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_市场经济论文

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_市场经济论文

浅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四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在理论上是一个重大突破,对于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推动各项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同时,在我国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仅在实践上是一个跨世纪的艰苦复杂的系统工程,在认识理论上也还有许多问题需要进行深入的探索。本文就几个基本问题作一简析。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实践发展的产物

1.传统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形成的历史背景

科学社会主义创始人在研究了人类发展史,特别是在分析了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基础上,揭示未来社会主义社会的前景。设想有一个自由人联合体,用公共的生产关系进行劳动,社会便能根据社会各种需要,有计划地分配劳动时间,调节劳动职能和需要之间适当的比例(参见《资本论》第一卷P87—89)。那时,商品生产就将被消除, “社会生产内部的无政府状态将为有计划的自觉的组织所代替”(《马恩选集》第三卷P323)。科学社会主义创始人虽然没有来得及实践他们的设想,但他们同时指出,“新思潮的优点就恰恰在于我们不想教条式地预料未来,而只是希望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马恩全集》第一卷P416)。“在将来某个特定的时刻,应该做些什么,应该马上做些什么,这当然完全取决于人们不得不在其中活动的那个特定的历史环境”(《马恩选集》第四卷P142)。科学社会主义创始人在分析资本主义制度基本矛盾的基础上,揭示了未来成熟的社会主义形态及其有计划按比例发展经济的基本轮廓,并且历史地、辩证地指出:要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实事求是态度。

苏联十月革命胜利后,在外有帝国主义干涉,内有国内战争的环境下,曾经实行“战时共产主义”,取消了商品货币关系,在生产上统产统配,财务上统收统支,企业间实行物物交换,分配上实行实物报酬。随着国内外阶段斗争和经济形势的变化,1921年4 月列宁提出新经济政策,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实行税后贸易自由。同时提出要借助革命热情,依靠经济核算,发展商品生产,利用市场来提高生产。可见,苏联通过从“战时共产主义”过渡到“新经济政策”,承认了社会主义经济存在商品经济和市场,也就是承认了计划和市场统一的关系,并于1928年开始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到了1936年,苏联制造业产量增加了七倍半以上,位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为苏军在二战中取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提供了重要的物质保证。在二战中,苏联遭受的损失相当严重,但战后恢复国民经济的速度比西方国家快得多。十月革命胜利前的俄国,工业总产值只有美国的6.9%,到80年代, 苏联工业总产值相当于美国的80%以上。另一方面,本世纪30年代初,发生空前的世界性经济危机,震撼了西方世界。西方经济学者凯恩斯提出宏观经济管理的理论,美国实行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政”。在这种历史背景下,苏联的经济理论界不承认社会主义存在商品经济,而只承认社会主义要利用商品货币关系。认为社会主义制度既然消灭了私有制,商品生产及其价值规律就失去了存在的必要。国家可以直接通过制定和下达指令性计划来统一组织社会经济活动,不需要运用市场机制。1952年斯大林在《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一书中,对苏联经济理论界的争论作了总结性的评述:阐明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由于存在国营经济和集体农庄两种所有制,就存在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必然性,批判了商品生产必然导致产生资本主义经济的不正确观点;阐明了存在商品交换,价值规律就必然发生作用,批判了人们可以任意“改造”客观规律的唯意志论;提出了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规律。阐明经济规律与经济计划、计划工作的关系,批判轻视或夸大计划工作的错误倾向。同时,斯大林又提出,个人消费品生产才是商品生产,国营经济内部调拨的生产资料只具有商品的“外壳”;价值规律在流通领域发挥调节作用,在生产内部只发挥影响作用;商品生产和价值规律“是被严格地限制在一定范围的”,等等,这观点脱离了社会主义实际。因此,苏联整个经济体制,长期实行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斯大林《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的理论和苏联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一直影响着二战后取得胜利的社会主义国家。这种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曾经发挥过重大作用,比如,能够有效地抵制国外反动势力的经济封锁和武装干涉;能够迅速恢复和统一被战争破坏的国民经济;在生产力落后的情况下,能够集中人力、物力、财力进行重点建设,尽快实现工业化,建立雄厚的物质技术基础;能够大体地按比例发展国民经济。这是计划体制在历史上曾经发挥过的积极作用并取得过的巨大成就。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实践和认识发展的产物

随着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主义建设出现了新的情况,表现在:国民经济规模扩大,经济结构复杂化,发展目标多元化,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和需要的多样性,以及国际经济联系的发展等方面。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管理过多、过死的弊端便逐步显现出来。主要表现在:使基层企业和广大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精神难以得到发挥,使经济缺乏生机和活力;导致经济效益和发展速度下降;使物资长期供不应求,特别是消费品供应不足,无法适应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需要多样化的要求。另一方,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二战后,普遍接受凯恩斯主义的理论,国家运用财政和货币等政策干预经济;不少国家实行社会福利政策;法国、日本等国家还搞了指导性计划;在两极冷战格局下,西方大国还联手协调他们间的经济矛盾。这些政策和手段,虽不能摆脱资本主义制度基本矛盾的困扰,但它缓和了阶级对抗和周期性的经济危机。再加上几次强劲的科技革新浪潮,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有了很大发展,呈现出相当的生机和活力。在这种新的国内国际经济形势下,社会主义国家为了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对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重新认识并进行根本性的改革,便提到议事日程。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在50年代以后,陆续开始了经济体制改革,并形成了几次大的改革浪潮。在扩大企业权限,放松或放开价格管制、鼓励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等方面取得了不同程度的进展,理论上也提出了计划与市场相结合的多种模式。但从总体上仍没有找到计划与市场相结合的正确途径和有效形式。这些国家不仅未能摆脱原有经济困境,而且被商品严重短缺、通货膨胀、外债剧增等新问题所困扰,最后导致东西方格局剧变,不能不说改革不成功是重要原因之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是在人口众多,经济文化落后,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基础上搞社会主义建设的,加之,西方国家长期对我国实行经济封锁和禁运,并不断进行军事威胁,在这种条件下,我国只能借鉴苏联的经验,选择建议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这种体制起过重要作用,使社会主义建设取得过巨大成就。但随着条件的变化,原有的经济体制越来越不适应现代化建设的要求。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对经济体制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不是要改变社会主义制度的性质,而是要使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也不是对原有经济体制作细枝末节的修补,而是对经济体制作根本性变革。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确定什么目标模式,是关系到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一个重大问题。这个问题的核心,是正确认识和处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传统的观点认为,市场经济是资本主义特有的东西,计划经济才是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改革的深入,我们逐步摆脱这种观点,形成新的认识。这种新的认识,对推动改革起了重要作用。党的十二大提出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提出商品是社会经济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党的十三大提出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的体制应该是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的体制;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后,提出建立适应有计划经济发展的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开放十余年来,市场范围逐步扩大,大多数商品的价格已经放开,计划直接管理的领域显著缩小,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大大增强。实践证明,市场作用发挥比较充分的地方,经济活力就比较强,发展态势也比较好。这种市场取向的改革,是社会主义走向复兴的必由之路。我国经济要优化结构,提高效益,加快发展,参与国际竞争,就必须强化市场机制的作用。实践的发展,必然引起认识的深化。从实践中进一步认识到,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与市场都是经济手段。这些认识,从根本上解除了把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看作属于社会经济基本制度范畴的思想束缚,使我们在计划与市场关系问题上的认识有了新的重大突破。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在坚持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经济成份和分配方式为补充的基础上,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利于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3.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的关系

为什么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而不提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体制?这就要研究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关系。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既相联系又有区别。商品经济是市场经济存在、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存在和发展的客观要求。商品经济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总称。有商品经济就有商品交换的市场。从历史发展进程看,原始公社末期,由于生产力发展,社会分工,原始公社之间有了各自的剩余产品,就生了物物交换的市场,市场的发展促进商品生产的发展。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紧密结合,商品交换与市场紧密联系,这是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统一性的一面。商品经济经历了简单商品经济和发达商品经济两个阶段。简单商品经济是自然经济条件下的商品经济,从原始公社末期直到封建社会末期,自然经济均占统治地位,商品经济处于补充作用,故称简单商品经济,或小商品经济。随着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以机器生产为特征的社会化大生产的形成,商品经济成为普遍形式,称为发达商品经济,或社会化大生产基础上的商品经济。相应的商品交换的市场,从简单商品经济的狭窄市场,发展到发达商品经济的大市场,称为市场经济。发达商品经济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也存在于社会主义社会。因此,市场经济,资本主义可以利用,社会主义也可以利用。

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存在的根据:仍然是社会分工和不同的所有者或他们相对独立的经济利益。社会主义经济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化程度越来越高,社会分工越来越复杂,这是毫无疑问的。社会主义经济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为主体,私营经济、个体经济、联营经济、股份制经济、外商投资经济、港澳台投资经济、其他经济为补充。九种类型经济成分并存,各种所有制之间必须以商品形式进行交换,也是不言而喻的。至于全民所有制内部交换的商品性问题,需要作进一步的分析。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是社会化大生产的产物,全体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关系,为社会生产向增进全体人民整体利益的方向发展提供了保证。同时,发达的社会分工和生产结构内部分工,又使劳动者的生产活动片面化。在生产力水平尚未达到能够使物质产品极大丰富,能够实行按需分配以前,社会则要以劳动为尺度,实行按劳分配。劳动者生产活动的片面性,与劳动者物质文化生活需要的多样性,使他们相互之间进行产品交换成为必要。因此,社会主义国有企业拥有以劳动为谋生手段的生产者组成的联合体的相对独立利益,它的产品不能不成为必须通过交换才能成为最终使用的商品。这样就使国有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拥有相对独立的经济利益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由此,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实行市场经济体制是可能的。那种认为市场经济与私有制必然联系的观点是没有根据的。

综上所述,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主要区别是:第一,商品经济包括简单商品经济和发达商品经济,它侧重指的是一种经济形态;市场经济是发达的商品经济,包括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和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它侧重指的是一种经济运行机制。第二,市场交换对象有发展。简单商品经济条件下的市场交换,主要是为了满足一部分直接生活需要的物质产品。发达商品经济的市场交换;除生活需要产品外,扩大到一切生产要素,包括生产资料市场、资金市场、技术市场、知识信息市场、劳动力市场等,市场交换成了人们实现经济联系普遍方式,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第三,市场范围有扩大。简单商品经济的市场交换,地域范围比较狭小,带有很大的分散性、孤立性;发达商品经济的市场,冲破地区界限,形成全国统一市场,进而发展到国际市场。随着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国际市场的联系也愈益广泛而密切。对外开放,就是要利用两个市场,即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两种资源,即国内资源和国外资源,加快我国经济发展。而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都是建立在市场经济基础上的,要与国际经济相对接,也必须有相应的经济运行机制。

阐明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两者的联系和区别,可以得出两点基本认识:第一,将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对立起来,认为可以搞商品经济而不能搞市场经济,甚至认为商品经济可以是社会主义的,而市场经济则属于资本主义制度范畴,是脱离历史和现实的。不管在什么样的社会制度下,只要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成为普遍形式,市场机制配置资源成为基本手段,就是市场经济。第二,我国现在进行的经济体制改革,就其基础点来说,核心问题就是要改变传统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因此,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改革目标,更加鲜明,更加科学,也更加具有现实针对性。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涵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涵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或者说市场经济体制就是通过市场机制配置社会资源的基本方式和基本手段。市场配置资源起基础性作用的要点是:第一,要使经济活动遵循价值规律的要求,适应供求关系的变化;第二,通过价格杠杆和竞争机制的功能,把资源配置到效益较好的环节中去,并给企业以压力和动力,实现优胜劣汰;第三,运用市场对名种经济信号反映比较灵敏的优点,促进生产和需求的及时协调。市场经济就是价值规律充分发挥作用并调节资源配置的经济。市场的作用是价值规律作用的集中表现,使它具有广泛性、客观性和基础性,这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涵。因此,我们搞的市场经济仅限于资源配置方式,只是在经济运行机制层次上推进市场经济,而不是改变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2.市场机制的功能

在社会主义社会,特别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商品经济的发展是社会经济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有商品经济的存在和发展,价值规律就必然发生作用。要使经济活动遵循价值规律的要求,适应供求关系的变化,就要通过市场机制的作用,并以市场机制作为配置资源的基本方式和基本手段,价值规律就是市场经济体制的客观基础。违背这个规律就要阻碍经济的顺利发展。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内在要求,是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的必由之路。过去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体制,基本上用行政命令配置社会资源,自觉和不自觉地排斥市场机制的作用,从而抑制了经济活力,阻碍经济效益的提高,束缚生产力的发展。因此,必须改革原有计划经济体制,建立新的市场经济体制。

所谓市场机制,就是指在商品交换过程中,各种市场因素,为价格和供求等彼此联系、相互制约,共同起作用,在运行中调节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的方式。市场机制的作用,植根于价值规律的内在要求,即两方面的矛盾运动。

(1)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和个别劳动时间的矛盾运动。 它具体表现在三个机制上:

一是等价机制。在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任何一个社会需要的产品,都是由不同生产条件的劳动者生产的,形成产品的个别劳动时间。但在商品交换过程中,同种商品在同一市场必须同价,形成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量,按等价原则交换。等价交换是使交换双方得到补偿,保护双方利益,并使商品生产得以继续进行的必要条件。由等价交换原则产生平等观念,要求在市场上平等竞争。

二是效率机制。价值决定论,要求节约劳动消耗。商品生产者都要千方百计,精打细算,节约使用和消耗生产要素,尽量使自己生产的产品的个别劳动时间降到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之下,获取更多的剩余产品。从而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并使资源配置自动流入使用效率高的企业。

三是竞争机制。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量,对商品生产者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直接关系着他的所在生产和经营中的成败得失。每个商品生产者为了在市场上占有一定的份额,并立于不败之地,必须推动技术进步,有效利用资源,节约劳动消耗,提高产品质量,力求生产出价廉物美的商品,并在销售服务等方面相应展开竞争,实现优胜劣汰。从而推动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生产的集中。

(2)价格和价值的矛盾运动。它具体反映在供求机制上。 各种商品在市场上的供求关系是不同的。某种商品供大于求,价格低于价值出售,少获盈利,甚至亏损;另一种商品供不应求,价格高于价值出售,获得更多的盈利。供求不平衡,价格就围绕价值波动。通过市场灵敏的价格波动信号,反映供求关系,使社会资源及时地在生产不同产品和不同产业之间流动和配置,适应供求关系的变化。社会需要调节着总劳动时间的分配,按比例分配劳动时间于特殊的生产部门,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包含的另一种含义,它是整个价值规律进一步发展的表现(《资本论》第三卷P717),也是价值规律和按比例发展规律结合的内在联结点。

上述价值规律的两个矛盾,四个机制,特别是商品经济利益总机制的驱动,通过市场配置资源有其相互的联系,相互推进的内在结合关系,由此得出以下结论:第一,资源在部门、企业间的配置,是同部门、企业对资源使用的效率紧密结合的;第二,资源配置和使用的效率又是与部门、企业的责、权、利相联系的;第三,资源配置同社会需求是紧密联系和及时的。这些特点,使市场成为组织社会化大生产,优化资源配置的基本手段,成为调动企业和职工积极性和创造性的有力工具。只有给生产企业赋于其生产经营自主权和相应的物质利益,并将其置于市场竞争的压力之下,才能促使他们根据比价关系变化所反映出来的需求信息,灵活决定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并根据生产需要和降低成本的要求,调配劳动力和生产关系,使供给能够迅速地适应需求,并不断地提高经济效益。这就是市场机制可以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使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千军万马地投入市场竞争,推动技术进步,提高资源使用效率,节约劳动消耗,满足社会需要;使经济充满活力,市场兴旺繁荣。这就是我们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根据。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特点

1.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

市场经济通过市场机制配置社会资源,调节着整个社会经济活动,是社会经济运行的基础。只要是社会化大生产基础上的商品经济,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就必然发生。当然市场经济在与资本主义私有制经济相结合的条件下,它表现为以攫取利润为唯一目的,以及由此滋生的资本主义种种弊病,这是我们不能盲目去学的。除此之外,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运行的规则、形式、手段、方法等,我们都可以借鉴。市场经济作为发展生产力的手段,资本主义可以用,社会主义也可以用。从市场经济具有的共性的一般特征来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不存在根本性的差别,它们都应具有以下四个一般特征。

(1)商品生产和经营的企业,是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的主体。 所有企业,不论是何种所有制,具有何种的法人地位,一般都具有进行商品生产和经营所拥有的应有权力,从而能自觉地面向市场,自主决策、自主经营,做到自负盈亏,成为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

(2)市场机制是经济运行的基本机制。 一切经济活动都直接或间接地处于市场关系之中。市场机制包括等价机制、效率机制、供求机制和竞争机制,是推动生产要素流动和促进资源优化配置的基本运行机制。

(3)国家通过经济杠杆调控经济活动。 市场结构自身运转具有自发性等缺陷,政府部门虽不直接干预企业生产和经营的具体任务,但要进行宏观管理或计划调控,主要通过财政、税收、价格、金融等政策,调节、规范企业经营活动,干预市场运行,弥补和纠正市场缺陷。

(4)以法制为基础规范市场行为。为了防止不正当的竞争手段, 建立正常的市场秩序,必须建立一整套法规体系,所有经营活动按照法规体系行事。使整个经济运行有一个比较健全的法制基础。同时,积极倡导职业道德,开展舆论监督和社会组织的制约,形成一个公平的竞争环境。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点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紧密结合在一起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受社会主义制度的制约,并贯彻社会主义原则,这就是保障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和贯彻共同富裕的原则。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除具有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相同的一般特征外,还具有不同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特点,这些特点是由社会主义制度的性质决定的。这些特点是:

(1)发展经济是为人民谋福利。社会主义经济在所有制结构上, 是以公有制包括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经济成份并存。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作为公有制经济的有益补充,长期共同发展。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公有制为主体,决定了我国的劳动者在生产中的地位及整个社会关系与资本主义条件下的雇佣劳动关系有根本的区别,从而市场经济的社会后果也就不同。市场配置资源的目的,是尽快地发展生产,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这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要求。

(2)效率与公平的统一。社会主义经济在分配制度上, 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分配形式为补充,要体现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一方面要讲究效率,利用激励机制,合理拉开收入差距,奖勤罚懒,反对平均主义,让一部分人和地区先富起来。同时,要贯彻按劳分配原则,并搞好社会保障制度和福利分配制度,防止贫富两极分化,通过先富帮未富,从而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国家完全可以通过有效的计划指导和运用各种政策手段,通过宏观调控,实现按劳分配,从而保证收入分配比较公正和实现社会共同富裕。

(3)宏观调控的自觉性更强。宏观调控方面, 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生产关系私人占有,国家对市场调控一般是比较软弱的。社会主义以公有制为主体,一大批大中型国有企业和国民经济的命脉,掌握在国家手中,国家对市场的调控具有较雄厚的物质基础,对市场的宏观调控能力可以说比资本主义国家强得多,在处理各种矛盾和利益关系,可以统筹兼顾,适当安排,使市场机制更加健康地运行。这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也将呈现更多的自觉性和计划性。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市场经济,应当也完全可能比资本主义条件下的市场经济运转得更好。

标签:;  ;  ;  ;  ;  ;  ;  ;  ;  ;  ;  ;  ;  ;  ;  ;  

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_市场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