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学生提问能力的培养_高中物理论文

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学生提问能力的培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课堂教学论文,中学生论文,高中物理论文,能力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当前,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素质教育的重点,是我国教育思想观念的一次重大转变。就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而言,问题意识是创新精神的基石,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起点。本人在教学实践中尝试用“问题教学”的教学模式,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

一、问题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

1.问题的类型

在心理学界对“问题”有不同的分类,比较典型的是美国芝加哥大学心理学教授J·W·盖泽尔斯的分类,他把问题大致分为三类:呈现型问题,发现型问题和创造型问题。这三类问题的要素如表1所示。

表1 不同问题的要素

以上三种“问题”是不等价的。由于“呈现性问题”并非学生主动参与的产物,而且它们往往追求唯一正确的答案,因而总是压抑求异、质疑的精神,不利于创造性的发挥。“创造型问题”因其独特、新颖而且富有科学意义而难得见到。中学生的问题意识主要体现在“发现型问题”上,“发现型问题”是让学生自由探讨、积极思维、大胆地提出问题、揭示问题。尽管这种探索并非每次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但它能激发学生对问题、现象保持一种敏感性和好奇心,通过批判性思维,形成自己的独特见解。

2.问题的功能

(1)“问题”有助于摆脱思维定势。“问题”的出现, 往往造成某种不确定性,使思维活跃起来,打破定势。

(2)“问题”促使思维进入“后反省状态”。 当一个人碰到令自己感到困惑的问题时,他就会受到刺激,去进行反省性探究。在这种状态转换过程中,智力活动总是尝试性的,始于问题的提出,终于问题的解决。

(3)“问题”的解决带来“顶峰”的体验。 美国心理学家杰罗姆·S·布鲁纳的研究表明, 难易适中且富有挑战性的问题足以激励学生向下一阶段发展。在实施探索为本的教育中,要求教师指导学生学会“如何发现有意义、有价值的问题,而不是简单地去寻找答案”。这种对问题的探索与思考,将使学生深受鼓励,同时领略一种“顶峰体验”。

(4)“问题”可促使顿悟的产生。 当某一问题已不受直接注意时,潜意识在某种程度上仍然保持对问题的思索状态。精神高度集中地考虑一个问题,有时可能造成思路的堵塞或误入歧途。而一旦松弛下来,倒可能产生稍纵即逝的灵感火花。

二、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1.通过实验演示,激发问题

物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大部分物理概念和规律的得到都离不开实验。而且通过实验演示,设置问题情景,学生的兴趣很高。例如在《振动中的能量 共振》这节课的教学中,我先展示了三个实验:挂在竖直弹簧下砝码的自由振动,如图1; 挂在竖直弹簧下砝码在水中的自由振动,如图2;挂在竖直弹簧下砝码的受迫振动,如图3。

图1 物体做简谐运动

图2 物体做阻尼振动

图3 物体做受迫振动

2.观察现象,引出问题

物理学作为自然科学的基础学科,与我们每个人都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在课堂上联系生产、生活实际设置物理问题情景,学生会感到具体、亲切,有助于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勤观察、多思考的良好学习品质。

3.利用错误经验,诱发问题

高中生在学习物理时,经常会受到一些“前概念”的影响,如:速度大的物体惯性大;力是使物体运动的原因等。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展现这些假象,通过讨论引起学生争论,设置问题情景。再如在“牛顿第三定律”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讨论这样一个问题:普通人与身体健壮的运动员拔河时必输无疑,是否因为运动员队的拉力大于普通人队的拉力呢?学生往往给予肯定回答,教师则予以否定,抓住学生的认识错误,使学生的心理进入非平衡状态,发生思维冲突,从而产生问题情景。

4.通过知识的构建,悟出问题

教师通过对旧知识的再现,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设置问题情景,由旧知识的拓展引出新问题。例如在“楞次定律”的教学中,复习产生电磁感应的条件和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结合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就可确定感应电流的大小,但电流的方向呢?部分学生会根据初中学过的知识回答:根据右手定则可确定电流方向。勤于思考的学生马上会反问:若导体与磁场间没有相对运动,感应电流的方向又该怎样确定?

三、学生提问能力的培养

在问题教学中,学生感到最困难的是不知道从哪里着手来提问题,因此问题的数量和质量均不高。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让学生逐渐掌握提问的技巧是问题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我在教学实践中用以下方法来提高学生的设问能力。

1.二维联想提问法

如图4所示,横轴表示相关物理量,纵横为物体的运动形式或所处状态,二者的相交区域即为问题空间,这种确定问题的方向,进行联想提问的方法我们称之为二维联想法。如在《振动中的能量共振》的教学中,先让学生认真观察图1~3的实验,再出示图4, 然后教师指导:下面我们要进行联想提问,请同学们注意以下几点。

图4 二维联想图

(1)结合图中的3个实验,在第1~9个交叉区域寻找问题(每组有一个侧重点,小组之间竞争)。

(2)自己先思考及记录问题,周围同学可以相互讨论。

(3)结合交叉区域联系实验装置与运动过程进行联想提问, 并把问题记录在小纸条上。在实际教学中,按不同的区域把学生提出的问题列出,如表2所示。

表2 各区域的问题

2.问题变式提问法

问题变式指为了实现一定的教学目的,变化问题的条件、情景、思考角度而形成新问题的一种教学策略,可用如图5 所示的通道进行变式提问。

我在电磁感应的复习课——《导体在匀强磁场中的运动》中,先复习实验,如图6所示,请学生画出等效电路图(图7)。引导学生根据这一物理情景设问,如:导体切割磁感线运动产生的感应电动势是多少?此外,还可用以下几种问题变式方法重新提问:

(1)变更提问物理量进行提问。 变更提问角度提问一方面可让学生全面认识物体的特性,另一方面可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如在上例中,还可引导学生提问:导体做什么运动?安培力做功多少?人损失的化学能到哪里去了?要使导体以速度v做匀速运动,外力需多大?

图6 导体切割磁感线实验

(2)变更研究对象的结构形式进行提问。 对研究对象的结构形式进行变换后重新设问,通常有二种方式:①变形。如在上例中把框架变成斜面状,如图8所示;把框架变成竖直状,如图9所示;或把框架变成如图10所示的形状。②增减器材,如在上例中,电阻R 上并联另一电阻、两导体在轨道上相向运动等等。

(3)变更研究对象的物理环境进行提问。 周围物理环境指研究对象周围的物体或场。如把图8 中的磁场方向变成与轨道平面成β角斜向下;导体固定,磁场以某一速度均匀增加;在图8中加一电阻,如图11所示,等等。

图10

图11

(4)变换题给物理量进行提问。变更物理量包括增、减物理量, 限定物理量的数值范围等。如图10中导体杆与轨道之间存在摩擦力,其动摩擦因数为μ;导体杆具有内阻r;撤去外力F, 导体以某一初速度v运动等。

“问题教学”课堂教学模式给学生创设了一种宽松、愉快、民主的教学气氛,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整个班集体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生动活动的学习氛围。这种教法有利于开拓学生思路,能体现个性差异,通过师生、生生间多向交流,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

由于学生活动量大,教学时间较难控制,运用这种教法刚开始进行教学时,学生提出的问题有时提不到点子上,需要训练一段时间后才能适应。另外,新教材以学科的课题研究作为载体,提出了一种新的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教师指导学生提出研究课题,发动学生参与研究的过程,体会研究的乐趣,同时在实践中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地提出新的问题。使学生在研究过程中,形成自主学习、主动探究、敢于创新的学习方式。

标签:;  ;  

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学生提问能力的培养_高中物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