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新电改形式下电力行业发展 趋势
新电改突出的亮点便是“改革电价机制”“放开售电环节”。新电改从我国国情出发, 迎合国际发展趋势, 放开发电售电环节, 公平竞争, 输电、配电缓解采取自然垄断经营, 将自然成本降至最低, 优化配置电力资源。
1.将民营企业引入, 促进发电售电市场的自由竞争
新电改突出开放多元的“民主革命”和电力市场化改革, 通过发电则、售电侧的放开, 让电力行业从半封闭走向更开放, 从集中单一走向分散多元, 让社会资本、电力用户拥有参与权、选择权。其放开了售电环节, 将民营企业引入开展市场化竞争, 不仅能够提高电力企业的质量和效力, 还能促使国有企业形成市场竞争的危机意识, 提高企业整体的经营管理水平, 提升国有资本的效率。
2.改革电价机制, 维持输配电的自然垄断
之前的电力改革中指出“输配分开”, 基本思路是把我国电力企业从垂直一体化向纵向拆分, 变成独立趋向于多元化的市场竞争格局。新电改“9号文”指出重新核定电价, 将输电、配电价格改为“允许成本加合理收益”, 促使电力企业更倾向于电力安全运营、提供优质配电服务, 从而消费总量与真实电力由电力市场决定。
3.新电改发展趋势
新电改的最终目的在于保证社会需求用电的基础上, 达到降低电价、节能减排。根据相关研究显示, 在未来的发展中, 我国不同电源的增量、增速形成了如下图所示的预测。而就我国目前基本国情来说。能源供应不足、利用率不高造成了大量的能源浪费, 尤其对于不可再生能源的使用一定要适度。为此未来发电能源将会由煤发电转变为新能源为主体的非化石能源。电网企业在新电改的背景下, 扮演着清洁能源互联网重要的“枢纽”角色, 通过衔接电源与受端, 实现能源网络的“清洁替代”。
二、能源互联网发展关键因素
1.融合
在“互联网+”的浪潮之中, 能源与互联网深度融合将成为大势所趋, 能源互联网能够实现能源行业内部各个方面以及不同能源行业间、与其他行业之间的融合。该类行业融合高度跨越的时间、空间的限制, 实现了电网、传统气网、热网、交通网、油网等多重能源网络的联合互通, 形成一体化的新能源供应输送链, 具备完整的能量循环耦合结构与能源资源利用结构。这样的结构能够强化资源间的高效互动, 促使能源跨区区域、实现协同优化、高速传导, 不仅会为消费者提供更便捷而丰富的服务, 也将推动我国清洁能源产业的发展, 助力我国能源结构的绿色转型。
2.开放
能源互联网具有互联网思想, 从信息层面来说, 能够促使各类能源系统共享信息, 能量流、信息流通过信息物力系统高度耦合, 并基于互联网技术实现广域能源共享。信息流贯穿了能源互联网的整个生命周期。就物理层面来说, 能源互联网对一切能源主体开放, 集中式、分散式能源板块均能自由连结, 实现能量流协同互补、双向互通。
3.智能
能源互联网原理利用的是能源的物理特性和互联网信息技术的结合, 其具备高度智能的特点, 促使能源进行全新的互联网式的控制。以广域、区域能源互联网当作物力依托, 实现能源网络的自优化、自适应、自控制, 与此同时, 因为互联网技术的管理控制平台具备工作能源系统的有序配置、供需互动等职能, 以此实现协同调度、多能互联, 提高了能源系统的综合效率。
能源互联网的发展能够带动能源革命, 促进新电改下电力企业的发展。对此, 国内外也具备相关的研究依据。当前, 能源互联网与电力企业发展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信息技术、物力技术等方面, 对能源互联网与新能源电力系统的协同发展研究较少。电力作为二次能源的中心, 具备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以及天然气、石油等传统能源转变成为可利用能源的功能, 因此电力系统的发展是能源互联网的核心, 能源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能够推动电力系统的发展与完善。
三、能源互联网发展的建议
能源互联网的发展, 能够促进电力企业、电力系统的发展, 需要进一步的完善其发展体系、相关政策, 制定针对性的产业材料, 促进能源互联网有序、健康、可持续稳定发展。
1.制定能源互联网的相关标准体系与规范
形成统一的标准体系与规范有利于推动我国能源互联网的建设与发展, 也是未来我国能源互联网实现多重能源互联、信息共享的保障。对此, 建议国家及相关职能部门制定针对性的能源互联网标准体系与规范。集中发展科研, 联合电力、天然气、石油和传统互联网等行业发展的现有体系, 不断整改完善后纳入能源互联网的发展体系中, 形成完整的能源互联网标准体系与规范, 实现政府、企业和用户的广泛参与、通力合作。
图
2.加快能源互联网技术研发
加快能源互联网技术研发, 充分利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的信息技术优势。赋予电网更多的数据采集, 综合分析决策功能。将电网基础设施的智能化水平提升至更高的层面, 同时将“互联网+”理念与能源高度融合, 实现互联网技术与电网、电源等技术紧密结合, 利用互联网强大的分享技术, 达到能源信息的充分交流互换。逐步将能源转向分布式互动, 服务于多用户的网络共享的模式。
3.推动代表性工程的建设
争取国家政策支持, 实现区域试点, 通过示范, 形成带动效应;联合区域特点、企业基础、领域特色, 开展能源互联网试点示范区域建设, 形成全新的推广建设模块;推动物联网、云计算等新型职能微电网系统、信息技术的协调规范, 加快产业基地与示范点的建设。
4.鼓励互联网企业与电力企业合作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报告中明确提出“互联网+”的理念, 大力强调互联网在推动传统行业中重要的作用, 而如今能源电力行业的竞争也不仅仅是电力企业之间的竞争, 互联网企业凭借自身平台化布局和数据信息处理的优势, 在能源互联网的产业链当中担任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尤其伴随着9号文的出台, 今后, 电力行业在生产、销售等方面面临巨大的挑战。电力价格的不断降低, 以服务消费者为理念的企业带来的压力不断扩大, 传统电力行业的企业竞争优势只得依靠互联网企业数据信息处理技术来维持, 将收集的各用户用电量等数据通过云计算等互联网技术得出结果, 制定出有针对性的方案满足不同的用户需求。为此, 一定要鼓励互联网企业与电力企业的合作, 搭建能源互联平台。通过能源互联平台的打造, 全方位接入能源生产者和能源消费者, 根据能源消费需求精准安排能源生产, 实现能源互联的高度智能化和能源利用的高效性、环保性目标。
四、结束语
新电改明确了我国能源革命与节能减排的决心, 随着试点的推行, 各项政策、措施逐渐得到落实验证。电力作为二次能源的核心, 在能源发展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能源互联网的发展能够推动能源行业的结构调整与技术升级, 通过全面深化新电改, 秉承能源安全战略, 了解能源供需结构的变化, 推动新电改形势下的能源互联网的发展, 从而带动新能源电力系统的建设。在政策上逐步完善各项政策、标准体系, 促使电力系统与能源互联网能够稳定、安全、健康的发展。
论文作者:赵冰清,郭瑞,高鑫
论文发表刊物:《电力设备》2018年第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7/9
标签:互联网论文; 能源论文; 电力论文; 电网论文; 体系论文; 电力企业论文; 企业论文; 《电力设备》2018年第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