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拉赫马尼诺夫钢琴音乐的创作特色_拉赫玛尼诺夫论文

试论拉赫玛尼诺夫钢琴曲的创作特色,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钢琴曲论文,试论论文,特色论文,尼诺论文,拉赫玛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十九世纪末,廿世纪初是俄国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过渡到无产阶级革命的时期。在此期间,资本主义得到迅速发展,同时俄国无产阶级革命力量也在不断成长。政治生活中的各种斗争,激进与消沉、前进与倒退在当时的文艺思潮中也得到相应的反映,出现了一些继承并发展俄国优秀传统的音乐家。在钢琴音乐方面,老一代的有柴可夫斯基,里姆斯基,柯萨柯夫等;就才能和贡献而论,年青一代中的拉赫玛尼诺夫是最为突出者之一。他极力维护俄罗斯音乐文化的优秀传统,他的创作和古典传统一直保持密切的联系。

那时,俄罗斯的音乐文化大大落后于欧洲其它国家。由于实行了开放政策,引进了西欧文化,李斯特、肖邦和舒曼等人的作品为俄国音乐输送了新鲜空气。从俄罗斯本身来说,在这块肥沃的民族文化土地上,各式各样的民歌素材,几乎是无穷无尽,再加上俄罗斯民族的性格——感情浓厚,自由奔放,民间舞的粗犷节奏,也是艺术家们取之不尽的创作源泉。他们极成功地把民族的歌曲,民间旋律的因素,通过音乐语言汇合成一种统一的语言来达到走向世界的目的。作为廿世纪初最著名的作曲家,钢琴家,指挥家的拉赫玛尼诺夫,由于他生长在俄罗斯这块辽阔的国土上,他的音乐中渗透了俄罗斯民族的精神,另一方面,他的音乐创作也突出体现了当时俄国社会中的资产阶级的民主思想,和俄国民族传统的文学艺术保持着密切的联系,所以他的作品深刻地反映了俄国第一次革命前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阶层的意志和希望。正因为如此,他的创作在当时受到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欢迎。本文就其主要钢琴作品,从创作题材,创柞风格及方法等方面对拉赫玛尼诺夫继承并发展俄罗斯古典音乐传统之特色,作初步探讨。

一、从创作题材来说,拉赫玛尼诺夫的钢琴曲体现了俄罗斯人民崇尚大自然的精神。突出了它的人民性,洋溢着浓郁的斯拉夫色彩。拉赫玛尼诺夫是以钢琴家的身份踏上世界乐坛的俄罗斯音乐家,他在钢琴曲的创作上留下了优秀的作品这是不可否认的,他的钢琴曲特别是他的四首钢琴协奏曲。其中尤以第二钢琴协奏曲和第三钢琴协奏曲最为成熟。

《C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作品十八写于一九○○——一九○一年,这首因催眠术诊疗法而产生的钢琴曲,是廿世纪后发表的同类作品中最杰出的作品。这是作者经过数年创作危机后重新奋起经过几年努力和激励,终于推出的一部成熟完整而富于诗意的作品。这部作品的成功不仅确立了他作为作曲家的地位,而且也是他创作生活上的一个转折点。它所展示出来的完整的结构,独具一格的抒情性和钢琴效果的统一,都体现了他对俄罗斯传统音乐的娴熟掌握。全曲充满明朗的色彩,演奏效果辉煌,悠长而优美的旋律贯穿全曲,同时可感到日益高涨的革命浪潮。这是对光明的追求,具有深刻的人民性,这些都使这部作品自诞生以来,一直在全世界广为流传,成为音乐会演奏最多的钢琴协奏曲之一。

第一乐章:引子由钢琴奏出的九个庄严,浑厚的和弦开始,每敲一下内声部都作出微妙的变化,产生深远的意境,随着音响由最弱到最强,像沉闷的俄罗斯教堂钟声一样缓慢而庄重具有号台力。(谱例1)在这样的背景上出现了悠长如歌的第一主题。这支旋律气息宽广,激昂。主题具有浓厚的民族特点。旋律与和声同俄罗斯典礼音乐有着密切的联系。(谱例2)第二主题也是抒情性的,歌唱性很强,情绪明朗,充满诗意,从中可感到俄罗斯辽阔的平原,是一首对美丽的大自然的颂歌,并具有一些东方色彩。(谱例3)再现部时,副部主题由圆号柔和奏出,特别富有田园风味。第二乐章与第一乐章相比,可以使人想象到俄罗斯大自然的景色旋律无比甜美,具有沉思般的意境,也揭示了人们对生活充满幻想、希望和欢乐的感情。全曲呈现出舒缓,凝神的气氛。(谱例4)拉赫玛尼诺夫的崇尚大自然精神,他的人民性还可在《d小调第三钢琴协奏曲》作品中体现出来,此曲炫技性强,独奏部技巧很难,虽然技巧使人望而生畏,但色彩表现丰富,结构精致。所以在音乐内容的价值上不比《第二钢琴协奏曲》逊色。第一乐章的第一主题材由钢琴奏出,这是斯拉夫式的抒情与悲怆的旋律,与俄罗斯典礼歌曲有联系,音域狭窄,感情纯朴,这个基本主题后来一直贯穿全曲,在第二第三乐章上形成重要因素,使全曲统一起来。(谱例5)第二乐章中,当乐章的基本主题由乐队奏出时,双簧管吹出的悠缓,沉思的曲调,使人仿佛置身于伸向远方的长满小树林的道路上,使人联想到俄罗斯牧笛的曲调:平静的草原,一派俄罗斯夏日傍晚农村的景象,音乐具有风景画般的色彩,田园诗的风味。(谱例6)而第三乐章第一主题的欢乐,激昂的情绪,又使人想起俄罗斯民间节日的喧闹及欢快的舞蹈场面。他的这种体现俄罗斯人民精神,崇尚大自然的构思,还表现在他的其它作品中,例如《前奏曲作品廿三》第二首就是描写俄国民众在节日庆祝时表现出的欢乐气氛;又如《幻想曲小品集》作品三第五首小夜曲中模仿夜莺啼声的音型清晰可闻。等等,则举不胜举了。

正如作者本人所说:“作曲家创作的音乐应该表现他所出生的那个国家的精神,他的爱情信仰及他所喜爱的书籍和绘画的内容,音乐应该是他生活经历的总和……。我是位俄罗斯作曲家,祖国确定了我的气质和处世态度。”因此他的作品中浸透了作者对俄罗斯祖国、俄罗斯人民和民族艺术的热爱之情,对祖国大自然的诚挚而温暖的描绘,对祖国命运的真诚关切。

二、从拉赫玛尼诺夫的创作方法,风格上来看,他从学生时代起就非常崇拜柴可夫斯基,所以他是继承并发展了俄罗斯古典音乐的传统,抗拒了西欧现代主义的影响。当时,拉赫玛尼诺夫处在一个新旧交替的时代,现代的艺术思潮已在俄国艺术中有了很大的发展,但他依然捍卫和继承古典传统,创作出了很多作品,为俄罗斯音乐文化作出了巨大贡献。尽管他的主要作品大都诞生在廿世纪初,但他的音乐结构,构思依然停留在十九世纪后期浪漫主义上,这就是因为他是在较为保守的莫斯科音乐学院接受的教育,延续了莫斯科音乐学院那保守的学风,埋头在浪漫主义的创作风格中的缘故。而最根本的原因是由于他生长在俄罗斯这块辽阔的土地上,他的创作面向广大听众,通过音乐形象和华丽的技巧,充实的和声,优美的旋律,鲜明的节奏,精致的织体,来表达出宏伟的构思,刚毅的意志和宽广的抒情,例如《第二钢琴协奏曲》第一乐章的琶音伴奏音型;第二乐章的三连音节奏等等。这与当时西欧现代派,特别是印象派在钢琴上追求纤细、瞬间、另散和狭隘的主观感觉不同,他善于把他对作品构思的理解清楚地传达给听众,其作品不但洋溢着感人至深的感情,更重要的是他为听众创造出一种完整,深刻、鲜明的易于把握的艺术形象,在创作方法上,不受表面的、虚假的西欧现代主义影响,作为柴可夫斯基的接班人,一贯沿着俄罗斯音乐前进,继承并发扬了俄罗斯古典音乐的优秀传统,其作品有一个贯串全曲的基本主题,采用复调手法,主题和和声语言都带有俄罗斯民族特征和民族色彩,这从前面举的例子中也可看出。他继承了柴可夫斯基的抒情性和歌唱性。例如《第二钢琴协奏曲》第一乐章的史诗般的宽广气息使人想起柴可夫斯基的《第一钢琴协奏曲》,这二个主题在音乐气质上很相似,优美感伤的情调,亲切易懂的形式,以及具有俄国与西欧风格的情趣,都和柴可夫斯基颇为相似(谱例7)。

《第二钢琴协奏曲》和《第三钢琴协奏曲》在风格上基本相同,二者都有丰富的旋律,饱满的情绪和鲜明的节奏,都与乐队结合一起,构成交响效果。但后者戏剧性强,第一乐章中短促的音调,坚定的节奏,铜管乐的呼叫,时而在乐队时而在钢琴声部,时而在二者中呼应出现,体现出命运的斗争,最后强调光明与欢乐的胜利。织体较前者更复杂,技巧性更高,有着多样的色彩效果,同时又在一个统一的交响构思和音乐形象中发展,自始至终贯串全曲。这些都表明拉赫玛尼诺夫继承并发扬了古典主义音乐创作风格。但由于他处在新旧交替的时代,所以也受到了李斯特,肖邦等浪漫主义风格的影响。例如他的《前奏风作品廿三》第一首[#]f小调,是一首充满悲哀感情的曲子,左手分散和弦的伴奏音型,贯通全曲,右手奏出悲哀的曲调,这旋律的自由形式发展反复,是肖邦前奏曲中经常使用的单纯形式;第二首《[b]B大调》为该曲中最华丽一首,描写俄罗斯民众在节日庆祝中的欢乐气氛,全曲分三段体,第一段以强有力的六连音琶音为伴奏音型开始,不一会激烈的主题在右手出现,这与肖邦的革命练习曲一脉相承。结束部有李斯特风格的豪华,快速的八度下降音型,等等。

拉赫玛尼诺夫的晚期作品中,情感内容少,冷酷无情,技巧上追求弹性的金属声音,神秘恐怖,阴森的气氛,死神,魔鬼,命运主题经常在他的晚期作品中出现。他的《第四钢琴协奏曲》,除了保持上述作品的一些优点外,已看不到他昔日的炽热感情,阴森恐怖的气氛代替了明朗,刚健的情绪,复杂的节奏,破碎的音调进行代替了舒畅的抒情旋律。还出现一些尖锐刺耳的和声。这是由于他脱离当时的革命斗争,不能理解当时的无产阶级革命形势。在国外侨居年代里,对祖国无限怀念,创作上和祖国文化虽保持一定的联系,但远离家乡,创作灵感日益枯竭,后期作品显示了思想上的空虚与风格上的消沉,表现出较颓废的倾向。

拉赫玛尼诺夫是廿世纪上半叶一位重要的钢琴家,他为后人留下了许多有影响的音乐作品,为俄罗斯和世界音乐作出了宝贵的贡献,因此,进一步探讨他的钢琴创作特色,仍将是十分有意义的。

标签:;  ;  ;  ;  ;  ;  

论拉赫马尼诺夫钢琴音乐的创作特色_拉赫玛尼诺夫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