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思想在现代精神文明建设中的意义_道家思想论文

道家思想在现代精神文明建设中的意义_道家思想论文

道家思想在现代精神文明建设中的意义,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道家论文,精神文明论文,意义论文,思想论文,建设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世纪之交的当今社会正处于急剧的变革时期。社会的这种变革来得比任何时候更深刻的地方在于:由市场经济的高度发展所带来的是人与人之间的激烈竞争。生活在由技术和商品支配一切的现代社会里,人不得不更加功利化,人不得不更加发展“计算之心”,而由此带来的后果是人的茫然和失落以及人对外在世界的身不由己的神秘感、疏离感和异化感。面对现代社会的这一弊病,人们自然想起道家恬淡平静的心境,与自然亲近以至合一的生活情趣。于是道家思想在现代人的精神追求、精神文明建设的特定范围内具有了现代意义。

道家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主干之一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道家认为整个宇宙是一个合一的整体,人与自然混为一体,人性与天道和谐一致。“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齐一”(注:引自《庄子》。)。天地万物的化生是自然而然的流变过程,没有意志力的主宰,“天地任自然,无为无造,万物自然治理”(注:引自《老子注》第五章(王弼)。),遵循共同的法则“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注:引自《老子》第四十章。),道是宇宙共同的法则,天也要以道为根本。“天乃道,道乃久”。因此,人们的行为和人类社会活动均应按自然规律行事。道家这种天地人与道合一的思想启迪人们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使其平衡和谐,就现代社会而言无疑是一种最深刻而完善的生态智慧。

首先,为人们提供了确立人的正确位置的准则。人类仅是宇宙大系统的一份子,是自然之网上的一个续结,而非主宰。人类作为自然之王的观念应被人类与自然共生的观念所代,人类应当维护与自然平衡和谐的整体关系。若破坏了这种关系,生态平衡的循环就要瓦解。老子早就告诫人们“不知常,妄作凶”(注:引自《老子》第十六章。)“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则已”。现代社会的环境污染及生态环境破坏所导致的灾难,正是违背了道家所倡导的天地人与道合一的自然原则,破坏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其次,为人类维护自然、维护生态平衡提供了卓越的指导思想,对于解决今天由于工业化与无限制地征服自然带来的环境污染、生态失衡等全球性问题具有重大的应用价值。近代以来由于科技理性的过度膨胀,片面强调人是自然界的主人,过分张扬人对自然界的征服、掠夺、索取、致使人与自然的矛盾越来越尖锐。近来频繁发生的厄尔尼诺现象证明了这一点。从生态伦理学的角度来看,自然界也有生存权和发展权。由于它相对于人而言是被动的,因此人类不能太短见,太自私,而必须有生态责任感和生态道德。人类对自然的尊重也是对自己发展的尊重。因此,在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中,人类必须用全新的现代文化观念、生态观点重新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协调人与自然的活动节奏,使科学理性与价值理性有机融合,与自然界共建天人合一的美好境界。

道家思想提倡“贵和尚中”,主张人与人的和谐。“人和”思想由来以久。《尚书·尧典》提出“人和”的理想模式是“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万姓昭明,协和万邦”。孟子则提出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注:引自《孟子·公孙丑下》。)的著名命题,与荀子的“上不失天时,下不失地利,中得人和而百事不废”的思想不谋而合。道家继承了这一思想,立足于人与人的矛盾冲突的缓解与协调。道家认为世间万物“道之生,德畜之,所生所畜,皆自然恩泽”。因而在道家的价值观里有不争、不有、贵柔、守静诸义。“处下不矜故不争,见素抱朴故不有,坚强死徒故贵柔,致虚归根故守静。”(注:引自《荀子》。杨建华,天人合一:中国古代思想文化中的轴结构,浙江学刊,1998(5)。)老子说:“圣人不积, 既(尽)以为人已愈有,既(尽)以与人愈多。”(注:引自《老子》第八十一章。)“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注:引自《老子》第七十九章。)圣人的伟大,就在于他不断帮助别人,而不私自占有。因此老子要求社会上的每个成员都要尽自己的力量为别人服务,而不推辞(无藏);尽自己能力为社会工作而不占为己有(不积);尽以施人,而不求报;尽以予人,而不求恩;努力创造,而不矜能;有所成就,亦不居功。

道家思想的不争、不有、贵柔、守静等价值追求是对生命最深邃的洞察,蕴涵着丰富的哲理。在激烈竞争的环境中,在充满欲望的社会里,以最清醒的生活智慧,保持一份独有的心绪宁静,保持一份自信、乐观,最终达到“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注:引自《老子》第十七章。),“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注:引自《老子》第三十七章。)的超越境界,道爱清静自然的价值追求是超越生命自身的一种积极状态,对于化解现代社会中人与人由过分的物欲追求所带来的冲突,使人的精神从他人与社会的驱使中解放出来无疑具有重大意义。

道家宣扬一种与道合一的生命观,“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在自然的清彻,宁静的环境中,精神获得灵性,人获得新的生命价值。因此,道家将生命的存在定义为与道的合一即与自然的合谐。道是宇宙万物的大本,天也要以道为根本,“天乃道,道乃久”。人们的行为和人类社会活动均应依道(自然规律)行事。道无私、无争、无求,“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注:引自《老子》第七章。)。人文精神中的博大胸怀是道的精神实质。人若能与道合一,将会摆脱现实中的狭隘、自私、自卑等心理困扰,达到不争、不有、不私、不长、自均、无为、平等的自由境界,从而超越外物的束缚,摆脱世俗伦理规范,功名利禄束缚人性的桎梏,使人真正成为自由意志的人,而不是异化力量的奴婢。

道家与道合一的生命观的现代意义在于:首先,它为人们提供了化解痛苦,摆脱困境的工具理性。在对人的生命存在的理性把握中,道家导出了“平易”、“恬淡”的人生态度,“平易、恬淡,则忧患不能入”(注:引自《庄子》。),使人能以稳定的心态直面现实人生。其次,它具有生命关怀的价值意义。从价值理性的追求来看,只有当人确定了自己在宇宙间的位置时才能确立自身的价值(注:姚维,道家和合思想及其现代意义,社会科学家,1998(5)。)。 道家在人与天地道的统一中定位人的价值,这种思维方式超越了主客对立,超越了有限的自我,使人类寻找到了扎实的根基,从根本上避免了将人与自然,人与他人对立起来,使人从对外在世界的陌生、神秘、茫然和异化的意识中超越出来,获得亲切弥同、简明清晰的安全感,进而达到“精神四达并流,无所不极,上际于天,下蟠于地”的心灵超越境界,获得心灵的真正解放。因此,我们认为道家与道合一的生命观既是现世的又是超越的,至今仍能为现代人提供处理人与自身心灵关系的深刻启迪。

综上所述,在天、地、人这些道所化生出的存在中,道家最关注的还是人的生命,立足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心灵的矛盾冲突的协调与缓解。也正是在以上三个层面上,道家思想可以被现代精神文明建设吸纳进来,却不可以奉为现代精神文明建设的柱石。这是因为道家并不是解决当今社会弊病的根本出路。人们不可能向老子所说的那样“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注:引自《老子》第五十六章。),也就是说,人不可能从与自然的对待关系中退出,回到与自然同一的状态中求得生存,当然也不能从与社会与他人的对待关系中退出以求其心灵的静一。

现实生活中矛盾是不可避免的,正是矛盾冲突使现实变得多姿多彩,充满朝气。“矛盾推动生活前进,而活的矛盾要比人的理智对它的最初感觉更丰富,更多种多样,更富有内容”(注:《列宁全集》第34卷,第414页。)。 人们当然要讲求矛盾与冲突的某些方面的协调与缓解,但应在奋斗中协调,前进中求缓解。事实上,现代社会尽管为种种问题所折磨,可是,它带给当代的幸福与欢乐无论如何比之老子所赞颂的人与自然混一不分的原始状态要多许多。这表明:人只有奋斗不息才有可能使自己的生活得到充实与满足。

标签:;  ;  ;  ;  ;  ;  

道家思想在现代精神文明建设中的意义_道家思想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