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三个取向”与教育科学研究_教育科学论文

论“三个取向”与教育科学研究_教育科学论文

论“三个面向”和教育科学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科学研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是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关于教育方面的重要内容。它用言简意赅的16个字提出了中国教育发展的战略思想,在其发表后的十多年来有力地促进了教育观念的更新和教育体制的改革。在我国的教育科学研究领域,“三个面向”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有着不可低估的指导意义。

一、“面向现代化”是教育科学研究的中心任务

中国目前正在进行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在这一宏伟而浩繁的事业之中,教育的作用是什么呢?邓小平同志指出:“我们要实现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要能上去。发展科学技术,不抓教育不行,靠空讲不能实现现代化,必须有知识,有人才。没有知识,没有人才,怎么上得去?”[1]这也就是说现代化要“先化人后化物”,教育是基础,那么教育到底如何面向现代化,在中国的国情基础上教育该以怎样的速度和规模去发展,我们将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或者说现代化需要什么样的人才素质呢?还有我们的教育观念、教育结构、教育内容和教育的方式方法应如何改进以适应现代化的要求等等,这诸多的问题摆在了教育科学研究的任务面前。只有进行艰苦细致的研究,吸取古今中外的经验,才能把我国的教育发展建立在有科学理论作为指导的基础上,走适合中国国情和减少盲目性的道路。从这个意义上说,“面向现代化”是教育科学研究的中心任务。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几十年间,对教育的研究还只是一些研究者个人兴趣的产物,如法国的比内和西蒙、美国的桑代克等人所做的心理学方面的某些实验和测量方法等。但在二战之后,随着对人类问题的普遍关注和科学技术的惊人进步激起了研究教育的新高潮。发达的工业化国家建立起全国性教育研究机构,大学配备了教育研究实验室和中心。前苏联的教育科学院拥有几千名研究人员和若干专业研究所。1981年时日本的教育研究调查和培训组织达960个。美国现有教育专业研究人员4万人。更为重要的是“以决策为目标的研究”正取代“以结论为目标的研究”。1972年美国创建的全国教育研究所担负的三项基本任务是:发展教学、研究各州的教育政策和结构、传播研究成果和改善教育实践。我国在“文化大革命”后,中央和各省市先后恢复和建立了教育科研机构,创办了大量教育刊物,并取得了许多有价值的科研成果。

从近十几年的情况来看,我国的教育科学研究有力地促进了教育的改革和发展,通过对以往教育的失误、日本和德国怎样以“教育起家”、中国教育在现代化中的地位和作用的研究,使人们今日比往日更认识到了“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和“提高民族素质”之深韬大略。在普及教育和增加教育经费的研究和呼唤中,《义务教育法》得以出台和贯彻实施,教育经费开始走向增加投入、多方集资、社会力量办学的可喜局面,教育设施有了很大的改观。在教育现代化的研究中已提出必须使教育内容现代化,本世纪60年代开始的课程现代化运动是以科学技术前所未有的发展为背景的。包括量子力学、相对论、基本粒子论等在内的大量自然科学新理论、新技术渗入新的教材之中,中学教材除了有从高校下放的内容外,也开始反映一些新的现代科技成果。电子计算机教育、外语教学纷纷从娃娃就开始抓起,为使学生掌握多门学科知识以增强才干的综合课程也得到了许多国家的重视。我国近几年为适应教育内容现代化的趋势也进行了与上述情况相应的课程改革和调整。

现代教育的科学研究还大大改变了人们的教育观念。在对现代人素质研究中,从人的素质结构的全面性和时代性考虑要把“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从对传统教育和现代教育的研究中要求教育者改过去的“教师权威、课堂教学、书本为主”为强调学科结构,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和实践与创造能力的培养,从而带来了一系列的教育模式的探索和改革;从对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利用为教育发展开辟的广阔前景的研究和实践中,人们开始参与到成人教育、继续教育以至于终身教育中来;从心理学和教育学的研究和普及中,社会各界人士重视起从胎教开始的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各个环节各种联系。一方面,在我国教育现代化的进程中,教育科学研究成果的应用正在扩大,另一方面,社会的发展变化要求教育科研更积极地发挥其有效作用。

教育面向现代化使教育科学研究的领域十分宽广。20世纪50年代以来,教育科学中分支学科和边缘学科迅速增加,既包括教育哲学、教育心理学、教育社会学、教育经济学、教育统计学、教育伦理学、教育美学、教育史、比较教育学等宏观教育学。也包括教师学、学习学,各学科的教育学和教学心理学等微观教育学。还包括因教育目的教育类别不同而形成的学前教育学、普通教育学、成人教育学、高等教育学、家庭教育学、社会教育学等;以教育目的构成要素和不同教育内容为研究对象的德育学、智育学、体育教育学、艺术教育学等;以教学过程的不同环节、教育方法和手段为研究对象的课程学、教学方法学、教育工艺学、电化教育学等。这些不同的学科组群已构成现代教育科学中近百门学科的庞大体系。[2]

从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上来说,已经历了经验和定性、定量和实验以及系统方法这样三个发展阶段。随着现代自然科学研究方法的引进,教育科研方法也在革新。从19世纪后半期始,由哲学的心理学的方法研究为主变化为以数学的和实验的方法研究为主。“据统计,从1900年到70年代的近代教育家,43%是心理学家、自然科学家、医学家、管理学家以及人类学家,10%是教育实验家,纯哲学家和社会学家出身的只占32%,其它类型出身的共占9%。”[3]这一时期教育家的典型代表是杜威、赞可夫、布鲁纳等。自70年代中后期,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等现代自然科学方法论开始对教育科学产生影响,又造就了一大批现代教育家,如巴班斯基等。可以说教育面向现代化在国外造就了一个教育科学家群、而我国的教育科研也只有面向现代化,在现代化进程中选择研究课题,吸收多学科的成果来进行研究,才会使教育科研充满活力,有所成就,产生新一代的教育家。

二、“面向世界”要求教育科学研究开阔视野、广收博采

和取长补短

“世界是个小天地”说明信息社会人们交往的便利和信息传递沟通的快捷。人类的知识在20世纪以来以不断翻番的速度增长着。要想使自己的民族与社会立于强国之林,跟上时代的发展,就要使教育科学研究面向世界。一方面把中国的教育发展置于世界教育发展大舞台中鉴别考察,另一方面要开阔视野,吸收和借鉴世界各国的文明成果,制定出中国教育发展的有效政策和规划,参与到世界范围内的新技术革命和经济发展的竞争之中。

通过近十几年来的比较教育研究,我们已对世界各国的教育有了不少的了解,而且从中看到了我国教育的特点和差距。在以其它国家教育体制、教育观念、教育模式、教育投入、教育教学方法、教师地位和培训等的参照下,我们正在改善自己的教育。从对国际教育趋势的研究中,人们已接受了世界教育组织或会议所提出的“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关心”等观念。外国的教育思想和实验也对我国的教育改革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前苏联有多位教育学先后被介绍到我国来,赞可夫的“教学与发展”思想,也就是教学不只是“唯智主义”的,它还要发展学生非智力因素的情感、意志、性格等或者说个性的所有方面的进步,这给我们带来了对教学目的性的拓展。他的高难度进行教学、教学中快速前进、理论知识起主导作用、使学生理解学习过程、使全班所有的学生都得到发展的实验教学五条原则,更使我国教育界在教学改革中掀起了抓效果、抓速度、抓促进学生发展的局面。在巴班斯基的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传入中国之时,使我们进一步认识到教学过程的复杂性、系统性和科学性,看到了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以及现代管理科学如何应用于教学之中,教学要解决“有效性”和“合理性”的问题,从教学的各个方面要选择最优的方案,以取得最佳的效果,全面提高学生的教养、教育和发展水平,这种尤为注重方法论和在教育中调动所有积极因素造就人才的思想,促进了我国“优化教学”的开展。在中国教育工作者心中苏霍姆林斯基也许有最广泛的影响,不仅因为他是“乡村女教师”的继承者,几十年充当一所乡村学校——帕甫雷什中学的校长,有着丰富的经验,而且他那丰厚的著述及对教育的深切领悟足以撼动每位将身心献给教育事业的人,以至使他在非社会主义国家也享有盛名。对他的教育思想的研究和传播,使人们更注意到现代社会中教育的多因素或多端性和人的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问题。他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和青年校长的谈话》、《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让少年一代健康成长》、《教育的艺术》等已成为提高教师素养的必读书目,他的思想影响到我们提倡进行“和谐教育”。另外像雷先科娃的小学教学新体系、沙塔洛夫的“纲要信号”教学法、达维多夫的学习活动理论、马赫穆托夫的问题教学理论、阿莫纳什维利的合作教育学均给予了我国教育界从教育功能、教学艺术、创造精神培养和师生关系等方面以启迪。

当代美国教育思想的研究对我国教育改革也有很大影响。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和强化理论已广泛应用于教育教学之中。布鲁纳的结构主义教学论对注意学科结构和课程改革有重要作用,而他的“发现法”更使我们认识到“教会学生如何学习”、进行“探究式教学”和培养创造型人才之间的联系。近几年著名教育家布卢姆的掌握学习理论及教育评价理论在我国广为流传,这不只是因为他本人亲自来华讲过学,还因为以他的理论为指导的由上海青浦县顾冷沅领导的大面积提高数学成绩的教育实验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荣获了国家奖励。不少教学用书已采用了掌握理论来编写,所谓形成性测验和总结性测验均渗透其中。布卢姆的理论确有许多可取之处,他的教育观认为大多数学生能够掌握我们必须教授的事物,“成绩的分布接近正态分布时,说明我们的教育努力是不成功的[4]”无疑给教育的作用、教师的工作评价提出了相当高的标准和要求,也给我们的教育注入了信心。我国现在倡导的“目标教学”、“教育评价”、“掌握学习”、“反馈教学”、“隐性课程”等均与布卢姆的教育思想有关,当然这种被证明可使“多至90%的学生能够达到在同样情况下目前只有10%的学生才能达到的水准[5]”的教学模式在我国还没有像在其它国家那样从小学到大学广泛地进行实践。

还有瑞士皮亚杰的儿童心理理论、德国瓦·根舍因的“范例教学”和布雷岑卡的科学主义教育学、美国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保加利亚洛加诺夫的暗示教学及大量牵涉教育科学各个领域的理论、方法在我国已展开研究和传播。“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国著名的特级教师魏书生在其教学中就不断给学生介绍各国的教育状况和教育思想,“每当讨论这些问题时,全体学生兴趣盎然,都自觉地热烈地争论着,并信服地认识到,我们正置身于一个教育改革的时代,正置身于一个使学生成为学习主人的时代。”[6]使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在现实中有了广阔的试验场所,并取得了极好的成就。中国的教育只有通过开放才能更加成熟。只有通过认识和了解世界,以更广的角度和层面去审视教育才能完善我国的教育。在发达国家中有许多教育方面的先进东西值得我们学习,从另一方面来说他国教育的弊端也是我们防范的宝贵经验。

三、“面向未来”使教育科学研究的责任更重大,意义更

深远

《学会生存》中指出:“很多国家认为,现代人的教育是一个特别困难的问题,而所有国家都认为,它又是最重要的问题。有些人想使今天的世界变得更美好些,因而就要为未来作好准备,在这些人看来,教育乃是一个基本的、普遍的课题。”[7]面向未来的实质就是用发展的动态的观点看待教育与社会的关系。面对复杂的社会问题,诸如经济增长、科技进步、政治变革、文化与价值观念的变革与复兴、资源开发利用、人口增多和环境保护,还有教育本身的问题等,这都需要人们来认真对待加以解决。教育是培养人的,“现在的教育在历史上第一次为一个尚未存在的社会培养着新人。”[8]培养人是有一定周期性的,但不管从哪方面说教育都应是面向未来的,而面向未来使教育科学研究的责任就更重大,意义更深远了。有的学者认为,未来研究已成为当今世界最有意义的学术活动之一。教育不可能置身于思想和行动的新潮流之外,甚至要“教育与灾难赛跑”,人类必须珍惜在地球上生存这一幸运的机会。

马克思谈到人比动物的高明之处就在于人在行为之前其目的性就可“观念地存在着。”[9]教育未来学已把教育预测、教育规划、教育展望作为重要内容。前苏联1923年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制定时即对教育发展作出了安排。“罗马俱乐部”组织专家撰写的《学无止境》,研究的是未来的教育和社会问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支持下于1972年发表的《学会生存》其副标题为“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1987年发表的《从现在到2000年教育内容发展的全球展望》其题目就直接表明是面向未来的,该书中认为“人们指望教育不仅能满足人与社会的基本要求(和谐的个人发展、社会正义等),而且还希望它也能面对世界的重大问题,培养青年一代适应明天的世界及其要求。”[10]我国所制定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以及一些省市和地区所制定的教育发展战略均是着眼未来的,是以此来对教育发展的目标有所界定,从而付出了相应的努力去实现,它们还是教育科学研究的结晶。

教育面向未来使教育科学研究有着相当繁重和具体细致的工作可作。要根据21世纪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水平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和为学生一生的幸福与发展办好教育,而兴办教育涉及的因素的数目为10[7,],比生产火箭涉及的因素数10[6,]还要多一个几何数,[11]这只能说教育研究是复杂的。未来教育除了要对教育的外部结构,也就是教育系统的“产出”符合劳动力需求及对社会变迁的作用外,还要对大量的内部特征进行探索,这包括“课程内容;教材与教学方法;学校与课程的组织形式;职前教师与在职教师的培训;对各级各类学校的资助计划;教师的作用与地位;学生各年龄层人口分布特点;教育手段与技术;教育政策与管理;世界教育与国际教育;出版社、商业电视、家庭和社区等非学校教育机构的作用;学校建筑与其它学习环境。”[12]还包括教育民主性和培养学生创造性、科学的人道主义、爱国主义、承担社会义务的政治和道德观念、“把一个人在体力、智力、情绪、伦理各方面的因素综合起来,使他成为一个完善的人”[13]等等。

如此丰富具体的教育科学研究对象和内容既给专职教育科研人员以压力又赋予了所有教育工作者以光荣使命。教育专家已指出,教师不仅是教育事业而且是教育科学发展的十分重要的生力军。专业研究人员为多年规划而从事的研究称为系统性研究,教师感到自己改善工作的需要而进行革新和创造称之为自发性研究,前者具有理论系统的特点,后者具有联系实践更紧密的优势,要使两者结合,“把科学的严谨与解决个别问题的愿望结合起来,这种‘接触’在革新教育内容方面格外重要和有效。”[14]在教育专业研究人员研究和传播教育理论和方法的同时,我们可以看到不少在教育教学第一线的教师也活跃在教育科研和改革领域,其中像魏书生的自学和自我教育改革,任小艾的班主任工作、李吉林的情境教学法、于漪的情景派教学艺术、顾冷沅的数学优化教学、北京景山学校的整体改革、冯恩洪在上海建平中学的“合格+特长”教育等不仅在国内产生了很大的反响,有的甚至在海外教育界都引起了轰动。实验和改革都是研究,是对未来教育的实际探索。怎样才能使更多的教师具备这种素质和能力呢?现在的教师绝大多数出自师范院校或要经过教育培训,但从目前情况看,在使他们能掌握教育基本理论和运用科学研究的方法,以便在实际工作中展开教育研究方面还是不足的。如在师范院校,除教育系外其它系科所开设的教育类课程主要就是教育学、心理学和教材教法等,而与教育科研直接相关的教育实验学、教育心理学、教育统计学、教育科研方法等课程学生很少涉猎,这就难怪培养出的教师只知教书、不知科研了。况且教育基本理论课的教学情况也不太理想,学生兴趣不大,这更影响了其进行教育研究的积极性,这种局面确实需要改观。有人还注意到高校应避免从事专攻业务领域的教师完全忽视教育研究的倾向和非师范类高等学校教师没有按岗位需要补充教育理论和技能的问题。80年代以来我国许多非师范类高等学校纷纷建立起教育研究所或研究室,对推动教育科学研究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三个面向”是统一的整体,其中心是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在这一宏伟大业中,教育科学研究带来的是总结、提炼、革新和导向,只有以“三个面向”的战略思想搞好教育科学研究,才能使我国教育开出一方方新天地跃入一个个新水平。

注释:

[1]《邓小平文选》(1975—1982年),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37页。

[2]王海山等《教育·科学·社会——当代社会的大教育观》,河南教育出版社,1991年8月第一版,第144页。

[3]柳秀峰《论教育研究方法更新与现代教育家的培养》,《教育评论》1987年第四期,第10页。

[4][5]布卢姆《所有的儿童都要学习》,安徽教育出版社,1991年8月第一版,第145、6页。

[6]朱新平等《教书育人之道》,漓江出版社,1992年4月第一版,第62页。

[7][8][13]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职工教育出版社,1989年7月第一版,第1、39、213页。

[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672年版,第202页。

[10][14]S·拉塞克等《从现在到2000年教育内容发展的全球展望》,教育科学出版社,1992年1月第一版,第103、260页。

[11][12]叶澜《教育研究及其方法》,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年第一版,第11、233页。

标签:;  ;  ;  ;  ;  ;  ;  ;  

论“三个取向”与教育科学研究_教育科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