育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直接相关,"宁左勿右"在中国这块土壤上可谓根深蒂固,强调人文教育的人很可能打出这面旗帜,很容易在高等教育中把人文教育提高到不恰当的位置。

质疑之三:高等教育在弘扬人文精神中的作用

大学生的人文精神集中体现在世界观、人生观、思想情操和社会责任感方面。提出"双重教育目标"或力主开设一组人文课程的研究者,无疑是对高等教育弘扬人文精神充满信心。然而,"教育并非万能"。事实证明,高等教育在弘扬人文精神中的作用十分有限。例如,大学生道德行为规范作为知识谁都懂,但做起来就不是那么回事,原因在于没有完成"体道";大学生就业中反映出来的个人利益当前、社会责任感不强,是当今人们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试问,这些问题仅仅通过开设人文课程能够解决得了吗?大学生择业问题表面上是人文精神低下,但实际上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社会问题。如果让学生回答国家利益重要还是个人利益重要,保准绝大多数学生答案都是高境界的(这也许正是学校教育的作用!),但是要学生作实际选择,大多数人可能会更多地考虑自己。对此不能简单地得出"大学生表里不一,人文精神低下"的结论。这是因为非教育因素的影响在这里远远大于学校教育的作用。因此,"片面地夸大高等教育的作用,必然导致希望破灭和置高等教育于无端受批评、受指责的尴尬境地,反而不利于高等教育自身的健康发展及其社会功利价值的充分发挥"(注:肖海涛:《科学教育与人文精神--第六届大学教育思想研讨会综述》,《高等教育研究》,1997年第1期。)。

当然,承认高等教育作用的有限性,决不是说高等教育在弘扬人文精神中无所作为。我国高校德育工作几十年来取得了巨大成绩,然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德育遇到空前挑战,德育有效性问题一直困挠着高等教育界,人文教育的提出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给人带来了"柳暗花明"的希望。但是,笔者认为,叫德育也好,叫人文教育也好,这只是一个定义问题。定义再好,有挂有漏,无关紧要,重要的是研究实际,研究教育的内容、途径、方式和方法。从内涵看,人文教育似乎比德育更全面,塑造人文精神可能更科学、更有效,但是如果人文教育仍然沿袭陈旧的教育模式和方法,开设大量的人文课程,寄希望于"灌输"来占领学生的精神领地,那么,可以肯定地说,人文精神的培养只会是一句空话。

切切实实抓好高校人文精神教育,笔者以为必须开辟新的教育途径,下列几种方式可供选择。

第一,提高教师的人文修养水平。实践证明,人文精神的培养单靠说教是不行的。高尚的人文精神需要有一定的人文知识作为铺垫,但这只是必要条件。人文精神的生成需要榜样的作用,"身教重于言教"在这里是最贴切,最实在的。长期以来,学校德育效果不佳,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榜样的力量有限。社会上的榜样离大学生太远,教师的世界观、人生观、工作责任感和敬业精神对学生的影响最为直接,是最可信的"榜样"。所以,高校的人文教育首先要从教师抓起,进而影响到高校工作的每一个人,努力使大家都成为合格的高等教育工作者,力争成为学生的楷模。提高教师的人文修养水平,一靠宣传,二靠管理。通过宣传提高广大教师加强自身修养的自觉性,使教师在与学生交往的过程中逐步具备"人文"意识,在言行举止方面注重表率作用;制定严格的规章制度,藉以对教师的行为进行管理和约束,增强工作责任感和敬业精神。

第二,积极营造人文氛围。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不可一蹴而就,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过程。基于人文教育的特点,学校必须在营造人文氛围上下功夫,一是硬件建设,二是软件建设。硬件建设包括学校总体规划、教学设施、人文景观等;软件建设包括学校专业设置、学术空气、校园文化等。硬件和软件建设都要充分考虑到有利于学生人文精神的养成。

第三,极力倡导科学精神教育。科学精神指科技工作者必须具备的献身精神、追求和坚持真理的精神、批判精神、合作精神以及尊重前辈和提携新秀的高尚品格。科学精神是现代人文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文教育题中应有之义。科学精神教育寓于科学教育之中,教师在科学教育中回顾科学史事,推崇杰出的科学家,对科学发展中的重大事件加以分析和评价;教师在科学研究中吸收学生参与部分工作,指导学生独立开展科学创造活动等,无不是对学生施以科学精神教育的重要手段和途径。

标签:;  ;  ;  ;  ;  ;  ;  

对人文教育若干参考文献与实践的质疑_人文精神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