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集群的风险及防范对策研究——以温岭特色产业集群为例

产业集群的风险及防范对策研究——以温岭特色产业集群为例

胡旭辉[1]2004年在《产业集群的风险及防范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20世纪90年代以来,出于应对经济全球化,提升区域竞争力的需要,有关产业集群的研究和实践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升温。鉴于被称为“第叁意大利”的意大利中部和东北部地区,被称为“硅谷”的美国加利福利亚州中部圣弗朗西斯科以南的半岛,以及以机械工业闻名的日本东京的大田区等地成功集群的示范效应,许多国家和地区,包括我国国内的很多地方(如浙江)都把产业集群作为制定经济政策的战略工具,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UNIDO)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也极力提倡并推广集群战略。 但是,并不是所有的集群都是成功的或者说都能保持长期的竞争力,集群失败的案例并不鲜见,比如底特律的汽车集群、浙江永康保温杯集群等。不了解集群风险就不能很好地推进集群战略。但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才刚刚起步,且偏重理论较多。本文将从国内外产业集群发展的状况着手,描述产业集群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区域经济中地位和挑战,提出产业集群风险研究的意义,然后系统分析集群风险形成的原因、集群风险与集群类型的关联性、集群风险的演变及集群风险与区域经济的关系,接着通过对浙江温岭市几个特色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进行剖析,描述其存在的风险及对区域经济产生的影响,进一步验证前述理论,最后从地方政府制定区域经济发展策略时如何运用好产业集群战略、避免集群风险角度考虑,结合前面的实证分析,提供可行的对策建议。

王雷[2]2005年在《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发展》文中研究表明在阐明有关产业集群的科学内涵、形成机理、空间演化等基本理论问题的基础上,从区域经济发展的角度出发,深入分析区域工业化演进、农村城镇化进程和区域竞争力提升过程中面临的现实问题,运用集群理论的分析工具,积极寻找有效的解决对策,探索以产业集群促进西部经济发展的实现路径。 第一、论文重新界定了产业集群的科学内涵,归纳了产业集群的基本特征,分析了产业集群与其他相关概念的区别与联系。认为产业集群是在某一产业领域内,在一定地理空间范围上,以专业化分工为基础,以现代经济技术联系为纽带,具有相同或类似的历史传统和文化背景的企业及其相关机构的经济聚集体,其特征表现在地域空间、产业关联、文化背景、要素资源、竞合关系、企业网络六个方面。论文认为产业集群与产业集中、产业集聚、企业集群、企业集团等概念具有明显区别,并就此进行了深入辨析。 第二、论文就产业集群的产生条件、动力机制及空间演化进行了深入研究。认为产业集群的产生必须满足地域空间、产业特征、技术创新、制度环境四个方面的条件。产业集群形成后,在社会资本推动、产业组织变革、地方政府干预及其自强化机制作用下会迅速进入良性循环轨道。随着集群的成长,在集群成员追求内部扩张和外部环境变化的影响下,有可能在局部甚至整体出现跨区域的转移。 第叁、论文指出了我国典型区域工业化模式的推广条件及其局限性,提出基于产业集群的区域新型工业化发展模式。论文的实证分析证明,由于我国各地要素禀赋、工业基础、技术水平、制度环境存在较大差异,使我国区域工业

刘杨根[3]2008年在《基于集群的产业共性技术创新体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产业集群作为一种普遍存在的新型产业组织形式,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产业集群以其绝对优势、比较优势、规模经济等自身特有的竞争力,在促进产业发展的同时,作为地区经济增长的新方式,成为一些区域经济的新增长点,对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大大地提升了区域的经济强度。然而,国内外形势的发展,迫切需要产业集群依靠自主创新和技术进步推动产业升级,实现集群的可持续发展,从而持续地推动区域经济发展。产业集群创新能力从技术层面讲主要由两类技术直接推动,共性技术和竞争性技术,其中起着主导性、根本性的决定因素是共性技术。因此,如何通过产业共性技术创新来提高产业集群的自主创新能力,实现集群可持续发展成为摆在各个产业集群面前的重要任务。基于此,本文提出基于集群的产业共性技术创新体系,并对该体系的要素、结构和功能进行分析研究。本文首先对产业集群及产业共性技术的内涵和特点进行分析,并研究了产业集群与产业共性技术的内在联系,在此基础上归纳了基于集群的产业共性技术创新体系的内涵和特征,详细分析了基于集群的产业共性技术创新体系的要素构成,构建了一个基于集群的产业共性技术创新体系模型,该模型包括叁个层次的网络:创新主体层、内部环境层和外部环境层;接着分析了该体系的组织系统,组织系统包含研发子系统、中介服务子系统和制度保障子系统;然后通过对台州泵类集群的研究,以前面分析的理论为基础,得出了一个基于台州泵类集群的产业共性技术创新体系模型;最后一部分对构建基于集群的产业共性技术创新体系提出了一些思路与对策,并得出了本文的结论及以后的研究展望。

张东风[4]2005年在《基于复杂性理论的企业集群成长与创新系统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企业集群作为一种特殊的企业空间组织形态,在许多国家经济体系中表现出了非凡的活力,引起了众多领域研究者和决策者的热切关注。随着社会生产分工的细化,以中小企业为主导的企业集群已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而这些企业集群的持续、健康成长,客观地需要不断地提升集群创新能力,这根本上依赖于企业集群创新系统(ECIS)的构建和完善。同时,随着创新系统研究向集群层面的拓展,使得ECIS成了重要的研究论题。因此本文以ECIS为切入点,综合运用复杂性等多学科理论的研究方法和成果,深入探讨自组织集群的成长演进机理、创新行为和创新能力等问题。本文分析了国内外集群发展的背景、特征,提出了中国企业集群快速成长中存在的问题;对集群理论、复杂性和创新系统理论进行了综合评述。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ECIS总体结构模型;运用生物学中描述种群共生现象的Logistic模型,提出了卫星式和网状式集群共生模型;应用企业集群分类模型对河北省清河羊绒企业集群进行了实证分析;对ECIS进行了复杂性分析和自组织理论分析,并提出了叁链螺旋ECIS模型。综合应用复杂性理论,创新性地对集群成长、进化机理进行了探讨。全面分析了“涌现”的机理,提出了系统涌现行为状态级层模型,得出了多种涌现形式(规模涌现、组织涌现、功能涌现)可以归结为结构涌现的结论。提出了集群涌现的一般特征与成长机制;并运用SFI的“受限生成过程理论(CGP)”提出了集群涌现CGP一般性过程模型。提出了用于间接测度的指标体系,并设计了一个基于BP网络的理论评估模型,应用该模型对河北保定市高新技术开发区(国家级)的创新能力进行了评价;在系统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ECIS一般过程的“动态循环累进”自组织过程模型。针对中国企业集群技术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提出了ECIS的动力机制、学习模式和学习机制。针对ECIS的叁层子系统(核心价值网络系统、可控服务支撑系统、不可控服务支撑系统)提出了系统优化策略。对系统脆性理论进行了探讨,提出了脆性的概念和特征(隐性、涌现、延时、灾难性),得出了这些特征也是脆性被激发时所经历的四个过程;提出了集群和ECIS也存在着脆性和崩溃的可能性的结论;设计了可供操作的企业集群成长风险管理模式。针对当前我国企业集群成长过程中亟待研究和解决的管理问题,提出了集群成长管理的架构:集群的界面管理、合作关系管理和品牌管理模式。明确提出了课题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张文玉[5]2007年在《中小企业集群内源性风险研究》文中提出中小企业日益发展壮大,对推动国民经济发展和创造就业机会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随着中小企业的发展,中小企业集群逐步形成,实践证明,中小企业集群是一种很好的产业组织模式,对于发展区域(或国家)经济,提升区域(或国家)竞争力,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很多国家和地区已经把产业集群作为制定经济政策的战略工具,但是企业集群形成后,并不意味着集群内的企业将长生不衰。集群并不是“万能药”,受一些因素的影响,集群本身也存在一定的风险,集群的优势与风险并存。对集群风险的忽视,可能将导致一个产业、一个地区甚至一个国家长时间的衰退。中小企业集群的风险大体上可以分为内源性风险和外源性风险,而内源性风险是集群走向衰退的根本性风险,外源性风险则是集群走向衰退的诱发性因素。因此我们有必要对集群内源性风险做进一步的研究,认识内源性风险产生的根本原因,以更好的对其进行防范,保证集群的持续健康发展。本文在借鉴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中小企业集群内部视角结合集群生命周期理论来研究其内源性风险。首先,本文从国内外产业集群发展的现状着手,描述了中小企业集群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挑战,提出了本文的研究意义,然后在界定中小企业集群内源性风险的基础上,总体上分析了集群网络密集程度及关系强弱、不完备契约、信任机制、利益博弈和信息不对称如何引发中小企业集群内源性风险,同时基于中小企业集群不同生命阶段分析其内源性风险的形成机理,并以华夏笔都—江西文港制笔中小企业集群为案例解析其内源性风险。最后根据前述的研究,提出了中小企业集群规避内源性风险的一些措施,希望对中小企业集群的健康持续发展有一定的帮助。

周霖[6]2008年在《地方政府创新与民营经济发展机制研究》文中提出本论题是关于改革开放30年来浙江台州地方政府创新与民营经济发展的“台州现象”案例研究。本文以台州地方政府与民营经济发展的历史为主线,剖析了台州民营经济的组织结构,勾勒了由“产业集群、专业市场、民间金融”构成的台州民营经济体系。“台州现象”是民间与政府的协作共同推动民营经济发展的过程,是经济发展与制度成长的历史过程,其中“民间主体、市场主导、政府推动、制度规范”构成了“台州现象”的经济发展逻辑,基于价值规律的市场制度成为台州经济运行的平台,民间主体与地方政府的增进式博弈构成了台州经济发展的基本动力。“台州现象”本质特征是民间力量和政府力量互动合作推动区域发展的有效经济制序。在“台州现象”中,产业集群使制造业企业的空间集聚构成了具有分工协作功能的专业化产业链,这个产业链扩张了中小企业的生产能力,强化了地方中小企业的根植性和内在成长性。专业市场是把数量多规模小的家庭工业生产与社会大需求联结起来的产业组织,其所产生的规模效应弥补了家庭工业规模缺陷,强化了集群的产业功能,而且其自身也发展成为具有创造价值和分工职能的产业部门。民间金融把民间个人财产转化为民营企业的金融资源,不仅解决了小规模企业的融资来源,还实现了民间货币资产的增值,民间金融市场极大地弥补了正规金融体系的缺陷。产业集群、专业市场、民间金融的市场绩效是通过企业家行为体现出来的,台州人所表现出来的企业家资源禀赋和创新能力是区域发展的表面现象,从本质上说,企业家禀赋的差异是由市场制度的充分和完善程度决定的,也就是说,区域经济体中并不缺少企业家资源,而是缺少发现企业家资源的市场制度。民间主体的分散决策决定市场秩序不可能实现自我维护。台州地方政府干预的突出特点是既保护民间活力,又维护市场秩序,借助市场之手把民间的自利行为转化为共同发展的社会福利。民间的互惠式经济关系与政府的生产性政治关系构成了台州发展的核心优势。在这种关系中的民营企业家不仅善于发现市场机会、也善于发现管制壁垒后的经营机会,市场竞争与政府干预的双重激励成就了一批具有政治智慧的企业家。随着市场主体的不断成熟和市场经济体系的不断完善,台州地方政府开始探索改善政府职能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道路。台州的经验说明:有效的市场机制不只是配置资源、调节供求和促进竞争,还要能够促进民间力量与政府力量之间的建立有效合作制序,市场经济制序是政府职能明晰的前提和基础。

查志强[7]2008年在《嵌入全球价值链的浙江产业集群升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等沿海发达地区经济增长卓有成效的方式之一就是以“块状经济”为鲜明特征的地方产业集群的大量形成和迅速发展。然而,近年来这种经济发展模式开始面临严峻的考验,随着资源紧缺、劳动力成本攀升、国际贸易壁垒增多、环境压力凸显等问题的出现,经济增长遭遇了发展“瓶颈”,产业集群的升级迫在眉睫。在此背景下,探索和研究产业集群持续发展的内在机制和升级路径就显得极为重要。研究地方产业集群的升级有两种基本思路,一种是从集群内寻找升级的路径,其源泉在于地方性资源的进一步挖掘;另一种是基于全球价值链视角,其源泉在于资源的纵向整合。长期以来,多数研究和实践是从第一种思路出发,即从地方性资源整合的思路考虑集群发展问题,但这仍然难以解决产业集群的发展障碍:以丰富的自然资源、较低的工资或者廉价的土地为特征的初级要素禀赋优势难以持续,区域创新系统的形成缺乏外部强有力的牵引,粗放式增长以资源的大量消耗和环境的损害为代价,以制造业为主的产业集群增值空间狭小,处于“大而不强”的尴尬境地。近年来,随着全球价值链概念的引入,使得基于第二种思路的研究和实践成为探求中国地方产业集群升级的主要内容。已有不少研究成果通过对地方产业集群嵌入全球价值链程度的分析,提出升级的前景和路径选择。然而,综观第二种思路的研究实践,几乎没有从设立境外生产基地实现原产地多元化的视角(包括实施原产地多元化过程中必须考虑的区域贸易协定原产地规则因素的分析)对地方产业集群实现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升级进行过相应的研究。本研究正是基于这一认识,旨在从原产地多元化的视角切入,探讨嵌入全球价值链的浙江产业集群的持续性发展和跨越式升级,以期从理论和实践上更有效地解决地方产业集群的发展问题。本文以“嵌入全球价值链”和“原产地多元化”这两条分析线索,贯穿于研究的始终。文章首先从理论上对全球价值链和产业升级的相关理论进行了评述,剖析了全球价值链背景下浙江产业集群的演化历程,并运用价值链理论对浙江产业集群嵌入全球价值链的基本方式进行了归纳。继而,本文从全球价值链体系与OEM企业升级的动态演变关系的分析入手,提出了嵌入全球价值链的浙江OEM企业的升级机制,并将研究结果延伸至嵌入全球价值链的浙江产业集群的升级途径,认为:一方面,应遵循全球价值链规律促进浙江产业集群升级,以健全本地价值链体系为前提,以由工艺升级、产品升级到功能升级、价值链升级为路径,对浙江产业集群而言是一个有效可行的升级途径:另一方面,也应基于原产地多元化实现浙江产业集群升级,应当以全球化的视野认识集群在全球价值链中所处的地位,将低附加值业务外包的选择范围扩大到全球。通过选择合适的国家或地区,在境外投资设立生产基地,转移过剩产能和低端生产环节,省内总部则主攻高端生产环节,并努力实现研发和营销能力的拓展,从而有效实现龙头企业在全球价值链中所处地位的提升,并促进产业集群的整体升级。与此同时,本文还提出了根据产业集群嵌入全球价值链的不同方式,通过原产地多元化实现产业集群升级的四种途径。在实证研究部分,本文通过对浙江境外生产型企业发展状况的分析,结合面向浙江境外投资企业进行的问卷调查结果,掌握了有关浙江实施原产地多元化现实基础的大量第一手资料。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了原产地多元化视角下浙江产业集群升级的总体战略、路径、产业和区域选择,并给出了若于政策建议。最后,本文以纺织服装产业为例,通过区域贸易协定原产地规则概念的引入,明确了区域贸易协定原产地规则对实现原产地多元化的导向作用。在对纺织服装产业价值链和全球生产网络进行剖析的基础上,结合区域贸易协定纺织品条款(以U.S.-DR-CAFTA纺织品协定为例)的解读,认为基于区域贸易协定实现原产地多元化是浙江纺织产业集群升级的方向,并提出了相应的应对策略。本文在理论研究部分以经济地理学理论为基础,借鉴了区域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国际贸易学、管理学的相关原理,采用价值链分析方法,对嵌入全球价值链的浙江产业集群的升级机制和途径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在实证研究中,为了全面分析浙江实施原产地多元化的现实基础和制约因素,本文在写作过程中,通过浙江省对外贸易经济合作厅境外投资审批系统内大量资料的挖掘,对境外生产型企业的发展现状进行了细致的分析梳理,保证了基础性资料的真实有效。此外,在杭州、温州、台州叁市外经贸局埘外经济合作处的全程协助下,对300家境外投资企业发放了调查问卷,回收有效问卷137份。在此期间,笔者还有幸到泰国、越南、巴基斯坦等国进行了考察,对浙江企业在境外设立的生产基地做了实地调研,取得了丰富的第一手资料。最后,笔者选择了嵌入“购买者驱动型”全球价值链的纺织服装产业作为研究对象,它作为充分体现全球价值链上利润不均匀分布的一个极佳例证,价值链的整合程度最高,面临的升级异常之大。基于区域贸易协定原产地规则的分析,建立在笔者为期两个月的作为访问学者在加拿大进行研修的基础之上。笔者在加拿大卡尔顿大学研修期间,对当时即将付诸实施的“美国——中美洲自由贸易协定”给予了高度的关注,并对其将给中国纺织服装产业带来的机遇和挑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本文可以分成两大部分。第一到第四章,是论文的理论部分;第五、六章是论文的实证研究部分。第一章,导论。该章提出了全文研究的核心问题,探讨了选题的意义和采用的研究方法,梳理出文章的研究框架。第二章,文献综述。该章对全球价值链相关的四组概念(价值链、全球商品链、全球价值链和全球生产网络)进行了界定。然后,对地方产业集群嵌入全球价值链的方式、基于全球价值链的产业升级和原产地多元化理论进行了文献综述。第叁章,全球价值链下浙江产业集群发展概况。该章对浙江产业集群的发展进行了评价,通过对其国际化进程的分析,对全球价值链与浙江产业集群的演化关系做了探讨。借鉴全球价值链的相关理论,对浙江产业集群嵌入全球价值链的方式和程度进行了判断。第四章,嵌入全球价值链的浙江产业集群的升级机制与途径。该章是理论研究主体部分,构建了浙江产业集群在全球产业价值链中升级的理论框架。从全球价值链体系与产业集群内OEM企业升级的动态演变关系入手,提出了嵌入全球价值链的OEM企业的升级路径;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嵌入全球价值链的浙江产业集群的升级机制和升级途径。第五章,原产地多元化视角下浙江产业集群升级的路径选择与政策建议。该章通过对浙江产业集群实施原产地多元化的现实基础的分析,提出了原产地多元化视角下浙江产业集群升级的总体战略、路径、产业和区域选择,并给出了若干政策建议。第六章,依托原产地多元化实现产业集群升级——以浙江纺织服装产业为例。该章以纺织服装产业为例,通过区域贸易协定原产地规则概念的引入,明确了区域贸易协定原产地规则对实现原产地多元化的导向作用。在对纺织服装产业价值链和全球生产网络进行剖析的基础上,结合区域贸易协定纺织品条款(以U.S.-DR-CAFTA纺织品协定为例)的解读,提出基于区域贸易协定实现原产地多元化应是浙江纺织产业集群升级的应对之策。最后,是论文的结论与讨论。笔者对论文主要成果进行了总结,并对未来的深化研究方向提出了一些思考。

徐旭初[8]2005年在《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制度分析》文中认为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中国农村大地上悄然兴起,并迅速发展起来。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农民社员联合所有、民主控制、经济参与并受益的经济组织。这种制度安排既蕴涵着中国农村社会中制度需求的极为复杂的利益机制,又内在着中国农业与农村制度供给的极为特殊的约束条件,更隐现着中国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制度前景。其发生和发展是我国农村基本经济制度及其经营体制在新的历史时期既具必然性又具时代性的制度变迁及创新。 面对蓬勃发展、生动活泼的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制度实践,特别是以浙江省为代表的具有鲜明的股份合作色彩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制度实践,我们应该给予比较系统的、富有阐释力的制度理论解说。 为此,本论文以新制度经济学为主要分析工具,结合中国农业与农村经济的现实条件,以浙江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为主要例证对象,对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制度特性、制度变迁、产权安排、治理结构、制度环境等进行了系统的理论探讨和实证分析,给予了一个比较系统的、富有阐释力的制度理论解说, 本论文由8章组成。 第一章“导论”,着重介绍研究背景、目的、意义、思路、方法和结构,并总结本研究的创新和不足。 第二章“农民合作组织的理论综述”,主要介绍国内外有关农民合作组织的主要研究成果。 第叁章“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制度特性”,在廓清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定义和分类的基础上,着重分析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制度本质和制度边界。 第四章“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制度变迁”,阐述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生的理论逻辑和现实必然,着重探讨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制度变迁机制及其约束条件,并对浙江省农户参与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意愿进行实证分析。 第五章“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产权安排”,以新的基于组织能力的研究视角,着重分析农民合作组织的成员资格(角色利益、进入退出、人数规模、成员关系等)、财务结构(合作社回报、股份结构、债务问题、政府资助等)等产权安排的关键性问题,

娄钰华[9]2007年在《产业升级背景下地方商会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绍兴是我国市场发展最早、民营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中国轻纺城的地方民间商会组织,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浙江绍兴地区基本完成了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并开始向现代市场经济社会过渡之际兴起和发展起来的。以温州乐清商会、湖北商会……等为代表的一大批新兴的民间商会,凭借民间性、自治性、民主性和服务性的组织优势,依法管理、调控规范轻纺城市场秩序,限制和防范轻纺行业内外的不正当竞争行为,开拓国内外市场,沟通和协调企业与政府、企业和社会的关系,维护民营企业的合法权益,促进绍兴地方经济的发展。而目前在产业升级背景下,地方商会如何更好地发展,又是摆在我们面前迫在眉睫的问题。在产业升级背景下,本文试图通过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来研究商会的生成和发展的内在逻辑、运行现状、存在的难点及成因进行考察和分析,以中国轻纺城商会的培育和建设为例,客观现实地提出加强培育发展我国地方商会的对策、建议,一方面以期丰富对商会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的理论视野,开拓未来研究的思路;另一方面以期为推进培育发展地方商会提升产业集群竞争力提供参考。在结构安排上,本论文的内容共分四部分,第一部分由第一、二章组成,对问题的提出和阐述国内外研究的最新情况,;第二部分由第叁章组成,论述中国轻纺城地方商会的产生、发展以及快速发展的原因分析;第叁部分由第四章组成,主要阐述在产业背景下中国轻纺城地方商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第四部分是由第五章组成,中国轻纺城地方商会稳健发展的对策分析,并对今商会发展作进一步的展望。

余志强[10]2012年在《江西新能源产业发展支持体系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随着国际石油价格大幅波动以及《京都议定书》的生效,新能源在世界范围内得到迅速发展,并成为国际能源领域的热点。各国均把发展新能源产业作为一项重大战略,都希望能在未来占领经济与科技制高点。我国也不甘落后,更想把握这次机遇,缩小与发达国家在经济和科技方面的差距。江西是一次能源严重匮乏的省份,也是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资源相对丰富的省份。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有利于江西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经济跨越发展。目前,江西省对新能源的利用程度还很低,在发展新能源产业过程中,相关支持体系尚存在一些问题。因此,如何加快促进江西新能源产业发展,如何建立科学完善的新能源产业发展支持体系,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首先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产业发展支持体系理论、新能源产业发展理论进行了综述,提出了本文所要研究的问题,即如何建立科学完善的新能源产业发展支持体系,促进江西新能源产业健康快速发展。之后,本文深入分析了产业发展的基本规律及新能源产业发展的特殊性、产业发展的支持体系及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支持体系和作用机理,从而建立了本文的理论基础。接着,本文对江西新能源产业的发展现状以及支持体系概况进行详细介绍,并分析了江西新能源产业发展支持体系的特点。然后,本文构建了一套新能源产业发展支持体系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并以光伏行业为例,将江西和另7个光伏大省进行比较,发现江西光伏产业发展支持体系总体绩效水平在全国处于中等以上,然而仍存在一些问题。最后,本文从政策法律、技术、资金、人才、社会化服务五个方面提出完善江西新能源产业发展支持体系的对策建议。

参考文献:

[1]. 产业集群的风险及防范对策研究[D]. 胡旭辉. 浙江大学. 2004

[2]. 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发展[D]. 王雷. 四川大学. 2005

[3]. 基于集群的产业共性技术创新体系研究[D]. 刘杨根. 宁波大学. 2008

[4]. 基于复杂性理论的企业集群成长与创新系统研究[D]. 张东风. 天津大学. 2005

[5]. 中小企业集群内源性风险研究[D]. 张文玉. 东北财经大学. 2007

[6]. 地方政府创新与民营经济发展机制研究[D]. 周霖. 福建师范大学. 2008

[7]. 嵌入全球价值链的浙江产业集群升级研究[D]. 查志强. 华东师范大学. 2008

[8].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制度分析[D]. 徐旭初. 浙江大学. 2005

[9]. 产业升级背景下地方商会发展研究[D]. 娄钰华. 华东师范大学. 2007

[10]. 江西新能源产业发展支持体系研究[D]. 余志强. 江西财经大学. 2012

标签:;  ;  ;  ;  ;  ;  ;  ;  ;  ;  

产业集群的风险及防范对策研究——以温岭特色产业集群为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