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辨证论治治疗痤疮92例论文_曾奇生

曾奇生

福建省建瓯市立医院皮肤科 福建建瓯 353100

【摘 要】目的:观察中医辨证论治治疗痤疮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84例痤疮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92例内服中药,对照组92例给予西医治疗,两组均用相同的外用药物。结果:治疗组治愈46例,好转41例,总有效率为94.5%,对照组治愈31例,好转39例,总有效率76.1%,两组比较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中药治疗痤疮疗效显著。

【关键词】痤疮;中药;辨证分型

【中图分类号】R758.7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8999(2015)8-0010-02

痤疮属于毁容性皮肤病,不仅造成病人局部的不适,更重要的是因影响容貌而易造成心理损害。痤疮又名粉刺、暗疮,是皮肤科常见病,好发于青春发育期男女,以颜面、胸、背等部位,常常反复发作,顽固难愈。临床表现为粉刺、丘疹、脓疱、结节、囊肿及瘢痕等。目前治疗西医多采用抗生素、维甲酸类、锌制剂及抗雄性激素药物等,临床疗效不理想,反复发生,而且不良反应大。笔者采用中医辨证论治治疗痤疮取得良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诊断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选择我科2010~2014年门诊治疗的痤疮患者184例,男90例,女94例;年龄16~43岁,平均年龄21. 5岁;病程3个月~3年,平均1.6年。近期均未接受其他药物治疗。所有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92例和对照组92例, 两组性别、年龄、病情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1.2.1对照组:内服红霉素、葡萄糖酸锌、维生素B6等,常规用药,外用维A酸软膏和过氧化苯甲酰乳膏,晚上涂维A酸软膏,白天涂过氧化苯甲酰乳膏,4周为1个疗程。

1.2.2治疗组:外用药物同对照组,根据中药辨证分型。

1.2.2.1肺经风热型 多见于青少年发病者,好发于前额,其次为颜面部,以红色丘疹为主,伴结节、小脓疱,自觉焮热或痒痛,伴口渴喜饮,大便干结,小便短赤,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治宜疏散清肺,方用枇杷清肺饮加减。伴口渴喜饮者,加生石膏,天花粉,大便秘结者,加生大黄,脓疱多者,加紫花地丁,白花舌蛇,经前加重者,加香附,益母草,当归。

1.2.2.2肠胃湿热型 颜面,胸背部皮肤油腻,皮疹红肿疼痛,或有脓疱,伴口臭、便秘、溲黄,或纳呆、便溏的症状,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宜清热除湿解毒,方用茵陈蒿汤加减。伴腹胀,舌苔厚腻者,加生山楂,鸡内金,枳实;脓疱较多者,加白花舌蛇草,野菊花,金银花。

1.2.2.3痰湿瘀滞型 皮疹颜色暗红,以结节、脓疱、囊肿、疤痕为主,或见窦道,经久不愈,伴纳呆腹胀,舌暗红,苔黄腻,脉弦滑。治宜除湿化痰、活血散结,方用桃红四物汤合二陈汤加减,伴妇女痛经者,加益母草,泽兰;伴囊肿成脓者,加贝母,穿山甲,皂刺,野菊花;伴结节,囊肿难消者,加三棱,莪术,皂刺,夏枯草。

1.2.2.4肝郁血虚型皮疹一般好发于面颊两侧,色淡,多为结节型、囊肿型或混合型痤疮,此型患者多为女性,常伴有情志抑郁、胁肋疼痛、乳房作胀、痛经、月经不调、面色不华、萎黄、晦暗甚至黄褐斑,每于月经期前加剧。舌质暗,或有瘀点瘀斑,苔薄白,脉弦涩。治宜疏肝养血、调理冲任。方用逍遥散加减,伴口苦咽干,大便秘结干结者,加牡丹皮,桅子,月经不调者,加女贞子,香附。

1.2.2.5肾阴不足型[3]  症见皮疹以面颊及下颏部为重,或伴有结节囊肿,色暗红,留有疤痕、痘印、结节难消,兼见腰酸腿软,失眠多梦,潮热盗汗,手足心热,舌红少津,舌体淡胖,脉细数。治宜滋阴清热,以六味地黄汤加减,虚热重者加知母、黄柏;便秘者配伍使用何首乌、柏子仁、火麻仁、郁李仁等;失眠者配伍使用酸枣仁、合欢花、珍珠母、生牡蛎等。

1.2.2.6肾阳亏虚型 皮疹色淡,或伴有结节、囊肿、疤痕,面色苍白,形寒肢冷,时有头昏目眩,腰膝酸软,舌淡胖、边有齿痕、苔白,脉沉弱。治宜温补肾阳、温经活血,方用肾气丸加减。若伴虚火上浮所致的头痛、头晕、牙痛、咽喉肿痛、口腔溃疡、目赤、口臭、但头汗出等症,治宜驱阴回阳、温阳潜纳,方用潜阳封髓丹[2],砂仁,附子,龟板,甘草,黄柏等。

1.3 疗效标准 按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中粉刺的标准。治愈:自觉症状消失,皮疹消退95%以上,无新皮疹出现。有效:自觉症状明显减轻,皮疹消退30%以上。无效:皮损及症状无变化或消退不足30%。

2 结果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见(表1)

表1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例%)

与对照组比较, P<0. 05,结果显示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

3 讨论

中医认为,痤疮多由素体阳热偏盛,肺经郁热,复受风邪,熏蒸面部而发;过食辛辣肥甘厚味,助湿化热,湿热互结,上蒸颜面机而致;脾气不足,运化失常,湿浊内停,郁久化热,热灼津液,煎炼成痰,湿热瘀痰凝滞肌肤而发;肝失疏泄,气机不畅,情致失调,郁久化火,灼烧津液,煎炼成痰,湿热痰瘀凝滞肌肤;肝血亏虚[3],肝经失于濡养,面部肌肤亦无所养,又血虚而血流运行无力,又血虚而血流运行无力,日久则致瘀化热,结于面部则成痤疮;肾阳缺乏,推动无力,加之寒邪阻滞,气血不畅,日久成瘀,凝滞肌肤;或阳虚阴盛,虚阳上浮而致[2]。现代医学认为,痤疮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所致的毛囊皮脂腺疾病,其中包括性激素分泌对皮脂腺调控异常、皮脂分泌过多、毛囊口过度角化、痤疮丙酸杆菌增殖过度的免疫反应,还与遗传及心理因素有关[4]。西医治疗本病主要采用抗菌素、抗雄激素治疗法,虽有一定的疗效,但易复发,且有细菌耐药及药物毒副作用。笔者采用中医辨证分型,治疗痤疮,取得较好的疗效,且无不良反应。

参考文献:

[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4: 58

[2]沈耿杨,潜阳封髓丹治疗痤疮验案1则[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28):112

[3]武峰,李宇欣.魏品康治疗痤疮经验举隅[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32(3):217

[4]阳正国 毛得宏 王辉武治疗痤疮经验[J].中医杂志2012(10):830-831

作者简介:

曾奇生,男,(1965-),本科,中医副主任医师

论文作者:曾奇生

论文发表刊物:《中医学报》2015年8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5/12/1

标签:;  ;  ;  ;  ;  ;  ;  ;  

中医辨证论治治疗痤疮92例论文_曾奇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