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重工业结构调整策略_轻工业论文

山西省重工业结构调整策略_轻工业论文

山西重型产业结构调整战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山西论文,产业结构调整论文,战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 现状特点

1.1 山西重型产业在全国举足轻重

在山西能源重化工基地建设中,国家对山西予以了很大的政策优惠和投资倾斜,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山西对基地建设更是注入了几乎全部的精神寄托,对重型产业投入了比其他产业多10倍乃至上百倍的物质财富,建起了全国最大的能源生产基地,全国最大的特殊钢生产基地和全国最大的铝工业生产基地。随着基地的建设,山西的重型机械、重化工、建材工业也在全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目前,在山西这块黄土地上,生产着占全国1/4以上的原煤,提供着占全国4/5以上的商品煤,外调的电能在全国更是高居榜首,仅首都北京就有1/4以上的电是由山西提供的。由此可见,山西的重型产业在全国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山西产业结构调整的任何振动都会迅速波及全国并产生巨大影响。

1.2 工业重、农业轻、第三产业水平低

从国民生产总值及构成来看,山西呈现出工业重、农业轻、第三产业欠发展的局面。1995年全省国民生产总值中,三次产业的构成比例为15.4∶49.9∶34.7。从结构现状分析,工业依旧是山西的主导产业,而且过重的工业是建立在过轻的农业和低层次的第三产业基础之上,呈现出明显的不稳定型结构。山西农业基础薄弱,农业问题比较突出,对第二和第三产业支撑力严重不足,从经济运行大系统来看,农业依然是结构功能低下的弱质产业和“瓶颈”产业。第三产业近年来尽管发展较快,但水平较低,目前仍然是以商品流通和资金流通等传统行业为主体,代表第三产业高度化发展方向的信息、科技等行业比重很小。可见,山西能源基地是在缺乏稳定基础上,超常态地建立起来的重型产业结构。

1.3 重工业过重,轻工业过轻,原材料工业重,加工工业轻

从轻重工业结构看,自改革开放以来,山西工业向重型化快速演进,形成了“重重、轻轻”的工业结构格局。1979年到1994年,全省轻重工业结构由28.3∶71.7转变为18.1∶81.9。这一结构的重型度在全国屈指难数,呈现出明显的畸型化、超稳态、刚性强、转换能力差的特点。

从重工业内部结构看,采掘工业、原料工业和加工工业间的比例由1978年的40.2∶28.2∶31.6转化为1994年的28.8∶46.4∶24.8。这一结构所表现出的初级化、原料化特征在全国尤为突出。重工业中原材料工业比重的较快提高,符合市场需求导向,有利于比较优势的发挥,但加工工业比重的持续下滑,与原材料工业强大的供给能力极不协调,成为山西产业结构向高度化发展的制约因素。

1.4 支柱产业单一化,致使重型产业结构更加刚性化

山西能源基地经过“八五”时期的强化建设,现已成为全国重要的煤炭生产、转化、输出中心。1995年,煤炭工业总产值、固定资产原值和实现利税就分别占到了全省独立核算工业企业总计的22.5%、34.5%和36.8%,表明山西工业支柱产业过于单一。而其他工业如冶金、机械、化工、轻工、建材等受资金和多种因素制约,发展艰难,没有形成多元化支柱工业体系,新的经济增长点少,发展后劲严重不足。支柱产业的单一化,导致了生产力的高度集中,限制了其他先导产业的选择,致使重型产业结构更加刚性化。

2 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结构功能严重衰竭

山西作为全国的能源基地,伴随煤电等重型产品在全国进一步强化地位时,山西整体经济却在全国处于全面下滑的趋势。1985年山西国民生产总值居全国第15位,1993年退居第20位。在此期间,山西经济平均增速居全国倒数第一,城镇人均生活费收入徘徊在倒数第一、二位水平。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来看,1980年山西居全国第9位(包括3个直辖市在内),1993年迅速退居第18位。从这些数字可以看出,随着山西产业结构的高度重型化,结构效益呈现出反向变动的趋势。基地大规模的建设与山西经济迅速下滑的反差充分说明,山西重型产业结构的功能严重衰竭,结构效益低下是导致山西经济全面下滑的深层原因。

2.2 农业基础过于薄弱

山西重型产业结构是建立在脆弱的农业和相对滞后的第三产业基础上的不稳定型结构。尤其是农业基础过于薄弱,与能源基地建设极不相适应。山西农业生产环境脆弱,农业生产条件较差,随着基地的大规模建设,工业与农业争地、争水、争劳动力、争资金的矛盾日益尖锐,致使山西农业在耕地锐减、劳动力和资金投入严重不足的条件下运行。由于投入不足,农业生产条件没有得到明显的改善,抗御自然灾害能力极差,基本上还是靠天吃饭,人均粮食产量由1990年的337kg, 下降为1995年的300kg,粮食缺口较大, 每年仅城镇居民口粮和行业用小麦的缺口就达10多亿斤。目前还有50个贫困县,380万贫困人口尚待脱贫。 显然,山西十分薄弱的农业基础是难以支撑规模宏大的基地建设对粮食和农副产品的需求。

2.3 轻重产品供需失衡

山西重型产业结构与省内消费需求结构形成了强烈的反差,轻重工业产品省内供需严重失去平衡。山西产业畸重畸轻,一方面,重者过重,每年有上千万吨煤炭积压待运,自燃风化,造成资本呆滞,资源浪费;另一方面,轻者过轻,消费品工业落后,适销商品货源严重不足,致使山西每年不得不从外省调入大量消费品。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条件下,山西人民不得不承受由计划控制的低价原材料输出和受市场调节的高价消费品输入的双重价值损失,充当结构失衡的“牺牲品”。由此可见,山西轻重产品供需的严重失衡,是山西产业结构失调的表现,是重型产业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

2.4 结构调整困难重重

不断、适时调整产业结构是国外许多资源丰富的国家和地区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关键。然而,综观山西经济发展的轨迹,却找不到结构调整的迹象。尽管十多年来,实行了结构调整战略,但仍未有实质性的突破,至今为止,山西依然是煤炭工业畸型发展,表现为高投入、低产出、高污染、低效益的粗放经营。长期以来,在山西普遍存在着对资源的乱开乱采问题,多数小煤矿回采率仅达10%—15%,资源破坏浪费严重,环境污染加剧,资源优势反倒成为实现经济优势过程中的一个沉重包袱。随着煤炭支柱产业的高速发展,这一包袱将会越来越重,重型产业结构的刚性也会愈来愈强。目前,山西背着沉重包袱,面对着结构矛盾突出,新的经济生长点缺位,设备老化,资金不足,国有企业缺乏活力等现实,要有效地调整刚性极强、惯性极大的重型产业结构,的确是困难重重。

3 调整的战略构想

产业结构调整是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关键,是全局性和长远性的战略系统工程。山西面对目前重型产业结构调整的重重困难,如何在满足国家对能源、原材料需求的基础上,利用有限资金,有效地调整产业结构,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恢复结构功能,提高社会、经济效益,特提出如下构想:

3.1 明确调整方向,适时调整产业结构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需求由市场决定,市场导向就是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随着国家能源开发重点的战略西移,煤炭市场的相对滞缓,以及山西煤炭开采条件的日益恶化和煤炭开采所带来的负面效应等,这些都预示着,山西围绕建设能源基地已经不可能继续给山西经济带来持续稳定的高速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已势在必行。多年来山西在产业结构调整上未能取得实质性的突破,这其中缘由很多,但最根本的还是调整方向不明确。

笔者认为,国内外市场的需求导向和山西的区域优势是决定山西产业结构调整方向的两大要素。综合考虑这两个因素,山西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应为:①山西作为全国的能源重化工基地,从全国一盘棋角度和山西现有资产存量以及资产重组优势考虑,能源、原材料工业依然是山西经济增长的现实基础,支柱产业的地位仍然不能动摇,但这一支柱产业决不能再走外延扩大再生产之路,要以市场为导向,在满足国家对能源和原材料需要的同时,大力发展资源深加工和高附加值产品,以带动重型产业向轻型化、高度化、效益化方向发展。②从山西省情出发,充分发挥山西除煤以外的资源优势,积极培育具有山西优势,并在国内外市场有发展前途,能够拉动山西经济持续发展的新的支柱产业,以便适时有效地调整产业结构。③面对山西消费市场需求结构存在的问题,发展具有山西相对优势的投资少、见效快的轻工产品和军转民产品,不过这方面还需要有关专家进行论证,确实选好适销对路的产品,并实施名牌战略,以重振晋商之雄风。④加速发展高科技产业。要抓住国家加快中西部发展的历史机遇,真正选择好与山西产业关联度大的高新技术产业,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以带动产业结构升级。

3.2 组建领导机构,促进产业结构调整

山西重型产业结构的调整是一项庞大而艰巨的系统工程,牵涉面广,难度很大。结构调整涉及中央与地方之间,部门与部门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地区与部门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利益调整。在这种情况下,光靠山西省政府组织实施结构调整难度很大。为了使山西重型产业结构调整能够在短期内有实质性的突破,并能在未来做到不断适时调整,笔者认为,组建山西产业结构调整领导委员会是十分必要的。该调整机构是一个多功能的机构,它应是由山西领导牵头,组织有关部委领导参加的高层协调机构。该领导机构下设具体研究、执行机构和结构调整基金会。它的主要任务是:①从战略上、宏观上制定产业政策,规划产业结构调整方案。②成立能够集融资、投资、控股为一体的结构调整基金会,为结构调整,保证重点产业资金倾斜提供条件。③打破条块分割,制定国有企业固定资产优化重组、破产兼并、技术改造计划,以执行计划为契机、实现产业结构的有效调整。④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调整方案,运用税收和其他经济手段,扶植主导产业,重点发展高效益、低污染的高附加值产品,以便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

3.3 调整投资结构、实行资金倾斜政策

投资结构是产业结构的源泉,投资结构不合理是产业结构失衡的根本原因。改革开放以来,山西投资结构不尽合理,主要表现为重外延、轻内涵;重工业、轻农业;重重工业,轻轻工业;重新建扩大建,轻改建改造;重传统产业、轻新兴产业。从“六五”开始,山西投资持续向第二产业倾斜,第一、三产业投资明显不足。“八五”前四年的国有单位工业投资中,重工业投资高达95.2%,其中煤、电力两大能源产业投资额占到60.7%,轻工业投资只占4.8%。农业投资更少, 其所占比重由1985年的0.73%降到1994年的0.28%。这种长期不合理的投资结构,加剧了产业结构的不合理,使得山西“长线更长、短线更短”,结构功能严重失调,投资效益明显下降,山西经济完全是建立在高投入、低产出基础上的粗放外延增长模式。由此可见,调整投资结构是山西调整产业结构,搞活国有经济的突破口。

调整投资结构,提高投资效益。①要通过严格控制重复立项,避免出现新一轮的重复投资、重复建设,尤其是煤炭工业的投资,在充分考虑国家能源投资倾斜政策和山西煤炭产大于销的现状特点条件下,一定要严格控制其投资规模,尽可能地减少煤炭和初级产品的投资比重。对新建项目要进行可行性研究和论证,切实搞好市场容量和已有生产能力及运输能力的调查,从根本上解决盲目重复建设的问题。②新建项目的重点应放在那些与山西产业关联度高的高新技术产业上,通过低息贷款和税收等投资优惠手段,真正体现出对新兴和高科技产业的政策倾斜。③固定资产投资要向农业和新兴支柱产业倾斜。山西农业基础薄弱,支柱产业单一,通过财政投资倾斜政策,切实做到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和实现支柱产业多元化,尤其是要加大对轻工业的投资比重,使其优势产业成为山西又一新的支柱产业。④技改投资的重点应放在市场潜力大的国有企业和基础雄厚的军工企业,通过对这些企业的优化重组,技术改造和更新设备,真正搞活国有企业,形成新的产业优势和产品优势。⑤从调整产业结构和扶持新的经济增长点考虑,投资的侧重点应为适应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变化新趋势的那些市场需求量大,产业关联度高,科技含量多,经济效益好,带动作用强的产业和产品。要做到这一点必须有关专家进行科技攻关。

3.4 优化资源配置,调整重型产业结构

在资源十分丰富的山西省,其产业结构是在传统的“资源开发战略”驱动下,经过十多年的能源重化工基地建设而形成的资源型重型产业结构。这种畸型结构严重制约着山西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变资源优势为劣势。山西经济因此而步入了资金高投入、资源高消耗、生产低效率、经营低效益的“盘陀路”。目前,山西只有通过优化资源配置,调整重型产业结构,才能恢复结构功能,提高其结构效益,使山西经济持续稳步向前发展。

山西优化资源配置,调整重型产业结构的主要途径:

3.4.1 进一步巩固煤炭支柱产业,变输煤为输煤、输电、 输气并重。山西作为全国的能源重化工基地,在今后相当长时期内是不会改变的,从山西资源优势和国家经济建设的需要出发,调整重型产业结构还须进一步巩固煤炭工业。山西煤炭工业尽管发展很快,但目前还基本上处于初级化产品阶段,以原煤生产为主,加工转换能力差,高附加值产品少,经济效益不高。今后煤炭工业发展的战略重点应放在加工转化上。①力争煤炭就地转化。在山西晋西北和晋东南,水、煤资源配合较好的地区,建立大型坑口电站,变输煤为输电;在焦煤资源丰富的地区,建立集约化经营的大型炼焦厂(取消目前那些环境污染、浪费资源的小型土炼焦炉),在炼焦的同时,回收溢散的煤气及其有关焦化系列产品,变输煤为输气。这样做,一方面可以有效地改善山西的环境污染;另一方面可以大大提高山西煤炭的经济效益。②在输煤港口进行易地转化。环渤海沿岸,秦皇岛、石臼所等山西煤用港口是山西煤炭易地转化的理想场所,那里水资源丰富、高载能工业发达,煤炭转化市场潜力很大,山西可与这些港口城市合作联营,进行煤炭易地转化,变售煤为售电、售气。这一战略举措对水资源十分匮乏的山西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③加大煤炭深加工转换的力度。长期以来,山西煤炭的深加工发展缓慢,与发达的采煤工业极不配套,煤炭的高附加值产品极少,综合效益较差。因此十分有必要借鉴德国鲁尔区的煤炭气化、液化技术、来推动山西煤炭深加工工业的迅速发展,以实现煤炭产品高附加值化和轻型化。

3.4.2 积极扶持优势产业、实现重型产业轻型化。 山西的优势产业大多与资源密切相关,煤炭工业、冶金工业、化学工业、建材工业等都是建立在山西丰富的资源和良好的资源组合基础上的重型产业。然而这些优势产业是在国家和地方财政倾斜投资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至今依然是在高投入、低产出、高消耗、低效率、高污染、低效益的粗放外延增长方式上运行,资源优势未能转化成经济优势。不少国有企业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上游初级产品多,下游精加工产品少,市场竞争能力差。企业与市场间出现了上游产品销售困难,下游产品市场由省外产品占领的局面。因此,调整重型产业结构的同时,要积极扶持这些优势产业,通过优化资源配置,企业重组和技术改造,使其产品向下游高附加值产品方向发展:煤炭工业向气化、液化产品发展;冶金工业向不锈钢系列制品与铝制品系列发展;化学工业向精细化工方向发展;建材工业向轻型、薄型方向发展。同时,还要实施名牌产品战略,创造一批适应跨世纪发展需要,具有山西特色、竞争力强、市场占有率高、经济效益好的名牌产品,确实做到产品轻型化、系列化、名牌化。

3.4.3 大力发展具有相对优势的轻工业, 以平衡失调的重型产业结构。山西轻工业发展缓慢、轻重工业比例严重失调。山西不仅有着丰富的发展轻工业的原料资源,而且还有着能源基地这个广阔的轻工产品消费市场。然而,山西轻工业现状与原料资源极不相称,尤其是与市场需求反差更大。目前,山西轻工产品市场对外依赖很大,日用工业品调进额度高达50%以上,甚至有的高达80%以上,化妆品、家用电器、副食品(尤其是小食品)调进额度更大,几乎全部被省外厂家占领了本省市场。随着能源基地的建设,山西社会购买力将大幅度提高,人民对轻工产品的需求也会随之增加。因此,不论从山西市场需要,还是从轻工业原料资源优势来看,山西都应把具有山西相对优势的轻工业作为新的支柱产业来抓,加之轻工业具有投资少、见效快的特点,也可把它作为山西经济新的增长点来对待。在选择山西经济新的增长点——轻工业时,一定要经过有关专家的多方论证,对那些能够促进山西农副产品增值转化并在国内外市场有竞争能力的轻工业要大力发展。如山西的食品工业,尤其是让外地产品充斥山西市场的小食品工业应倾斜投资,重点扶植,通过实施名牌战略,逐步占领国内外市场,切实改观山西原料外调,外地产品内调的不合理现象。由此可见,大力发展具有山西相对优势的轻工业是平衡失调的重型产业结构的一项切实可行的战略举措。

3.4.4 重点发展高科技产业,带动山西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 山西高科技产业起步较晚,发展缓慢,随着基地的建设,其制约性愈加明显。山西大专院校、科研机构比较少,发展高科技产业的条件并不优越,但是山西东临高新技术发达的环渤海地区,西临科技力量雄厚的西安市,有着较好的高科技协作条件。尤其是运城、临汾,作为河东文化的中心,那里人杰地灵,在外(包括国外)工作的科技人员较多,充分发挥这部分在外工作人员的作用,在运城、临汾开发高新技术产业区拥有较为明显的优势。考虑山西传统产业对高新技术的需要和高新技术直接带动产业升级的关系,山西高新技术产业应重点发展电子信息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新材料技术;生物工程技术;环境保护技术。发展高科技产业,一方面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带动产业升级;另一方面通过高新技术直接形成的产业化,实现产业结构调整。

3.4.5 利用农业资源优势,发展山西特色农业。 山西农业资源丰富,农业自然条件较为优越。晋南的临汾、运城盆地适宜于小麦、棉花生产;晋中、忻州、大同盆地适宜于玉米、高粱等杂粮生产;东西两山适宜于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有着建成全国杂粮大省、果业大省和畜牧业大省的资源优势。发展山西特色农业要充分发挥区域优势,突出区域特色,形成一系列特色产品。目前,运城的面粉;万荣、浮山的苹果;稷山的枣;洪洞的白莲;沁县的小米;原平的青椒;山阴的乳制品等颇具优势,但未能形成集约化经营和规模效益,因此要实行特色农业发展战略:①要保持山西特色,保证产品质量。②要适度规模,集约化经营、专业化生产,面向国内外市场,形成特色农业基地。③要实行贸、工、农一体化,让山西特色农产品象煤一样,越过太行山,走向世界。特色农业战略的实施,可以把山西有限的稀缺资源集中配置在具有较大乘数效应,能够带动县域经济发展的点上,取得集聚效应和规模效应,并产生极化作用,带动山西农业经济的飞速发展。

3.4.6 开发旅游资源,发展山西的“无烟工业”。 山西十分丰富的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为山西发展“无烟工业”提供了有利条件。旅游业之所以被称为“无烟工业”,是因为它很少污染环境,这对于污染承载力已达到极限的山西来说更为重要。山西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在这块黄土地上,形成了异常丰富和色彩鲜明的三晋文化,积储了大量稀世珍贵的人文古迹, 其价值和数量堪称中国之最, 仅地面类文物古迹达30401处,是全国除陕西省外,文物古迹最丰富的省份。 山西自然旅游资源也独具特色,据专家考证,山西自然旅游资源即山、水、林、洞四方面的综合指标水平在全国各省市区中名列第七、八位,在北方各省中则居首位。因此,山西产业结构调整应把旅游业作为山西的支柱产业来发展:①要重点建设好五台山、黄河壶口瀑布、五老峰、恒山、武当山等五个国家级旅游风景区。②要合理开发历山、庞泉沟两个国家自然保护区的旅游资源。③要以市场为导向,深度开发在建筑文化、宗教文化、黄土高原风光以及三晋民俗等旅游系列产品。④要开发新的旅游景点,如大同火山群和溶岩台地等自然旅游资源,长平古战场等人文旅游资源,其开发价值都很大,建议纳入近期开发方案。⑤要改善旅游环境,提高旅游服务质量。⑥要搞好旅游横向联合,尤其是与陕西省、北京市搞好旅游组织协作,切实做到旅游一条龙服务。只有这样,才能保持入晋旅游人数呈稳定上升趋势,真正使旅游业成为山西新的经济增长点。

4 结论与建议

从上述分析、探讨和研究可以得出如下结论:①山西重型产业结构的现状特点比较明显,其存在的问题日益突出,结构调整难度很大,然而结构功能严重衰竭,结构效益低下,已到了非调整不可的地步。②山西重型产业结构调整要在满足国家对能源和原材料需求的同时,从山西省情出发,优化资源配置,不断调整和培育具有山西优势,并在国内外市场有发展前途的产业。③山西重型产业结构调整的战略构想切实可行,该研究对山西经济发展具有宏观指导意义和现实意义。建议有关宏观经济决策能够予以参考或探讨。

收稿日期:1998-04-15

标签:;  ;  ;  ;  ;  ;  ;  ;  ;  ;  ;  ;  ;  ;  ;  

山西省重工业结构调整策略_轻工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