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生学业成就与非智力因素的相关研究〔1〕,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小学生论文,与非论文,学业论文,成就论文,智力因素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摘要 本研究对1250名中小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发展水平进行了调查,共得到有效问卷1186份,目的在于了解非智力因素与学业成就的相关程度。结果表明:就全体被试而言,我们问卷中所涉及的11种非智力因素及总量表分数与被试的学习成绩存在着非常显著的正相关;非智力因素与被试学习成绩的相关程度存在着一定的年龄、学校类型和性别差异。
关键词 中小学生 学业成就 非智力因素 相关研究
1 问题提出
我们认为,非智力因素概念的提出,是人们对心理范畴谋略从另一角度进行划分的尝试。人的心理活动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活动,包括感知、记忆、思维和想象等,直接参与对客观事物认识的具体操作。另一种是对客观事物的对待活动,包括注意、动机、兴趣、情绪、意志、性格等,并不直接参与对客观事物认识的具体操作,但对上述具体操作起着动力和调节等作用。我们把前者称为智力因素,而把后者称作非智力因素。
“非智力因素”这个概念,从其孕育、产生、 发展到今天, 已有80多年的历史了。最初明确提出这个问题的是美国心理学家亚力山大(W.P.Alexander),早在30年代,他就反对当时流行的斯皮尔曼(C.E.Spearman)的“二因素说”和瑟斯顿(L.L.Thurstone)的“多因素说”。通过大量测试和实验,他发现智力测验中有很大一部分变量被忽视,但它们对测验数据却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他将这些变量暂定名为X和Z因素(即指被试对作业的兴趣和克服困难的坚持性等), 并把这些因素总称为个性因素。1935年,在其论文《智力:具体与抽象》中,提出了“非智力因素”(non-intellective factors)这一概念。关于“非智力因素”的组成,心理学家们的意见并不完全一致。M.L. Terman将非智力因素概括为完成任务的坚毅精神、进取心、谨慎以及好胜心等四种个性品质;W.P.Alexander则强调兴趣、 克服困难的坚持性以及获得成功的愿望;而D.Wechsler则提出了内驱力、情绪稳定性和坚持性等非智力因素在智慧行为中的作用。[1]
美国心理学家高夫(H.G.Gough)运用加利福尼亚州心理调查表(简称CPI)研究了18种性格因素与中学生学业成就的相关。结果发现, 支配性(Do)、上进心(Cs)、责任心(Re)、社会化(So)、宽容性(To)、遵循成就(Ac)、独立成就(Ai)和智能效率(Ie)等8 种由CPI测量的性格特征与中学生的学业成就之间存在着高相关(r=0.29-0.44)。Covington总结多年对学习无能儿童的研究后发现, 学习无能儿童和智力障碍儿童之所以解决问题水平低下,不仅仅是由于智力水平低,同时还存在着动机障碍,他们对自我有消极的看法,在学习时表现出较高的焦虑和无助性,并丧失了解决困难问题的动力。[2] 张履祥研究发现,学业成就优良学生在显示性、独立性、敢为性、怀疑性、克制性、慎密性上的得分,明显高于成绩不良学生(P<0.01); 而在幻想性上,成绩优良学生的得分明显低于成绩不良学生(P<0.01)。[3]
林崇德等运用自编的“中小学生学习品质评定量表”对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与学习成绩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考查。结果发现,学业成绩与非智力因素(学习目的性、计划性、意志力和兴趣)的相关也达到了非常显著的程度(P<0.01)。[4]
以前,有关非智力因素与学习成绩关系的探讨,大都停留在经验水平,且比较零散。本研究的目的在于利用相关研究的方法,比较系统地、全面地了解各种非智力因素与中小学生学业成就的关系以及这种关系的年龄特点、学校类型特点和性别特点。
2 研究方法
2.1 被试
在天津市11所中小学随机抽取1250人,其中小学学生320人, 初中学生420人,高中学生510人。通过问卷调查,共得到有效问卷1186份,其中小学学生297份,初中学生402份,高中学生487份。 在全部有效答卷中,男生的有828份,女生的有358份。
2.2 材料
参照文献和我们对教师采访的记录,初步确定了11种与学习和智力活动关系比较密切的非智力因素。在此基础上,编制了《中小学生非智力因素调查问卷》。该问卷是一个由115个项目组成,包括11 个诊断量表和1个效度量表的自陈式量表。11 个诊断量表分别测量学生的成就动机(AM)、交往动机(IM)、认识兴趣(CI)、学习热情(LA)、学习焦虑(AX)、学习责任心(LR)、学习毅力(LS)、注意稳定性(AS)、情绪稳定性(ES)、好胜心(WI)和支配性(DO)等11种非智力因素的发展水平。除学习焦虑量表外,被试在其它某个分量表上的得分越多,说明他该种非智力因素的水平越高;得分越少,说明他该种非智力因素的水平越低。经分析,该问卷具有一定的信度和效度。[5]
2.3 研究步骤
首先, 运用我们自行编制的《中小学生非智力因素调查问卷》对1250名中小学生样本进行问卷调查。答卷回收后,剔除不合格的答卷,获得有效答卷。
其次,向被试的所在学校索取其最近一次语文、数学两科期末考试的成绩。然后,以每个学校每个年级为单位,将每个被试语文、数学两科的平均成绩换算成Z分数。
最后,按不同年龄阶段(小学、初中和高中)、不同类型学校(城市重点、城市一般和农村校)、不同性别,分别计算各项非智力因素得分与学习成绩的相关系数。
2.4 以上全部数据统计工作是用SPSS/PC +软件在微机上实现的。
3 结果与分析
3.1 各种非智力因素与被试学习成绩相关的年龄特点
我们计算了全体及各年龄阶段被试各种非智力因素分数与其学习成绩的相关系数,结果见表1。从表1可以看出:(1)就全体被试而言,我们所涉及的11种非智力因素及总量表分数与被试的学习成绩均存在着非常显著的正相关;(2)除交往动机、学习焦虑、情绪稳定性以外, 小学阶段被试其它8 种非智力因素及总量表分数与其学习成绩有着非常显著或显著的正相关;(3)除情绪稳定性以外, 初中阶段被试其它10种非智力因素及总量表分数与其学习成绩有着非常显著或显著的正相关;(4)除交往动机、学习责任心、支配性以外,高中阶段被试其它8种非智力因素及总量表分数与其学习成绩有着非常显著或显著的正相关。
表1
全体及各年龄阶段被试各种非智力因素与学习成绩的相关及其显著性水平
3.2 各种非智力因素与被试学习成绩相关的学校类型特点
从表2可以看出:(1)对于城市重点学校的被试来说,除学习责任心外,其它10种非智力因素及总量表分数与其学习成绩均有着非常显著或显著的正相关;(2)对于城市一般学校的被试,除交往动机、 学习焦虑、情绪稳定性和支配性外,其它7 种非智力因素及总量表分数与其学习成绩有着非常显著或显著的正相关;(3 )对于农村学校的被试来说,除交往动机、学习焦虑、学习责任心、注意稳定性和情绪稳定性外,其它6 种非智力因素及总量表分数与其学习成绩有着非常显著或显著的正相关。
表2
各种类型学校被试各种非智力因素与学习成绩的相关及其显著性水平
3.3 各种非智力因素与被试学习成绩相关的性别特点
从表3可以看出, 各种非智力因素与被试学习成绩的相关具有以下性别特点:(1)男性被试在11 种非智力因素及总量表上的得分与其学习成绩有着非常显著的正相关;(2)女性被试,除交往动机、 支配性外,在其它9 种非智力因素及总量表上的得分与其学习成绩也有着非常显著或显著的正相关。
表3 不同性别被试各种非智力因素与学习成绩的相关及其显著性水平
4 讨论
从以上结果我们可以看出,各种具体的非智力因素与学生的学习成绩有着一定程度的正相关。特别是成就动机、好胜心及非智力因素问卷总量表的分数都分别与各种年龄、各种类型学校、不同性别被试的学习成绩存在着非常显著的正相关。换句话说,不论是哪个年龄阶段的学生、哪种类型学校的学生、哪种性别的学生,要想提高其学习成绩,激发和培养其成就动机、好胜心及非智力因素整体的水平是一条相当有效的途径。我们通过自然实验发现,学习动机教育对提高小学一年级学生的学习成绩的确有显著影响。[6]在我们的另一项自然实验研究中发现, 学生好胜心的增强,也有助于其学习成绩的提高。[7]
成就动机强的人,对学习和工作都非常积极,对于事业富于冒险精神,并全力以赴,希望成功;他们希望得到外界客观公正的评价,并不过分重视个人的名利;这些人能约束自己,不为周围环境所左右;他们把成败常常归因于自己能控制的主观因素,如个人努力程度;他们倾向于对未来的成就抱较大的希望。奥苏贝尔曾明确指出:动机与学习之间的关系是典型的相辅相成的关系,绝非一种单向性的关系。
周国韬等人在排除智力水平低下的条件下,研究了小学高年级学习成绩优秀儿童与学习不良儿童在学业成就动机水平上的差异,探讨了学业成就动机的四个主要方面((1)知识价值观;(2)学习兴趣; (3)学习能力感;(4)成就归因)与学习之间的关系。 结果表现:学习能力感和对学业成败的积极归因模式是影响学业成就的重要原因。学业不良学生本来学习成绩不佳,归因于能力低则会使他们陷入到对自身失望的状态,感到自己将来也难以提高学习成绩。显然,这会进一步导致其学习成绩下降,出现恶性循环。[8]
具有好胜心的人,一般表现出以下几个特征:(1 )不满足于现状;(2)力求超越他人;(3)希望超越自我。一个具有好胜心的学生,受争强好胜心理的驱使,他会心甘情感地、充满热情地、善始善终地花费比别人更多的精力和时间,去从事繁杂、困难的学习活动,争取获得成功。相反,如果一个学生对学习成绩的好坏持无所谓态度,得过且过,从未想过要去超过别人、超越自我,争取更大的成功,那么其学习是肯定搞不好的。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成就动机和好胜心对学生的学习活动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为什么上述二者与其它非智力因素相比显得更重要一些呢?我们认为可能有以下几点原因:(1 )非智力因素在人的智力活动中的最重要功能是动力功能。各种非智力因素,只有转化为人的动机或在有动机始发活动的情况下,才能发挥其动力功效。(2 )成就动机和好胜心是比较容易培养和激发的,相比之下其它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较困难一些,发展慢一些。(3)好胜心与成就动机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 好胜心是在自尊和自信的基础上通过成就行为结果强化而来的;而一个人通过争强好胜的行为,并获得成功,从而进一步提高了其成就动机的水平。
在教学实际中常常发现,有些学生升入初中,特别是到了初二,学习成绩便突然大幅度下降,呈现出严重的两极分化。产生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水平的突然显著下降。我们在对国内六大行政区的12000 名儿童青少年进行的非智力因素发展现状的调查中发现,大多数具体的非智力因素(如交往动机、学习热情、学习责任心、学习毅力、好胜心等)和非智力因素总体的水平都有随年级的升高而显著降低的发展趋势。[9]因此, 培养和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是提高其学习成绩的有效措施。
实际上,非智力因素与智力因素共同制约着一个人的活动,其中非智力因素在一个人的学习、工作或其它活动中主要是起动力、维持与调节、补偿与扼制等作用。同时,非智力因素与学业成就之间的联系是双向的,非智力因素影响学业成就,而学业成败又反过来影响非智力因素的形成与发展。
从本研究结果中可以看出,同样是这11种具体的非智力因素,与学生学业成就的关系却有着一定的年龄差异、学校类型差异和性别差异。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是很复杂的,在此仅就交往动机作一初步的分析:从本研究结果中发现,对于小学生和高中生来说,交往动机对学习成绩的作用不显著(见表1)。在当前一些不正确的教育思想影响下, 学生、家长、教师、社会往往将升入高一级学校作为唯一的学习目的,表现在学习上,学生纷纷将其他同学作为自己的竞争对手,过分强调竞争代替了原先那种团结互助的友好合作关系,再加上有些教师的教育方法不当,致使师生关系、生生关系不融洽,从而大大削弱了交往动机对学生学习的影响。因此,在目前的教育体制中,不应只强调竞争的作用,还应引进合作机制,提高大多数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成绩,促进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形成良好的关系。未来的社会不仅需要人们的竞争意识,同样需要人与人的合作意识。李原、郭德俊等曾开展过合作学习对小学生同伴关系、成就动机和成就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合作学习在小学教学中是可行的,而且效果比较显著;合作学习对同伴关系的改善有着积极的影响;合作学习在较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成就动机水平,学生对合作学习的课程兴趣明显提高,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表现得更为明显;合作学习对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有一定的促进作用。[10]
另外,从表1可以看出,成就动机、 好胜心和非智力因素总量表分数与小学生和初中生的学习成绩都有着非常显著的正相关,且相关系数都在0.25以上;而与高中生的学习成绩虽也存在着非常显著的正相关,但相关系都在0.16左右。这也就是说,非智力因素对于高中学生学习成绩的影响相对小学、初中学生来说要小得多。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王晓柳等人曾通过路径分析的方法研究了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对学习成绩的定量影响。结果发现:对于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而言,智力因素对其学习成绩有明显的直接影响。相比之下,非智力因素对其学习成绩的直接影响是微不足道的,非智力因素主要是通过其对智力因素的影响(即开发智力),而对学习成绩产生间接效应。[11]九年义务制教育结束后,能升入高中的学生,其学习成绩都是很不错的,因此,非智力因素对其学习成绩的直接效应就不会太明显了。
5 结论
5.1 成就动机、 好胜心及非智力因素问卷总量表的分数都分别与各种年龄阶段、各种类型学校、不同性别被试的学习成绩存在着极显著的正相关。
5.2 就全体被试而言,我们所涉及的11 种非智力因素及总量表分数与被试的学习成绩存在着极显著或非常显著的正相关。
5.3
非智力因素与被试学习成绩的相关程度存在着一定的年龄、学校类型和性别差异。
〔1〕与此文有关的交流请与李洪玉(300073
天津师大教育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