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里模式:高校“国有”与“民营”的新结合_浙江万里学院论文

万里模式:高校“国有”与“民营”的新结合_浙江万里学院论文

万里模式:高等学校“国有”“民办”的全新组合,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组合论文,万里论文,高等学校论文,模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614(2004)05-0022-04

浙江万里学院,是一所既不同于既有公办高校、又不同于一般民办高校的一种全新办学模式。然而,由于受长期传统教育观念和高校公办、民办二元划分法的影响,人们往往将这种新体制、新模式的高校习惯性、想当然地归入民办高校之列。笔者以为,这种不准确的判断和归类,不仅会误导舆论,不利于其生存、建设与发展,而且还可能扼杀我国高等教育新的生机,给已经出现的崭新办学模式和良好发展局面带来难以估量的损失。为此,本文试图从万里模式的理论框架与工作实践的视角作一些客观分析,以助大众对“万里模式”及“国有”“民办”有一个比较全面、准确的了解与认识。

一、对万里模式的两种界定

追本溯源,万里模式原是指浙江万里教育集团这种独特的创新办学体制与运作机制。

但随着其举办浙江万里学院以及由此所产生的巨大影响,万里模式逐渐指向了后者。因此,目前普遍受人关注和本文所指的万里模式,实际上均指浙江万里学院这种“国有”、“民办”的高等教育创新办学体制与管理发展模式。

1.浙江省万里教育集团与万里模式

1993年6月18日,在浙江宁波孕育诞生了全国首家全民所有制教育集团——浙江省万里教育集团。这标志着一次具有全新办学理念的教育实践正式揭开了序幕。当年,身为宁波市机械学校党委副书记的徐亚芬,凭着一种对旧教育体制积弊的切肤之痛,以及尽快突破其羁绊的强烈使命感和执著教育改革的坚定信念与真知灼见,与集团的另一位创始人应雄合作,主动向其上级主管部门请缨,义无反顾地接管了濒临倒闭的宁波市机械局职工学校。在不要国家一分钱的前提下,他俩自筹启动资金,按照新体制自主办学,并出人意料地表示:如果办学亏了,损失全部由他俩承担;倘若成功了,办学形成的一切固定资产全部归国家所有。就这样,万里的两位创业者凭藉全新的办学体制,按照教育经济一体化的办学理念,通过争取实行按教育成本收费,走以教养教、以教促教、滚动发展之路。此举既改变了国家包办教育的单一格局,又恪守办学的公益性,进而解决了我国教育发展与办学经费短缺的尖锐矛盾,避免了社会力量特别是民办学校办学中由于过分追求经济效益而可能出现的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和弱化教育公益性的倾向,为坚持公办的前提下探索教育投资体制多元化迈出了具有开创意义的重要一步,为我国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提供了一种新的模式和视角。仅用短短的10年时间,万里教育集团从成立准教育机构——培训中心起步,继而创办颇具规模的驾驶学校,尔后又涉足学前教育和初、中、高等教育——创办了全新体制的幼儿园、万里国际学校和浙江万里学院等9所学校,把万里打造成一个门类齐全、体系完整的新型教育产业集团,形成了独特的办学格局和全新的办学体制。这就是大家广义上所说的“万里模式”。

2.浙江万里学院与万里模式

万里集团辉煌的办学业绩,引起了当时正在思考如何激活同在宁波市的省属高校——浙江农村职业技术师范专科学校(下称浙江农技师专)的浙江省教育厅长侯靖方的高度关注。于是,一个大胆的设想便在决策者的头脑中酝酿。经过几番实地考察、多次缜密论证和充分调查研究,浙江省教育厅向省政府提出了《关于建立浙江万里学院的请示》:“为探索政府举办高等学校办学的新路子,浙江万里学院由全民事业单位浙江省万里教育集团举办,并试行民办的运行机制。”这就是万里模式最初“国有”、“民办”的全新构想和直接由来。

对于省教育厅改制浙江农技师专的非凡之举,浙江省人民政府迅速有了回应。1998年11月13日,在征得教育部原则同意后,省政府郑重决定:将浙江农技师专转由浙江省万里教育集团举办,学校更名,所有权与举办权分离。

值得指出的是,这种全新的高等学校管理体制和办学模式,同时得到了教育部的充分肯定与大力支持,教育部在1999年6月15日下发给浙江省人民政府的《通知》中明确同意:“浙江万里学院由浙江省万里教育集团举办,试行民办学校的运行机制,学校一切资产均为浙江省教委(注:现浙江省教育厅)管理的国有资产,应确保保值增值。”《通知》还要求省政府和举办者共同“积极探索公办高校实行民办学校运行机制的经验,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寥寥数语,言简意赅,改制始终坚持国有公办属性,为达到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的目的,引入民办高校的运行机制。而本着实现上述目标指向,在高等学校首次提出并试行将所有权与举办权相分离,这是高等教育改革的一个创举。

2002年3月,教育部在正式批准浙江万里学院为国有省属全日制普通本科高校时,再一次确定:“浙江万里学院为公办学校实行新的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的试点单位。”

前后行文对照立刻就可以发现,同出教育部的两个批文在用词与提法上发生了细微变化,即将原来的“公办高校实行民办学校的运行机制”改成了“公办学校实行新的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这不仅说明,对万里模式,国家教育主管部门的认识在不断深化,而且已经发现根据万里模式的实际,用“民办”来概括浙江万里学院显然不甚合适。这种变化表明,根据实际情况,国家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已经从早期的强调突出办学主体的差别性转向到关注高校管理模式与运行机制的差别性。正是这种被公认为是高校“新的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水到渠成地构成了浙江万里学院新的办学模式,即狭义的、本文所称的“万里模式”。

二、对万里模式内涵三种阐释的评析

万里模式的成功实践引起了社会的极大关注,专家学者和媒体从不同角度透视、评析万里现象,并形成了具有代表性的“国有非国营”说、“非公非民”说和“且公且民”说。

1.“国有非国营”说

在陈浩、马海泉等以《全新的体制、独特的模式——浙江万里学院探索国有改制新路纪实》的长篇纪实通讯中写道:“浙江万里学院实实在在地走国有改制之路,选择的是‘国有非国投(非)国营’、适度引入市场或民营机制的全新办学模式。改制后,学院发展所需的经费,不再由政府财政拨款,改由新的举办者——浙江省万里教育集团提供。同时,允许浙江万里学院参照浙江省万里教育集团原办学校(注:指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成人培训)的运作方式,基本按教育成本收取费用,全部用于办学所需。投资体制的改变,既减轻了国家财政压力,又促进了学院快速发展,进而引发管理机制和办学模式的全面创新。这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情,必将在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史上留下浓重的一笔”。不难看出,由于通讯报道的特点和作者深入细致的采访,文章对万里模式描述得非常准确,那就是改制而不改变国有;在坚持国有的前提下尝试非国投、非国营,公办高校首次将管理者、举办者分离,且交由属于非政府机构序列、全民所有制事业单位属性的教育集团举办,政府不再提供办学经费,但办学过程所积累的资产又全部归国家所有。

2、“非公非民”说

浙江省万里教育集团的创始人、董事长、浙江万里学院党委书记徐亚芬博士亲自撰写的《论“万里模式”》一文,则从浙江万里学院与国有公办和民办高校的比照中阐释了“万里模式”的内涵。她在文中提出,“‘万里模式’既不同于国立学校,也不同于民办学校”,是被教育部确定、唯一的公办高校实行新的管理模式和机制改革的试点。“万里模式”与公办高校的不同点在于:引入市场经济的成本概念;接受市场经济的评价机制;把握市场经济的供求规律;建立优胜劣汰的用人机制。而“万里模式”与民办高校的区别主要有:“万里”办学坚持所有收费都纳入国家财政专户,然后按教育用途逐项下拨,从制度上保证所有办学经费100%用于教育;“万里”所有办学所形成的固定资产都登记为国有资产,这是坚持办学公益性所带来的必然结果;“万里”倡导以师立校的管理理念,将国有的事业单位编制与民办学校的灵活用人机制有机结合,有别于一般的私立学校视教师为“打工仔”的偏颇;“万里”的办学模式使董事会和校长责、权、利明确,有利于学校的健康发展。为便于区别,我们权且将徐亚芬董事长的这种观点称作“非公非民”说。显然,“非公非民”说着眼于万里模式新的体制、机制与国立公办高校和民办高校的比较分析,且只指出彼此之间的不同之处,这种求异比较清楚地得出了——万里模式具有新的要素;这些新要素是公办、民办高校都所不具备的明确结论。至于万里模式与公办、民办高校是否存在相同之处,文章并没有涉及。

3.“且公且民”说

我国高等教育学科的开拓者潘懋元先生从一名理论研究者的角度,对“万里模式”则又有一番见解。他在与邬大光、高新发合著的《浙江万里学院——一种第三部门高等学校的范例》一文中指出,“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我们都是将高等学校分为公办高校和民办高校两类。这种两分法是否符合实际?是否有利于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实际上,我国已经出现了一批属性复杂的高等院校,很难简单地将其归为公办高校或者民办高校。浙江万里学院就是其中的一个典型。”文章接着分析,“尽管(浙江万里学院)财产所有权属于国家,但她独立于政府体制之外,享有高度的自治权。与其他国有学校相比,具有民间组织的特征,显然不能归于第一部门。她不以营利为目的,不仅体现在办学宗旨上,而且体现在制度安排上,显然也不能将其划入第二部门。”因此,“浙江万里学院是一种民间投入,民间经营,国家所有,官民结合的第三部门高等学校:学院办学所需资源几乎完全是通过市场运作自筹;资产的所有权属于国家,使用权属于财团法人——浙江省万里教育集团;学院可以享受公办学校的优惠待遇;学院接受财政、教育等政府职能部门的监督和管理,但保持高度自治”。比较而言,“且公且民”说虽有点类似于“非公非民”说,但由于其正面立论,所以使万里模式显得更加清楚,即万里模式虽非传统意义上的公办、民办,并同时兼具公办、民办的特性,这种官民结合的办学是“第三部门高等学校”。这种分析判断既回应了“国有民营”说,又弥补了“非公非民”说,为万里模式找到了一个理论归宿。当然,是否一定要将万里模式概括成“第三部门高等学校”还是非常值得商榷的。

三、万里模式与“国有”、“民办”的规定性

从以上介绍与分析中不难看出,尽管论者对“万里模式”及其“国有民办”的具体阐述各不相同,但是大家对“万里模式”的客观存在及其与国有公办与民办高校的差异性并无太大的分歧。大家一致认为,浙江万里学院确实是一所全新体制和模式的高校——既非传统意义上的公办高校,亦非典型语境下的民办高校。因为,它既部分地留存了公办高校的要素,特别是产权的国家所有;又部分地具有民办高校的表征,尤其是办学经费来源的民间性。因此,权且将万里模式称之为“国有”、“民办”。然而,这种“国有”、“民办”的内在规定性并不清晰。笔者认为,要把握万里模式的内涵,必须对“国有”、“民办”有一个明确的界定。

1.“国有”究竟“有”什么

究其内涵,万里模式的“国有”实际上就是传统意义所说的公办属性,特别是学校产权归国家所有的性质。国有之“有”至少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学校的性质是国立省属普通全日制高校——经教育部正式批准设立,由浙江省教育厅主管,属于公办普通高校的正式序列,而非民办高校体系;其次,学校的原始资产和办学增值部分都属于国家所有——登记为国有资产,学校董事会成员中就有代表国有资产监管者的浙江省教育厅、宁波市教育局领导;第三,现在的举办者与代表原有国有资产的省、市教育部门同样是全民所有制机构或单位,只不过前者是事业单位属性,而后者是国家政府部门;第四,举办者严格按照公办高校的设置、评估标准与要求对学校进行建设,正因为如此,浙江万里学院有充分的质量保证体系、长效发展机制、社会信誉形象等。显然,从产权性质、建设标准、管理分类、资产运作、办学目标追求等诸方面考察,浙江万里学院都属于“国有”高校,“公办”的特点不言而喻。

2.“民办”到底“办”什么

同样,万里模式所谓的“民办”实际上更多地体现在将“民办”机制引入到办学过程之中。而这正像“市场机制”决定不了是“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一样,“民办”规定的是运作模式与机制,是决定不了学校属性的。在这里所说的“民”特指“非个人性质的社会力量,“办”包含经营、举办、运作等方面的意思。因此,万里模式包含的“民办”绝对不是浮泛的,而是有着特定的内涵特征:首先,建立起了民办高校的运行机制——全员聘任,按需设岗,接受市场的评价,自主发展;其次,仿照公办高校少见、民办高校普遍采用的组织体制——成立董事会,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第三,充分利用民间的资金——按教育成本收费;第四,遵循市场与教育规律经营学校,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总之,万里模式的“国有民办”,包括“国有”与“民办”两个方面,这是一种求同存异思维,扬长避短实践,“国有”、“民办”的全新组合。万里模式的这种“国有民办”既适当保留了国立公办高校的优良传统和合理部分,又恰到好处地吸收、借鉴了社会力量举办的民办学校的后发优势,集两者之所长,避各自之所短,是高校的一种全新优化组合,是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国际化时期的一种创新模式,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符合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和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以后人才培养要求的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

四、万里模式的实践意义及其对高等教育的影响

1.万里模式是对建设“中国特色”高等教育和高等学校的一次有益探索

2003年1月5日,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李岚清第二次视察浙江万里学院。看到时隔两年学校惊人的发展速度和良好的发展势头,他向在座的教育部、浙江省、宁波市有关领导和在甬高校代表指出:“‘万里的模式’确实引起了我们的深思,怎么创造出这样高效率的高校?它是一种什么样的发展机制?……我们应该予以研究,这到底是什么模式?这就是创新模式。(陈至立:对,就是创新模式,万里走的是一条与众不同的办学路子。)这种机制现在也只能用‘中国特色’来说明。”接着,李岚清意味深长地说:“万里这样的机制很像美国的哈佛大学,他们都是通过自主办学运行发展起来的,但财产也不属于私有。哈佛是谁的?谁也说不清楚。”诚然,我们要建设现代化迫切需要大力发展高等教育,但按照老办法发展高等教育,国家实在无力承受所需的巨额办学经费。某种意义上说,万里模式为解开这一疙瘩提供了新思路,开辟了新天地。因为,浙江万里学院的办学实践证明,在不改变国有、公办性质的前提下,只要通过将所有权与举办权分离,采用新的运行机制,就可以既不增加投入,又能盘活存量,还能筹集到国家无力承担、学校快速发展急需的巨额办学资金,从而扩大高等教育的优质资源,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大众对高等教育的需求。万里模式那种将所有权与举办权(学校的经营与日常管理)分离的大胆实践,很好地解决和实践了《高教法》提出的管理者、举办者和办学者互相分离的问题,也是高校朝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迈出的一大步。因为,万里模式不啻解决了一时一校办学经费的问题,更用工作实践向世人表明:用改革、创新的思路、办法解决改革、发展进程中的问题,不仅可以柳暗花明;而且,创新实践所形成的新鲜经验能够成为中国特色高等教育和高校办学特色的有机组成部分。

2.万里模式是对传统教育理论的一种有力挑战

万里模式的实践不仅反映出原有二元分类的局限性,而且表明“公办”与“民办”并不一定是非此即彼、有你无我或有我无你的对立关系,它们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和能够互相兼容、相得益彰的。也就是说,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并非只有脱胎换骨一种方式。万里模式的实践告诉大家,在坚持国有公办的前提下,通过改变举办模式与运行机制,同样可以激活公办高校,使公办高校焕发青春与活力的同时,仍然保持公办高校的国有属性。如上所说,万里模式的国有民办是“国有”、“民办”的优势集合、优化组合,是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模式向大众化转轨的一个成功范式。万里模式是从中国国情出发,自觉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人才培养规律和市场经济规律的一种创新。从根本上说,它既不是国外办学模式的简单模仿,也不是对传统高等教育办学模式的彻底否定,更不是“国有”、“民办”的机械拼凑。

我们应该看到,万里模式不仅走出了一条高等学校改革发展的新路子,同时也给教育理论界和教育理论工作者提出了诸多新课题,特别是学校举办者的法律地位、社会对办学者的评价体系、学校在办学过程中应该享有的国民待遇,等等。如果不尽快解决这些新的问题,“国有”、“民办”模式始终会生活在边际状态,就难以发展壮大,就无法实现可持续发展。

3.万里模式预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出路在于体制创新

纵观浙江万里学院走过的四年历程,在国家没有新的经费投入的情况下,学校不仅改变了窘迫的生存状态,一跃而变成为受社会、家长和市场好评的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同时,在办学过程中还扩大了国有资产的存量与总量。万里模式成功的核心动力来自体制创新与机制创新。革故鼎新的新体制彻底摆脱了学校习惯地等政府,而不面向社会、面向市场的生存方式,进而改变了被动、依赖的劣势局面。通过充分利用社会资源走自主发展之路,集聚起了学校发展所需的资金和一大批优秀师资,为教育质量与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奠定了可靠的基础。这一切说明,机制创新、制度创新,以及由此所带来的竞争强势乃高等学校发展的核心力量之所在。反而言之,如果不解决这方面的问题,纵然有政府对高等教育的巨额投入,可能也会于事无补,体制与机制会造成有形资源的隐性流失和自耗,即新的投入最终很可能变成为新的巨大浪费,成为沙漠之水,浇灌不出充满蓬勃生机的高等教育绿洲。

标签:;  ;  ;  ;  ;  ;  

万里模式:高校“国有”与“民营”的新结合_浙江万里学院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