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医养结合型养老护理模式发展现状探究论文_杨雪莲

我国医养结合型养老护理模式发展现状探究论文_杨雪莲

杨雪莲

(广西桂东人民医院附属养老院 543001)

【摘要】 据相关资料显示,我国自1991年以来,进入了老龄化社会,“银发浪潮”不约而至,老龄化程度不断加强,老年病患者日趋增加。而我国当前老年人医疗服务水平相对偏低,老年病医疗条件不足的现状致使患病老人及家属的生活压力巨大,养老问题面临着新的考验[1]。鉴于此,我国各地开始了新型养老护理模式的探索,医养结合型护理模式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新型养老护理模式。本文从医养结合型养老护理模式产生的背景、医养结合型护理模式的概念和类型以及这一新型模式的现状等方面进行综述分析,以北京、青岛、河南等省市的探索为例,总结得出,医养结合型养老护理模式在满足老年人多样需求方面比较理想,应是未来养老模式的重点发展方向。

【关键词】 医养结合;新型护理模式;现状分析;问题和对策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5)34-0017-02

Our country medical type combined with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old-age care model to explore Yang Xuelian. Guidong People's Hospital, Guangxi, Wuzhou 543001, China

【Abstract】According to relevant data show that since 1991, in China has entered an aging society, "silver wave" is not about to continuously strengthen aging degree and the geriatrics patients increased. And the elderly health service level is relatively low in China, the insufficiency of geriatric medical conditions of the pressure causes the sick old man and the family member life, pension problems facing the new test. In view of this, our country started the exploration of new old-age care model, medical a combination type nursing mode is produced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is new type of old-age care model. This article from a combined type background of old-age care model, medical type combined with the concept and type of nursing mode and the status quo of the new model and so on were reviewed analysis, explore in Beijing, Qingdao, henan and other provinces and cities, for example, concluded, d a combination type old-age care mode in meet the demand of the elderly variety is more ideal, should be the future focus direction of the pension mode.

【Key words】D raise; The new nursing mode; Analysis of the status quo;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1.我国医养结合型养老护理模式的产生背景

1.1老龄化、高龄化趋势日益加强

近30年以来,我国在实施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有力促进了社会稳定和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但与此同时,却快速进入了老龄化社会。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总数比第五次人口普查上升1.91个百分点。截至2014年底,全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21242万人,占总人口的15.5% [2][3]。

1.2老年人所能获取的医疗服务及养老服务的现状

就目前而言,多数医疗机构对老年患者仅提供门诊和病重时的短期住院,老年病专科医院和专科门诊服务,规模小、数量少。以北京市为例,有七成养老机构陷于“无医疗服务”困境[4]。近年来,因政府关注,各地社区卫生服务较前虽然有了很大的发展,但因种种原因,导致发展不平衡,业务能力有限,辐射面窄,老人医护需求无法得到满足。

2.医养结合型养老护理的内涵

2.1医养结合型养老护理的定义及服务对象

医养结合型养老护理是一种新型的养老模式,重点强调在对老年人的照顾中的医疗和照护两个方面,并将医疗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上。区别于传统的生活照料养老服务,必须是在日常起居、文化娱乐、精神心理等服务的基础上,增加更重要的内容,包括具有相当专业水平的医疗保健、康复护理、健康检查、疾病诊治、临终关怀等专业医疗保健服务。其主要服务对象是慢性病老人、易复发病老人、大病恢复期老人、残障老人以及绝症期老人[5]。

2.2医养结合型养老护理模式的必要性

医养结合型养老护理模式的主要思路和做法是,针对有长期就医需求的老年人群体,借助政策层面促成或者机构之间自愿促成养老机构和医疗机构之间的合作,从而解决老有所养和老有所医的问题。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加深,尤其是高龄老年人群体中,养老和医疗的特殊需求越来越多,多数老年人的“老年病”具有常发性、易发性和突发性的特点,都有特殊的护理和医疗需求。然而,国内的养老护理存在诸多短板,医疗系统和养老机构分离,养老院就医不便,医院里却不能养老,患病的老人只能在养老院、医院、家庭三点一线往返,苦累不堪,经济负担加重严。这些现象重制约了养老的生活质量。故此,推进医养结合型养老护理模式的建设至关重要[6]。 

3.我国医养结合型养老护理模式的发展现状

随着养老市场及医疗制度改革的开放与深入,大量社会资金进入两大领域,都根据国情而走上了不同类型的“医养结合”的发展模式。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例如,北京双井恭和苑直营连锁健康养老服务、青岛市借鉴发达国家的做法形成了具有青岛特色的“医养结合”模式[7]、广州国际健康产业城核心区在提供医疗、养老、健康管理等服务的同时藉此发展相关产业[8]、北京望好医养城在国内首创了系统提供高危疾病老人全方位照顾的看护中心、广西桂东人民医院附属养老院配备有医生管理者、医生、护士、护理员、食堂工作人员等,这种方式接近英、法等欧洲发达国家的“整合照料”[9、10、11]。

目前为止,国内各地已经有不少养老机构开始以发展“医养结合”为核心的服务模式,其表现形式为:医院转型为医养结合服务机构、养老机构和医疗机构结成联盟合作服务、在养老机构中设立医疗机构医养一体化经营等[12、13],打破了医、养机构“各自为政”的局面;福建省则由政府出资修建,再交由民间专业团队运营,走出了属于福建省自己的“公建民营”的新路子。

4.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4.1存在的问题

虽然各地都在积极努力地探索、实践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因为国情问题以及社会诸原因,医养结合型养老护理模式的发展状况还是不尽人意。民政部2014年社会服务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截至2014年底,全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21242万人,各类养老服务机构和设施仅94110个,有各类养老床位577.8万张,平均每37人才拥有1张养老床位。本人根据所掌握的资料分析得知,存在的问题大致有如下几点:政策保障不足、设施建设滞后、服务能力欠缺、社会力量参与太少、专业人员严重不足等。

4.2对策

4.2.1医养结合型养老护理新模式的发展,在于良好的政策支持和法律法规支持,政府应根据这一模式的目标定位,早日出台适合于目标发展的意见规划、方案、标准、条例等,并将其纳入法制轨道[14]。

4.2.2具体执行部门应通力合作,为医养结合型养老护理模式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卫生主管部门应按照自己的职责,尽快建立起制度标准、服务标准、设施标准和管理规范。民政部门应确认其非营利性并纳入医保。[15]

4.2.3在医养结合型养老护理服务的市场化运作机制中,应努力促进养老事业产业化,积极探索社会力量参与机制,进一步促进政府职能的转变,充分整合社会资源[16]。民政部门则应建立多种专项发展基金,募集资金资助培养更多“医养结合”养老机构[17]。

4.2.4教育部门应加大养老行业医护人员的教育培训,提高养老服务队伍的专业水平,同时还要逐步建立起养老机构服务人员的资格认证、职称评定体系,确保他们的职业发展和自身的权益[18、19、20]。

5.结语

人口老龄化、高龄化的现象严重挑战着传统的居家养老模式,而我国目前的现状是,机构养老方面的准备很不充分,现有的具备医护养老功能的机构呈供不应求状态[21]。由此可见,医养结合型养老护理模式必将成为未来养老事业发展的主流。眼下的医养结合型养老护理模式发展现状虽不尽人意,但却是方兴未艾的朝阳事业,与之相关的产业也应是朝阳产业。

【参考文献】

[1]阎青春.养老机构存在的矛盾及决策[J].社会福利,2007(8):9-11.

[2]2014年社会服务发展统计公报,2015年6月10日民政部发布

[3]尚振坤.中国养老机构的服务与管理[J].人口与经济,2008(2):50-54.

[4]刘墨非.疏解养老机构医疗服务之困[J].北京观察,2011(6):20-21.

[5]2015-1-19袁磊、雷轩,《工程管理前沿》2015年第1期

[6]秦谱德,谭克俭,王进龙,丁润萍.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7]李媛.医养结合:聚焦青岛养老新模式[N].联合日报,2010-12-10-11.

[8]阎志强.广州人口老龄化与养机构发展分析[J].南方人口,2011,26(6):1-7.

[9]Henk N. & Philip C.B. Integrating services for older people: A resource book for managers[M].Dublin: European Health Management Association, 2004.

[10]Jan Reed et al. A literature review to explore integrated care for older people[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tegrated Care, 2005, 5(14):1-8.

[11]Coolen, J. Integrated care for older people, In: Paper Presented to Meeting of the CARMEN Network, Pisa, 2002.

[12]邱刚.上海养老机构社会化运作的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上海:上海交通大学,2007.

[13]朱胜利.医养结合社会化养老新期待[N].安徽日报,2013-5-19.

[14]屈芳.“医养结合”能否破解养老之惑[N].河南日报,2013-7-18.

[15]徐冬英等.广西养老机构现状调查[J].广西中医学院学报,2011,14(4):110-112.

[16]孙碧竹.吉林省养老机构发展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长春:吉林大学,2011.)

[17]王英等.北京市区养老机构入住老人生活质量调查研究[J].实用医学杂志,2007,3(9):1415-1417.

[18]张仙桥,李德滨.中国老年社会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19]刘金华.中国养老模式选择研究[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1.

[20]林明鲜,刘永策.城乡人口老龄化与老龄问题研究[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0.

[21]赵仲杰.北京城区独生子女家庭的养老问题研究[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1.

论文作者:杨雪莲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5年12月第3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5/10

标签:;  ;  ;  ;  ;  ;  ;  ;  

我国医养结合型养老护理模式发展现状探究论文_杨雪莲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