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次无偿献血者的心理分析及心理护理论文_张晓梅,,周顺香

初次无偿献血者的心理分析及心理护理论文_张晓梅,,周顺香

哈尔滨市血液中心 150000

[摘要]目的:探讨初次献血者的心理特点以及对他们进行心理干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4月至2014年4月哈尔滨市血液中心街头初次无偿献血人员6142名,严格按采供血管理办法采集血液,同时采用心理护理干预模式对献血者进行干预,并统计献血者在献血后发生的不良反应率以及对献血服务的满意度。结果:通过心理护理对街头初次无偿献血人员进行心理干预,无偿献血者不良反应共40例(0.644%),护理满意度达到99.8%。结论:心理护理在初次无偿献血者中的应用效果显著,有效减少了无偿献血人员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提高了街头无偿献血者的满意度。

[关键词]心理护理;初次无偿献血者;干预

随着无偿献血事业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健康公民愿意参加到无偿献血队伍当中。很多初次献血者,由于对献血知识的缺乏,对献血环境的陌生,害怕疼痛或身体不适等原因,会产生不同程度的恐惧心理,这种恐惧心理会对献血者的情绪造成严重影响。笔者尝试运用心理护理干预模式,对街头初次无偿献血者进行心理干预,取得了满意效果。其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4月至2014年4月初次无偿献血者6142名,献血者年龄在18-55岁,平均(32.3±2)岁。其中,男性献血者3018人,女性献血者3124人。

1.2 方法

经过健康检查,6142名献血者均符合献血要求。采血人员对每位献血者的态度都十分亲切、热情、主动,并认真回答献血者的每一个问题。同时,尽量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结合宣传册对献血者进行详细介绍,尽可能消除献血者的忧虑。同时,采血人员在进行采血之前,会简明扼要的对献血者讲解血液的相关知识与献血的基本常识,耐心说明献血的常规流程,力求最大程度减轻献血者的心理负担;在采血过程中,采血人员根据献血者的实际情况,快速定位聊天范围,分散献血者注意力,尽可能消除其心理障碍,以减少献血者疼痛感。同时,密切观察献血者的身体状况,注意其是否出现不良反应;采血结束后,采血人员给献血者缠好弹力绑带,详细交代献血后需要注意的事项,赠送纪念品。确认献血者无不适感后,再让其离开。

在采血过程中,一旦献血者出现不良反应,立即停止采血工作,并让献血者平躺休息,献血者症状有所好转后还需休息30min左右。同时,适当补充面包或糖水,尽可能消除献血者的紧张情绪。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采血人员在采血全过程中都需要对献血者身体状况细心观察,统计不良反应的具体症状与例数。

此外,献血3天后,需对献血者进行电话回访,调查献血者身体情况与对献血服务的满意度。

1.3 评价指标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相关规定,将献血后不良反应划分为3个级别。轻度:神志清醒,身体虚弱,呼吸急促,心慌出汗等;中度:一过性神志模糊,血压下降,脉搏细弱,四肢冰凉等;重度:晕厥,面色苍白,四肢抽搐,二便失禁等。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6.0统计软件,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取率(%)表示。

2 结果

在6142名无偿献血者,不良反应例数为40例(0.644%),其中,28例轻度,10例中度,2例重度。6129名献血者对本次护理均表示满意,护理满意度达99.8%。

3 讨论

在采血过程中,献血者的心理障碍是造成献血不良反应的主要因素,主要是因为初次献血者缺乏对献血知识的了解,多属于即兴献血,对献血的认识尚不全面,导致其在献血过程中产生紧张情绪和焦虑感[1]。针对这一情况,采血人员应进行鼓励和安慰,加强与献血者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正确回答相关问题,减轻献血者的心理负担,降低献血不良反应发生率。

正确的心理疏导法可有效缓解献血者的恐惧和紧张心理,这也是当前采血工作人员所面对的首要问题[2]。为了减少献血者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尽快建立一支稳定的固定无偿献血者队伍,一方面,采供血部门应积极主动开展专业的技能培训,使采血人员系统地学习献血心理和干预措施,在通过专业、系统的学习后,达到考核标准才可进入工作岗位,确保采血人员具备较强的专业技能和基础知识,倡导微笑服务,以诚恳的态度开展采血工作;另一方面,由于街头无偿献血者来自不同行业,年龄跨越较大,自身素质或知识储备处于不均衡状态,对献血知识的理解程度也不尽相同,这就要求采血人员应尊重无偿献血者的个体差异性,针对初次献血者的恐惧心理特点、健康条件,选择正确、适当的心理疏导方式。在这一过程中,尽可能采用多种风格的语言形式和种类,采用个性化语言模式讲解献血有关知识,主要针对采血器材、材料、设施、采血位置、采血量、采血后饮食情况等进行详细的说明,以缓解无偿献血者心理上的担忧。除此之外,采血人员为了缓解初次献血者的紧张心理,还可适当转移他的注意力,多与他聊聊他所熟悉的话题,例如他的家乡、学校、他的工作、生活了等等,有效疏导无偿献血者的心理负担。在此基础上,采供血机构还应积极主动改善无偿献血的外部环境,尽量营造出整洁、安静、明亮、亲切的采血氛围,可以聊天或轻音乐播放的形式缓解无偿献血者的紧张和焦虑情绪。与此同时,当无偿献血者发生不良反应时,采血人员应机智沉着面对,用平稳、亲切的语气,主动、及时的安抚无偿献血者的情绪,及时采取有效治疗措施,尽快使无偿献血者恢复正常状态。

近年来,医疗机构对血液需求量的不断攀升,采供血机构应加大无偿献血的宣传力度,让社会大众形成无偿献血的意识和精神[3]。在采血过程中,工作人员还应加大对心理护理的重视程度,不断改进和完善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创新出全新的疏导方法,尽可能降低和减少无偿献血后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提高服务满意度,为无偿献血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综上所述,通过本次研究,对这6142名初次无偿献血者采用心理护理干预模式对献血者进行心理干预,统计献血者在献血后发生的不良反应率以及对献血服务的满意度。结果显示,服务满意度高达99.8%,实现了献血服务满意度的全面提升,值得在采血过程中大力推广。

参考文献:

[1]骆昊翠.街头无偿献血者心理护理的应用[J].中国乡村医药,2013,10(02):68-69.

[2]刘莉.心理护理在无偿献血中的应用[J].中国卫生产业,2011,01(15):55-56.

[3]谭渭萍.心理护理在无偿献血中的应用[J].医学理论与实践,2009,07(07):855-856.

论文作者:张晓梅,,周顺香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5年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5/9/24

标签:;  ;  ;  ;  ;  ;  ;  ;  

初次无偿献血者的心理分析及心理护理论文_张晓梅,,周顺香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