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门部胆管癌的MRI诊断分析论文_段立梅

(江苏省泗阳县中医院;江苏泗阳223700)

【摘要】目的 探讨肝门部胆管癌的MRI诊断分析。方法 选取2015年2月-2017年9月我院收治的肝门部胆管癌患者60例,对所有患者均利用CT与MRI两种影像学的方式进行诊断,并将两者结果与临床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MRI诊断效果好于对CT(P<0.05)。结论 肝门部胆管癌的诊断过程当中,MRI的诊断效果理想,临床上应当进一步推广应用。

【关键词】肝门部;胆管肿瘤;磁共振成像;影像诊断

在肝外胆管癌中,肝门部胆管癌是比较常见的一种类型,其主要会导致上高位胆道梗阻。发病原因在目前的医学界中尚未产生明确的说法,但大多学者猜测其与胆道内的慢性炎症有关。根据有关资料显示,肝门部胆管癌近年来的发作率呈现持续上升的态势,虽然有越来越多的人受到肝门部胆管癌的影响,但由于其解剖位置旁关系复杂等原因导致根治性切除的成功率较低,预后差[1]。因此在本种癌症的治疗过程中,术前的科学诊断、对治疗方法的选择以及在手术之前对肿瘤有效切除率的评估就显得至关重要。在目前对于肝门部胆管癌的影像学诊断方法中,MRI与MRCP医学界普遍认可的方法。本文通过对我院60例肝门部胆管癌患者进行CT与MRI两种影像方式的诊断,最终发现在肝门部胆管癌的诊断过程当中,MRI与MRCP对肝门部胆管癌有着理想的诊断效果,建议在临床上加以推广应用,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于2015年2月-2017年9月我院收治的肝门部胆管癌患者60例,所有患者均经过手术和病理学的检查,其中男37例,女23例,年龄37-82岁,平均年龄(59.1±3.2)岁。两组患者均在临床中主要表现出上腹部不适、食欲不振、黄疸、纳差等症状。患者均知情同意本研究,一般资料具有可比性(P>0.05),同时经过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方法

1.2.1 CT检查。对患者CT检查。对患者进行CT检查具体包括对肝胆脾进行平扫,对静脉和动脉进行延迟扫描以及双期增强型扫描。之后利用高压注射器向患者注射75-100ml的尤维显注射,速度为3-5ml/s,等待30s后对患者开始动脉其的扫描,之后每3min扫描一次,总计20min[2]。

1.2.2 MRI检查。在患者空腹6h以上后,利用我院的磁共振扫描仪对患者进行检查,其中包括常规横断面T1WI、T2WI、冠状面T2WI平扫、短时间把转恢复序列平扫以及MRCP的序列扫描和LAVA扫描,最终获得患者的动脉期、平衡期图像以及门静脉期的图像,并对肿瘤所在的部位、肿瘤大小、所侵犯的肝脏的范围等。本次检查所使用造影剂为15ml钆喷酸葡胺,对患者进行静脉注射[3]。

1.3观察指标

第一,管壁浸润型。横断面图像上出现点状或环状的异常信号。冠状面图像中受累的胆管壁厚度增加。大部分在门静脉期与动脉期出现持续性的明显的强化。少数则只在门静脉期出现强化。沿胆管树对肝脏进行侵犯是其最普遍的侵犯形式。第二,肿块型。在平扫期内可以检测到边缘模糊且不规则的肿块,T1WI信号较低,T2WI出现等高信号。在门静脉期中出现了轻中度强化,但信号低于正常肝实质。第三,腔内生长型。属于肝门部胆管腔中的不规则软组织结节并且出现局灶性狭窄。T1WI信号较低,T2WI信号较高。在平衡期与门静脉期管壁出现异常的持续性强化,但外壁比较光滑[4]。

1.4统计学方法

数据统计应用SPSS18.0,计数应用X2(%),计量资料应用t检测(x±s),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经过最后的临床诊断发现,60名患者中存在着40例导管浸润性生长的患者,8例肿块型患者以及12例导管腔内增生的患者。MRI的诊断结果与临床诊断结果100%相符,准确率高于CT诊断(P<0.05)。具体见表1。

3讨论

肝门部胆管癌指的是在胆总管的上部以及左右肝管和它们的汇合处出现恶性肿瘤。肝门部胆管癌还有许多别称如:近端胆管癌、高位胆管癌、上段胆管癌等。如前所述,肝门部胆管癌的肿瘤位置较为独特,因此在前期往往不会产生明显的临床症状。等到中晚期之后,症状才逐渐为人所察觉[5]。患者往往是在以黄疸就诊,并且出现皮肤瘙痒难耐,左上腹或右上腹胀痛、大便呈陶土样等时才会逐渐了解自己可能患有肝门部胆管癌。虽然黄疸症状是肝门部胆管癌的各种症状中最先产生的,但在短短的黄疸持续时间后,病人体内的肿瘤却也往往已经步入了晚期。肝门部胆管癌的患者的死因中,出现最早也是出现最频繁的是胆道梗阻所引发的肝功能衰竭以及胆道内感染。因此,对于胆道梗阻的治疗就变得尤为重要。而对其的治疗首先需要的就是精确、清晰的图像诊断结果。而利用MRI诊断则可以很好的满足这一点[6]。

在本次研究中,通过对MRI以及MRCP影像的综合分析可以得出以下几点结论。第一,关于管壁浸润型。这是一种在临床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肝门部胆管癌类型,据有关资料统计其可占总数的70%及以上。这种类型主要是以沿胆管壁的浸润性生长作为主要病变特点。在其的横断面图像上会出现点状或环状的异常信号,而在冠状面图像中则会出现受累的胆管壁厚度增加,呈现“双规征”的状态。这些代表着患者体内的不规则胆管壁的增厚以及胆管腔的狭窄化甚至消失。大多数患者在动脉期和门静脉期间都会出现具有持续性的征兆强的强化。由于其病变特点是顺胆管壁出现浸润性增长,因此沿胆管树对肝脏进行侵犯使其主要的侵犯方式[7]。第二,关于肿块型。肿块型患者的MRI检查图像中会显示在冠状面存在T2WI多个平面重建见较高信号的肿块,而横断面中LAVA在扫描动脉期肿瘤时一般无明显的强化,门静脉期会出现较为突出的强化。不过这种强化信号与周围健康的肝实质相比依然属于较低水平。在平扫期得到边缘不明显并且不规则的肿块也是这种患者在MRI图像诊断中的特征。第三,关于腔内生长型患者。这一类患者主要的表现为导管腔内增生。而MRI图像诊断方式对于这一特点的表现是横断面T2WI会有胆管内的较高信号结节。在横断面LAVA的扫描中,平衡期以及门静脉期会显示出胆管腔内软组织结节的不断强化,同肿块型类似,虽然会扫描出较强的信号但与正常的肝组织相比,信号水平依然较低,患者的胆管壁不会出现明显的异常变厚状况。而其MRCR的诊断会显示胆管充盈破损。通过以上叙述,以及实践中的切实经验我们可以知道,MRI检查对人体内的软组织有着极为高的分辨率,因此MRI的平扫和MRCP的图像结合之后,就能够对人体内的胆管系统有一个较为完整、全面并且清晰的显示。这能够使得我们对胆管受累情况和外胆管等的继发性改变做出较为准确的判断。也能够帮助我们更好的掌握体内肿瘤的动态的血供应特点,从而对患者的肝门部胆管癌的细节情况有进一步的掌握,如肝门部胆管癌的大小以及侵犯范围,还有血管壁的尺寸以及瘤栓是否形成等,这些术前的诊断对患者有极大影响,当医生对患者肿瘤的状况十分了解时,患者的安全以及最终手术成功率也就有了保障。

综上所述,肝门部胆管癌的诊断过程当中,MRI的诊断效果理想,临床上应当进一步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周礼平, 陈馨, 蒋晓兰. 肝门部胆管癌患者的MRI及CT影像表现及诊断价值[J]. 中国CT和MRI杂志, 2017, 15(3):78-81.

[2]朱大华, 贺莉, 林安明,等. 肝门胆管癌的CT、MRI诊断特点对比分析[J]. 心理医生, 2017, 23(13):87-100.

[3]牛晓光, 方保锋. 多层螺旋CT及核磁共振诊断肝门部胆管癌的应用价值[J]. 中国保健营养, 2017, 27(13):99-100.

[4]陈艳丽, 陈繁, 陈天武,等. 肝门部胆管癌门静脉受侵的MRI特征及其与Bismuth-Codett分型相关性[J]. 西部医学, 2017, 29(4):535-538.

[5]石林平, 黎雪琴, 胡冬冬,等. 3.0T MRI在肝门部胆管癌诊断中的临床价值[J]. 医疗卫生装备, 2017,3(3):70-72.

[6]尹韦娜, 孙加会. MRI及MRCP检查对肝门部胆管癌的诊断价值[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电子版, 2016, 16(27):23-24.

[7]曾焕忠, 毛家骥, 沈君. 肝门部胆管癌合并胆管结石的影像学特征分析[J]. 磁共振成像, 2016, 7(10):763-768.

论文作者:段立梅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7年10月下第2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8

标签:;  ;  ;  ;  ;  ;  ;  ;  

肝门部胆管癌的MRI诊断分析论文_段立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