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会计模式比较研究_会计论文

中美会计模式比较研究_会计论文

中美会计模式比较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美论文,模式论文,会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对会计属性认识的不同

在美国的文化环境中,会计被认为是人类征服自然的工具之一,因而,会计的自然属性强调得十分突出。美国会计学者亦认为,会计仅仅是提供人们所需数据资料的一种技术手段,或一种信息系统。人们只需探讨如何对这种技术做出合理的解释,并使之不断完善。这使得所有会计问题趋于简单,只要合理解释会计方法的选择,就不会有其它的争议。结果是:一方面,许多会计方法的选择自然代表了占统治地位的“资”方的意见;另一方面,可存在多样化的会计处理方法。例如,美国企业对折旧问题的处理上,在企业的一般收益表和企业纳税申报表中,允许后者采用加速折旧法,以便能合理避税。

在中国,会计理论的研究中,会计属性一直是一个争论问题。在改革开放以前,特别强调会计的社会属性,因而导致对西方会计理论的排斥。现在则强调会计的双重属性。会计的自然属性,使人们不断为自己的会计方法寻求合理的解释,社会属性则要求会计理论的研究。会计方法的采用,必须适合既定的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例如近年来,对加速折旧法的采用,是出于克服物价变动因素,或是为了达到保护国有资产的完整,促进生产发展的目的。因而,研究会计理论考虑到会计两种属性的确认,有利于对不同会计方法的采用,做出更为合理的解释。这方面中国人显然棋高一着。

二、对会计目标设置的不同认识

在美国,企业会计人员往往会雄心勃勃地确立自己工作的目标,其中既包括对外的财务会计目标,也包括供内部决策用的管理会计目标。这一设置不仅明确了会计人员的工作方向,同时也反映了美国文化中“主宰自然”的深刻信念。相比起来,中国企业的会计目标较少采用精确的定量设置,而采用定性方式来表达,且会计人员在设置目标的过程中作用微弱,即使在新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中,仍未明确区分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的目标。

目标设置的差异还进一步导致了两国会计研究起点的差异。美国的会计研究一直以会计目标为起点,也以会计目标为归宿。为了达到这一目标,还要构造一系列先决条件即会计假设,并进一步设置要达到会计目标的约束性条件,也就是会计原则,会计技术则成为实现会计目标的方式和方法。在美国人眼里,整个会计理论体系就象一个宏伟的人类征服自然、实现自我目标的工具。而我国会计研究的起点,要么是会计的对象,要么是会计的本质,都是以抽象的概念名词的定义为出发点,结果往往导致理论与实践的严重脱节,无法体现出会计作为一种工具的自然属性。

三、关于时间取向

时间取向特指人们对新事物的反应。如果一个人对待新(事物)的反应是回顾过去别人如何对待这类问题,那么时间取向是面向过去型的;如果主要考虑的是(此)行动与当前的直接联系,那么时间取向是面向现在型的;如果首先关心的是这一行动的长远后果,那么可称之为面向未来型的。

很显然,中美文化环境中的时间取向观有很大不同。多数的中国人更倾向于面向过去,美国人则倾向于未来。受这一观念影响较大的会计工作就是企业预算的编制。有一项考察某著名跨国公司执行统一预算制度的研究,充分表明了其中国子公司与美国母公司做法上的差异。这套预算制度制定了大量程序、规章进度、限期等指标,要求其在世界各地的子公司统一执行。中国的子公司在执行中,十分注重计划情况和完成业绩要求,对于新的会计年度、新的变动因素则不重视。同时,在中国的会计人员看来,只有会计业务发生后的结果才是真的,预算制度只是可以敷衍的一项工作。相反,美国的母公司则将预算看成是真实、必要的,在制定预算中考察了将来诸多可能出现的新情况,并自信在未来有能力利用这一会计工作。

因此,在美国管理会计教科书中十分强调长期投资和全面预算,会计要从反映过去拓展到规划未来。而我国对管理会计的研究也有30年了,至今,不用说很少企业在内部决策中运用过管理会计那套预算制度,就是不少学生在学习这部分内容时都感到十分困惑,经常问这究竟有什么用处。

美国的审计业十分发达。在美国企业中,有十分健全的内部审计制度,他们把职员的遵守规矩归因于这种监控制度的存在。相比之下,中国的企业没有设立内部审计机构进行自我约束的积极性,没有认识到这一制度对增加经济效益提高工作效率的作用,而只是按政府有关规定设立而已。同时,我国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范围局限于财务会计方面,并由财务部门主管领导,而没有效益审计和业务审计的内容。在这两种不同的监控制度下,审计的地位显然差别很大。在美国企业中,其审计负责人地位远远高于我国,许多公司的内部审计师至少由副总经理主要负责,由总经理或董事会的审计委员会领导的也为数不少。在中国,多数企业的内部审计则由总会计师负责。所以我国进行内部审计时所受干扰也很大,内部审计报告中不能直言问题之所在。倘若审计人员要审查会计人员的帐务,在美国这认为是正常的例行公事,在中国则被认为是对会计人员的不信任乃至羞辱。

四、活动取向

活动取向指人们喜欢以什么作为活动的焦点。中美会计受活动取向影响的方面有:

1.会计核算的侧重点不同。在自为型取向占统治地位的美国,人们把工作以及相关的活动视为存在的焦点。许多著名的会计学家如利特尔顿等都强调收益是会计核算中心,且收益是企业一定时期的成果,费用是企业为之所付的努力,其实质在于,收益表现了企业管理人员的工作成果,是衡量企业管理人员是否有效利用投资人所提供资本的一个重要指标,即无功就是过,损益表是美国企业最重要的报告之一。

在以自在型取向为主的中国社会中,会计核算的侧重点在于成本的核算。企业的许多决策标准、奖惩标准以感情为基础,而并非以业绩为标准。因为重成本,所以工业会计在长期中一直处于整个会计体系的基础。考核评价企业管理人员,不注重他创造了多少效益,而是看他用的成本是否符合规定,他付出的努力是不是足够大。

2.会计核算的灵活性不同。在美国,国会对会计问题极少关注,它通常是依靠证券交易委员会(SEC)来维护公众利益。 对公司会计处理,SEC所扮演的角色只是提供一个大致的框架, 具体的会计准则是由民间会计专业团体、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制定。FASB设定了真实和公平的原则作为会计核算的最终依据。会计人员如因依照某会计准则,而无法使财务报表真实和公平地反映公司财务状况,则应不采用该会计准则。为达到真实和公平,会计核算特别依靠会计人员的独立专业判断能力。因此美国会计强调会计核算的灵活处理,依赖法律的程度较小,而会计专业水平高,会计准则只是提供原则性的指导,会计人员需依据个别情况,运用个人专业判断选择最适合的会计方法,反映出自为型的文化特征。

中国在会计规范体系方面,会计人员普遍认同由国家制定的会计制度。自在型会计文化,比较适宜通过立法,由政府对会计核算加以管制。由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会计法,国务院颁发的会计核算法规和财政部颁布的行业会计制度,互相组成一套体制。在这种体制下,会计核算强调的是统一性,而不是灵活性,会计人员的个人专业判断并不受重视。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自在型文化的特征。

五、人们之间的关系

人与人之间以何种关系存在对中美会计影响的方面主要有:

1.表现在政府对会计的干预程度。在美国,会计专业团体规模很大,会员众多,会计人员对会计实务的处理享有较大的自由权,他们比较注重会计理论的发展,并以此指导会计实务。政府一般都不制订专门的法规和制度,而是通过其它立法间接地对会计施加影响。会计规范与国家的法律关系松散,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分离程度较为明显。相反,在中国,会计实务是有高度的统一性和严肃性,是根据国家立法进行的;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基本一致,会计人员所应用的会计原则一般都体现于政府的法规之中。

2.表现在对会计主体认识上的差异。众所周知,企业之所以要有会计工作,就是为了对属于它的收入、费用、资产及债权、债务关系进行计量。如果没有一个明确的会计主体,这种核算必然是混乱不清的。在美国个人主义盛行的文化环境中,对会计主体假设十分看重,就是出于对个体行为的尊重和认可。而在群体价值观环境下的中国会计中,则并不看重这一点。不要说在过去企业不是独立的主体,即便至今,使企业变成真正独立的经济实体的改革仍然相当艰难。这导致企业自我价值的实现不受重视,企业充其量只是一个会计核算单位,在资金的收付与损益的核算上并不具有真正的独立性。另一方面,长期以来形成的群体观念也会使企业在会计工作中尽量以大局为重,不在乎局部利益的得失,这又有利于整体目标的实现。

再以坏帐损失的确认为例,美国企业中一般设有专门管理顾客信用的部门,负责对顾客的信用进行调查,收回赊帐,追索未按期偿付的帐款和确认不能收回的坏帐。这样做的前提在于企业是独立主体,各种行为是企业自己的事情,不受其它因素的干扰。而在中国,对坏帐损失的确认,则要繁琐得多。不仅要取得债务方企业主管部门、财务部门或法院等有关单位的书面证明,还要按规定批准权限,报经主管部门审查,核销后方可列帐。每一个企业的行为都与外部各环节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自己无法进行自主决策。

结束语

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大量吸引外资,经济活动走向国际化,对会计与国际接轨的要求也日益迫切。而一国会计的发展无疑要受到各种环境因素的影响,国际会计组织在提倡和促进全球会计协调之时,最大的阻力也来自各国环境的差异。这并不表明,会计国际化的可能性不再存在,单从文化因素上看,随着各国文化、教育的交流日趋频繁,各民族之间的交往日渐增多,会计国际化的文化环境也会日益得到改善。

标签:;  ;  ;  ;  ;  ;  ;  

中美会计模式比较研究_会计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