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饮食文化_中国人论文

中国人的饮食文化_中国人论文

中国人的吃文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人论文,文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国人VS西餐厅

19世纪未20世纪初,随着西方文化的介入,西餐开始进入中国,并且成为一种时尚。许多思想开化的中国人开始出入西餐厅,吃西餐成了时髦的象征。虽然当时西餐的价格不菲,但是,许多达官显贵、巨贾阔商、文人记者仍趋之若鹜,使西餐厅大发其财。于是,在清末的中国出现了这样一副社会奇观:许多戴着瓜皮帽、留着长辫子的中国男人,身边坐着小脚女人,手里拿着刀叉,口中饮着洋酒,频频与同桌的洋人举杯曰:“罗伯特贤兄、玛格丽特嫂夫人,干!”

京城的《晨报副刊》专门对西餐与中餐的优劣做过一次社会调查,在被调查的2477人中,回答说爱吃西餐的人居然有570人之多!这种调查结果使人们相信:西餐已经在无声地改造着中国人的饮食习惯!很多初到中国的洋人,看到中国人吃西餐的热情,使他们更加相信本民族文化的优秀!

然而,这些洋人没乐多久就迷惑了。因为当他们一旦进入这些西餐厅后,就会吃惊地发现:这些在他们国家吃饭喝水解饥渴的地方,在中国变成了谈生意的场所。这里没有了传统西餐厅的安静,代之以东方式的喧闹,买办们和洋商们在这里边吹牛、喝酒、行令划拳,边大谈茶叶蚕丝英镑美元。酒足饭饱之后,就在饭桌上签字、付钱、合影留念。这些西餐厅已经被完成了某种中国式的改造,吃饭的功能已经严重萎缩,不是西餐征服了中国,而是中国同化了西餐。一位《纽约时报》的记者描述这些“中国式西餐厅”时写道:“不可思议的是,人们到这里来根本不是为了吃饭,而是为了有一个可以和我们更好交流的环境,这里成了东方式的华尔街。”

这位记者显然没有弄明白中国人的吃文化,他不知道中国人的许多重大事项,都是在吃中完成的。

包间之恋

中国人与西方人在吃方面的差异不仅表现在内涵上,形式上也大不相同,最明显的一个区别,就是中国人吃饭时偏爱坐包间。

西方人聚餐,大都是以PARTY的形式进行,认识的人和不认识的人混杂在一起,菜肴自理、酒水乱传,杂言乱语、齐聚一堂,大有“一个馒头哄一桌客”之嫌。即便举行正规的酒宴,也是屋间超大、桌子超大、人员超多,总之,西方人吃饭似乎就是为了聊天休闲,所以特别喜欢扎堆。而中国人吃饭截然不同,人人喜欢坐包间,酒店的大堂基本上都是为婚宴而设,平时空空如也,形同虚设。中国人喜欢坐包间,所以包间的多少也成了酒店规模的象征。包间的装修程度,也成了酒店档次的象征,以至于有些酒店把麻将桌、大浴池、乒乓球桌都搬进了包间,使得酒店包间俨然成了综合娱乐室。有精明的酒店老板在包间的名字上做文章,以当地知名企业做包间的名字,借以讨好吃客、稳定客源,形成一种独特的包间文化。中国人吃饭喜欢坐包间,是因为中国人喜欢在饭桌上谈生意、论升迁、托人情。这种功能正是西餐厅所不具备的,所以中国人对包间偏爱有加。

另一方面,中国人吃饭喜欢坐包间,还带有一种被迫的意味,因为中国人的餐桌往往是人际交往的重要场合,能不能在一起吃饭,在一起吃饭次数的多少,反映的往往是吃饭者之间关系的深浅远近。这使得吃饭大有“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的味道,经常在一起吃饭的人,往往会被人看成是“关系铁的”。于是,简简单单的吃饭成了很多中国人头疼的大问题,比如很多人都遇到过的尴尬事:领导A和领导B有矛盾,请领导A吃饭时,竟然被领导B看到了,做何解释?这种以吃饭代表人际关系的传统习惯,使得吃客们为避免被人产生联想,宁愿躲进包间,关起门来称兄弟。

中国人,一个吃字有多复杂?

正是因为有不同于西方的深广内涵,吃在中国成了一个复杂的字眼。中国历史上最知名的一次吃饭,当属鸿门宴。项羽布下了天罗地网,请对手刘邦吃饭。这顿饭吃得刀光剑影、险象环生,给后人留下了一条杀气腾腾的成语:“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彼时的项羽兵多将广,想杀刘邦可以说是小菜一碟,可他干吗不直接去杀,非要花钱请客搞出个场面?简言之:找个杀刘邦的由头。项羽请吃饭,只要刘邦不来,项羽就有了硬邦邦的杀人理由:请吃客不来,非奸即盗。吃饭事关人命,听起来虽然有点匪夷所思,但却是中国人吃文化里的一个现象。

清朝有位两江总督写过一篇日记,记录一次过年“吃年饭”的过程。这位总督大人大年三十先是按惯例与幕僚下属们欢宴,到场的官员都隆重地穿戴起官服,按品阶高低落座。然后大家按品阶高低祝酒发言,按晶阶高低开始动筷子,表示到位后,又按品阶高低离席。之后总督回到家中,轻松地换上便装,与亲族聚餐,开始吃第二道年饭。第一次吃是为朝廷办公务,第二次吃才是吃给自己。所以,他哀叹:“吃公务饭好累好累!”

吃饭吃到与公务挂钩,也算中西方文化的—个重要差别!

标签:;  ;  ;  

中国人的饮食文化_中国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