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红注射液在糖尿病性小纤维神经病患者中的治疗价值论文_王彦超1 于艳辉1 李月春2

王彦超1 于艳辉1 李月春2

1.内蒙古赤峰学院附属医院 内蒙古 赤峰 024000;2.内蒙古包头市中心医院 内蒙古 包头 014040

【摘要】 目的 观察丹红注射液对糖尿病性小纤维神经病变的临床疗效评价.方法 将80例糖尿病性小纤维神经病变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其中观察组为40例给予丹红注射液联合腺苷钴胺注射液治疗,对照组40例给予单独腺苷钴胺注射液,两组治疗3周后均采用定量温度觉检查进行临床疗效评定.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后较治疗前双侧小鱼际及足背的QTT检查结果均好于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其中观察组患者较对照组明显改善,两组组间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根据治疗后患者治疗有效率得出,观察组的有效率为75.0%,对照组为55.0%,两组组间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丹红注射液联合腺苷钴胺注射液治疗糖尿病性小纤维神经病有明显疗效,且优于单用腺苷钴胺注射液. 【关键词】 丹红注射液; 腺苷钴胺注射液; 糖尿病性小纤维神经病; 临床疗效【中图分类号】R8【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6315(2015)10-0133-02

小纤维神经病(smallfiberneuropathies,SFN)是指主要累及小直径有髓纤维和无髓纤维的感觉性周围神经病,由多种病因所导致的一种很常见的周围神经病,通常表现为神经痛和(或)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其中以糖尿病性最为常见,临床发病率高,发生率为60-90%[1].目前早期糖尿病性的小纤维神经病的检查主要依靠定量温度觉检查(quantitativetemperaturetesting,QTT)[2],治疗上是在控制血糖基础上同时给予营养神经治疗.目前腺苷钴胺注射液是临床上应用较常见的神经营养药物,但疗效欠佳.因此,近两年我科在治疗糖尿病性小纤维神经病采用丹红注射液联合腺苷钴胺注射液治疗,探讨其临床疗效,为糖尿病性小纤维神经病的临床治疗用药提供参考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选取2013年1月-2014年5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糖尿病性小纤维神经病变患者80例,年龄45-70岁,病程为0-10年,以上均为高中以上学历.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均进行常规降糖治疗.观察组40 例给予丹红注射液联合腺苷钴胺注射液治疗,其中男性23例,女性17例,年龄(61.75±6.64) 岁,病程(5.17±2.35)年.对照组40 例给予腺苷钴胺注射液治疗,其中男24 例,女性16例,年龄(59.65±6.88)岁,病程(4.95±2.08)年. 1.2 入组标准观察组和对照组均符合WHO(1999)年制定的2型糖尿病诊断标准[3]. 病程为0-10年,有阳性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肢体末端间歇性或持续性发麻、发凉、疼痛、烧灼感及袜套感等.QTT检查异常均可入组.排除标准:1)四肢NCV 检测可见MCV 和(或)SCV 检测传导速率减慢;2)合并长期服用影响神经功能药物和慢性酒精中毒的患者;3)被检测部位有溃疡、坏疽以至于截肢的患者;4)合并脑卒中急性期的患者及卒中后遗留肢体麻木、深浅感觉异常的患者;5)合并其他原因导致的神经肌肉病变的患者;6)排除精神及智能障碍的患者.

1.3 仪器、药品与检测方法QTT检测采用Medoc医疗设备有限公司出售(以色列生产)的TSA-Ⅱ 型神经感觉定量分析仪.采用“限值法”进行双侧小鱼际及足背的温度觉测定,包括冷感觉阈值(CT)、热感觉阈值(WT)、冷痛觉阈值(CPT)、热痛觉阈值(WPT).正常阈值我科参照武汉大学吕海燕、卢祖能等人根据90例正常人制定的上下肢不同年龄段的阈值范围[4].具体详见表1.若测试结果的CT 和CPT低于正常值,WT和WPT高于正常值范围判定为异常.若检测结果中有一项温度觉阈值为异常,则判定为异常.该检查具有主观感觉的成分,因此被检查者应先进行预检查,以熟悉掌握感觉辨别确认方法.该检测由我科肌电图专业人员进行操作,操作者要具备50人次以上的实际操作经验.检测需在安静的室内环境,室温为25℃,皮温30℃,基础温度为32℃,温度变化范围为0-50℃,刺激温度变化率为1℃/s,测4次,每次间隔5s,冷、热痛觉测3次,每次间隔10s躯体左右侧交替进行,测试间隔2min以上[5].用药丹红注射液(济南步长制药有限公司生产)每支10mL,每次用20mL溶于生理盐水250mL中静脉滴注,每天1次;腺苷钴胺针(重庆药友制药有限责任公司生产)每支500μg,每次500μg肌肉注射,每天1次,治疗疗程为3周(21天).全部病例均进行糖尿病饮食及健康教育,同时根据血糖情况口服和(或)胰岛素降糖治疗.

1.4 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组内治疗前后比较用配对t检验,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的t检验, 组间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检验水准a=0.05. 2 结果2.1 两组患者治疗前一般情况本次研究的两组患者严格按照纳入排除标准进行,两组年龄上采用t检验,性别采用x2检验,均得出P>0.05,即两组患者间在性别、年龄构成方面无明显差异.具体数据见表2.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QTT比较结果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进行双侧小鱼际和足背进行QTT 检测,经比较两组双侧小鱼际和足背的CT、WT、CPT、WPT较治疗前均有改善,P < 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提示两组治疗对糖尿病性小纤维神经病变治疗均有效.且观察组较对照组治疗后的QTT 检测结果提示丹红注射液联合腺苷钴胺治疗后的CT、CPT阈值升高的幅度和WT、WPT阈值下降的幅度均大于单用腺苷钴胺注射液组,组间两独立样本t检验,P <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见表3.

2.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疗效情况根据3周治疗后患者的情况分为有效组及无效组.有效:症状自我感觉缓解或消失,QTT检测结果CT、CPT阈值较治疗前提升或WT、WPT 阈值较治疗前降低记录为有效.无效:症状自我感觉未缓解或继续加重,QTT检测结果CT、CPT阈值较治疗前进一步下降或WT、WPT 阈值较治疗前进一步提升则记录为无效.其中丹红注射液联合腺苷钴胺注射液治疗组的有效率75.0%,单用腺苷钴胺注射液组的治疗有效率55.0%,经χ2 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提示观察组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果见表4.

表1 90例正常人的QTT阈值

※观察组和对照组之间有效率比较,X2=5.698P=0.017<0.05,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3 讨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是糖尿病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Duby 等[6] 报道约30% 住院糖尿病患者和20% 社区糖尿病患者患有此病.该病主要考虑长期高血糖引起代谢紊乱、氧化应激、血管性缺血缺氧、神经生长因子(NGF)缺乏等因素有关[7].根据周围神经纤维的直径<7mm 受损称为小纤维神经病,而我们临床常见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的早期往往以小纤维受累为主[8],主要是无髓和薄髓的感觉小神经纤维异常.后期则影响大的有髓纤维,导致周围神经严重受损,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也给家人带来了经济负担[9].因此早期发现小纤维病变并且早期治疗是可有效地延缓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发展.而QTT检查具有无创性,可为早期发现、临床治疗效果判断与病情随访的良好指标[10].

糖尿病性小纤维神经病变的治疗主要是严格控制血糖的基础上加以营养神经、改善循环、降低血粘度等综合治疗.腺苷钴胺属于营养神经类的药物,该药在临床上已经被广泛应用于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的治疗[11],可有效地修复受损伤的周围神经,但临床效果不十分满意. 此次本研究引入了丹红注射液治疗糖尿病性小神经病变的临床疗效研究.首先丹红注射液作为我国传统的中药制剂,主要为丹参和红花的提取物, 其主要有效成分包括丹参酮和红花黄色素等.其作用一方面是,丹参作为君药具有抗血栓形成和改善血液流变学,促进纤维蛋白溶解[12],同时也具有改善微循环,抗氧化损伤作用[13] .另一方面,辅药红花有扩血管作用,对ADP 诱导的血小板聚集有显著的抑制作用,能有效地抑制血小板黏附、聚集、激活和释放血栓烷素A2(TXA2),激活血管内皮细胞释放前列环素(PGI2),纠正外周循环TXA2/PGI2的平衡失调[14].另外,胡为斌[15]在对丹红注射液的临床中发现其作用不但能有效改善神经低氧,对神经细胞及其代谢起保护、修复、促进作用,而且还能辅助降低患者的血糖及血脂情况.本研究结果显示, 丹红注射液联合腺苷钴胺注射液对糖尿病小纤维神经病变的患者中有效率为75%,而单用腺苷钴胺注射液患者的有效率为55%,充分说明丹红注射液联合腺苷钴胺注射液治疗糖尿病性小纤维神经病疗效确切且较单用神经营养药效果更显效(P <0.05).

4 结论丹红注射液作为一种中药制剂,有活血、凉血等功效.之前丹红注射液在临床广泛应用于心脑血管疾病,经研究证实在周围神经疾病特别是小纤维病变的患者中疗效也同样显著,且丹红注射液联合腺苷钴胺注射液治疗糖尿病性小纤维神经病有明显疗效,通过40例观察组的临床治疗观察,无不良事件发生,因此在临床治疗中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1] 李益明,陈濒珠.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实用内科学[M].第12 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030-1032. [2] ArapA,SiqueiraSR,SilvaCB,etal.Trigeminalpainandquantitativesensorytestinginpainfulperipheraldiabeteticneuropathy.ArchOralBiol[ 2010;55(7):486-493. [3]  叶任高,陆再英.内科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797. 4] 吕海燕,卢祖能,初红,董红娟.定量温度觉检测在周围神经疾病中的临床价值[J].临床神经电生理学杂志,2006(2):84-86. [5] ClausD,Hilz MJ,Neundorfer.Thermaldiscriminationthresholds:acomparisonofdifferentmethods[J].ActaNeurol.Scand,1990;81(6):[ 533-540. 6] DubyJJ,CampbellRK,SetterSM,etal1Diabeticneuropathy:aninGtensivereview [J].AmJ[HealthSystPharm,2004,61:160-161. 7] 许樟荣.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J].中国医学前沿杂志,2010,2(3):26-28.SumnerCJ,Sheths,GriffinJW,etal.Thespectrum ofneuropathyindiabetesandimpairedglucosetolerance[J].Neurology,2003;60(1):108[ -111. 8] 任晶晶.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中西医结合治疗进展[J].中国现代医生,[ 2011,49(31):17-18,44. 9] 黄献,姿晓宏.神经定量感觉检查及临床应用[J].临床神经电生理学杂志,2001;8(3):184-186. [10] TebenchukGM,LukashukVD,LipkanGN,etal.AntitoxicactionofcoGb(amamideinexperimentalhepatitis[J].FarmakolToksikol,1984,47 [ 3):87-90. 12] 胡小戎,曹凤梅.丹参的药理、临床应用与制剂研究[J].中国新医药,[ 2003,2(6):54-551. 13] 陈向荣,陆京伯,石汉平.丹参的药理作用研究新进展[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1,21(1):44-45. [14] 王淑君,王万铁,熊建华,等.红花注射液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家兔血浆TXA2/PGI2水平的影响[J].中国现代应用药学,2003,20(2):[ 100-101. 15] 胡为斌.丹红注射液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80例临床观察[J].中国医学创新,2011,8(21):153-154.

论文作者:王彦超1 于艳辉1 李月春2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综合临床》2015年9月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6/2/24

标签:;  ;  ;  ;  ;  ;  ;  ;  

丹红注射液在糖尿病性小纤维神经病患者中的治疗价值论文_王彦超1 于艳辉1 李月春2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