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对外开放的总体战略_市场经济体制论文

新形势下对外开放的总体战略_市场经济体制论文

新形势下对外开放的总体战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对外开放论文,新形势下论文,总体论文,战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江泽民总书记在党的十五大上的报告,对我国跨世纪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作出新的战略部署,提出了“努力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新要求,明确了新形势下的对外开放战略,必将对我国对外开放工作起巨大的推动作用。现在结合学习十五大有关文件,根据现阶段对外开放的状况和面临的新形势,就新形势下对外开放总体战略谈一点体会。

一、对外开放面临的新形势

(一)新形势的基本特点

未来5~15年,我国对外开放面临新的国内外形势,首先, 以党的十五大为标志,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三代领导集体确立了面向21世纪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战略,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将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国内经济环境也将发生一系列变化。随着2010年建立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逐步实现,国内市场化改革加快,资源配置方式进一步改进,政府职能转变和国有企业改革取得重大突破,我国国民经济必将获得更快的发展,国际竞争力将有新的提高;同时,近期内我国经济结构性矛盾突出、国有企业经营困难,是扩大对外开放必须正视的问题。

在国际环境方面,世界经济多极化格局会进一步发展,世界将维持一个相对较长的和平时期,和平与发展是世界各国面临的共同任务。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明显,自由贸易成为世界贸易的发展方向,国际金融加速向全球化方向发展,以跨国公司为主导的国际资本流动加速,从而使生产要素得以在全球范围内进一步实现优化配置;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将呈现加快发展的态势,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新技术革命突飞猛进的发展,并将广泛地运用于各个领域,使世界产业结构发生重大变化,尤其是“信息高速公路”的扩展,国际互联网络的形成,以电脑、卫星、光缆和数字通讯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应用和普及,标志着世界经济将经历一个信息化的重大变化,不仅提高了各国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管理水平,而且也使各种形式、各种层次的国际经济协调的可能性增强。另外,市场经济体制也愈益为世界各国所接受,而且大多数国家政府干预的方式也在进行调整和改革,市场经济在各国的经济发展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二)新形势的新要求

新的形势要求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在扩大对外开放程度的同时,努力提高对外开放的水平,把我国对外开放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要根据实行两个根本性转变的要求,特别是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要求,把提高对外开放效益和质量放在突出的位置,争取有较大的进展。具体来说,这是基于以下三方面考虑:

首先,经过40多年特别是近20年的建设,我国经济规模和总量已达到相当水平,面临着全面提高经济素质和对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的重大任务。而要完成这些重大任务,除了主要依靠国内的资金、资源和技术力量之外,还需要更多更好地利用国外的资金、资源、技术和管理经验,需要把对外开放推向新的水平。

第二,我国对外开放虽然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无论从广度和深度看都还有许多工作要做,在发展对外贸易和利用外资中也存在着一些需要解决的矛盾和问题,如进出口结构调整步伐不快,外贸增长方式要加快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利用外资中也存在一些偏重数量、忽视质量等问题。我国不少大中型生产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意识较差,国际竞争力不强。

第三,经济、科技全球化趋势加速发展。随着各国对外开放的扩大,对世界市场、资源和国际资本的争夺也将日趋激烈。特别是国际贸易自由化进程加快,全球跨国直接投资迅猛增长。据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最近提供的数字, 全球跨国直接投资的总流量连续5 年猛增, 截至1996年底,跨国直接投资额累计已达3.2万亿美元。 近年来跨国直接投资呈现两大倾向,一是跨国公司兼并和收购公司的资金流量大,1996年达到创纪录的2750亿美元,占跨国直接投资总流量的79%;二是发展中国家在跨国投资总流量中占有的比重越来越大,流入发展中国家的外资量创新纪录,1996年比1995年增加了1/3,达到1290亿美元,占全球跨国投资流量的比重,也由1995年的30%上升到37%。这样的世界经济、科技发展大势和竞争局面,需要有新的战略眼光和战略部署。

以上这些,都要求我们认真总结实践经验,适应新的形势,采取新的战略决策,把对外开放提高到新的水平。

二、新形势下对外开放战略的基本框架

过去近20年我国采取的区域推进、试点启动、渐进开放的对外开放战略,基本上是成功的。但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新的历史时期以后,对外开放战略必须体现新形势的要求,及时完善政策,充实内容,以更好地为现代化建设全局服务。新的形势要求我们研究制定新的对外开放战略。这种开放战略的核心,就是不断提高开放的质量和效益。

(一)对外开放战略的内容和目标

新形势下我国对外开放战略的主要内容是,按照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和五中全会提出的利用比较优势、发展开放型经济、与国际经济互接互补的要求,实行全方位对外开放,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和交换,扩大对外开放程度,提高对外开放水平,通过商品、资金、技术、服务和人员更大范围、更高程度、更加有效的对外开放,逐步提高参与国际分工的水平和层次,获取最大的比较利益,为建立比较成熟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

新的对外开放战略的总体目标是,适应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长远方向,逐步建立比较成熟的开放型经济。根据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三步走”战略的总体部署以及江泽民总书记在亚佩克(APEC)茂物会议上关于2020年实现贸易、投资自由化的承诺,我国对外开放大体可分为两个阶段:一是从现在到2000年,初步建立开放型经济的基本框架;二是在2010年以前,与建立比较成熟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相对应,基本奠定我国开放型经济的总体格局,贸易和投资体制的整体性开放达到较高水平。

当然,我国现阶段的对外开放也要充分考虑目前的经济技术水平以及新旧体制转轨这一突出特点,体现开放与合理保护相结合的要求。一是机械、电子、汽车等支柱产业和服务业与国际先进水平还有很大差距,农业基础还比较脆弱,必须也完全可能运用国际通行的做法如保护幼稚产业措施、保障措施、服务贸易的渐进开放原则等,给予有重点、有时限的保护;二是由于国有企业改革尚未到位、竞争力较弱,我国产业结构不合理、经济效率较低,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等,来自进口商品和外商投资企业的竞争压力短期内会加剧某些经济和社会问题,对外开放必须考虑社会的承受能力,有利于维护经济和社会的稳定。因此,我国现阶段的对外开放不能不带有其阶段性特征,目前要发展的开放型经济必然是带有一定过渡性质的、开放与合理保护相结合的开放型经济,在总体上要体现市场化的要求,同时对一些竞争力较弱的幼稚产业和领域要给予符合国际贸易规范的、有重点、有时限的保护,最终目标是增强我国企业的竞争力,促进我国经济技术水平的提高。

(二)我国对外开放的指导思想

综合考虑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几个方面的情况,参考和借鉴国外对外开放的历史经验,我国新形势下对外开放应遵循以下指导方针:

1.实事求是,渐进开放。实行渐进开放的策略是我国近20年对外开放的一条成功经验,今后我们仍应从我国国情、国力出发,遵循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积极稳妥地扩大对外开放,使对外开放由浅入深、由易到难逐步推进,尽量减少对各方面的震动,少走弯路,保证对外开放持续、有序地前进。

2.扩大对外开放程度与提高对外开放质量、效益相结合。要积极拓展对外开放的领域和范围,不断提高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同时,要注重改善对外开放的质量和效益,提高我国参与国际分工的水平和层次,改善和加强对我国对外经济活动的规划、指导和调控,增强对外开放的积极效果,使得扩大开放程度与提高开放质量、效益成为并行不悖的过程,更好地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实现总体经济发展目标服务。目前,提高对外开放的质量、效益,重点是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档次和对外贸易的经济效益,转变外贸增长方式,优化出口商品结构,加强与改善政府对各项对外经济活动的宏观管理,并将对外开放的负面影响控制在最低限度。

3.以我为主扩大开放,提高对外开放的整体水平。对外开放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必须坚持以我为主扩大开放,任何时候都应立足我国国情、有利于维护我国的权益、为总体经济发展战略服务,最终提高我国在全球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以我为主扩大开放与按国际经济通行规则办事不仅不矛盾,而且是完全可以结合好的。以我为主扩大开放,也意味着我们不因为国际环境的某些局部性变化而改变对外开放的方针;而且,我们要适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总体进程,主动适时推进以市场为取向的体制性开放,渐进推动贸易和投资的自由化,处理好引进来与打出去的关系,增强全方位开拓国际市场的能力,提高整体开放水平,并为最大程度上提高经济效益服务。

4.对外开放与自力更生相结合。我们要抓住机遇大胆开放,更好地利用外部资源、资金、技术和市场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同时,我们也要看到,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任何时候我国的经济发展都必须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我们必须通过对外开放增强自力更生的能力,同时通过提高自力更生能力,优化我国的投资环境和经济发展条件,更好地增强对外开放的效果,使两者更好地结合起来,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三、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与扩大对外开放程度的关系

要全面准确理解扩大开放程度与提高开放水平的关系,我们认为要把握好以下三点:

1.正确理解提高对外开放水平。要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决不意味着不要扩大开放规模,而是要在扩大开放过程中提高对外开放的质量和效益。两者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和有机统一的。扩大开放是前提,提高开放水平则有利于为扩大开放创造更好的条件。笔者认为,扩大开放程度本身就是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一个方面,要在扩大开放程度过程中努力提高对外开放水平,而决不是说对外开放程度已经足够了,只要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就行了。另一方面,新形势下扩大对外开放必须注重提高开放的质量和效益,使对外开放能更好地促进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因此,任何将两者割裂开来的想法都是片面的、不可取的。由于我国正处在经济体制的转轨期,经济发展效益和质量不高是普遍性的问题,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仍处在起步阶段,外经贸发展从总体上看也还沿袭着粗放型的经营模式,因此当前突出强调提高对外开放的效益和质量是非常正确的,有利于我国对外开放事业的积极健康发展。

2.正确评价对外开放现状。实行全方位对外开放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上的一项伟大创举,对于一个经历了几千年封建社会和长期实行计划经济的发展中国家,将对外开放作为我国的基本国策,这是一个开天辟地的变革和跨越。它使我国经济发展逐步融入了世界经济发展的主流,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重大深刻而长远的影响,有力地促进了我国经济改革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成为我国人民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由于经验不足、管理水平有待提高等原因,我国对外开放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但这些都是前进中的问题,通过深化改革和自身的其他努力,是能够解决的。如果不能正确评价对外开放现状,过分夸大我们存在的问题,不理解我国对外开放水平和层次高低受制于我国总体经济技术水平的高低、对外开放效益和质量与国民经济总体发展状况和经济体制转变情况相联系,我们就有可能舍本逐末,忽视了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同样,如果不能在肯定主流情况下,正视存在的问题,特别是主观上的问题和工作上的不足,采取有效措施逐步予以解决,也将会影响对外开放的效果,从而使对外开放进程面临更多的困难,并贻误我国现代化建设大业长远战略目标的实现。

3.外经贸工作如何体现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要求。我国对外开放方针政策是通过对外贸易、利用外资、对外经济技术合作等各项外经贸具体业务来体现的,各项外经贸业务都要体现“努力提高对外开放水平”这一方针的要求。要结合对外开放现状,根据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与可能,正确处理好外经贸发展总量与结构、速度(规模)与效益、数量与质量的关系,反对片面追求速度与规模的现象,把提高效益、优化结构、改进质量放在外经贸部门工作的首要位置。同时,要根据总体经济形势和改革态势,在提高效益的前提下使外经贸发展保持适宜的速度与规模,提高外经贸对整体经济发展的贡献度。

关于外经贸保持适宜的速度与规模问题,目前各方面有一些误解,有必要加以说明。其一,有些人在考虑这一关系时常常自觉不自觉地将效益与速度、规模完全割裂开来、对立起来,以为一提效益就是排斥规模和速度,一提规模和速度必然会牺牲效益和质量。实际上,这两者是辩证的关系,我们把效益和质量放在首位并不排除一定的速度与规模。作为一个处于经济上升期的发展中国家,对外贸易和其他各项对外经济技术合作一定的超前增长,是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普遍趋势,我国在这一点上也不能例外。因此,在提高效益的前提下,加快外经贸发展将有利于为经济振兴作出更大的贡献,这是国民经济长期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客观需要。其二,有些人在对待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与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出口、利用外资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与高新技术产业等等关系上,往往只强调后者而否定前者,这也是片面的。正确的认识应该是,我们可以也应该将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出口作为今后工作的重点,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随意排斥或轻视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作为拥有12亿多人口的大国,发展外贸出口必须为我国的就业作出更大的贡献。优化外商投资结构也必须处理好吸收高新技术与国内市场需要的一般技术的关系,吸收高新技术应该作为今后的发展方向,采取必要的鼓励政策,但也要看到今后相当长时间内就我国整体技术水平和消化能力而言,适用的中间型技术可能仍会是引进的主体,下一轮对发展中国家国际产业转移的重点也是成熟的中间型技术。

总而言之,努力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是我们今后一项长期的任务,需要我们坚持不懈的努力。它要求我们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提高认识,坚定不移地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进一步推进我国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同时努力加强和改进宏观经济管理,提高外经贸工作的水平,研究和解决存在的一些问题和纠正工作中的失误,努力提高对外开放的效益和质量,按照党的十五大精神将我国21世纪的对外开放工作做得更好。

四、我国开放型经济的选择

目前,不少人对于开放型经济包含什么内容,如何将发展开放型经济的指导思想体现到各项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政策中去并稳步推进我国经济向开放型经济转变知之不多;有些人对于我国发展开放型经济的必要性和重大意义仍存在种种模糊认识;有的人则在思想观念上还有不少禁区。因此,进一步提高认识、转变观念对于我国更好地扩大对外开放仍是不可缺少的。

(一)我国选择开放型经济的客观必然性

1.发展开放型经济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要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区别于传统计划经济的一个最大特点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了基础性作用;市场取向的改革不仅要体现在国内经济活动中,也要从总体上体现在对外经济活动领域,即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从总体上体现在国内经济活动和对外经济活动中。只有这样,才能实现资源在更大范围的最优配置,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而在对外经济活动领域推进市场取向的改革,逐步减少商品、服务、资本和人员内外双向流动的限制,实际上就是我国对外开放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讲,开放也是改革,而且从某种意义上说是更为重要的改革。在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对外开放有着巨大的不可替代的推动作用,改革与开放密不可分,相互促进,共同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进程。从我国的实践看,对外开放在我国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往往发挥了十分重要的先导作用;而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推进又为进一步对外开放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我国所致力于发展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然是开放型经济,开放描绘了其基本特征。

尽管根据我国经济技术发展水平和其他方面的情况,我国开放型经济可以有自身的一些特点,特别是在经济体制转轨期我国开放型经济建设更应体现中国的特色,但也必须遵循一些内在的根本原则,逐步在对外经济活动中体现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的要求,逐渐提高国内市场的开放程度,减少不必要的过高的保护,适当引进外部竞争,通过提高参与国际分工、交换的深度和广度,充分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获取最大的比较利益。因此,在我国发展开放型经济是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并行不悖的重要历史使命。

2.发展开放型经济是我国对外开放基本国策在经济领域的重要体现。邓小平同志在深刻总结中国近现代落后教训的基础上提出了对外开放方针。他指出:“中国在西方国家产业革命以后变得落后了,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闭关自守。”〔1〕“三十几年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 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发展不起来。”〔2〕对外开放是我们长期坚持的方针,对外开放包括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领域,在经济领域我国对外开放的目标就是发展开放型经济,使我国的经济不再孤立于世界经济之外,更好地实现与国际经济的互接互补。

3.发展开放型经济适应了世界经济贸易的潮流。当今世界是一个开放的世界,发展开放型经济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主导潮流。进入90年代以来,不仅长期实行保护政策的南亚国家跨上了对外开放的进程,前苏联、东欧国家普遍由较为封闭的计划经济转向较为开放的市场经济,而且非洲大陆也开始踏上了开放和政策调整的进程;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国家(地区)尽管贸易保护主义不时抬头,但从总体上看其经济开放和贸易自由化程度又有了进一步提高。随着世界经济相互依存程度的提高,国际贸易和投资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引擎,作为发展中国家的我国,只有发展开放型经济,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和交换,才能更好地利用后发性优势,加快改革和经济发展的进程,为现代化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

(二)我国开放型经济模式的选择

我国开放型经济目标模式的选择涉及方方面面的因素,但是关键的决定因素主要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选择;我国经济技术水平及经济结构特点;我国经济面临的外部环境特别是多边贸易体制的走向。

1.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模式决定了开放型经济的性质。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使党的十四大提出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进一步具体化、系统化,描绘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宏伟蓝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要体现现代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吸收和借鉴人类一切文明成果,又要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特征。现代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主要是:一切商品和包括土地、资本、劳动力、技术在内的全部生产要素都要进入市场,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政府主要通过经济手段对经济活动实行间接调控;产权关系明晰,利益主体多元,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独立法人和市场竞争的主体;加强法制建设,健全经济法律体系,政府依法管理经济,企业依法经营。为了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必须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形式共同发展,以按劳分配为主体,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分配体制。

我国开放型经济的选择必须要体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质的规定性,对外经济活动要随着整体改革的深化逐步走上市场化、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这一领域的要素流动和资源配置发挥基础性作用。这也就意味着,要将对外经济中现有的直接行政控制和数量措施减少到最低限度,扩大开放国内市场,强化竞争机制的作用,按照客观经济规律的要求,充分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并注重培植动态比较优势,深与参与国际分工和交换,使我国资源配置在更大范围内得到优化,经济效益在更大程度上得到提高。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我国最终将建立比较成熟的开放型经济。

2.我国经济技术水平和在国际分工中所处的位置决定了当前我国开放型经济的基本特征。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目前经济技术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很大的差距,在国际分工中处于相对较低的水平和层次。劳动密集型产业目前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但机械、电子、汽车等支柱产业国际竞争力仍非常薄弱。虽然我国贸易政策的长远方向是中性化,但目前阶段在比较优势产业实行出口导向政策,在支柱产业有重点地实行高起点,以国际市场为最终目标的进口替代仍是非常必要的。也就是说,我们目前阶段根据内外部条件实行一种中间型开放经济,可能是一种比较现实的选择。

3.我国开放型经济模式的选择必须适应国际经济通行规则的要求。当然,在目前新的国内外形势下,很多发展中国家、地区六七十年代实行的高度保护国内市场的进口替代政策已很难行得通。必须适应国际贸易规范和通行规则的要求,建立新的扶持支柱产业发展的政策体系,主要是通过世界贸易组织允许的保护幼稚产业条款和保障措施来对重点产业给予有限期的保护,同时通过宏观调控和产业政策引导来加快支柱产业的振兴。根据一些发展中国家、地区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重化工业进口替代必须重点突破,起点要高,周期不宜太长,争取在较短时间内转向出口导向、参与国际竞争。

综上所述,我国开放型经济目标模式必然是与较为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对应的比较成熟的开放型经济模式。目前阶段,我国开放型经济是一种带有一定过渡性质的中间型开放经济,在总体上体现市场化,但对支柱产业实行有重点、有时限的保护,以加快其走向国际市场的进程。

(三)我国走向开放型经济的道路选择

经过18年多的改革开放,我国在发展开放型经济方面取得了巨大进展,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对于今后发展开放型经济的实践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另一方面,也应看到,在对外开放过程中人们对一些问题的分歧和论争,与我们对开放型经济内涵和特征了解不够、认识不深有很大关系,对我国走向开放型经济道路的艰巨性、复杂性、挑战性缺乏足够的准备,思想观念跟不上开放型经济实践的发展。

我国要转向比较成熟的开放型经济,今后仍有很长的路要走,面临艰巨的任务。我们必须根据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体部署,按照渐进开放的原则,在三个方面取得突破;一是进一步推进贸易制度的改革,扩大货物和服务市场的开放;二是进一步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推动资本市场的逐步开放;三是与总体经济体制改革相协调,在对外经济活动领域全面推进市场化配套改革,逐步建立中性的对外经济政策体系。

如果我国开放型模式选择问题得到解决的话,那么我国在对外开放指导思想及具体政策上必须相应明确,或者说在一些方面取得新的突破。首先,我们要承认世界经济一体化的现实,毫不犹豫地参与到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去,实现国内经济与世界经济的互接互补(或者叫相互融合);其次,深入参与国际分工和交换是发展开放型经济题中应有之义,我国经济发展实践已经走在前面,无需回避,也毋容回避,只有正视这一问题,我们才能认清自己在国际分工中的位置,并通过自身的努力逐步提高参与国际分工、交换的层次和水平,获取最大的益处;第三,我国外贸制度的选择必须作出明确的回答,就是实行有宏观调控的自由贸易制度,外贸政策的演变方向是中性化,这是对国内产业和国民经济发展最有效率的体制;第四,我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政策在总体上要按照国民待遇的原则,与国内经济政策和管理办法逐步衔接起来,主要通过市场和有关经济法律特别是有关市场管理的法律法规来进行调节和管理;第五,要进一步提高双向交流的水平,逐步减少对外投资、服务和人员交往的限制,促进生产要素在更大范围的优化组合。

注释:

〔1〕《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64页。

〔2〕同〔1〕。

标签:;  ;  ;  ;  ;  ;  ;  ;  ;  

新形势下对外开放的总体战略_市场经济体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