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师公共课教育学教材知识结构研究

高师公共课教育学教材知识结构研究

刘仲全[1]2001年在《高师公共课教育学教材知识结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而教师素质具有关键意义。人们认识到国际竞争与其说是教育的竞争,不如说是教师的教育科学修养水平的竞争。高师教育课程是建构教师教育科学修养的主渠道,而公共课教育学又是其中基础的核心的课程。但是长期以来,教育理论界和教育实践界对公共课教育学均不满意,因而必须加强公共课教育学课程建设。教材是课程的具体化,教材内容的主体是知识结构(表现为正文内容),因此研究公共课教育学教材知识结构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具有重大意义。鉴于此,本文以系统论思想为指导,综合运用课程论、学习论、教学论、认知心理学等多学科理论,紧扣时代脉搏,全面考察现行高师公共课教育学教材知识结构的现状,找出存在的问题,深入地系统地分析问题的成因。在此基础上提出优化公共课教育学教材知识结构的对策构想。 全文共分四部分: 第一部分:探讨教材知识结构的基本含义,分析知识结构的形成过程,提出分析与评价知识结构的五条标准:逻辑性、适应性、基本性、时代性、发展性。 第二部分:根据公共课教育学课程的定性定位差异把现行公共课教育学教材分成五种类型,并逐一分析评价其知识结构,归纳出公共课教育学教材知识结构存在的一般问题:重学科逻辑轻心理逻辑;重“教”论而轻“学”论;重陈述性知识而轻程序性知识;知识选择的随意性;教材内容被视为学习的固定的“文化脚本”而不是实现自我建构的精神资源。 第叁部分:从认识、现实、技术和教育理论自身四个方面全面系统地分析公共课教育学教材知识结构问题的成因。 第四部分:提出了优化公共课教育学教材知识结构的对策构想。首先,根据对未来教师教育学(理论)修养的预测和公共课教育学课程属性的定位,明确公共课教育学的课程目标是树立教师先进的教育理念,不应把培养教育教学技能作为公共课教育学的主要目标。其次,要进行调查,研究实际需求,科学分析评估教材现状,运用R.M.加涅的教学设计技术编制教材,避免知识选择的随意性。第叁,更新观念和内容,体现“交往模式”的教育本质观的内涵,补充学习理论的有关内容,把学习理论与课程论、教学论有关内容进行整合。第四,要走出体系建构的误区,以范例方式实现公共课教育学知识的结构化。

赵莹[2]2008年在《基于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高师公共教育学课程改革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教师职业的专业化是当前世界教师教育所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和发展趋势,也是当前我国教师教育的焦点问题。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全面展开,对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更加突出和迫切。在教师职业专业化的追求中,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教师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作为“准教师培养阶段”的职前教育是未来教师基本专业素质的养成阶段,影响着教师专业发展的速度和质量。高师公共教育学课作为教师职前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在教师专业化的形成和发展中具有其他课程无法取代的作用。但是长期以来,高师公共教育学课效能差的现实已经严重制约了教师的专业能力和专业发展。这一方面导致了其生存危机,另一方面也严重影响了高师学生日后的职业能力和专业发展。在推进教师专业化的今天,这种矛盾尤为突出。导致教育学出现这种困境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其自身的缺陷。因此,着眼于教师专业的可持续发展,从满足和提升教师专业化水平的角度来改革高师公共教育学课程已经成为必然趋势。对公共教育学课程进行改革并不是简单地对目前存在的问题一对一地提出解决方法,那种惯常“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做法,治标不治本,难以从根本上解决教育学教学中的问题。要走出教育学课程的困境,单一的要素改善是行不通的,必须对构成教育学课程系统的各个要素进行全面优化,即要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中的教学及学习方式、课程评价等方面去考虑改革的策略,以发挥系统的整体功能,积极稳妥地对公共课教育学进行全方位的改革,最终达到走出教育学困境的目的。本文基于教师专业化的发展及教师教育改革的前瞻性,在实然分析的基础上,对应然的公共教育学课程改革进行理论建构。本文共分为七部分:第一部分:绪论。这部分主要是对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范围和研究思路作了说明。第二部分:教师专业化对高师公共教育学课程提出了新挑战。这部分主要阐述了在教师专业化的现实诉求下,公共教育学课程改革的紧迫性。第叁部分:高师公共教育学课程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本文通过大量访谈发现当前公共教育学课程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对课程目标的认识不明确;在教材内容的选择上:缺乏时代性与科学性,选择的随意性,教材组织上:重学科逻辑轻心理逻辑;重“应然”话语轻“实然”话语;重“陈述性”知识而轻“程序性”知识;课程实施中主体“人”的缺失;课程评价方式单一,缺乏全面性。并挖掘出这些问题背后的原因:高师本科院校重学术,轻师范的性质定位的偏移是导致教育学课程现状的现实原因;现代社会的科学主义和技术理性是导致教育学课程现状的深层根源。第四部分:教育学课程理念的重塑。既然在现代社会科学主义和技术理性关照下的教育学课程已不能适应当前的发展需要,那么,教育学课程改革首先应该立足于理念的革新,建构主义作为近年来在西方甚为流行的一种理论思潮,为人们认识世界、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提供了新视角。因此,我们有必要有意识地渲染建构主义思想,以消解科学主义的负面影响。第五部分:教育学的价值定位。当前公共教育学课程存在诸多问题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公共教育学的价值定位存在偏差。同时准确的价值定位也是后面课程改革措施的一个前提。第六部分:高师公共教育学课程改革的对策。首先应该对教育学课程目标进行合理定位:公共教育学应该主要承担师范生的教育理论素养的养成;其次,以教师专业化理论为指导建构内容体系,走出学科知识体系构建的误区,通过构建教材体系而建构学生的教育学修养,体现现代教育理念及现实关怀;第叁,课程实施——贯彻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第四,改革考试评价方式,体现以评价促发展的新理念。第七部分:结论。总结了本文的主旨,另外,提出了本研究的一些不足之处。

周鸿, 刘仲全[3]2003年在《公共课教育学知识结构优化的思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教育学是各级各类师范院校学生的必修课程 ,公共课教育学的改革应深入到教育学知识结构的优化中 ,为此 ,必须确定公共课教育学合理的课程目标 ,运用科学的方法和程序来选择和组织该学科的知识 ,更新观念和内容 ,使其知识组合结构化。

余江敏[4]2001年在《高等师范院校公共课教育学教学策略研究》文中认为高等师范院校公共课教育学是教育课程中的一门专业必修课,其目的在于引导师范生认识和理解教育,涵养其教育意识,形成其专业态度,拓宽其教育视野;同时,启发其教育智慧,提高和改善其教育能力、教育行为。它集中体现师范特色,为师范生进行专业学习和教育教学实践奠定认识基础和能力基础。但长期以来,往往强调学科实用价值,加强以教育理论知识和匠技为主的培养,而忽视了更高层次的关于师范人格、创造性、个性化的育人价值,致使学科本身固有的功能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鉴于此,本文采用文献、调查、比较等方法,研究目前学科的现状,探寻改革思路。 教学策略是为了完成教学目标和适应学生认知需要而采取的方式、方法、手段和步骤的总和,它对达成教学目标,提高教学质量有重要意义。国内外不乏对教学策略,特别是基础教育教学策略的研究,但缺乏对公共课教育学这一特殊专业学科教学策略的研究。本文运用教育心理学、教学论等分科理论与方法,重点分析高师公共课教育学存在的问题是:部分教师思想封闭、素质和教学水平不高,缺乏对角色职责的全面认识;不少师范生认识偏狭、学习能力差,缺乏学习的内部动力;教学内容空泛,缺乏针对性和适用性;教学方式、方法、手段呆板单一,缺乏灵活性和多样性;教学管理不够完善。在问题分析的基础上,重新认识学科的性质和教学目标。并依据哲学方法论、系统科学理论和现代认知心理学的思想,把学科教学存在的问题视为一个相互联系的矛盾统一体,探寻对矛盾的各个方面实现有效控制的措施,从而确立了角色体验策略、定向探索策略、技能训练策略、自主学习策略等几种主要的教学策略,具体阐述各策略的适用范围、教学程序步骤、特点和操作要求。 教学策略的研究是当前教学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研究不尽完善,期望此粗浅研究能对高师公共课教育学的问题解决提供帮助,对学科教学策略的研究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张传燧, 易连云[5]1997年在《改革高师公共课教育学的整体构想》文中认为处于世纪之交和社会转型期的我国高师教育面临着严峻的形势和挑战,只有深化改革,才能取得进入21世纪大门的入场券,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公共课教育学在高等师范教育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近年来,人们对高师公共课教育学提出了许多改革建议,进行了有益探索。但总

周鸿, 刘仲全[6]2003年在《论公共课教育学知识结构的优化》文中研究说明教育学是各级各类师范院校学生的必修课程 ,公共课教育学的改革应深入到教育学知识结构的优化中 ,为此 ,必须确定公共课教育学合理的课程目标 ,运用科学的方法和程序来选择和组织该学科的知识 ,更新观念和内容 ,使其知识组合结构优化。

赵正铭[7]2000年在《高师成教公共课教育学教材改革的构想》文中提出本文论述了高师成教公共课教育学教材改革的必要性和构想 ,着重对该教材改革的指导纲要和编写原则进行了具体阐述 ,对促进编写出具有我国社会主义特点的富于高师成教风格的教育学特色教材有着现实意义。

柳丽娜, 王守恒[8]2005年在《试论教师角色转换与高师公共课教育学教学改革》文中认为高师公共课教育学教学改革是培养教师职业素质的重要途径之一。为了满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角色转换的要求,高师公共课教育学任课教师应淡化学科本位思想,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以及教学效果检查机制等方面进行改革。

曹树[9]2005年在《教师专业化视野下的高师教育学公共课改革》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高师公共课教育学改革必须确定合理的课程目标,科学地选择和组织该学科的教材内容,提高教师的素质,提升该课程的“向心力”。

焦瑶光[10]2000年在《教育学教材:性质及体系问题》文中研究指明教材性质关涉学科教学的目的与方向。由于在此问题认识上的差异,导致教育学教学处于不良境地。综合历史的观点与现实教学的状况,可得出教育学教材综合课程性质的观点,并演绎出相应的课程体系。

参考文献:

[1]. 高师公共课教育学教材知识结构研究[D]. 刘仲全. 西南师范大学. 2001

[2]. 基于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高师公共教育学课程改革研究[D]. 赵莹. 陕西师范大学. 2008

[3]. 公共课教育学知识结构优化的思考[J]. 周鸿, 刘仲全. 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2003

[4]. 高等师范院校公共课教育学教学策略研究[D]. 余江敏. 西南师范大学. 2001

[5]. 改革高师公共课教育学的整体构想[J]. 张传燧, 易连云. 课程.教材.教法. 1997

[6]. 论公共课教育学知识结构的优化[J]. 周鸿, 刘仲全.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3

[7]. 高师成教公共课教育学教材改革的构想[J]. 赵正铭. 继续教育研究. 2000

[8]. 试论教师角色转换与高师公共课教育学教学改革[J]. 柳丽娜, 王守恒. 大学教育科学. 2005

[9]. 教师专业化视野下的高师教育学公共课改革[J]. 曹树. 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

[10]. 教育学教材:性质及体系问题[J]. 焦瑶光.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0

标签:;  ;  ;  

高师公共课教育学教材知识结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