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CT灌注成像在超急性期脑梗塞诊断中的应用论文_张亚丽

脑CT灌注成像在超急性期脑梗塞诊断中的应用论文_张亚丽

张亚丽

(尉氏县人民医院 河南省 475500)

【摘要】目的:分析脑CT灌注成像技术在对超急性期脑梗塞进行临床诊断方面的意义与价值。方法:本研究中纳入我院儿科自2014年1月~2015年5月期间所收治的疑似超急性期脑梗塞患者共计50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最终均诊断为超急性期脑梗塞。本组50例患者先后应用常规CT技术以及脑CT灌注成像技术进行检查。对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脑CT灌注成像对超急性期脑梗塞异常征象的检出率明显高于常规CT,且对比存在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脑CT灌注成像扫描诊断下,病变侧检出最大峰值为(36.6±1.2)s,通过时间为(43.5±2.6)s,明显高于对侧组;相对血流量为(1.4±0.2)ml/s,明显低于对照组;以上数据对比存在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脑CT灌注成像技术可对超急性期脑梗塞疾病进行有效诊断,其检出率高于常规CT扫描,对临床治疗有一定指导性意义,值得关注。

【关键词】超急性脑梗塞;脑CT灌注成像;诊断

缺血性脑血管疾病会对人类身心健康产生严重不良影响,且临床根治效果不佳,远期容易出现复发、致残、致死等问题。如何在此类疾病发病超早期进行诊断治疗,成为了临床工作中非常关键的问题之一。近年来,随着医学影像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有关超急性期脑梗塞疾病的临床诊断技术更加的完善与成熟。为进一步分析脑CT灌注成像技术在对超急性期脑梗塞进行临床诊断方面的意义与价值,本研究中纳入我院儿科自2014年1月~2015年5月期间所收治的疑似超急性期脑梗塞患者共计50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应用常规CT技术以及脑CT灌注成像技术进行诊断,对比数据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中纳入我院儿科自2014年1月~2015年5月期间所收治的疑似超急性期脑梗塞患者共计50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最终均诊断为超急性期脑梗塞。对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男性患者共32例,女性患者共18例;患者年龄区间为40~85周岁,平均年龄为(69.5±3.3)岁;发病至就诊时间在1~8h内,平均为(3.5±0.6)h;首发症状方面,15例患者为行动不便,13例患者为偏瘫,10例患者为失语,12例患者为尿失禁。

1.2 方法

本组50例患者先后应用常规CT技术以及脑CT灌注成像技术进行检查。使用仪器为GE公司螺旋CT扫描机,常规扫描层厚为10.0mm,层间距为10.0mm,扫描方法为轴位扫描。脑CT灌注成像操作方法为:用药优维显300,用药剂量为50.0ml,经受检对象肘部静脉注射药物,注射速度为8.0ml/s。注射过程当中以基底节层面为基准,做单层连续性动态扫描,持续时间为46.0s,扫描速度控制为1.0s/层。扫描期间层厚为10.0mm,管电流为100.0mA,管电压为120.0kV。

按照上述方法扫描所得图像传输至工作站,用GE公司CT专用软件进行后处理。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处理方法为:选择病变侧以及病变对侧感兴趣区域,比较各个区域动态时间-密度曲线差异。同时以100.0Hu内平扫密度组织为对象,计算最大峰值、平均通过时间、以及相对血流量。

1.3 观察指标

观察常规CT扫描与脑CT灌注成像对异常征象的检出率差异,同时比较脑CT灌注成像对病变侧、对侧最大峰值、平均通过时间、以及相对血流量的检出差异。

1.4 统计学方法

对本组研究的数据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正态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正态计量数据的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种方法诊断结果对比

在常规CT扫描下,检出有异常征象的患者共计32例,检出率为64.00%;在脑CT灌注成像扫描下,检出有异常征象的患者共计45例,检出率为90.00%。脑CT灌注成像对超急性期脑梗塞异常征象的检出率明显高于常规CT,且对比存在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脑CT灌注成像扫描结果对比

在脑CT灌注成像扫描诊断下,病变侧检出最大峰值为(36.6±1.2)s,通过时间为(43.5±2.6)s,明显高于对侧组;相对血流量为(1.4±0.2)ml/s,明显低于对照组;以上数据对比存在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1数据所示。

表1:病变侧、对测脑CT灌注成像扫描结果对比表

组别 最大峰值(s)平均通过时间(s)相对血流量(ml/s)

对侧 19.3±1.6 24.8±1.9 3.5±0.3

病变侧36.6±1.243.5±2.6 1.4±0.2

3 讨论

在临床对急性脑血管疾病的诊断中,最常见的检查方法为CT扫描。但也有相关资料中认为,在急性脑缺血早期阶段,特别是超急性期内,病灶内的变化以水分以及电解质为主,因此在常规CT扫描下难以观察到明显的异常征象[1],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象以及局部脑组织密度的异常下降等形态学改变不易通过常规CT反应。

为了弥补常规CT扫描下存在的局限性,本研究中针对50例疑似超急性期脑梗塞的患者进行脑CT灌注成像扫描,扫描结果显示:脑CT灌注成像对超急性期脑梗塞异常征象的检出率明显高于常规CT,且对比存在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析其优势在于:脑CT灌注成像能够清除显示病灶中心血流与周边区域的差异[2-3],特异性与敏感性高。同时,对于病变侧以及对侧病灶区域而言,脑CT灌注成像下在最大峰值、平均通过时间、以及相对血流量方面存在明显差异,提示可以将其作为临床治疗的依据,并支持对梗死区以及半暗带的区分。

参考上述分析得出如下结论:应用脑CT灌注成像技术可对超急性期脑梗塞疾病进行有效诊断,其检出率高于常规CT扫描,对临床治疗有一定指导性意义,值得关注。

参考文献:

[1] 詹方明.CT窗口技术在诊断超急性期脑梗塞诊断中的应用研究[J].内蒙古医学杂志,2013,45(4):428-430.

[2] 张永海,白俊虎,张明等.超急性期及急性期脑梗死全脑CT灌注和CT血管造影研究[J].中华放射学杂志,2005,39(7):681-686.

[3] 周维彬,邓娟,钟凯等.64层螺旋 CT 颈脑动脉血管联合成像在超急性期脑梗塞中的应用[J].医学影像学杂志,2015,(6):977-980.

论文作者:张亚丽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医学人文》2015年第10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12/18

标签:;  ;  ;  ;  ;  ;  ;  ;  

脑CT灌注成像在超急性期脑梗塞诊断中的应用论文_张亚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