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发展研究

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发展研究

赵晓英[1]2006年在《我国中小企业可持续发展研究》文中认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涌现出了一批明星中小企业,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时我们也看到,目前我国大部分中小企业发展都不是很顺利,许多曾红极一时的中小企业,都是在短时间内崛起随即销声匿迹。换句话说,我国绝大多数中小企业的发展是不可持续的。因此,如何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中小企业持续、健康发展成为我们目前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首先阐述了研究中小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目的和意义,简要介绍了国内外研究动态,陈述了本文的研究思路及主要研究内容。接着对相关概念进行综述,明确了中小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并阐述了中小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基础。然后,在对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全面分析阻碍中小企业持续发展的因素主要有:内部管理障碍、技术障碍、人才障碍、融资障碍、外部环境障碍几个方面。借鉴发达国家支持中小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经验,从微观和宏观角度提出了促进我国中小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正确进行产业定位、强化中小企业持续发展的内部支撑体系、强化创新提升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合理疏通中小企业融资渠道、强化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以及优化我国中小企业经营环境。

黄明刚[2]2016年在《互联网金融与中小企业融资模式创新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各国中小企业在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中发挥着重要的支柱作用。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欠发达国家,中小企业在企业数量、经济增长、吸收就业、产品多样性和科技创新等方面都占有绝对优势。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要牢牢把握发展实体经济这一坚实基础”,中小企业的作用更加凸显。据2012年国务院最新报道,我国中小企业总数达5200万户,中小企业数量占企业总数的99%,担负了80%的城镇就业岗位,完成了全国50%的税收,贡献GDP的60%以上;80%以上新产品开发由中小企业供给,65%的专利发明和75%以上的科技创新是由中小企业创造。尽管我国中小企业对社会做了重大贡献,但与大企业相比,国家对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还存在很大差距,尤其是金融支持中小企业的差距更加突出。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中小企业融资难。据银监会2014年末数据显示,我国中小企业银行业金融机构贷款余额20.70万亿元,占银行业金融机构全部贷款余额的23.85%,中小企业银行业金融机构贷款户数1144.6万户,仅占中小企业总数的20.44%。另一方面中小企业融资贵。据中央财经大学民泰研究所2015年4月对中小企业的调查显示,有83%的受访中小企业认为:贷款利率水平并未因宽松的货币政策而降低,反而有上升的趋势。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长期制约中小企业的生存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下,探讨互联网金融与中小企业融资模式创新,借助互联网金融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关于中小企业融资,大量研究集中于传统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融资的探讨,大多数学者认为,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主要原因是信息不对称,交易成本高。但自2013年(互联网金融元年)以来,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互联网金融已经成为中小企业融资的新渠道,中小企业互联网融资已成为业界关注的热门话题。那么,互联网金融是否能解决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困境呢?国内学者大多从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模式、交易行为、与传统金融比较、风险与监管等方面展开了研究,这些研究对制定专门的互联网金融法律法规和监管规则提供了参考,同时也为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事实上,这些研究对互联网金融进行宏观的、操作层面的理论描述方面较多,对互联网金融解决中小企业融资信息不对称、交易成本高,进而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新渠道的实质性理论研究相对较少。因此,本文以互联网金融与中小企业融资模式创新作为研究内容。以互联网金融为切入点,遵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分析思路,以网络经济与企业组织理论、中小企业融资渠道理论、信息不对称与交易成本理论、金融中介理论和中小企业金融成长周期理论为基础,通过理论与实证分析相结合、比较分析与案例分析相结合以及问卷调查与实地访谈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全面系统地分析了互联网金融解决中小企业融资信息不对称、交易成本高、金融中介化的问题,探索中小企业互联网融资模式创新,以进一步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困境。全文分四大部分,共七章组成。通过较为全面系统的研究,本文解决了如下问题:1.通过互联网金融与中小企业融资的理论基础分析表明,互联网金融在解决中小企业融资信息不对称,降低交易成本,去金融中介化,提高融资效率,促进金融业发展创新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互联网的普及催生了电子商务、社交网络、网络媒体、互联网金融等新型业态,这些新型业态的产生形成了强大的互联网经济,为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加速了金融业的变革与创新。然而,我国金融业的突出问题依然存在,一方面金融资源集中在少数国有商业银行;另一方面金融资源服务实体经济的分配不均衡。金融互联网化始终摆脱不了传统金融的体制束缚,只是在服务渠道和手段上进行了创新,金融媒介的功能并未实质性改变,金融资源的分配不均并没有因为金融互联网化而改变,只是利用互联网技术降低了交易成本,方便了已进入金融服务领域的客户,增进了金融服务的质量,金融缺口和信贷配给依然存在,中小企业、农村金融市场金融资源的供给严重不足依然没有改变,闲散、碎片化的资金没有得到平等的均衡收益、金融的普惠性没有根本性的改变。然而,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了新的渠道。互联网金融利用计算机信息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通过大数据、云计算、搜索引擎等高科技手段对中小企业融资,打破了资金供求双方的信息不对称壁垒,降低了借贷双方的交易成本,提高了资金匹配效率,实现了信贷资源的有效配置,促进了金融信用中介向信息中介的转变,富人金融向“草根”金融转变,大企业金融向普惠金融转变,加速了金融“脱媒”,进而促使金融企业组织结构发生“基因式”的变革,有力地推动金融业向扁平化、虚拟化、网络化和柔性化方向发展创新。可以说,互联网金融将对传统金融模式产生颠覆性的影响。2.通过网络小额信用贷款与中小企业融资分析表明,与传统金融机构相比,网络小额信用贷款在解决中小企业融资信息不对称导致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有比较优势,但同时也存在自身的缺陷。一方面电商平台记录了中小企业历史交易中诸如经营情况、财务信息等,为网络小额信用贷款提供了“草根”征信系统的便利,这些信息是主动获取的,客观、真实、可靠,而传统金融机构是通过被动获取信息,中小企业容易提供虚假信息,造成道德风险。另一方面由于电商平台在中小企业违约时,会采取停止与中小企业合作,关闭其电商业务,这样会增加中小企业的违约成本。而金融机构与中小企业没有实体合作,金融机构停止与中小企业合作对中小企业影响不大,中小企业对金融机构的违约成本相对要低,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融资容易产生道德风险。虽然网络小额信用贷款解决中小企业融资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网络小额信用贷款也存在资金供给不足,贷款利率高,科技风险和制度性约束等缺陷。3.对P2P网络借贷与中小企业融资分析表明,P2P网络借贷在中小企业融资中发挥积极作用,但同时P2P网络借贷仍然存在信息不对称。P2P网络借贷从开始萌芽时平台数量的凤毛麟角到如今的遍地开花,从简单的类信用卡模式到类担保债券模式,再到如今的类资产证券化模式,P2P网络借贷行业的业务发展模式已更加多元化,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了个性化、多样化的金融产品服务,业务发展十分迅速,2015年末,P2P网络借贷平台借贷规模累计达9750亿元,年度增长率超过225%。但是P2P网络借贷仍然存在信息不对称。交易信任是决定投资人是否愿意对中小企业融资的关键因素,而信任倾向、信任质量、关系型社会资本和P2P网络借贷平台是投资人对中小企业融资交易信任的重要基础。由于P2P网络借贷信息不对称,交易机制设计不合理,P2P网络借贷平台爆炸式增长的同时,也带来了平台的很多问题,如平台挪用资金,线下擅自放贷,非法集资,携款“跑路”等庞氏骗局。2015年末,我国P2P网络借贷问题平台共计1733家,歇业停业(包含隐形停运)的平台占P2P网络借贷平台总数近叁分之一。4.对众筹与中小企业融资的分析表明,众筹与中小企业融资行为具有激励相容原则,为初创期的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有力地支持了中小企业的创新发展,同时众筹融资也有不足之处。首先,对中小企业融资的激励。中小企业通过众筹融资能够降低资金成本和获得详细的、高质量的信息。其次,对投资者的激励。投资者通过众筹平台投资可以获得更多的投资机会。最后,对众筹平台的激励。众筹平台的主要收入和盈利方式是收取创意项目融资金额的4%-5%中介费用。所以众筹平台会设计非常好的市场规则来招揽优质创意项目,高效匹配中小企业创意项目融资资金,以提高项目的成功率来增加收入和利润。但从众筹对中小企业融资案例分析发现,众筹作为新兴产业,众筹融资在我国发展中还面临着诸多不足之处。首先,众筹融资只适用于创意项目融资。其次,投资者投资的资金监控难度大。众筹解决了创意项目筹资的问题,但是投资后资金无法监控。再次我国信用体系不健全,容易造成“非法集资”。最后,创意项目发起人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不健全。5.对中小企业互联网融资模式比较与创新分析表明,现有的互联网金融叁种主要融资模式,对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各有所长,但同时也存在自己的“短板”,需要进一步驱动中小企业互联网融资模式创新。网络小额信用贷款、P2P网络借贷、众筹融资在解决中小企业融资信息不对称、交易成本高,去金融中介化,促进金融业发展创新方面具有先天优势。同时从中小企业互联网融资模式进行比较发现,互联网金融叁种主要融资模式对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方面各有所长,但同时也存在自己的“短板”。在中小企业互联网融资实践中,网络小额信用贷款资金来源渠道单一,受小贷公司政策限制;P2P网络借贷和众筹平台非法集资、携款“跑路”等庞氏骗局,自身特殊风险等缺陷,对互联网金融的发展造成了巨大影响。除有监管空白,野蛮生长客观原因外,更多是信息不对称,运行机制设计不合理主观原因。因此,为了更好地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扬长避短,优势互补,进一步驱动互联网金融与中小企业融资模式创新。一方面构建“电商+P2B”网络借贷互联网金融新模式;另一方面大力促进奖励式和股权式众筹发展,有效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通过以上分析,结合互联网金融与中小企业融资模式创新实践,为了更好地发挥“电商+P2B”网络借贷、奖励式众筹和股权式众筹在中小企业融资中的积极作用,促进互联网金融可持续发展,提出了如下政策建议:1.促进互联网金融自身发展。2.加快中小企业电商化发展,整合企业间价值链,构建“客户群组”,降低中小企业互联网融资交易成本,为中小企业互联网融资创造条件。3.加大监管立法,促进互联网金融监管从机构型监管向“功能监管与行业自律”混合型监管创新。本文研究的创新和特色主要有以下叁点:1.通过互联网金融与中小企业融资模式创新研究,论证了互联网金融平台是解决中小企业融资困境的主要载体,并提出了“电商+P2B”网络借贷创新模式,其中“电商+P2B”网络借贷、奖励式众筹和股权式众筹模式,将成为中小企业互联网融资的主要模式。2.在研究方法上采取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比较分析与案例分析等多种手法对理论的交叉验证,是一种综合性研究方法,特别是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调研、事后访谈等获得了新的数据信息来源,是难得的第一手资料。3.提出了建设性的实施中小企业互联网融资模式创新的政策建议。其中包括促进互联网金融自身发展;加快中小企业电商化发展,整合企业间价值链,构建“客户群组”,降低中小企业互联网融资交易成本,为中小企业互联网融资创造条件;加大监管立法,促进互联网金融监管从机构型监管向“功能监管与行业自律”混合型监管创新。

汪莹[3]2006年在《基于中美日比较的我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政策分析》文中认为中小企业作为国民经济中一支重要而活跃的力量,在推动技术创新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如何制定激励中小企业持续发展的技术创新政策对一个国家和地区来说至关重要。充分了解中小企业发展的规律,了解各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政策的特色,使技术创新政策符合中小企业发展的规律和需要,符合我国的国情,是制定我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政策必须要研究的内容。为了研究政策、文化对中小企业发展的影响,本文采取时间序列数据分析法分析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在技术创新中的地位,认为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发展、在技术创新中都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而且中小企业与技术创新互相促进;采取对比研究法分析中、美、日叁国的文化背景、中小企业的发展特色以及其技术创新政策,认为各国的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政策与其文化背景、经济发展阶段有着密切的联系,制定我国的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政策应考虑多方面的因素。通过对中、美、日叁国的比较以及对我国技术创新政策本身的分析,本文认为我国技术创新政策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缺乏明确的立法支持、明确的行政管理、优惠政策不到位、风险投资体系不够完善等。并对我国的技术创新政策提出了建议:加强立法支持力度、统一对中小企业的行政管理、创建更宽的融资渠道、建设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培育中小企业创新意识。

蔡正茂[4]2015年在《深圳市传统产业中小企业发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了深圳传统产业中小企业可持续健康地发展,本文通过对深圳传统产业中小企业目前的生存状况和发展障碍进行归纳整理,分析深圳传统产业中小企业在发展历程遇到的瓶颈,并针对性地进行对策研究。本文选择代表深圳传统产业中小企业的服装、钟表、家具、黄金珠宝等行业作为研究素材,以走访、调研、座谈的方式来收集整理资料,故本文中的部分数据和观点来源于研究样本,不一定严谨,但更接近于实践。文章共分六个部分,第一章绪论部分从2012年以来深圳传统产业中小企业发展遇到的“内忧外患”,引出了在新的时期,深圳传统产业中小企业在发展过程面临的问题,并提出了研究问题的思路和方法。第二章为中小企业和传统产业前沿理论研究,为本文提供理论支撑。第叁章对深圳传统产业中小企业发展作了概括性论述和研究。第四章、第五章分别以深圳服装产业和家具产业中小企业为研究对象,分别阐述深圳传统产业中小企业的发展情况、困境和对策。选取这两个产业主要是由于:这些产业在深圳具有较成熟的产业链,且中小企业知名品牌较多,已成为全国业内的领头羊,代表了该行业的最高水平。第六章结合目前制约深圳市传统产业中小企业发展遇到的瓶颈问题,分别从提高核心竞争力、构建融资平台、多渠道解决用地、完善人才引进体系、正确引导中小企业创新等五个方面提出深圳市传统产业中小企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林燕[5]2004年在《中小企业的规模化发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小企业在一国经济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本论文以中小企业这一群体概念为研究对象进行分析,力图立足于这一概念,找出中小企业的规模化发展相对于大企业发展而言具有的特点,并对此进行研究,为解决中小企业在规模化发展中如何利用规模经济进行一些探索,从而最终为提高中小企业群体的竞争力和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度提出自己的见解。本论文结构主要分五个部分。 第一章是文献综述,从古典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其他西方经济学家和中国学者对相关问题的论述,回顾总结了中小企业规模经济理论的研究成果。尽管中小企业大量兴起并显现出活力的现实,使越来越多经济学家承认,中小企业有着其存在的合理性和大企业无法企及的优势。但人们仍普遍认为中小企业是不可能具有规模经济的,中小企业规模经济的相关论述较少且并不全面。 第二章是中小企业规模化发展的理论。从规模经济的内容、层次、本质上对规模经济进行了剖析。详述中小企业实现规模化发展的经济和技术环境,指出中小企业的规模化发展是整个外在环境各种因素和企业内在动因相互作用的结果。其中经济因素有经济全球化、市场变化、网络经济、知识经济的来临;技术因素有,信息通信技术的发展、以网络计算机技术为基础的技术应用、产品生命周期的缩短。区分了内部规模经济和外部规模经济,指出外部规模经济是规模经济的一种新的发展形式,并在外部规模经济中又区分了同行业和各行业规模经济。详细论述了中小企业规模化发展的实现形式,指出中小企业能够通过电子商务、策略联盟、连锁经营、外包模式、大规模定制以及中小企业群落模式,获取规模经济,实现规模化发展。 第叁章采用了比较分析和实证分析的方法,对中小企业的规模化发展和传统大企业的外延发展进行了对比;对日本、意大利和美国叁国的中小企业规模化发展进行了比较;以温州企业的策略联盟、日本中小企业外包模式和美国硅谷中小企业群落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希望通过大中小企业发展比较、国际比较、实证研究叁方面,从理论和实践上对中小企业的规模化发展有个全面的了解和把中小企业的规模化发展研究内容摘要握,以得出有益的启示。 第四章是促进中小企业规模化发展的对策研究部分,从技术创新、管理创新、产权结构调整、中小企业中介服务组织的建立,以及企业文化与区域文化的培育五个方面,提出了推进中小企业规模化发展的措施。 最后结论部分,进一步概括和综述了本论文的研究结果,指出中小企业也有规模经济,中小企业要有大发展必须走规模化的道路,获取规模效应是关键。而所谓的规模化发展并不仅仅指传统意义上企业有形的资产规模等的扩大,中小企业的规模化发展更注重其规模内涵意义上的扩张,以及通过联合来获得规模经济。

徐业敏[6]2017年在《商业银行科技金融业务发展研究》文中提出"十叁五"时期是实现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和金融创新发展的重要时期。推动科技和金融的结合,是我国在未来一段时间内需要认真落实好的工作。科技水平的进步与金融紧密相连,离不开金融的有力支撑。近年来,发展科技金融业务越来越成为商业银行的重头戏,科技支行、科技银行、科技文创金融事业部等专门科技金融服务机构的纷纷设立,有力地推动了金融和科技的有效结合。一方面,传统商业银行盈利模式单一,经营理念落后,经营相似化程度较高,面临着急切的发展转型需要。另一方面,长期以来,科技型中小企业在其发展过程中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然而融资无路已经成为制约其发展的一个主要绊脚石。传统的商业银行由于经营管理模式、科技贷款信贷体制等方面的原因,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缺乏扶持力度,加上科技型中小企业自身素质不佳、直接融资渠道不畅通、融资"急、小、频"等因素的影响,造成传统商业银行对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没有开放足够的融资空间,以至于很多科研成果仅限于理论层面,转化率低,进而导致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举步维艰。根据国内外的研究成果和科技金融业务发展的先进经验,并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可以看出,金融和科技结合是我国银行业发展转型的重要方向。对于商业银行来说,发展科技金融业务有利于拓宽银行业盈利渠道,优化收入结构;对科技型中小企业来说,为其提供了更为便捷的新型融资方式,尤其是初创期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减轻了其迫切的资金需求压力,缓解了其融资难的问题,对于促进科技成果有效转化、科技与金融有效结合起到了积极的推动效果。发展科技金融业务已经成为传统商业银行转变经营发展模式的主要手段。本文的研究思路是:一,在国内外相关学者已有的研究基础上,梳理相关文献和理论研究成果;二,分析总结国内外商业银行科技金融业务发展现状以及例如美国"硅谷银行"等国外先进商业银行科技金融业务发展的实践及成功经验,分析我国商业银行在发展科技金融业务上所做的探索,并以杭州银行作为典型案例,寻求我国商业银行科技金融业务发展创新的新思路;叁,首先通过对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科技金融业务进行SWOT分析,其次分别从商业银行科技金融需求方以及供给方的角度分析我国商业银行科技金融业务发展存在的问题,即商业银行和科技型中小企业两个方面分析我国商业银行科技金融业务发展存在的一些问题;四,通过构建科技金融和科技创新立足于Bootstrap数据仿真方法的Granger因果检验模型来分析科技金融和科技创新的相关关系;五,得出本文的研究结论,提出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科技金融的一些建议和措施,以及对我国商业银行科技金融业务的发展做出展望。本文以商业银行为主体来分析科技金融业务的发展,根据国内外商业银行科技金融业务发展的现状,借鉴美国"硅谷银行"科技金融业务发展的成功经验及我国商业银行对科技金融业务发展的探索和实践,指出我国商业银行科技金融业务发展存在的问题,研究科技金融与科技创新的相关关系并对我国商业银行科技金融业务的发展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对于我国商业银行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科技金融业务发展新思路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刘妍, 宫长亮[7]2009年在《全球金融危机下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一直是社会各界所关心的热点问题之一。本文通过现状分析认为,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技术创新和融资是制约科技型中小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并首次应用双"叁螺旋"模式,从一个崭新的视角研究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定位、发展。在创新叁螺旋模式中,大学是推动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第一推手,在融资叁螺旋模式中,银行是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创新活动的资金支柱。在这两个模式中,政府在各要素之间起到平衡作用,实现两个叁螺旋的协同效应。

张静[8]2007年在《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税收优惠政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高新技术为基础的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一直是各国政府和理论界关注的重点。国内外高新技术产业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大量实践表明,科技型中小企业以其强烈的创新冲动和专业化技术,不仅为孵化新兴产业、激活区域经济提供了重要的基础,而且还成为推动产业升级、提高经济综合竞争力的基本力量。配合科技改革,发展科技型中小企业也一直是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政策的重要内容,也是我国税收优惠政策支持的重点。在这些政策的扶持下,我国的科技型中小企业迅速成长,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但是相比国外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现状,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无论总体规模、技术创新能力,还是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等方面都有相当的差距,相关的税收优惠政策也存在一些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促进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进而推动经济增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总共分为五章。第一章,导论。本章介绍了论文的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篇章结构和研究方法以及文章的主要创新点和不足之处,并回顾了相关文献资料。第二章,税收优惠对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激励效应分析。在完成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界定以及对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特点的介绍之后,以税收优惠政策为依托,从税收优惠对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出发并进行分析。第叁章,部分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税收优惠政策简要评价。介绍了美国、日本、韩国、印度等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可以享受的税收优惠政策的内容,总结了这些国家在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上,税收优惠政策的成功经验。第四章,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税收优惠政策分析。通过总结归纳我国现行科技型中小企业税收优惠政策的基本规定,分析指出现行税收优惠政策存在的问题。第五章,完善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税收优惠政策的建议。建立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并借鉴部分国家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税收优惠政策的相关经验,初步提出完善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税收优惠政策的建议。

赵菲菲[9]2014年在《破坏性创新推动我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发展研究》文中认为伴随着世界经济政治一体化逐步加快,国内外的企业也意识到创新的重要性,我国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并创造大量的就业机会、技术创新以及推动了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本文首先通过对破坏性创新理论的研究,界定和辨析了破坏性创新的相关概念,并分析其类型及特征;第二章通过探讨破坏性创新对国外企业内部技术创新的影响,可以得到破坏性创新在给企业带来危机和挑战的同时,也给企业带来新的契机和希望,并促进了企业的全面发展,进而总结出破坏性创新的独特价值;第叁章结合我国中小企业具体的现实情况概述了破坏性创新对其的促进作用,可以得到中小企业在技术创新上有其独特的优势和特点的结论。为了更好的实现跨越式发展,我国很多中小企业适时把握住破坏性创新的研发和应用。最后结合我国中小企业存在的现实情况对破坏性创新的研发提出了的政策建议。本篇论文的写作目的在于为我国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提供一种新思路,正确而合理的破坏性创新,不仅可以为企业带来新的发展机会,还可以实现我国企业的技术创新的新角度跨越,从而推动社会的进步。

李丽菲[10]2018年在《“互联网+”背景下中小企业创新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互联网+"行动以来,新一代信息技术有效地缓解了中小企业在信息获取、经营管理、市场营销、筹资融资等方面的困难,中小企业创新发展出现了新趋势和新特点。与此同时,思维禁锢、商业模式落后、技术创新风险等也成为制约其发展的主要因素。在未来,中小企业可以从技术研发、生产制造、经营管理、市场营销、筹资融资5个方面加大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突破现有的发展瓶颈,探索一条"互联网+中小企业"的可行路径。

参考文献:

[1]. 我国中小企业可持续发展研究[D]. 赵晓英. 湖南农业大学. 2006

[2]. 互联网金融与中小企业融资模式创新研究[D]. 黄明刚. 中央财经大学. 2016

[3]. 基于中美日比较的我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政策分析[D]. 汪莹. 华中科技大学. 2006

[4]. 深圳市传统产业中小企业发展研究[D]. 蔡正茂. 北京交通大学. 2015

[5]. 中小企业的规模化发展研究[D]. 林燕. 上海师范大学. 2004

[6]. 商业银行科技金融业务发展研究[D]. 徐业敏. 安徽大学. 2017

[7]. 全球金融危机下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研究[J]. 刘妍, 宫长亮. 中国软科学. 2009

[8]. 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税收优惠政策研究[D]. 张静. 厦门大学. 2007

[9]. 破坏性创新推动我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发展研究[D]. 赵菲菲. 渤海大学. 2014

[10]. “互联网+”背景下中小企业创新发展研究[J]. 李丽菲. 创新科技. 2018

标签:;  ;  ;  ;  ;  ;  ;  ;  ;  ;  ;  ;  ;  ;  ;  ;  ;  ;  ;  ;  ;  

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发展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