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击性行为案例分析与解决论文_董李萍

攻击性行为案例分析与解决论文_董李萍

董李萍 绍兴市柯桥区安昌中心幼儿园 312030

中图分类号:G623.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672-6715(2018)12-220-02

案例:4岁涛涛的妈妈每天都需要外出工作,涛涛来到幼儿园差不多快两年时间了。涛涛开朗、友好、语言表达能力强,喜欢参加班里开展的所有活动。他想象力丰富,常常玩一些假装游戏,能用积木搭建非常复杂的建筑,而且搭建时还会加上一些游戏的情节。他喜欢把结构玩具当做道具,在院子里的“高速公路”上骑三轮车,喜欢玩“过家家”游戏和其他角色表演活动。

涛涛在游戏中往往喜欢把自己当作领导者,指挥其他儿童的行为和分配他们的角色。其他儿童通常都听他的,但是当他们不听他指挥时,涛涛就会打他们。他在打了某一个小朋友以后,会大步跑开,说:“没有人喜欢我!”这时,教师通常会叫住涛涛,并告诉他,他伤害了其他小朋友。之后,教师就不再搭理他了,直到他停止大叫并同意向被他打的儿童道歉后,才再次和他说话。同时,教师还会告诉他,其他小朋友是喜欢他的,只是不喜欢他打人而已。涛涛刚开始时通常会极力反驳,之后会让教师相信他不会再打人了。但是,只能维持一小段时间。一旦教师离开了,涛涛就会很快地加入到小组活动中,重申他的“领导”地位。

案例分析

小班幼儿的心理分析

自我意识开始萌芽,事事都是“我”当头,与人沟通的能力较差,凡是不合心意的都不要、不干,于是就会用肢体动作来代替,去动手“排除”不要、不喜欢的,就是打。

与小朋友交往的技能很差。想要一个东西人家不给,就觉得别人“不喜欢”自己,他又不会友好的沟通,于是就打人。

语言表达能力差。自己的想法和要求说不清楚、别人不照做,自己的要求得不到满足之后情绪不好就会打人。

喜欢看别的小朋友被打以后哭的样子,缺少同情心。

受到媒体的影响。看电影、电视上有大人的镜头,感觉很好玩,于是就模仿。或者是家庭教育的影响,孩子在家里时,家长会因为孩子调皮而动手打他,使得孩子也会出现攻击性行为。

父母娇惯的。由于溺爱,让孩子比较任性,只要受了点委屈就动手打人,而在最开始打人的时候没有严厉制止,形成了习惯。

想寻求他人的注意。在孩子做好事的时候得不到关注,而他又很希望被关注。这类孩子在与其他人的社会交往能力上不是很强。在得不到注意的时候,只好做一些比较强烈的“动作”打人来引起注意。

攻击性行为的特征分析

攻击性行为可以分为:敌意攻击和工具攻击。敌意攻击是指有意伤害他人的行为;工具性攻击是指为达到一定的非攻击性目的而伤害他人的行为。例如,幼儿有意打另外一个宝宝,惹他哭,这属于“敌意攻击”;如果幼儿在争夺玩具的过程中打了他,则属于“工具性攻击”。当出现争端或为达到某种目的向父母示威时,小班幼儿通常采用踢打对手的方式,这样的幼儿还不能判断对方的意图,只是简单地将使自己感到不舒服的人和事当成对手。

心理学家认为,攻击性行为的起因是挫折,当一个人朝着特定的目标前进时,就会产生挫折感,一旦受到阻碍,就会产生挫折感,而这种挫折感在行为上就表现为对人对物质产生攻击性行为,由于幼儿期情绪发展的易激动就直接性造成的幼儿情感的不易控制,反应的外部表现就是情绪上的反应和行为上的反应。一般幼儿均不同程地存在一些攻击性行为问题,只是程度不一样而已。随着年龄的增长会逐渐消除,因而不能给幼儿乱扣帽子。但是如果确定幼儿是确实存在问题行为,就一定要引起高度重视。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幼儿此行为的“受害者”

通常是某个孩子或特定的某些幼儿

任何人

只有胆小的幼儿,只有固执的幼儿,年长或年幼的幼儿,男孩、女孩或成人,幼儿打人时会发生的事

在家长或者老师询问情况的时候,幼儿承认打人或否认打人,在其他幼儿哭的时候表现出烦躁的样子,受到被打者的还击,在幼儿打人之前会先看看是否有人在监视,会道歉并试图让被打者好过一些,会立刻远离被打者,还会留在被打者附近,幼儿在笑

解决方案

老师应如何解决

预防打人的行为。通过观察幼儿的行为来预防打人。一个孩子总是在玩积木之后打人,那么教师就应该站在积木的附近。如果积木倒塌了,教师要及时帮助孩子来应对挫折的情绪,向他解释和其他幼儿一起堆积木的重要性,并提供机会让他和其他幼儿合作。教师可以向他示范合适的行为,并促进积极的社会交往:“看,她想和我们一起玩。我们来建一座小桥好吗?”这样就把一个可能引发打人行为的情境改造成了一个积极友好的情境。在幼儿情绪很激动的时候,要转移幼儿的注意力,等幼儿情绪平静之后再跟幼儿讲道理。

表扬幼儿的适当的社会行为。当孩子表现出适当的行为时,一定要及时给予表扬,让他知道你很高兴他这么做。因为随着消极行为的减少,教师对他的注意也随之减少,但是幼儿依然需要关注。对积极行为的关注可以稳定正确的行为,消退消极行为。平时开展活动的时候,多向幼儿讲述一些团结友爱的故事,激发幼儿的团结意识,从而减少幼儿攻击性行为的产生。

在幼儿打人后使用隔离法。首先确定被打的幼儿无大碍。可能的话,另一个教师应该去照顾被打的幼儿。平静地带打人者到隔离区,平静但是坚定地告诉他“我不允许你伤害其他的小朋友。你必须呆在这里直到我让你离开。”开始计时,离开隔离区。在隔离时间内既不跟这个幼儿说话也不看他。如果另一名幼儿靠近隔离区,安静地带走这个幼儿,解释“他现在需要单独呆一会儿。等他回来之后你再跟他说话。”隔离结束之后,告诉被隔离的幼儿“你现在可以走了”。不需要教训他。幼儿知道他被隔离的原因。为了让幼儿表现出合适行为,你可以邀请他参加活动。这种处理方法一旦重复几次,就强化了打人者的这样一种观念,“打人是一种有效的获得注意的方法”。使用隔离法实际上就是传达给孩子这样一种信息“你打人是不对的,所以我要暂时剥夺对你的注意,在这段时间内你可以冷静一下,思考自己的行为。”使用隔离法可以节省大量的时间,简单的冷处理肇事者就能够有效地快速平息纠纷,让打人者意识到自己的不适当行为。

家长应如何解决

首先要创造良好的家庭气氛。父母不能对幼儿的“暴力行为”视而不见。如果幼儿打人了,应该立刻抓住打人的那只手,同时严肃、坚定地直视他的眼睛,让幼儿感到自己错了,等到幼儿情绪平静后,再和他讲道理。

其次不要体罚幼儿。当幼儿打人时,父母千万不能用打幼儿的方式来惩罚他,最好“冷处理”,把正在哭闹的幼儿放在一边,告诉他父母很爱他,但必须等他哭完后再和他说话。这样的话只说一遍即可,不要多说,更不要向幼儿过多解释为什么。当幼儿情绪激动时,应避免出现越讲道理越僵,以至父母失去耐心的情况。

制定明确的家规。需要反复讲、具体讲,才会有效果,但早立早好。告诉他打人不好,妈妈不喜欢打人的孩子。

培养幼儿的爱心,例如让幼儿养小动物,跟布娃娃玩耍,哄布娃娃睡觉、洗澡、盖被子等。

注意自己平时的一言一行,戒掉威胁字眼,例如:你再不听话我就要打你了。还要少让幼儿看暴力画面的电视节目或者故事书,不要给幼儿模仿的“榜样”。

鼓励幼儿说出打人的原因。也许他说不清楚,家长要帮助他表达清楚,帮他分析。比如:有小朋友拿走他的玩具,他要不回来,就打小朋友。这时家长可以跟幼儿一起有礼貌的向小朋友表示请他还回来。

关心幼儿的疲倦、饥饿和病痛,让幼儿收到足够的关注,并且帮助孩子建立足够的安全感。

找到发泄管道。平常也可以帮助孩子找到可以宣泄的活动,例如:揉纸、拉黏土、打球、跑步等等。

提高幼儿的能力。由于能力差,做不好一件事,比如:画画不会画,拼图拼不好等。父母帮助他做好这些事,并且一点点训练,他能力强了自信心强了就会高兴了,也就不会去打人了。

论文作者:董李萍

论文发表刊物:《基础教育课程》2018年12月2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2/26

标签:;  ;  ;  ;  ;  ;  ;  ;  

攻击性行为案例分析与解决论文_董李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