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中地理研究性学习中的知识铺垫_高中地理论文

论高中地理研究性学习中的知识铺垫_高中地理论文

谈高中地理探究学习中的知识铺垫,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知识论文,高中地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自高中进入新课程以来,吉林省用的是人教版的教材,这套教材为了避免教师在上课时照本宣科,知识不再是以单一的文字方式呈现,而是由文字、读图思考、案例、活动等多种方式共同构成了教材的呈现系统,为高中地理的探究活动提供了方便。但由于呈现方式的多样化,再加上新课标教材对部分内容进行了删减,从而使教材的知识系统显得有些跳跃,这给刚刚进入课改的老师在把握教材时造成一定的困难。

教材中没有以文字形式出现的读图思考、案例、活动等内容究竟应如何处理?“知识铺垫”该不该做?在教学中做到什么程度才适宜?本文将结合高中《地理1》的课堂教学,谈一些粗浅看法,供大家参考。

一、知识铺垫是进行地理探究的基础和前提

学生在进行地理探究时,往往需要一定的背景知识,学生对于所探究的问题的准确描述、开展分析及结论的得出等都基于他们已有的学科的概念、原理及相关知识技能的掌握,足够而丰富的知识基础对于学生在更高的水平开展探究活动是至关重要的。因而在设计探究活动时进行适度的知识铺垫是非常必要的。

例如,在学生探究“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之前,必须让学生弄清经纬线及时区的划分,并适当补充立方体几何中与球的相关知识,否则探究会举步维艰。而这些内容高中地理教材中是没有的,需要老师为学生组织相关内容供学生学习。

二、知识铺垫应因学生而异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有许多知识是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学过而在高中阶段教材中被当作已有知识来用的,这部分知识一方面由于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学得较浅,在高中教学中需要深化;另一方面义务教育与高中阶段的地理教学中间有一年的空档,由于学习的不连续性,学生在高中阶段的地理学习中这部分知识大部分已经遗忘;另外不同学生的知识基础也是不同的。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备课时我们除了要研究教材之外,还要研究学生,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从他们学习的需要出发,弄清他们义务教育阶段的地理知识基础,找准学生的真实学习起点,针对学生的实际为他们作必要的铺垫,这样才能有利于学生的探究。

例如,“气候类型”是学生探究“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时需要用到的知识,这是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七年级所学内容,到高中中间已间隔两年,因而这部分内容从学生掌握的情况来看并不理想,尤其“气温与降水柱状图”的判读学生感觉比较困难,教学中根本无法把这部分知识当作学生的已有知识来用,而是需要老师从气候特征、成因、分布及气候图像与资料的判读等方面引导才行,而且不同学校不同班级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掌握情况是千差万别的,有的是老师稍加点拨即可,有的则需要老师从头到尾引导学生重新逐步探究与整理。

三、知识铺垫要依据课程标准

学科核心概念与主干知识是学生形成地理思维能力,提高地理素养,进行地理探究的重点。也是我们在教学中为学生进行知识铺垫的核心。

但有的教师在使用新教材时很自然地与原来地理教材进行对比,只要是原来教材有的而新教材没有的他们都要为学生作补充,有些课标与新教材都已经删掉的内容,他们还要讲,无形中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负担,也无益于学生的探究。

怎样把握学科的核心概念与主干知识呢?要依据课程标准,包括高中地理课程的总体目标(三维目标)与具体各章节的内容标准,根据高中地理课程的总体目标我们可把握贯穿整个高中地理课程的线索与主旨,而根据内容标准我们可确定每节课的主干知识。所以在备课时我们不能像以往那样只研究教材,还应加强对课标的研读,尤其是加强对高中地理课程的总体目标的研读,它是我们高中地理教学的总体纲领,需要我们将它分解渗透到每节课的教学之中。

例如“自然界的水循环”一节的教学中,我们可根据课标中要求确定本节课的核心是让学生通过探究理解与掌握,正确认识人地关系,重点是“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意义”。教学中我们就以课标中的这些要求为依据处理“河流补给、地下水、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等新教材中都没有文字表述的内容,为学生的探究扫清障碍。

教材的第一个问题“相互联系的水体”是学生理解“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的基础,而“河流的补给”则是地球上水体联系的重要方式,这部分内容教材中虽然只有一个图即“图3.2陆地上的水体及其相互关系”与两个问题:“1.河流补给是指河水的来源。图中的补给可能涉及哪几种水体?2.河流与湖泊的关系十分密切。假设河流水位与湖泊水位有差异,分析它们之间的补给关系”,但它在本节的教学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是学生理解“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的一个基础。因而这部分我们可以在教材的一图两问的基础上为学生补充河流补给的相关资料,如:河流径流与降雨量关系图、河水与潜水相互补给示意图、河水与温度关系图等等,引导学生通过图表理解地球表面不同水体间的相互补给关系,为学生进一步探究“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奠定了基础。

而关于“地下水”,学生有个粗浅的认识就可以了,教学中不需要作过多的补充,像关于“潜水与承压水的区别”这类知识,由于学科性较强,新课标与新教材中均已经删掉了,而且学生没有这一知识也不影响对“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的理解,因而这部分知识在教学中就没必要详细展开。

“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实质上是对本节课重点内容“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的进一步深化,也是本节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的一个结合点,它又是高中地理课程目标“理解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地理环境的主要特征,了解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的具体体现。因而这部分内容可在教材活动的基础上,与水循环的意义结合起来,通过案例让学生体会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1.通过改变下垫面改变地表蒸发和区域降水:①破坏地表植被,②围湖造田,③扩大灌溉面积和修建水库;

2.通过修建水利枢纽工程,调节水的时间分布,稳定径流,改变河流输沙过程;

3.通过跨流域调水,改变水的空间分布。

四、知识铺垫的目的是引导学生形成知识网络

有部分教师由于惯性只注重对教材的挖掘而缺乏对课标的研究,他们虽然也非常注重主干知识的教学,但他们在教学中由于不研究课标而不能把握学科的核心概念,也不能用核心概念去整合学科知识,形成知识网络。所以他们为学生所作的知识铺垫目的仅仅是为了不遗漏一个知识点,这只是教学的最低要求。网络化了的知识是学生进行地理探究的基础,内化了的、清晰的地理知识结构,是对地理信息进行提炼、分析与整合的前提。在纷繁的地理信息中,只有在地理知识结构的框架下,才可能提炼出哪些是重要的、关键的信息,也才能分析地理信息之间的内在联系并加以整合。只有知识点的教学只是让学生知道“是什么”,而一个层次分明的既有知识的点又有核心纵横联系、相互交错的知识网络才能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这才是学生进行探究的根本与基础所在,所以我们在为学生作知识铺垫时不仅要注意知识点的教学,更要重视把知识之间的联系交代清楚,与网络无关的知识,我们应大胆删掉,减轻学生负担,提高学生探究的效率。

例如“锋面与天气”教材内容主要有“锋的形成,锋的分类,冷锋、暖锋、准静止锋的特征及对天气的影响”,这些内容是环环相扣、逐步展开的,其中在“锋的形成”中“气团的概念与性质”是关键,讲清气团的概念有利于学生理解“锋面、锋线、锋”的概念,也是学生进一步探究“锋的分类、锋的特征及对天气的影响”的关键环节,因而对于“气团的概念与性质”的教学,在教材的基础上引进物理相关知识,如“空气密度湿度与气温的关系、冷暖气团的物理性质”等,学生只有弄清了“冷暖气团不同的物理性质”才能理解为什么冷暖气团相遇冷气团在下暖气团在上,为什么锋面附近易成云致雨,学生把握“冷暖气团的物理性质”,就把握住这部分内容知识网络中的关键环节,所以这样的知识铺垫非常必要,在这样的环节可以多下功夫,讲清讲透。而对于像“极地大陆气团”、“热带海洋气团”这些具体气团的性质,由于学生即便不了解这些具体气团的特性,也不影响探究“锋的形成、锋的分类、锋的特征及对天气的影响”,不影响知识网络的建立,那么这样的知识铺垫就是没有必要的。

标签:;  

论高中地理研究性学习中的知识铺垫_高中地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