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出版业发展规模比较_消费水平论文

中日出版业发展规模比较_消费水平论文

中日出版业发展规模比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出版业论文,中日论文,规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个国家出版发行事业的发展规模,是衡量该国出版业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中国和日本同为东方民族,文化传统也有相似之处。半个多世纪以来,新中国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和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出版发行业蓬蓬勃勃地发展起来,并跻身世界六大出版大国的行列。日本在二战后实现了经济的崛起,其作为工业、文化发展水平综合体现的出版发行业也取得了先进地位,被国际出版界称为“出版王国”。对中日出版发行业半个多世纪以来的发展规模进行比较研究,有助于我们从整体上把握出版业发展的差异,并为进一步开拓我国出版物的国内国外市场提供思路。

一、生产规模比较

一国的出版发行业是否发达,图书市场是否繁荣,首先取决于该国图书的出版生产能力。中日两国为世界出版大国,都有很强的图书生产能力,每年生产数以亿计、种类繁多的图书商品,为两国图书市场的繁荣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但两国的出版生产规模也存在不少差异:

1.出版机构数量比较

截至1997年年底止,中国有出版社565家,日本有出版社4602家。 就出版社的绝对数量而言,中国12.6亿人口,平均223 万人才拥有一家出版社;日本1.25亿人口,仅2万余人就拥有一家出版社, 似乎两国的出版能力相差十分悬殊。实际上,这种数字上的巨大差异是与两国设立出版社的有关制度紧密联系的。

中国出版社的设立实行“审批制”,要求新设立的出版社具备“有符合国务院行政部门认定的主办单位及必要的上级主管机关”,“有适应业务范围需要的组织机构和符合国家规定的资格条件的编辑出版专业人员”,以及“符合出版单位总量、结构、布局的规划”(《出版管理条例》第十条)等条件。

日本设立出版社与中国迥然不同,该国没有任何限制创办出版社的规定,出版社的设立全凭国民根据自己的意愿和实力自主决定。在日本,人们把出版社当作企业和现代产业,采用工商企业的“登记制”,投入资本,申报注册,即可运作。因此,日本的出版社多如牛毛,但相当一批是“皮包公司”和“夫妻店”,数量极不稳定,出版社的生存在市场竞争中永远是动态的,能够持续正常开展企业活动的出版社仅占很小比例。

2.出版机构规模比较

在长期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条件下,中国大多数省、市、自治区的出版业规模基本上是一个模式,出版社的组织形式也比较单一,全是国家办的,但实行的又是所谓的“双轨制”,即事业性单位,企业化管理。就人数来说,大多在50人以上、500人以下,就年出书品种来说, 大多在50种以上、500种以下;就年产值来说,大多在1000万元以上、 5亿元以下;就年利润来说,大多在50万元以上、1000万元以下。 全国出版社的经营规模基本上处于同一层面的状态。日本出版机构的规模则呈现出以大型出版社为主导、中小出版社相结合的不均衡模式,并拥有株式会社、有限公司、个人出版社、社团、财团等多样化的组织形式。根据1995年数据统计得知,就从业人数而言,1—50 人的出版社有3118家,50人以上的出版社有1443家,仅占总数的32%。就出版社资金状况而言,1亿日元以上的出版社仅有181家,大多数出版社的出版物在40种以下。相比之下,中国出版社实力大体平均,1996年中国大多数出版社出书都在100种以上,平均每社出书达180多种,因此,中国的实际出版能力并不比日本逊色。

但同时我们也应看到,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的影响,我国出版业呈现出分布均衡化、规模平均化特征。尽管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的经济文化条件不同,却都有自己的人民社、科技社、教育社、少儿社、古籍社等,实行同样的管理体制,同样的专业分工。从产业结构上看,这种均衡性分散了出版资源,不仅不利于出版社优势发展和规模效益的形成,而且,造成地区图书贸易壁垒,统一、开放、有序的图书市场不易形成。而日本却拥有一批资产雄厚、出版量大、营销有术、能够对该国出版业起支撑作用的现代出版企业。最大的出版社讲谈社一年出新书1540多种,报刊56种,销售额达24亿美元,其出版发行量占图书市场总额的11%;小学馆的年销售收入也达1500亿日元(约合10亿美元)。在我国,以出书种数计,人民教育出版社最大,1994年出书1958种;以出书金额计,中国地图出版社最大,1995年出书定价总额31717万元。 虽然这里未考虑到两国货币在国内的购买力差异,但也可看出两国出版机构规模上的明显差距。

3.出版机构分工比较

在中国,几乎每个出版社都有专业分工,都有编制规范,但这是行政干预的结果,并不能代替各出版社真正的专业地位。出版社的专业范围源自行政命令,而不是市场竞争的结果,创立后一般不轻易改动。在日本,政府和出版商协会都不干涉出版社的出书范围,各出版社的出版范围和内容通常取决于出版社创办者的意图,并最终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确定了自己的专业特色和优势。如新潮社以出版文艺读物为主体,山与溪谷社以出版登山类图书为重点,汲古书院和东方书店则倾力于出版中国读物。相比之下,我国不少出版社不满于专业分工苦乐不均,跨范围出书、搞恶性竞争,导致出版资源的争夺白热化和资源闲置浪费并存,低水平重复出版严重。

二、流通规模比较

流通环节是图书从生产领域进入消费领域的中介环节。图书流通机构的数量多少、规模大小,直接影响到图书生产、经营的发展规模,也决定和制约着图书消费的规模。

1.流通机构数量比较

图书流通机构即图书发行机构,包括批发机构和零售网点。图书发行网点是满足读者需求的基本条件,是一国出版发行业发达与否的重要标志。

中国拥有80多个图书批发机构,主要由新华书店系统、出版社自办系统、经政府批准的有二级批发权的集体书店三支大军构成。截至1997年年底止,全国图书零售网点总计有85496处, 主要包括:新华书店销售店所设的各种门市部、书亭及其他零售机构,出版社所设门市部和读者服务部,邮局的书刊门市部,集体书店,个体书摊,书贩,供销社售书点与其他国营书店和国营商业售书点等等。平均下来, 全国约13740人才拥有一处发行网点。

在日本,据1992年的统计,共有经销商150家,其中,东京就有117家,占79%,其它的经销公司分布在大阪、神户、名古屋、福冈、高松等市。起主导作用的是东贩、 日贩和栗田等七大书刊贩卖公司。 截止1995年底,日本有书刊零售网点共88300个,其中书店27800家,CVS (24小时超市)46000家,车站报亭12000家,生协2300家,书亭2000家。日本全国大概每709人即拥有一家图书发行网点。

由此可见,虽然中国的出版生产能力与日本不相上下,但图书发行机构却落后日本很多。中国人口众多(是日本的10倍多),幅员辽阔,国内的图书发行网点仅仅是小超日本,人均拥有网点数量远远不及日本,售书点密度也大大低于日本。应该说,这种现状对我国出版业自身的发展是十分不利的。面对国内潜力巨大的图书市场,我们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打破区域封锁,在全国布点联网,进行发行网点的网络化建设,为充分满足广大读者对图书的广泛需求,奠定必要的硬件基础。

2.流通机构规模比较

就批发机构的规模而言:和日本相比,中国有着新华书店这一从中央到地方的县、区及乡镇的完整的发行网络。从整体上看,新华书店系统这支批发大军在全国图书批发市场上居于重要位置。近年来以省会为中心的批销中心的建立和部分区域性批发市场的发展也使新华书店系统成为发行网络中的骨干力量。1997年新华书店系统批发257亿元, 占全国图书销售总额的38.9%,占全国批发总量的74%;但具体而言,系统内30多个结构功能相同的发货店把全国市场分割成30多个区域市场,能够左右全国图书市场的“航空母舰”至今仍未形成。1996年全国批发量排行前四名的江苏、湖南、 山东省店和新华书店总店的总批发量(45.26亿元)仅占全国销售额(577亿元)的8.12%。而且,新华书店系统与另两支批发大军——出版社自办发行系统和有二级批发权的集体书店实际上是处于互相分割发展的状态,并未真正发挥我国图书市场发展和完善所需的“大动脉”和“蓄水池”的作用。

在日本,出版社与书店没有直接的交易关系,它们都只与经销商直接交易。因此,日本的书刊经销商拥有相当大的权力,他们长期控制着全国80%的出版物的流通量。其中的东贩和日贩通过多年的市场竞争,成为该国最大的两个批发商。1996年度东贩与日贩销售总额为13926 亿日元,在前25家销售总额(18219亿日元)中占有率为76.4%。 它们与大阪、 栗田、太洋社、日教贩和中央社等5家书刊贩卖公司的总经销额为15303亿日元,所占比率高达92%,已形成寡头垄断的地位。应该说,日本建立的由出版社→经销公司→零售书店这种特定的交易关系构成的销售体制,赋予了日本书刊经销商比其它各国书商都大得多的权力,这也是中国书商望尘莫及的。但我们可以借鉴日本经销界的经验和做法,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规范和现代市场经济运行规模化、集约化的客观要求,对三支批发大军进行资产重组和机构重组,扩大其资产规模,建立起若干个类似于日贩、东贩那样以资产为纽带,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经营的强有力的中盘,并以此为中心环节带动出版社和零售店的拓展,构建起培育中盘的出版流通体系和制度,从而促进图书市场的大发展。

就零售机构的规模来看:据中国1996年数据测算,属于专业图书零售机构的新华书店销货店、其它国营书店的门市部以及出版社所设的门市部共4500家,每家零售机构平均有职工32.4人。在日本,符合“专业图书零售机构”标准的有28030家,平均每个书店雇员为6人,占地面积76平方米。近年来,中日两国零售书业的规模都有相当程度的增长,仅1998年一年中国就有约50家营业面积达1000平方米以上的综合化大型门市、书城相继开业,其中的北京图书大厦因拥有1.6 万平方米营业面积而成为目前亚洲最大的现代化购书场所。日本大型化的郊外型书店的频繁兴建也使其售书场地面积以每年5.5%的比例持续增长,拥有52 家分店的纪伊国屋书店是日本最大的连锁书店,平均售书面积有800 平方米左右,纪伊国屋的新宿南店、新宿本店、大阪梅田本店和三省堂是日本的四大超级书店。从售书店堂和拥有职工人数来看,我国的国有零售店大都已具有甚至超过了日本为数不多的大型书店的规模。超级书店的兴起和大型书店网络化,无疑促进了书业的繁荣,但同时我们也应看到,日本的中小型书店数量众多,遍布全国,因此我国图书零售的当务之急是因地制宜、实事求是地建立适度规模和品种构成的发行网点,而不能一味求大、求全、求豪华,这样才有助于真正适当地满足读者的购书需求。

三、消费规模比较

图书商品的供需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互为条件的。一个国家的图书消费总量及其居民的消费水平,直接影响着该国图书生产规模的大小,影响着流通机构的生存。中日两国书业状况和社会背景的不同造成了两国图书消费规模的差异。

1.图书消费总量比较

图书消费总量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消费图书产品的数量,它体现着各国图书消费的绝对数量与绝对差异。一国图书消费的规模主要是由图书实物消费总量和图书价值消费总量两大指标来集中反映的。

①图书实物消费总量比较

图书实物是知识的载体,是图书消费的最终指南。一般而言,一种图书投入生产总是因为它对应着一定的现实需求,因而,图书品种生产总量可以近似地看作是图书品种消费总量。中国拥有世界上最为丰富的人口资源,1996年出书品种达11万多种,这一数字不仅令年出书仅5 万余种的日本无法企及,而且位列世界各国之首。目前中国自产图书品种消费总量已居世界首位。当然,各国图书品种消费总量还有一块是进口图书。由于语言、文化等方面的原因,中日两国的书刊进口额占出版总金额的比例都比较小。日本1996年的书刊进口额为489.4亿日元, 仅占当年日本书刊出版总金额的1.84%。中国虽然近年来版权贸易发展迅速,图书进口贸易的势头呈不断增强趋势,但书刊进口额的比率还不及日本。

体现图书实物消费总量的另一个重要指标是图书册数消费总量。中国仍然是世界上图书发行册数最多的国家。近10年来,中国年图书发行册数一直稳定在62亿册左右,90年代后期还超过了70亿册。年发行图书仅15亿册的日本自然相形见绌。

通过以上比较可知,中国在图书实物消费总量上的优势是与其巨大的人口基数密切相关的。

②图书价值消费总量比较

图书作为商品,具有价值。图书价值消费总量能够较精确地反映图书消费量。下表所列的是当前世界上一些国家的图书价值消费量,从中我们可看到中日两国在此项指标上存在的差异:

表1:《世界图书报告》显示1993年一些国家图书价值消费状况

类别\国家

美国 日本 德国 英国 法国 西班牙 意大利

图书价值消费

总量(亿美元)22591833635 32 24

占全球图书总消

费额的比例(%) 32.28 13.05 11.91 5.16 5.02

4.59

3.44

类别\国家韩国 加拿大 中国

图书价值消费

总量(亿美元) 22

15.1515.1

占全球图书总消

费额的比例(%)

3.162.172.17

(资料来源:《出版参考》1994年22期第7页)

如表1所示, 日本和中国的图书价值消费总量在世界排名中分列第二位和第十位,中国仅有日本的六分之一。中国在图书品种和册数消费量上的优势地位在此项指标中不复存在。究其原因,一是中日两国的货币在本国的实际购买力差别很大,反映在书价上则表现为中国的书价远远低于日本。二是与读者队伍构成有关。中国总量巨大的读者队伍中,主要限于消费课本和教辅材料的大中小学生占有相当大的比重。1990年以来,课本、教材的销售金额基本超过了整个图书市场销售额的40%,有一年甚至高达66.04%,这就必定影响图书价值消费总量的攀升; 而日本则是一个文化高度发达、读书风气浓厚的国家,读者队伍层次多样,图书消费领域广阔,在中国占高比例的课本、教材类图书只占市场容量的四分之一,拥有较高的图书价值消费总量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2.图书消费水平比较

图书消费水平是指一定社会的人们消费图书的实际状况。它表明一定时期内人们图书需求的实际满足程度,包括人们实际消费图书的数量多少和享用图书的充分度及准确性。

①图书实物消费水平比较

中国在图书出版品种和印数上堪世界出版大国, 但这是建立在约13亿人口基数上的优势。出书是为了读书, 当巨大的图书品种数和销售册数被约13亿中国人均分后,其消费总量的优势则不同程度地表现为人均拥有量的劣势。表2就反映了这一状况。

表2:一些国家品种和册数消费水平的比较

类别\国家

中国 美国日本 法国

年自产图书品种每万

人占有量(种/万人)

0.94 1.65

4.07

5.55

人均图书册数

消费量(册/人)

5.93 7.55 11.28

6.78

(注:“人口”数据摘自《国际统计年鉴》各期,中国是1996年数据,其余国家是1994年数据)

就图书品种消费水平而言,中国每万人占有自产图书品种的数量落后于三个书业大国,还不及日本的四分之一。当然,人口基数太大是影响图书品种消费水平的最主要因素,不仅是中国,美国的该项指标也受到了影响。因此,对于一个拥有约13亿人口的大国来说,年出版10多万种图书,数量还是太少了。

相形之下,中国的图书册数消费水平要高一些。1996年中国人均购书数达5.93册,虽仅有日本的一半,却已与美国、法国相去不远。

中日两国之所以在图书品种和册数消费水平上存在一定差距,文化教育状况是一个深刻的背景因素。表3和表4对中日两国的文化教育现状作了一番比较。

表3:中日居民文化程度状况(1990年)

类别 文盲及文化程度不小学(%)

中学(%)

大学(%)

\ 明者所占比重(%)

中国

20.642.3 35.5

1.6

日本 034.3 44.5 21.2

表4:中日公共教育经费支出

类别 支出总额占国民生产总值(%) 占政府支出总额(%)

中国 199253874 1.712.7

(百万元人民币)

日本 198918991 4.716.2

(十亿日元)

(表3、表4资料来源: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年鉴》,1995年)

由以上两表可见,日本在成人识字率、各级教育入学率以及公共教育经费支出等方面都高于中国,尤其在普及中高等教育、提高全民文化水平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而这一点正是培养核心的稳定的图书消费者、提高图书消费水平的重要条件。

②图书价值消费水平比较

一个国家的图书价值消费水平是通过该国人均图书价值消费量来反映的,它关系到潜在图书市场的开发。

表5:美、日、中三国1995年人均GNP与人均购书额

单位:美元

类别 人均GNP人均购书额人均购书额占人均GNP(%)

中国

570 1.800.31

日本 24500

930.38

美国 24000

900.37

(资料来源:中国图书商报1997.11.14④)

在表5中,中国1995年的人均购书额只及美国的2%,日本的1.9 %。这表明中国图书市场的购买力较弱。中国的人均GNP 值只相当于美国的2.4%,日本的2.3%,不发达的国民经济极大地削弱了我国图书市场的购买力,也使我国长期维持着低书价的水平。

中国的人均图书消费开支在人均GNP中的比重仅有0.31%, 低于日本的0.38%,这与中日两国居民有差别的读书倾向和购书习惯是相联系的。日本国民识字率高达99%,拥有众多的读书人口,大多数日本人都有读书买书的习惯和嗜好。据1997年一项调查显示,日本地铁里有多达30.1%的人在阅读图书、杂志和报纸。日本读卖新闻社的一项读书调查也表明,从兴趣或教育需要以及逛书店临时产生买书念头的读者比例高达59%。此外,日本政府、民间组织、媒体还通过举办各种读书活动(如每年一次的读书周活动),在全社会培养读书氛围,普及和推进民众读书。

与日本相比,中国的读者队伍范围相对狭窄。近年来文化娱乐和信息传媒日趋多元化,使人们对于传统文化载体的图书除学习和工作需要外很难产生普遍性的强烈的购买需求。同时,图书价格的不断攀升在一定程度上也抑制了不少消费者的购买欲望,使其转而寻求租借等阅读图书的途径。由此可见,中国的图书消费市场是大有潜力可挖的。书业界人士应加大图书宣传力度,进一步开发占我国80%人口比例的农村图书市场,并相应开展多种媒体出版物的广泛销售,从而促进我国图书消费规模的扩大和消费水平的提高。

标签:;  ;  ;  

中日出版业发展规模比较_消费水平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