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现代建筑设计风格的本土化解析论文_杨翰维

基于现代建筑设计风格的本土化解析论文_杨翰维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不同的时期现代建筑要有不同的风格。现代建筑的设计要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发生变化。现代建筑要从技术、材料、功能来与周围的环境进行融合。现代建筑师要对本土的文化进行研究,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建筑风格的设计,这就使得现代建筑不仅具有本土文化,而且更加具有时代的气息。

关键词:现代建筑;设计风格;本土化

1.建筑设计风格本土化的概念

从概念上来看,本土化与地域化和本地化更加接近。现代建筑设计本土化就是指现代建筑的设计要与当地的自然和社会人文环境相契合,从而使得现代建筑更加富有地域色彩。现代建筑设计本土化是一个动态的主观的操作过程,建筑师要遵循一定的认知规律和实践体验,通过一定的手段和操作方法对特定的地域范围进行建筑。除此之外,要使得现代建筑在开放的现代社会中,表现出建筑设计中的思想、文化、意思和精神,从而使得现代建筑更加具有人文气息。现代建筑设计本土化包括了“自然环境”和“人文物质环境”,“自然环境”主要是指当地的地形、地貌和气候等地理环境。然而“人文物质环境”主要是指已经存在的、有人类操作痕迹的物质环境,比如:人工绿化和植被等。

2.建筑设计风格本土化的发展与应用

随着新中国的成立,第二代建筑师群体在建筑量激增、百废待兴的时代背景下,首先关注建筑功能的实现,为城市正常生活秩序的正常恢复做出了重要贡献。在这个年代的建筑设计实践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北京儿童医院、北京百货大楼等当时重要的地标性建筑物。由于经济条件、物资储备等方面的限制,当时建筑设计的主要方向是尽可能提供建筑物基本的使用功能,但是在有限的条件和严格的时间限制下,建筑师华揽洪仍然在细节上保证了民族文化传统特色的刻画。

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之前的这些现代艺术设计实践,多是在现代主义建筑设计风格的细节设计上参考中国传统文化内涵。反而是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到七十年代末期这一段动荡时期中,中国现代建筑设计风格的本土化进程开始初露端倪。建筑师张开济设计的北京四会一部办公楼充分体现了梁思成在《中国建筑的特征》一文中论述的中国建筑特征。这座建筑在设计风格上充分体现了地域特色,屋顶采用传统宫殿样式,阳台、窗框、檐口、门厅等建筑部位都反映了传统宫廷建筑的形式特点。

3.现代建筑本土化风格的设计方法

3.1尊重自然、适时适地

建筑对自然的尊重是实现建筑本土化最首要和基本的条件,主要表现在建筑要适时、要适地,就是建筑要有一定的时代感,适合当今人文的需求和人们生活的需求,同时建筑要适合当地的气侯条件,当地的生活条件,当地的一些制度等等。如建筑师崔恺设计的三号别墅,该建筑位于长城脚下,从选址到设计到施工,都充分考虑了自然环境与地域性特点,使整个建筑即有时代感,又具有浓郁的本土情怀,是中国本土建筑的优秀典范。如果仅仅是中国古代的建筑形式,比如明代的,或者清代,尽管是本土的,但却不属于建筑本土化的范围,因为它不适应现在的生活和现在人的需求。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还有国外的建筑师在中国的建筑作品很多,其中也有一些并不适宜我国的环境,或者搬到任何一个国家去应该说都是不适用的,包括居住建筑、公共建筑等,比如国家大剧院、央视的办公楼等,这些都不是本土的,它不在于形式不本土,而在于形式以内的内容不本土,以至于为了建造它我们付出很大的代价,而且最关键会使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政府,包括经营者长期的付出代价,这个是值得关注的。

3.2建筑材料的本土化

建筑材料的选用也是体现建筑本土特质的一个重要方面,对于建筑而言,我们提倡就地取材、因地制宜,以节约建筑成本,使材料达到低能耗。在我国古代,由于交通条件、地理条件的制约,不可能从远处运来大量的建筑材料,就地取材成为建筑材料的主要来源。现在科技和技术水平日趋发达,建筑材料越来越丰富,种类也越来越多,建筑则应该用适宜的材料,这个适宜的材料也就是说是要用适合保温节能、适合当地生产和适合经济要求的材料,这种材料可能是很新的材料,很现代的材料,当然也有可能是传统的材料,因为有很多传统的材料实际上很出色,不仅成本低,而且感官效果和物理指标等方面都是不错的。所以本土化一定要用适宜的材料,而不是简单地用过去的材料,或者用高科技的材料。如普利兹克奖的得主,中国建筑师王澍设计的宁波博物馆,其外立面的材料大部分都是用周围拆迁工地上搜集来的碎砖烂瓦建造而成。这些碎片通过一种名为“瓦爿”的技术被集中在一起,这种建造方法最初是当地农民发明的,他们运用以上手段回收利用被台风摧毁的建筑废墟,“瓦爿”系统能够将几乎一切原材料变废为宝。与此宁波博物馆的墙体上还运用了不同时代的砖片,年代最久远的来自唐朝,这是1500年前的老古董,使整个建筑具有历史的厚重感与文化感,体现出浓郁的本土情怀。

3.3建筑形式和文化的本土化

建筑形式和文化的本土化这是我们一直以来所说的普通意义上的本土化,但对于传统的建筑形式和文化,我们不能照搬,除了继承还有发展,使之适应现代人们的生活方式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当然,如果全是新的形式也不行,会割裂与传统的联系,城市建筑就会失去历史感,失去民族的精髓。为了使新建筑的形象本土化,很多做法都是在新建筑内外加入中国传统建筑特有的某些元素或形式。在上个世纪有几座著名的建筑物,如南京中山陵、北京民族文化宫、广州白云山山庄旅社、锦州辽沈战役纪念馆等,都是采用的这种做法,使现代建筑具有传统的形式和文化,体现本土气质。著名的华人建筑师贝律铭也在以他独特的视角寻求中国现代建筑的本土化,他的作品北京香山饭店、香港中银大厦、苏州博物馆等,都将传统建筑中的精神内涵和构图原理运用到了现代建筑中,是本土建筑的优秀作品。

4.我国现代建筑设计风格本土化的展望

随着我国建筑设计本土化的发展,我国的建筑设计师们的创作思想日趋完善和多元化,这归功于我国一代又一代的建筑设计师良好的传承和对于建筑设计的探索与进取精神,并在实践中不断积累、反思、总结、归纳,从而逐步明确建筑创作思路并形成了独特的建筑创作风格。在现代建筑本土化的创作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创作思想,本土化建筑与城市化的融合也取得了一定成就,但也要看到目前我国建筑设计面临的问题,在未来应进一步探索建筑与城市化的融合方式,将建筑设计与中国文化有机结合起来。

结束语

总之,现代建筑设计需要创新,建筑的本土化也需要发展,只有在尊重本土文化的基础上,才能创作出特有的建筑。建筑是一种文化,这种文化是在不断地传承。公共建筑的本土化设计也是对历史的传承,更是一种人文发展的表现。只有找到合适的本土化设计方法,才能使得人与世界和谐共生,既传承过去,又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任军强,解金锋.现代建筑设计风格的本土化探讨[J].建材与装饰.2018.

[2]何方.对现代建筑风格设计的思考与研究[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4.

[3]何剑雄.浅谈现代建筑设计风格与创新[J].中国房地产业.2012.

论文作者:杨翰维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学研究前沿》2018年第1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0/25

标签:;  ;  ;  ;  ;  ;  ;  ;  

基于现代建筑设计风格的本土化解析论文_杨翰维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