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柯小说艺术论

红柯小说艺术论

杨亚娟[1]2002年在《红柯小说艺术论》文中认为红柯和他的小说为略显沉闷的90年代小说界带来了一股清新的气息,注入了一股新鲜灵动的想象力。红柯从小生长在关中,大学毕业后远走新疆,在新疆度过了他生命中至关重要的十年。从黄土高原走进大漠孤烟,红柯在二者的不同和相通中感受到了大自然的沉静与魅力。在西部的苍凉与雄伟中,红柯认识到了尘命的伟力,他把对生命力的体验渗透到了小说的字里行间,让我们从生命的自由舒展中感知了一种存在的诗意境界。 红柯是文坛杀出的一匹黑马。他的短篇小说《吹牛》获第二届鲁迅文学奖,中篇小说《库兰》获首届冯牧文学奖,这些全国性奖项让红柯这个名字逐渐热了起来。然而,对于许多人来说,红柯似乎是在文坛突然崛起的。目前为止,尚未有系统性、整体性研究红柯小说创作的评论文章,关于红柯小说的评论文章,大都是针对某篇作品的具体评论或对红柯小说的印象式点评。鉴于这点,笔者试图在大量阅读红柯小说的基础上,对红柯小说进行整体性的解读,以期有所收获,起到抛砖引玉的功效。 本文立足于红柯小说,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对红柯小说进行解读。全文分为两章。第一章从整体上把握红柯小说,分为叁节。第一节论述道家崇尚自然的思想对红柯小说创作的影响。道家的自然分为两个方面:一是指环境要回归原始之初的自然状态;二是指人要回归其自然素朴的本然天性。这两方面在红柯小说中都有体现。第二节分析红柯用他充满诗意的语言、怪诞而又聪慧的思维,为现代人苦心构建的理想家园。在这一理想家园中,生存背景是未受任何污染和破坏的原始自然,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单纯朴实、率性任情,人与人、人与物之间和谐相处,整个世界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第叁节指出红柯小说创作的缺憾所在:一是他的创作过分远离现实,让人有一种彻底的虚幻感。一旦和现实接轨,红柯便收起了他关爱的目光,批判的锋芒毕露,一副冷眼旁观的姿态。二是人物塑造呈现类型化趋势。肯定性人物都能口吐珠玑,对人生世相发表见解,深邃得如同哲人。而否定性人物则一概庸俗势利,背离了人的本性。当然,这些和他充满诗意的创作基调有很大的关系。第二章具体从叁个方面分析了红柯小说的创作特色。第一节分析了红柯小说中体现出来的终极意义上的生命意识。红柯小说看重生命,歌颂生命,同样也看重死亡,歌颂死亡。而他的小说所采用的空间性的叙事结构从根本上取消了时间概念,忽略了生死区别,取消了生死界限。第二节分析了红柯小说语言上的“陌生化”追求。红柯注重语言形式,他灵活使用词语,并且善于 使用各种修辞手法,以唤醒人的五官感觉,让人们认识到世界万物之问沟通的无 限可能性。第叁节定义了红柯小说的美学风格:浪漫的神性大美。说浪漫,是因 为红柯的小说内部有一种自洽性,自成一体,充满诗意和灵性。而大美,则指他 只是让一切自现其性,展示本真的状态。 从整体来看,全文宏观和微观互为补充,力争做到点面结合。论述中注重立 足子小说本身,行文力求流畅优美,避免刻板生涩。 行文至此,论文也告一段落了。评论停留在了前一阶段,而红柯的创作还在 进行,也许他的风格会有变化,但我们相信,不论怎样,他都会保有自己的特色, 做文坛独特的“这一个”。

苏哲[2]2017年在《红柯小说空间叙事研究》文中提出陕西籍作家红柯在当代文学创作中独树一帜。他清新刚健的文风、朴实雄奇的笔调,总能激荡起读者内心的波澜,他的创作给当代文坛增添一抹别样的色彩。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界对其创作有较多关注,对其作品张扬的生命强力和宣扬的人性善美认可基本趋同。当然红柯小说的独特之处不仅体现在题材内容和美学风格方面,同时,还体现在叙事艺术方面。小说中无法忽视的空间特质,是本文探讨的重点。本文通过四个部分展开对红柯小说空间叙事的讨论。第一部分绪论,梳理归纳红柯小说研究现状,阐述对其小说进行空间叙事研究的可行性;梳理空间叙事理论,此内容是后文展开的重要理论支撑。第二部分即本文的第一章,论述红柯小说体现的空间性特征,分为叁节。第一节讨论地志空间的选择,在红柯作品中有荒漠,草原高山流水和边缘地带叁种典型空间;第二节讨论因空间影响而形成的人物性格特征,以单纯,豁达和执着叁种典型性格作为具体表征分别论述;第叁节讨论文学上的“西部边陲——新疆”,这是红柯精心打造的文学空间。第叁部分即本文的第二章,论述红柯小说空间叙事技巧,分为叁节。第一节讨论并置,下设两点,第一点论述并置的前提是“主题统一”,红柯小说如何体现,第二点讨论红柯小说中的并置类型,具体分为意象并置,解说并置,平行并置,和对比并置;第二节讨论人物空间化技巧,主要从淡化人物特征,融感觉于空间,融生命于空间和“装在套子里的人”四个角度进行论述;第叁节讨论红柯如何在小说中突出空间。第四部分即本文的第叁章,论述红柯小说空间叙事的审美价值,分为两节。第一节探讨红柯构造“绝域”文本空间的审美意义,第二节论述红柯小说空间叙事的美学意义。红柯小说的叙事特色鲜明,空间在其小说中的地位不可忽视。本文着重讨论红柯小说中带有的空间性特征,力图为解读红柯小说的丰富意蕴提供更多的可能性。

王红[3]2017年在《红柯长篇小说的“形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红柯是中国当代文坛颇具影响力的西部小说作家,其在青年时期漫游新疆十年,回归故乡宝鸡之后,凭借充沛新奇的想象和诗意浪漫的笔调对雄奇壮美的西部世界进行艺术描绘,以叁十年时间走出了一条“天山——关中”的文学丝绸之路。本文以红柯长篇小说为研究对象,聚焦于文本中的人物形象和动植物生命形象,挖掘其文化底蕴、人与自然万物的关系,剖析现实人生中的人文生态,探究生命的价值意义,从中发见作者对当今社会问题的观察与批判指向。全文分叁章,第一章:“‘英豪气’的沉潜与‘凡俗气’的升浮——男性形象”,梳理小说中塑造的男性形象,探究其文化意蕴,表现他们因深受伊斯兰文化和周秦文化熏陶形成的不同精神面貌,追寻并反思男性的生命气质。第二章:“传统美德的延续与独立意识的进阶——女性形象”,红柯长篇小说中女性形象可以追溯到大母神原型和高唐神女原型,她们延续了中国传统女性的美德,不仅修复自身的创伤获得坚实的人生,还在关键时刻肩起救助男性的重任,同时随着时代的发展她们对独立精神空间的要求更加明显。第叁章:“‘自然的化身’与‘生命的礼赞’——动植物生命形象”,将小说中的动植物生命形象分为填补元气类、敬畏生命类和世俗欲望类,分析红柯在艺术上使用的传说、童话、星系结构等叙述策略,关照现代社会中的生态问题,从中发掘作者对自然生命万物大同思想的提倡。本论从红柯塑造的人物和动植物生命形象入手,通过文本细读归纳概括其笔下具有西部特征的不同形象类别,同时,运用叙事学、生态学、人性理论,解读红柯小说中观察到的人与物面临的精神困境和现实生态问题,发掘其背后的文化底蕴及作家的生命意识,进而探讨生命存在的意义与万物之间的关系。从作家对男性、女性、动植物各类形象的塑造中,透视困境中善良美好的人性,体察作家对男性原始生命力的崇尚、对女性独立自由的赞赏和对万物大同世界的向往。红柯的西部书写是其文学梦想的表达,小说中丰富的形象呈现出生命的生长,也体现了作家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理念。

王芝[4]2017年在《红柯小说中的人文关怀书写》文中研究指明人文关怀主要是指对人类生存状态的关注,它是文学世界里一一个永恒的话题。每位作家在进行文学创作时,对人文关怀都有着自己独特的理解与书写。红柯就是一一位具有独特人文关怀的作家,他怀着对自然和生命的热爱进行文学创作。无论是对异域边疆的赞美,还是对现代都市的拒斥,红柯的最终目的都指向对人的关注。红柯首先通过对历史英雄与平民英雄的塑造,展现自己的英雄观,从中透出对生命价值的人文关怀;继而通过对人物生存状态的描绘,对西部与内陆的日常书写,以异域边疆的诗意生存,反衬现代都市的生存困顿与人文关怀的缺失,以此揭示关于生命与生存的哲学。红柯小说不仅观照当下人们的生存方式,描述都市生态与边疆生态,更对都市文化冲击传统文化进行反思,并对如何构筑理想的精神家园提出自己的思考。红柯小说的人文关怀,不仅有传统道家文化的基础,也有外国文学的影响。红柯对人文关怀的思考颇具特色,其中体现的生命意识不仅具有崇高的美学价值,而且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

崔广合[5]2011年在《论鲁迅文学奖获奖短篇小说的叙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鲁迅文学奖作为中国最高水准的文学奖之一,现已评选五届。在这五届鲁迅文学奖中,共评选出25个短篇小说。处于商业化语境下的短篇小说逐渐被冷落,被边缘化,并且有关鲁迅文学奖获奖短篇小说的评论很少。所以,对鲁迅文学奖短篇小说进行梳理就很有必要。本文从叙事的角度来分析鲁迅文学奖获奖短篇小说。从叙事内容和叙述策略,对五届鲁迅文学奖获奖短篇小说进行解读,从中探寻鲁迅文学奖获奖短篇小说发展脉络,以及作品呈现的叙述得失。论文包括五个部分:引言对五届鲁迅文学奖获奖短篇小说进行整体分析。第一章从诗意乡土生活、别致市民生活、城乡边际生活、战争军旅生活来论述鲁迅文学奖获奖短篇小说的叙事内容。第二章从叙述模式、叙述聚焦、叙述语言来论述鲁迅文学奖获奖短篇小说的叙事策略。第叁章从小说叙事的本土化、小说对西方叙事的借鉴、小说叙事的不足来论述鲁迅文学奖获奖短篇小说的叙事得失。结语对鲁迅文学奖获奖短篇小说的叙事进行总体概括,并对短篇小说的发展充满期待。

李星[6]2014年在《驰骋在丝绸古道上的骑手——从红柯最新长篇《喀拉布风暴》说起》文中认为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开始,红柯就以中短篇小说集《美丽奴羊》、《金色阿尔泰》、《跃马天山》、《黄金草原》、《太阳发芽》、《额尔齐斯河》、《古尔图荒原》、《野啤酒花》,长篇《西去的骑手》、《大河》、《乌尔禾》、《生命树》等六百多万字组成的"天山系列",给"文坛吹来一股刚健清新的雄风"(冯牧文学奖评语)。新世纪红柯又以描写故乡关中的幽然荒诞长篇小说《阿斗》、《好人难做》、《百鸟朝凤》组成的"关中系列"给读者带来惊喜,

傅文靖[7]2011年在《西部文化的宏阔观照与诗意的生命关怀》文中提出西部散文在特殊地域文化影响下别具一格。无论游牧文化、乡土气息,还是宗教色彩,在周涛、刘亮程和红柯的观照下都体现出一种极富诗意的生命关怀。他们的散文在语言、题材和情感方面也凸显出鲜明的“西部”特征。同时,又由于各自体验方式和表达方式的差异而保持着各自鲜明的创作个性。首先,他们的散文都体现出对西部文化宏阔观照的艺术视野。游牧文化是西部作家集中关注的对象,这种动态的生命迹象在周涛笔下是自由而忧郁的,而红柯笔下的游牧更带有乌托邦式的神奇与激情。对游牧文化的关注体现了作家们对西部这片土地的热爱或对故乡的赞扬。刘亮程就自觉而执着地强调这故乡是他终生表达和描述的对象,周涛则更乐于将对西部的热爱化作一种人格提升的哲学。作家们在相似的文化环境中孕育着不同的宗教情怀,红柯在天山脚下接受与吸收了伊斯兰文化的影响,刘亮程则在传统思维模式中诠释道家深刻的自然至上思想。其次,西部文化观照中贯注着作家们诗意的生命关怀意识。长期的西部生活与感受,使周涛对于人或物都带着豁达的理解,旁观者的冷静视角中更带有真诚的生命关怀。生于斯长于斯的刘亮程所表达的生命关怀更为细致具体,尽管不无拘泥的表达让他的散文稍显矫情,但所有的表达对象在他眼里都无一例外地呈现出强健奔放的生命意味。外来者红柯在这块异于关中的土地上,书写着富于生命激情和震撼力的西部人物及别具风情的西部故事。最后,叁位作家的散文创作使西部文学的艺术特征得到新的充分展现。在散文语言上,周涛闲适的笔法充分体出长期居住于此的舒畅;红柯在新鲜的视觉与人情风味体验中,文字灵动快意而富有跳跃性。西部散文的题材选择是丰富多彩的,周涛每每由古及今,由中及外以小见大。刘亮程选择了黄沙梁作为持续书写的题材,也体现了一种难得的细腻感受。作家们的情感表达虽然或深沉浓烈,或雾中看花,但总是在不断传达着对西部生活的独特感受以及共同性的由衷热爱。

刘宁[8]2011年在《当代陕西作家与秦地传统文化研究》文中认为当今陕西省行政区域,古称秦地,因十叁个王朝的历史沉积和叁秦儿女的薪火相传,拥有着非常深厚的文化底蕴,因而在较大的程度上可以说,当代陕西作家正是凭借这种本土“家园”的文化滋养,创造了一系列举世瞩目的文学作品。然而,有关当代陕西作家与地域传统文化的研究迄今仍相当薄弱,学界对当代陕西作家的创作也有些微词。鉴此,本论文将通过对当代陕西代表性的作家,以及他们作品中蕴涵的秦地传统文化因子的溯源研究,展开一次文学上的文化考古,试图探索以下叁个方面的问题:第一,秦地传统文化怎样激活了当代陕西作家的文学意识和文学想象?第二,当代陕西作家与秦地传统文化在哪些层面上获得精神上的契合?第叁,作家在借鉴西方的优秀文化成果之际,以自我生命体验,创造了哪些属于自己时代的新文化?反之,在哪些方面由于他们对传统中一些糟粕文化无节制的呈现,从而限制了自己的文学境界提升?为了深入探讨上述问题,本论文特选择柳青、陈忠实和贾平凹叁位当代陕西代表性的作家,以他们的作品及其文化心理结构为中心展开具体研究。第一章,钩沉秦地传统文化的历史积淀,并描述二十世纪以降,它遭遇现代化冲击之后,在秦地经济、文化方面的折射。经过几千年发展,秦地留存下丰瞻的文化遗产,从山河地理、人文景观、政治制度到哲学思想、宗教信仰、民俗、戏曲等都对当代秦人的生活方式和文化心理有深远影响。二十世纪后半叶现代化对秦地的冲击逐渐加强,这为陕西作家对本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提供了契机。第二章,概述当代陕西作家创作中的文化意识,分析他们接受秦地传统文化的契合点。大多数“十七年”作家接受了延安文艺创作中的民族化形式理论,因而,在他们建国后的作品里有鲜明的地域文化。新时期作家在文化寻根思潮裹挟下,倾心展示传统文化的魅力。晚近作家则拥有了冲破本土文化束缚的意识,文本呈现出多元文化书写的倾向。毋庸置疑,经过六十余年的发展,当代陕西作家从历史、民间文化以及方志等层面上获得了传统文化的滋养。第叁章,阐释柳青与民族化形式之间的契合。抗战期间,柳青以《向旧小说学习》等文章,表述了文艺应该向旧小说学习技巧的民族化形式思考。虽然这些文章带给了作家在延安整风运动中的些微冲击,但是毛泽东的《讲话》却激发了柳青黄土地上的文化寻根意识。建国后,长安十四年生活,是柳青走与工农相结合道路的体现,也是实践文化寻根的结果,《创业史》是将作家早期的民族化形式思考,与后来关中生活体验结晶出来的产物。“集体无意识”将柳青的史诗性写作、现实主义“真实性”追求与司马迁开创的纪传体、“实录”精神,在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勾连起来,运用秦地方言写作是对秦地民间文化继承的体现。第四章,探讨陈忠实与关学的精神传承。1978年伊始的中国社会的改革开放,直接催发了陈忠实的心理裂变,1985年的寻根思潮,牵引着作家开始凝眸本土文化。在“关中文化论”系列作品里,作家对关学文化进行了钩沉、描摹、思虑,但是真正体现陈忠实对关学文化深刻思考的成熟之作是《白鹿原》。作家通过对《吕氏乡约》这一关学经典文本的创造性文学转化,揭秘了关中人稳定、保守的文化心理结构,尤以末代关学大儒牛兆濂为原型,塑造出的重礼贵教、愿“学为好人”的儒教士人形象,有深远的文化象征意味。以朱先生面对现代化冲击,无力做出积极的回应,隐喻了传统文化的悲剧性命运。第五章:阐释贾平凹与楚汉文化的渊源。贾平凹作品充盈着鬼魅意味,这与他生长、生活的商州与西安两大地域有密切关系。贾氏生活轨迹由商州而西安的地理迁徙,是作家在心理上完成了南北文化融汇的契机,这种文化交融的产物即是楚汉文化。然而,如果没有九十年代以来的全球化发展,消费文化冲击,贾氏的鬼魅创作还不至于走向怪诞深处。现代化直接导致了贾氏的黍离之悲、颓废之笔、鬼神之信仰渐重。不隐讳地说,怪诞写作是贾平凹对现代文明的戏谑与反抗。余论:秦地深厚的历史记忆与民间文化遗存,为当代陕西作家的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在民族化形式诉求与文化寻根思潮的推动下,他们对秦地传统文化进行了创造性转化,创作出具有忧患意味、中国意境以及旷野苍凉审美的文学作品。在“十七年”时期,柳青以纪传体、方言等“民族化形式”展示了与传统文化之间的心性相通性。新时期,陈忠实接受了关学文化,使其作品获得了一种理性光辉和肃穆宁静的文学风格。贾平凹对野狐禅的偏好,及反现代化的思想倾向,则使其选择了楚汉文化作为自己创作的文化根基。然而,尽管他们在传统的现代转化中取得了一些成功的经验,但是也存在着创作题材老化、艺术表现手法陈旧等一定的不足。因此,需要将传统文化转化为一种深沉的精神和情感,也需要从现代主义中汲取新的养分,去丰富作家的艺术表现手法,否则陕西作家的创作很难深入触及到人类灵魂,更难获得突破性发展。

孙蔚[9]2018年在《国内空间叙事研究述评》文中认为自空间转向渗入到文学领域之中起,空间叙事研究的发展就从未停止过脚步。国外的空间叙事研究硕果累累,从约瑟夫·弗兰克到鲁思·罗侬,从《现代小说中的空间形式》到《小说中的空间》,国外对空间叙事的探讨还在继续,并且在空间叙事理论的建构方面已提出好几种理论研究的模型与框架。反观国内,国内的空间叙事研究起步比国外要晚得多,且就目前的研究成果状况来看,领域众多,显得杂乱,且似乎并无一些切实的理论建构。笔者想通过对国内空间叙事研究成果的梳理与介绍,进行述评,理出一条明晰的中国空间叙事学的研究道路来,借这条清晰的线索与指引道路,希望能对国内空间叙事理论的建构做出一些基石之功用。全文分为五个部分:一是从目前空间叙事研究的文本外围的理论探讨成果出发,介绍了目前国内空间叙事哲学研究的叁个问题域、集中探讨点,即空间与时间、心理、社会;二是从目前国内空间叙事研究的文本内容层面出发,梳理了目前国内空间叙事内容研究的叁个问题域,即空间与场景、意象、人物;叁是从目前国内空间叙事研究的文本形式层面出发,整理了目前国内空间叙事形式研究的叁个集中探讨点,即物理形式、文本结构、叙事视角的空间性;四是在目前国内空间叙事的研究成果的爬梳之上,对国内的空间叙事研究目前已取得的一些理论成果及其他成就做出总结;五是在肯定我国空间叙事研究已取得诸多成就的基础上,仍存在着许多的问题与不足,在与国外最新研究成果的理论接轨上和我国空间叙事研究的思维创新上都还有着大大的欠缺。国内空间叙事研究在未来的发展前景十分广阔,仍有许多可拓展的领域与空间。

杨若虹[10]2010年在《中国当代西部散文研究》文中提出中国当代西部散文以别具一格的精神特质与审美风貌,在中国当代散文界具有独特的价值和意义。但是,时至今日尚未见到专门对西部散文进行整体性、系统性研究的学术专着。甚至连西部散文的概念界定、发展脉络以及创作走向都未能得到清晰地描述与阐释。这显然与西部散文在中国当代散文界所具有的重要性和独特价值很不相称。本论文拟从整体上对中国当代西部散文进行综合性、系统性的学理分析,展示其创作形态、深层价值,梳理其发展的脉络;通过对中国当代西部散文的研究,探讨其审美追求及精神特质,探寻西部散文作家的文化心理与时代精神;考察西部多元文化对中国当代西部散文创作的渗透以及把握其创作的走势;力图揭示出中国当代西部散文独特的艺术魅力对于中国当代散文发展的意义与价值。全文分成引言、正文、结语叁大部分。引言主要阐释本论文的选题缘起、研究现状、研究目的和意义。结语部分概括总结全文。正文分上编和下编两大部分。上编是总论部分,分成四章,主要从审美风格和精神特质的角度考察中国当代西部散文独特的人文精神和文化品格,以及民俗文化在中国当代西部散文创作中的渗透,以期达到对西部散文精神底蕴、文化特质与审美风范的认知和把握,呈现出一个完整的西部散文风貌。下编属于分论性质,分成叁章,主要选取了西部散文作家群体中最有代表性的几位作家,既注重具体文本解读,又注意不纠缠于文本,而是向西部的文化、历史、西部人特殊的心灵史方面掘进,力求对作家和文本的探究能够透入深层。同时,在中国当代西部散文的整体背景下,描述贾平凹、周涛、张承志、刘亮程等几位西部散文作家的创作风貌和审美特质的差异。第一章,主要是从文化意义上对“西部散文”的概念与范畴进行必要的界定和规约,指出“西部散文”不仅仅是一种地域存在的命名,它更是一种文化的、审美的,包容着精神祈向和价值取向的命名。事实上,中国当代西部散文除了地域因素外,更有自己独具的精神特质。因此,我们认为只有把地域因素与精神特质两者结合起来,才能真正体现西部散文的内涵。另外,我们从叁个阶段对中国当代西部散文的发展脉络进行详细的梳理,论及西部散文在不同时期的创作特色,对西部散文的发展与繁荣作了整体上的观照并论述了中国当代西部散文的当代价值。第二章,重点考察中国当代西部散文的审美追求和精神特质。从生命体悟的哲性表达和西部文化精神的彰显两个方面来论述,强调西部散文作家对于西部阔大、神秘、苍凉的美学意义上的呈现,以及对于西部土地的深厚情感,成为其创作中的一致追求。同时指出,西部散文作家在审美追求中的内在统一性与表现方式的差异性。第叁章,着重探究中国西部丰饶的民俗文化对中国当代西部散文的深层影响,并从这一角度考察西部散文呈现出的独特的文化意蕴与审美风貌。西部散文作家贾平凹、张承志、周涛、刘亮程、马丽华、刘元举等人的作品成为重点考察对象。第四章,阐述对于中国当代西部散文地域性特征的思考,指出西部散文应该对地域文化给予现代意识关照,唯有超越地域性走向世界,才能得到广泛的认同。考察中国当代西部散文在“全球化”时代的选择和走向,这不仅对当代西部散文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而且对于整个中国当代文学在新世纪的走向,也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第五章,主要从民俗书写的角度论述贾平凹的散文创作。指出贾平凹采用宏观的视角来对历史与现实的商州生活进行总体扫描,将民俗事象置于现代化发展的大背景下,在民俗的传承与变异中反映现代人的意识和思考,表现民族文化心理的改变以及民族文化在这块土地上的演化与嬗变,具有深沉的现代意蕴。同时,彰显和谐自然、拙厚质朴的审美风貌,从而建构自己独具传统文化意味的散文世界。第六章,论述周涛散文,指出其创作中的两个重要视角,其一是通过对西部瑰丽奇崛的自然景观和民族生活风情的描摹与抒写,张扬强烈的生命意识。其二是在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的双重视角下,对历史、民族、文化的审视与反思。周涛散文将生命的体验上升到文化的层面,显示了他开阔的创作视野和精神深度。第七章,从生命意识的角度考察刘亮程的散文创作。指出刘亮程的散文,一方面通过对乡土的诗意化呈现出人与动物、植物的和谐自然,并试图在个人与世界之间建立一种全新的关系,从而构建理想的精神家园。另一方面,通过日常的事物切入乡村生存中的真实,并在这种基本生存中揭示出人性最本质的焦虑和恐惧。最后,在城与乡的纠结对峙中,表现出无所皈依的焦灼,从而指出刘亮程对于乡土的坚守是一种文学姿态。结语部分,指出中国当代西部散文的审美风范和文化意蕴在当代散文界独树一帜,但同时也存在种种不足,如创作的主体性缺失、审美单一化以及城市题材缺席等问题。显然,中国当代西部散文在新世纪将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

参考文献:

[1]. 红柯小说艺术论[D]. 杨亚娟. 陕西师范大学. 2002

[2]. 红柯小说空间叙事研究[D]. 苏哲. 陕西师范大学. 2017

[3]. 红柯长篇小说的“形象”研究[D]. 王红. 江南大学. 2017

[4]. 红柯小说中的人文关怀书写[D]. 王芝. 云南大学. 2017

[5]. 论鲁迅文学奖获奖短篇小说的叙事[D]. 崔广合. 兰州大学. 2011

[6]. 驰骋在丝绸古道上的骑手——从红柯最新长篇《喀拉布风暴》说起[J]. 李星. 当代作家评论. 2014

[7]. 西部文化的宏阔观照与诗意的生命关怀[D]. 傅文靖. 湖南师范大学. 2011

[8]. 当代陕西作家与秦地传统文化研究[D]. 刘宁. 陕西师范大学. 2011

[9]. 国内空间叙事研究述评[D]. 孙蔚. 湖北师范大学. 2018

[10]. 中国当代西部散文研究[D]. 杨若虹. 苏州大学. 2010

标签:;  ;  ;  ;  ;  ;  ;  ;  ;  ;  ;  ;  ;  ;  ;  ;  ;  

红柯小说艺术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