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林业基本框架与指标体系研究_林业论文

现代林业基本框架与指标体系的研究——Basic frame and indicator system of modern forestry,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指标体系论文,林业论文,框架论文,Basic论文,frame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摘要 林业的发展方式必须根据需求的变化进行调整。现代林业的理论探索历时久远,但实践的广泛展开却发生在本世纪60年代后。现代林业有五大基本特征:适应现代需求的林业发展方式;追求森林的多样产出;结构合理;高度社会化;高效可持续。现代林业基本框架的目标模式是:建立比较完备的林业生态体系和比较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衡量现代林业的基本标志是:效率与贡献。

有什么样的需求就创造什么样的林业,当今中国林业所面对的是多样化不断增长的现代需求。由于森林资源总量相对不足,结构不尽合理,在巨大的社会需求面前,供需在总量及结构上难以平衡,矛盾和冲突日益加剧;供需之间的关系趋于复杂,传统林业的经营方式因本身存在的功能缺陷而越来越难以适应现代需求的变化。冲破各种矛盾的束缚,在继承传统林业合理成份的基础上重构反映现代需求特征的林业经营和发展方式,是林业发展中一项带有全局性的战略任务。中国林业正面临一次历史性转折,正孕育着一场以提高效率和优化结构为核心,从发展理论到经营方式的深刻变革。

一、现代林业的基本概念与特征

1.现代林业是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追求森林多种功能对社会发展的实际供给能力,结构合理,功能协调,高效及可持续的林业发展方式。

2.现代林业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①现代林业是适应现代需求产生的林业发展方式。伴随社会进步,社会文明程度不断提高,社会对森林的需求日益多样化,原有的森林经营方式和林业发展方式不再有自动地承担起满足现代需求的能力,进而产生不可避免的矛盾和冲突,这种矛盾和冲突表现在:在总量增长面前,原有的经营方式往往因效率低下而无法使森林的贡献潜力充分发挥,使森林经营置于社会需求的重压之下;在结构需求面前,由于森林经营的结构功能存在缺陷,对需求的承载力较差,一旦需求强度超出结构的承载极限,原有的经营方式往往对需求目标进行按约束强度为标准的优先排序,放弃若干目标,从而引起林业发展与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林业要在总量不断增长和目标日益多样化的需求面前求得生存与发展,唯一能够选择的只能是变革经营方式,使之与现代需求相适应。

②现代林业旨在追求森林的多样产出。需求多样化是以森林功能多样性为基础的,在社会经济发展中,森林能在多方面提供不断增长的贡献。在经济上,提供木材及多种林产品,为加工业制造业提供原料,直接间接地为社会提供选择广泛的就业机会,总括来说,是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直接财富和贡献;在环境上,提供基本的生存保障和改善生存质量所需的必要条件,其贡献的内容从生存一直到享乐和社会文明层次;在现实与未来发展上,提供现实的和未来的机会,以多种物种的保存为前提,使未来发展具有更广泛的选择性。现代林业所追求的是多种效益的综合贡献,以森林多样产出的有效供给来满足多样化的需求。那种追求某种产出而损害其它产出基础并在整体上破坏森林功能的经营方式是现代林业所不取的。

③现代林业是通过不断调整森林经营结构和产业结构并使结构不断优化来满足现代需求的。在追求森林资源结构合理的过程中,现代林业从根本上摒弃局部多目标协同的选择,而是将其结构合理的空间扩大到全部森林和经营过程。对于内部存在冲突而又完全不相容的经营目标,现代林业将其分离开来,在局部上实行分治;对于经营目标冲突不大,相容程度较高的,现代林业在经营过程中为其创造条件,使经营处在可容范围内;在整个经营范围内,将不相容的、相容的经营目标整合在一起。这种既能以结构调整避免经营目标在局部发生冲突,又能在整体上使各自效益充分发挥的经营方式,正是现代林业森林经营结构合理化的内容。

结构合理化的另一个方面是林业产业结构合理化。产业结构合理化所依据的前提是:森林是一种可再生资源,在经济发展中能够并且应该提供物质产品贡献;即使是在经营目标多样化,森林其它非物质产出受到极大重视的今天,森林的物质产出功能也不能变弱,相反应该得到加强。同时从资源替代逻辑及长远发展趋势分析,可再生资源在供给能力充分的情况下替代不可再生资源更具有合理性。但是对资源的利用则必须从低效中摆脱出来,进入与现代技术相适应的发展阶段,以合理的结构达到发挥最大经济潜力的目的,同时要通过产业的合理塑造引导森林培育的合理高效。横纵两个层面的结构合理是充分表达现代林业结构合理不可缺少的内容。仅仅有资源培育的合理化而没有产业结构合理化的结构,不是现代林业的合理结构。

④现代林业是高度社会化的林业。现代林业从经营政策的制定到建设的支持过程充分渗透并反映着公众的价值观,林业已不再是代表部门利益,代表某个团体的问题,而是涉及到广泛利益,影响到所有社会成员的社会性行业,林业因此而不再独立。林业服务于整个社会,全社会共同支持林业发展。全社会对林业的参与从意愿转变为义务,不仅表现为要求林业如何发展,而是通过行动,通过对政策及决策的影响,以及通过对政策执行过程中应承担的实际义务来实现。现代林业在某些方面已将其行为的界限从国家或地区推至更大的总体——全球,并在世界范围内确定某些共同的行为准则,使国家级的林业行动不致对人类共同的利益产生不利影响。因此,在国家政策中越来越多地渗入了国际义务。

⑤现代林业是高效及可持续的林业。现代林业更注重效率对发展的重要作用,通过创造吸纳现代技术的有效机制,充分发挥林业的经营潜能,将资源培育、加工利用,直至森林的各种保护功能均置于效率充分发挥的前提之下。为达到高效的目的,现代林业以分类和技术做支撑。在避免局部功能冲突的前提下,对不同目标施以不同的技术。在追求商业目的经营选择上,现代林业广泛吸纳使产出最大化并获得最大商业利益的技术;在非商业目标经营上,现代林业广泛吸纳效益最大化的技术,以满足不断增长的需求。现代林业所追求的目标不仅为当代人,而且对后代人的利益给予充分的重视,至少是不损及后代人的利益。因此,现代林业所构造的发展方式是具有可持续功能的。

二、中国现代林业建设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1.中国是森林资源大国,又是森林资源相对贫乏的发展中国家,发展在一定时期内始终是第一位的;中国又是一个人口大国,有限的土地承载世界上最大量人口的事实在今后的长期发展中不但不会改变,而且会进一步加剧。人多地少,生存与发展空间相对不足,经济发展对资源依赖程度较高,经济高速发展对环境造成压力巨大的基本情况决定了中国林业所承担的使命十分艰巨。

作为重要的经济资源,林业要在支持经济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我国目前的森林资源存量超过百亿立方米,居世界第5位。这样一笔巨大的资源,对于处在发展中的国家而言,别无选择地要对经济发展做出与资源总量相适应的贡献。在全球这样更大的总体中,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森林资源大国也同时是林业在国民经济中居重要地位的国家。就我国的国情而言,客观上要求林业在经济高速发展中尽可能多地提供支持。第一要提供不断增加的林产品有效供给,以满足因人们生活水平提高而增长的物质需求;第二要为国家和地方经济的发展提供财政贡献;第三要为区域经济发展及山区林区人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发挥重要作用。

2.作为环境资源,森林要在护卫、改善环境,支持经济发展和改善人民生活质量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中国所处的发展阶段决定了在其经济高速增长的过程中,环境问题作为发展本身的代价一时还难以解决。缓解环境压力除采取可承受的强制措施外,很大程度上要依赖森林功能的发挥。处在这一时期,森林承担着:①治理环境主体力量的使命。一方面通过森林维护生态平衡,改善生态环境,缓解发展负作用造成的环境问题相应加剧的趋势,使经济发展的持续能力得到保障,至少是不致产生制约作用;另一方面在森林资源发挥作用的领域,提高其作用能力。②为农业发展、粮食产量提高提供有效的支持。通过森林尤其是防护林的介入,可以增强农业生产的环境基础,并对某些具有刚性限制的因子起到活化作用,从而加大农业发展的可选择性和发展能力,切实为增产粮食提供有力支持。③缓解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加强环境治理速度的重任。我国在环境治理方面业已作出了巨大努力,实施了一系列重大生态环境治理工程。但就环境的总趋势而言,治理速度仍落后于环境恶化的速度,环境总体上呈恶化趋势。改善环境,继续实施大型环境治理工程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④为伴随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发生的高层次需求提供支持。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城乡及地区间的不平衡,对环境的需求也存在着差异。经济较发达地区和城市,对改善生活环境的需求较强烈,经济不发达地区和农村,对生产环境改善的需要更为迫切。环境需求存在差异,要求林业在发挥森林功能时针对不同的对象及目标的需求强度作出调整和安排。

木材和环境需求的双重压力不仅超出了现实林业经营的承载能力,而且引起森林经营内部的矛盾和冲突。为满足社会发展对林业的需求,必须保持用材林在森林结构中居主体地位的现实,而其它需求或被暂时放弃,或兼容在以提供木材为主的森林中,或只能保持一定程度的满足。林业内部调整结构适应需求变化的余地十分狭小,结构合理化的过程往往因引发更大的矛盾和冲突而受到阻碍。

在传统林业发展方式上,支持经济发展增加供给往往以加大资源消耗为前提,以粗放经营,低效发展来满足社会需求。其结果是,森林的供给能力在需求的重压之下很快被推至合理经营的承载极限,进而以资源过渡消耗维持供需平衡,当社会需求继续扩大时,原有的林业发展方式难以适应并随之陷入十分被动的局面。显而易见,变革林业发展方式,充分发挥林业潜力,使林业与国民经济发展,与多样化不断增长的现代需求相适应,成为林业连接现实与未来的必然选择。

三、林业发展的潜力

现代林业发展方式追求的一个重要目标是,使林业发展中蕴含的潜力最大限度地转化为现实供给能力,并且通过结构的不断调整保障森林效益充分协调发挥,以满足不断增长的、日益多样化的社会需求,保持国民经济和环境建设的协调发展。目前林业发展潜力转变为现实供给能力的进程缓慢,使现实供给难以满足需求。

林业发展蕴含的巨大潜力表现在:

1.林地潜力。我国现有林业用地面积2.63亿hm的平方,占国土总面积的27.38%,其中有林地面积为1.34亿hm的平方,占国土面积的13.92%,占林业用地面积的50.9%。从发展的角度看,继续扩大森林面积,提高森林对国土的护卫能力及对经济发展的承载能力有着巨大的潜力。

2.林地生产力潜力。目前我国林地的生产潜力发挥的极不充分,林地单位产出与世界水平相比有较大差距。我国森林资源每hm的平方蓄积仅为88m的立方,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77.19%,仅是森林经营水平较高国家的30—40%。我国是位居世界第一的人工林大国,人工林总面积已达到3410万hm的平方,但人工林分单位面积蓄积量却只有33.31m的立方,可以说是世界人工林经营水平最低的国家。全世界人工林的单位蓄积平均在100m的立方以上,一些人工林经营水平较高的国家如新西兰达到270m的立方,巴西更创造了人工林最高年hm的平方生长量70m 的立方的奇迹。我国的人工林单位产量只是这类国家的百分之几到百分之十几。

对现有有林地资源的质量等级评价可以看出,我国林地单位产出低的主要原因并不是林地质量差,而是经营水平低。在现有林地中,一等地所占比重为64.87%,二等地26.93%,三等地8.20%,一、二等地的比重占到90%以上。这充分表明,我国目前对林地生产能力的利用只是潜力的一小部分,更大的能力还没得到发挥。

3.多种资源的商业潜力。林业是一个资源多样性的产业,这一特点决定了林业在发展及产业建设中具有较大的选择性和发展空间。但是在以往的发展过程中,林业更多地是局限在以木材为主的发展领域,对其它经济资源没有给予充分的重视和利用。实践表明,多种资源所具有的商业潜力十分巨大。沙棘过去仅仅作为一种绿化的灌木树种,但随着沙棘汁和沙棘油在食品、医药、化妆业潜在的价值逐步得到确认,沙棘也因此成为重要的经济资源,并且可以支持多个产业的发展。林业多种资源对增加未来林产品的有效供给,增强林业发展实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4.科技潜力。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对发展往往起决定性作用。就总体而言,我国目前的科技水平比较落后,科技对林业发展的贡献率只有21%。在多方面蕴含着科技推动发展的巨大潜力。

5.结构优化潜力。不同的结构产生的效果不同,目前我国林业从森林资源经营到产业结构均存在着较大的缺陷,并影响着林业多种效益的综合发挥。近年来虽在结构调整方面取得了一定程度的进展,但还远未达到国民经济发展对林业的要求,更未达到最大结构效益。

6.提高产业素质潜力。在有规模约束的产品方面,我国主要企业仍以小规模为主。制浆造纸业的平均规模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2.29%;刨花板相当于12.98%,中密度纤维板相当于35%, 定向结构板相当于10%,纤维板相当于7.46%。在劳动生产率方面,一般人均实物劳动生产率不足发达国家的10%;在技术方面,大约落后20年。林产工业急待提高素质,并且潜力巨大。

7.经济发展提供的可能。改革开始以来我国的综合国力明显提高,经济发展对林业的支持能力不断增强,林业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在我国追求的经济发展与环境相协调的发展方式中,林业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环境建设的主体。因此,加强环境建设、支持林业发展将是今后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

8.公众意识及全社会参与林业建设的机制。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公众对生活环境改善的要求越来越强烈,潜在需求现实化的速度加快,并形成增加森林保护森林的社会共识,进而成为影响政府决策的社会基础。与此同时,要实现改善环境提高生活质量的目的,公众又必然会成为执行政府决策的创造者,建立在广泛的社会责任的基础上,林业社会化,全社会参与林业建设的机制将更易于形成,林业发展将有更好的社会条件。

9.市场需求潜力。随着我国奔小康目标的实现,公益性需求将上升到一个新的水平。公益产出事关社会经济协调发展和全体人民的共同利益,政府责无旁贷地要把增加森林公益贡献作为基本政策目标贯彻到促进林业的过程中。林产品需求市场更为广阔,除经济增长,人口增加推动的需求外,需求结构变化引动的增量同样不可低估。对森林两大类产出不断增长的需求将汇成推动林业发展的根本动力。

相对充裕的发展空间,提高经营水平,增加贡献能力的可能以及不断改善的社会环境和不断增大的市场需求综合构成推动林业发展的动力,是建立现代林业发展方式,实现林业与国民经济协调发展的根本所在。

四、现代林业的基本框架

1.现代林业的基本任务:通过建立合理的森林经营方式和不断调整结构,运用现代技术和管理手段,充分挖掘林业的发展潜力,变潜在供给为现实供给,满足随社会发展,文明进步推动的不断增长的多样化需求。

为达此目的,必须对传统林业的经营方式进行改造,抛弃多种功能在局部上追求协同的思维和实践,采用分类指导的原则,对完全不相容和相容度不高的经营目标,进行分治;对有条件相容的经营目标,积极创造条件,使目标间相互协同,进而在整体上,追求两大类森林效益的合谐统一,为现代林业功能的充分发挥,奠定坚实的基础。

2.现代林业基本框架的目标模式:建立比较完备的林业生态体系和比较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其基本标志:生态体系要达到覆盖普及,布局合理,结构稳定,功能齐全,整体效益最佳,能够满足现实社会发展的需要并对未来发展创造条件;产业体系要达到林产品产出与资源多样性相称,产业素质较高并具有国际竞争力,结构合理,技术先进,林工一体化。现代林业目标模式是林业发展追求的奋斗目标,达到此目标要经过长期的努力,分阶段,分步骤进行。

3.现代林业是一个相对概念,以国际先进水平为参照。但由于各国国情、林情不同,实现现代林业的方式也各具特色。根据我国的国情,林情及所处的发展阶9段,现代林业两大体系的基本框架是:

①生态体系基本框架。林业生态体系的整体功能是保护和改善环境,包括保护自然生态、经济生态、人类生存环境及生物多样性。林业生态体系发挥作用的范围涉及到大江、大河上中游及主要支流集水区域中坡度25度以上的山区;荒漠化土地;风沙危害区;受自然灾害影响的农作区;著名风景区和森林公园;城市及周围绿化;生物多样性保护。基本框架的构造按自然条件,社会经济状况、生态主导问题,以及使生态环境向良性循环转变的基本原则,根据生态因子对国计民生及社会发展的影响程度,受益地区的范围,从横纵两个方向进行。在横向上,依主要功能分为:以治理生态环境为主的各种防护林;以保护森林生态类型,野生动物类型和自然历史遗产为主的自然保护区;以发挥景观效益为主的各类森林公园;以美化环境,改善环境质量为主的城市林业。在纵向上,依范围和重要程度分为:国家级主导体系;地方级配套体系。基本框架在横向上注重功能齐全,布局合理;在纵向上,注重覆盖普及。横纵结合,整体构成生态功能充分发挥,从上到下统一建设,分级实施的格局。

②产业体系基本框架。产业体系的基本功能是提供多种物质产出,充分利用资源,高效,具有竞争力。产业体系的主要内容包括林业产业化和林工一体化。框架由3个层次构成。 第一层次:以具有规模效益的主导产业群为支柱。主导产业群选择的标准是:必须具有较高的规模经济效益和劳动生产率;具有较高的产业带动能力;能够成为产业及经济的主体;能够促进林业的科技进步;产品具有广阔的市场;产业链的初端必须伸向林业原料培育,必须能促进原料培育周期大幅度缩短,效率提高;必须有利于从结构方面推动林业产业组织向专业化方向发展,达到合理的经营规模。第二层次:以林业多种资源充分利用,增强林业整体实力为主的产业。选择的标准是:资源具有较高的商业价值,但缺乏形成主导产业的实力;产品具有市场;资金技术密集度要求不高;能在一定程度上兼容就业目标。第三层次:充分就业型产业。选择标准是:以劳动密集为主;产品具有市场;无规模约束;利用资源的竞争性不强。产业体系框架在保证向现代化推进的同时,追求发展过程对三个目标的保证。即能够支持国民经济发展和壮大自身行业的发展实力;支持区域经济的发展;充分吸纳劳动就业。

4.建立在两大体系框架基础上,保证林业多种功能充分发挥是我国林业走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因此,两大体系的完整及功能发挥的程度是现代林业建设的关键。通过多年的林业建设,尤其是改革开放17年来的发展,我国林业两大体系构造取得了很大成就,生态体系基本框架已经形成,产业体系建设有了长足的进步。

跨流域、跨行政区域大型防护林工程在全国范围内建起骨架。目前已开展和即将启动的有: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平原绿化工程,太行山绿化工程,速生丰产林基地建设工程,黄河中上游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淮河太湖流域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珠江流域防护林建设工程;辽河流域防护林建设工程。十大工程构成我国现在到下世纪中叶国家级建设重点,覆盖面广,针对性强,功能多样,作用和意义重大。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已建56处,受国家保护的野生动植物基本得到保护,一批濒危野生动植物种群开始复苏;国家级森林公园普遍展开, 在重点景观区已建306处国家级森林公园。配合国家级生态体系建设,地方级防护林、保护区、森林公园积极发展并与国家级体系衔接。从建设的内容到建设规模,我国林业生态体系均达到较高水平,其中一些重点建设项目引起世界的关注。虽然建设仍在进行中,但我国林业生态体系的基本框架已具备了迈向现代林业的基础。

比较而言,我国的产业体系建设却严重落后,至今仍处在基本框架构建的过程之中,资源经济仍是林业产业经济的主体。从“四五”到“八五”,林业产业体系的核心是木材生产,在工业产值中,所占比重始终在60%以上,而木材加工和林产化工尚不足30%。这种对资源高度依赖的产业体系必然会造成当资源承载力不足、资源商业价值下降时林区经济陷入危困的结果。

由于主导产业缺位,林区发展其它以资源多种选择为基础的生产项目又起不到替代资源经济的作用,因此,产业项目的增长并不能从根本上减轻对资源的依赖,当此类产业项目在竞争中遇到风险时,企业反而会增加对资源经济的依赖程度。这正是困绕我国林业产业体系建设的病结所在。因此,从我国林业产业体系的缺陷及构造现代林业产业体系的要求出发,塑造主体产业,使林业产业建设尽快完成从资源经济到产业经济的转移,使第二层次产业发展有所依托,第三层次产业有稳定的载体,已成为市场经济条件下林业产业建设的首要问题。

按照主导产业选择的标准,结合我国的国情、林情,林业的主导产业应是制浆造纸业和人造板产业。

制浆造纸业在世界范围内均属各国林业的主导产业,美国、日本等经济发达国家制浆造纸业列在十大制造业行列,为国家重要的支柱产业。在每年的工业用材中,有50%以上用于制浆造纸业。纸制品用途广泛,适用领域多,是生产及生活的重要消费品。制浆造纸在我国市场巨大。在增量上,随着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国内纸产品需求不断增长。 预计到2000 年, 纸制品总消费量将达到3000 —3400万t,到2010年达到5000万t,需求增长率“九五”期间为5.6 %—7.2%,到2010年为4%—5.2%。按目前生产能力的增长, 预计到2000年纸制品产量只能达到2700万t,到2010年达到4000万t。在结构上,目前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草浆造纸国,木浆比重仅占全部纸浆的14.62 %。受此影响,我国制浆造纸业缺乏国际竞争力,并且由于非木材纤维比重大,影响了造纸工业向大型化、现代化和产品高档化的发展。随着我国印刷业革命的完成及走向国际化的进程加快,改变原料结构,增加木浆比重已成为决定制浆造纸业发展前途的首要问题。

总量增加,结构调整形成的巨大需求为制浆造纸业提供了发展的前提条件,并使之成为林业的主导产业奠定的良好的基础。而我国的森林资源特征也正适于在这一领域做出选择。

人造板产业,到目前为止,我国的人造板总产量为365万m的立方,预计到2000年,人造板的市场需求为900—1000万m的立方,市场容量大,发展前景广阔,并且多年人造板发展的实践证明,作为主导产业符合我国林情。

当主导产业群确立,林业产业从资源经济的状态下解脱出来,加工业成为产业经济支柱时,我国现代林业产业体系的基本框架才能形成,林业的整体经济实力才能提高。

5.以全球林业发展的整体状况及发达国家达到的实际水平来衡量现代林业,其主要特征是:①对林业的需求已摆脱生存束缚,而且由单纯的经济需求转向经济和享乐性需求并重,即由单一的经济发展需求逐步转变为社会公益需求与经济发展需求并重的多样化需求阶段,并且已出现公益需求大于经济需求的明显趋势。②森林经营旨在发挥多种效益,实现可持续的战略目标;以分类经营为基础在局部上对经营目标进行分治,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整合。公益林业以模拟自然为准则,商品林业以最大产出为宗旨。③林业生态体系以发挥生态和社会效益为目的,以各种防护林,水源林,自然保护区和森林公园为主要经营对象,力求重点突出,功能多样,作用广泛。④林业产业体系以发挥经济效益为目的,追求结构合理,竞争力强。主导产业越来越集中,企业生产规模越来越大;林工结合程度进一步加强;技术发展以小径木和低质材利用为主要对象:技术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突出,深加工产品具有国际竞争力。

比较而言,我国林业已开始发动现代化建设的过程,并且在理论及生态体系建设方面成就较为突出,但产业建设差距较大。因此,在大力推进生态建设的同时,加速产业建设是我国现代林业的核心。

五、现代林业指标体系

1.现代林业指标,是反映现代林业数量特征的概念或范畴;一系列有关现代林业特征指标的集合,构成现代林业指标体系。

现代林业指标体系包括1个综合指标体系,4个卫星指标体系。4 个卫星指标体系分别是经济指标体系,环境指标体系,科技指标体系,社会指标体系。

综合指标体系:在理想状态下,综合指标体系在更高一个层次上概括所有卫星指标体系的特征,由卫星指标体系中最本质的指标组成。

经济指标体系:现代林业的经济指标体系从实物量指标与价值量指标两个方面,分别反映营林业、采运业、加工业、旅游业的经营状态与效益状态。

环境指标体系:现代林业的环境指标体系由环境治理与环境保护两大内容构成。考虑到环境监测在环境治理中的特殊重要性,增设了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指标。

科技指标体系:现代林业的科技指标体系由人员、成果、价值3 方面内容所组成。通过这一指标体系可反映林业科技的潜力、水平,对生产力的贡献以及存在的问题。

社会指标体系:现代林业的社会指标体系由人口指标,人口素质指标,收入指标构成,反映人口增长的协调程度、人口素质、生活水平。

2.现代林业指标体系框架。各指标体系共同构成现代林业指标体系框架,详见表1。

表1 现代林业指标体系框架

3.指标体系框架设计的重点是对现代林业发展水平和运行状况进行衡量。 鉴于现代林业建设目标的时序,定量指标分为3个阶段; 即到2000年为奠定基础阶段;2010年为发展阶段;至2050年为目标实现阶段。分期目标如表2。

表2 现代林业建设2000—2010年目标

考虑到衡量现代林业指标的可操作性,上述指标可精炼为:①森林覆盖率;②国土综合治理率;③林业产值增加值;④科技贡献率;⑤林区职工年均收入;⑥山区农民年均林业收入。

到下世纪中叶,达到现代林业双体系建成目标,具体特征为:①林地利用率达到90%以上;②公益林面积占主导地位;③环境治理任务基本完成,环境建设以满足享乐性需求为主;④自然保护区面积占国土面积的10%以上;⑤木材加工和林产化工产值占林业总产值比重的主体;⑥主导产业规模;制浆30万t以上;中密度纤维板10万m的立方以上;定向结构刨花板10万m的立方以上;⑦木材综合利用率90%以上; ⑧科技贡献率60%以上。

由于到下世纪中叶尚有55年,其间若干影响林业发展的因素及林业发展变化的终极目标难以确定。按照国民经济总体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奋斗目标,在此选择了当今世界林业的先进指标,达到上述目标,我国的林业现代化可基本实现。

来稿日期 1995年12月

BASIC FRAME AND INDICATOR SYSTEM OF MODERN FORESTRY

Group

China National Forestry Economics and Development

Reseach Center

ABSTRACT Modern forestry in China faces various demands.Thedevelopment mode of forestry should be in conformity with thechange of demand.The auther presents five features of modernforestry and puts forward the basic frame modern forestryalong with the basic standard.

标签:;  ;  ;  ;  ;  ;  ;  ;  ;  ;  

现代林业基本框架与指标体系研究_林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